《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1.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排除 A。其实是和皇帝制度密切相关的宗法制度才造成了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这个奇
2、特的政治现象,B 正确。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不会造成材料中所说的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的现象,排除 C、D。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商周时期,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 乙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 丁同学做了西周的平民,才能、颜值、人品俱佳【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被分封到地方上建立诸侯国的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因此丁同学作为西周平民,可能性最小。故答
3、案为 D 项。其他三项均有可能,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项。3.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 ”该材料反映了A.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2 -B. 周初的分封制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 战国时兼并战争【答案】B【解析】材料讲的是诸侯要向周天子述职,如果诸侯不述职的话,会受到惩罚,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初的分封制,在这一制度下,周天子有权力约束各诸侯,所以答案选 B,排除 A;C、D 时间不符合,排除。4. 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 太尉B
4、. 锦衣卫C. 御史大夫D. 刺史【答案】C【解析】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答案为 C 项。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排除 A 项;锦衣卫是明朝时设立的,刺史是汉朝时设立的,均不符合“最早”的要求,排除 B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需要注意题干中“最早”的要求,否则的话,除太尉不具备监察职能外,其他三项均具备这一职能。根据“最早”的要求,排除锦衣卫和刺史,以此得出正确选项。5.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
5、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B.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C. 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D. 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答案】B【解析】秦朝郡县制确立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因此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巩固贵族政治的需要,B 项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自- 3 -秦朝确立,这种制度是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对巩固国家统一、管辖辽阔疆域起到重要作用。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
6、限制,如用“不是” “无” “没有” “不正确”等词语。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不能”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对材料评价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对此评价的选项6. 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 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C.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 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认为周的灭亡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因此其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这就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答案选 B。郡县制是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因此排除 A
7、、C;材料没有涉及 D,排除。7.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
8、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 选项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 4 -8. 西周规定天子都城 12 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A. 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B. 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C. 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D. 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答案】B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体现出的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特点来确定答案。9.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
9、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A. 实行察举制B. 实行内外朝制度C. 分封同姓王D. 推行刺史制度【答案】A【解析】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前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故选 C 选项。A 显选项错误,分封同姓王指的是分封制,发生在西周。B 选项是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D 选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0.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
10、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5 -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取得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由此可以知道,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故 C 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 D 项错误
11、。11.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一评价的制度A. 世袭制B. 军功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世袭制是依据血缘关系、门第出身,军功制按照军功大小分配官位和爵位,科举制是依据科举考试成绩,不符合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 ,排除 ABD。 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因此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 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察举制12. 6 世纪以前和 10 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
12、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A. 提高行政效率B. 强化官僚政治C. 削弱贵族集团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削弱了君权;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官僚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 ABC 项。- 6 -13.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 分科考试B. 以德治国C. 公平竞争D. 学而优
13、则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科举制度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从这一角度说明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所以答案选 C。其他并没有体现到这一理念,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名师点睛】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 、 “食客”等。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14.
14、 北宋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 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B.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C. 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D. 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答案】B【解析】北宋将地方的财权收归于中央,一方面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来说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但是主要在于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 B,排除 AC;D 是特殊的原因。15.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
15、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7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中“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等信息可得出皇帝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故 A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而中书省的职能是决策,不具备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故 B、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执行职能方面的阐释,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6.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16、A. 君主集权加强B. 皇权渐趋衰落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说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只能说明是君主集权不断加强。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排除;内阁没有取代六部,排除 C 项;首辅权力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并非失控,排除 D 项。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7.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
17、,为防止布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答案】D【解析】明朝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同时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是通过分割地方政府权力,从而实现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答案为 D 项。这一举措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 A 项;这一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巩固君- 8 -主专制,与民主化无关,排除 B 项;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18、以这种方式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18. “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A. 汉朝的“中朝”B. 宋朝的中书门下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名师点睛】清朝设立军机处:时间:雍正年间;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19.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 ,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
19、”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 ;“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 、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 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 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9 -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答案】A【解析】从“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和材料中的“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等是明律所特有,说明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真实内涵;C 选项说法错
20、误,洪武十三年宰相制度便被废除,说明此是君权相权之间存在矛盾;D 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内部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点睛: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问题时要注意分清楚题目中涉及的是哪部分问题,是君主专制部分的问题,还是中央集权部分的问题。明确这一点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干扰项,比如本题涉及的是君主专制问题,所以可以排除 D 选项中央集权问题的干扰。20. 某中学开展以“古代中国政治”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下列题目,其中明显错误的是A. 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 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C. 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D. 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答案】C【解析】明朝时期
21、就已经废除了丞相,所以清朝不会出现皇权与相权的关系。C 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秦始皇时期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时期形成内外朝制度加强了皇权;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有一定影响。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 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明显错误”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史实的选项,最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21.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
22、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独裁者)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 10 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 标志着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 10 -C. 推动雅典政治进入鼎盛时期D. 易导致公民权力滥用和误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陶片放逐法往往会造成不该放逐的人被放逐,即易导致公民权力滥用和误用,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是雅典民主的一个明显的弊端,不是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没有直
23、接的关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雅典民主的弊端而非推动雅典政治进入鼎盛时期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2. 布洛斯是生活在公元前 5 世纪晚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一个贫困的雅典公民,下列关于他的政治活动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他作为第四等级的公民无权担任任何公职B. 在公民大会上抽签当上了将军的官职C. 通过选举成为四百人会议的一员D. 参加公民大会还能领取津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伯利克里通过改革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所有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并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十将军委员会由选举产生;五百人议事会由公民抽签组成。A、B、C 均不符合史实
24、,故选 D。考点:伯利克里的改革点评:公元前 6 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 6 世纪末,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公元前 5 世纪中期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顶峰。23. 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下列属于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进步之处有按每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颁布十二铜表法取代习惯法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锻岛权力机构A. - 11 -B. C. D. 【答案】C【解析】:按每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是梭伦改革的内容,颁布十二铜表法取代习惯法是罗马法,可以排除,所以选 C。24. 在古
25、代雅典,梭伦、克里斯梯尼和伯利克里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非常关注公民大会的作用,注重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A. 政治家们的高瞻远瞩B. 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C. 公民群体的长期斗争D. 古代希腊的社会传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雅典政治家都非常关注公民大会的作用,注重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故选 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25. 吴于麠在雅典的强盛和繁荣中指出:每个公民在会议中虽然都有权提出新的法案或建议撤销现行的法令,但是由公民会议通过的任何法
26、案,如果经过公民法院判决与雅典基本法相抵触,不但法案本身要被宣布为违法,而且原提案人还要负法律上的责任,受到严重的处罚。该规定实质上是为了A. 保护雅典的法律B. 限制公民民主C. 维护奴隶主利益D. 维护公民法院的权威【答案】C【解析】雅典基本法维护雅典民主政治制度,而雅典民主政治制度从根本上来说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答案为 C 项。法律修改是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材料中的规定难以说明是保护雅典的法律,排除 A 项;BD 项均不能反映实质性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26.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 12 -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上述规定主要体
27、现在十二铜表法A. 具有中立主义的特点B. 维护贵族的一些特权C. 推动罗马法学的成熟D. 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体现了同态复仇的特点,说明十二铜表法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立主义的特点和维护贵族的一些特权,排除 A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排除 C;所以选 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易错警示】 十二铜表法意义: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罗马法的渊源。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
28、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27. 某中学进行3 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A. 原告:奴隶;被告: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B. 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C. 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D. 原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古罗马法律具有阶级性,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故奴隶要求取得人身自由是不可能的。A 项忽视了阶级性。考点:古代希腊
29、、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局限: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男女不平等。28. 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13 -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答案】C【解析】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 ,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依据道德良知审
30、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 ,故 A 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 B 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 D 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 ,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29. 据载,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 。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
31、。这一改变有助于A. 增加决策透明度B. 提高议事效率C. 缓和大臣间矛盾D. 加强专制皇权【答案】D- 14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 “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 “只能面对面交谈” ,可知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答案为 D 项。 “长翅帽”并不会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排除 A 项;大臣只能面对面交谈不会提高议事效率,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提到大臣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 C 项。30.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A. 强调遵循自然
32、规律B. 具有环境保护意识C. 通过立法防灾治灾D.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答案】D【解析】题中所说的不能擅自改变雨水的流道,是为了避免影响到邻人的家庭利益,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人利益,故 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是解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第二、非选择题(第 3131 题题 1414 分,第分,第 3232 题题 1515 分,第分,第 3333 题题 1111 分,共分,共 4040 分)分)31.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 ,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5 -材料二元朝大
33、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图中可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答案】 (1)在西周山东省曾被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2)西周和西汉前期。西周分封制;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或郡国并存)(3)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辖。(4)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34、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结合材料一“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山东省曾被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据此即可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本题据材料一“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和材料二“西汉郡国并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等方面回答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本题结合材料三“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角度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
35、管辖的。(4)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等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32. 宰相制度的变化,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 16 -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
36、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都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
37、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答案】 (1)变化: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一相制变为多相制。作用:三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既避免了权臣专权,又加强了皇权;在客观上又制约了皇权。(2)皇权与法权的冲突。皇权受到相权和法权的制约。(3)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4)丞相权力削弱,君主权力加强。【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均反映出这一趋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所发生的变化
38、,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分析得出。所起的作用要结合材料,联系教材关于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来回答。(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的权力冲突,可以根据材料提到的权力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唐初君主的权力都受到的制约,除了根据材料信息外,还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3)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分析得出。(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变革反映的趋势,要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从丞相权力削弱、君主权力加强来回答。- 17 -33.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对选官制度都有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39、题:材料一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
40、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摘编自晋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演变趋势。【答案】 (1)察举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荐官员,科举制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的标准多样,科举制则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察举制不仅是入仕途径,也具有考核、升迁等职能,科举制只是入仕制度,职能单一;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2)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选拔日益严密,走向制度化,且趋向公平、公正。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察
41、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不同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方式等方面有许多不同,选官制度也经历了日益严密,且趋向公平、公正的发展过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以及对历史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1)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 、 “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 、 “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等信息分析比较得出。(2)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演变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教材所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和选拔制度化日益公平公正等方面来回答。-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