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47357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目林1 . 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 上把握文章内容。2 .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 学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 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 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 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 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自

2、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 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 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 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1. 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一),美藉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 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 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脸中发现新粒 子:J/W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

3、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 “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 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 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一2段):

4、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二层(610段):分析实脸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第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 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观点探究1: “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 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明确: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

5、平天下”。 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 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 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探究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 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 实脸,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

6、神。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 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脸的过程证明了的; 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目标导学三: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1 .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 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 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脸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 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 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2 .解析本文的

7、论证方法。明确:(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 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 实脸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险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 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 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 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 毫无帮助。(3)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 物致知”精神的

8、重要性。(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 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升华拓展1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 “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 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 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 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明确: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 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 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

9、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睑现象更加 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脸,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 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2 .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 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明确:不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 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 来之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 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因此,说中国传 统教育不重视实脸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三、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一中心论点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题)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分析问题)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教学近点明确.从举例论证让学生明确格物致知在文本中的含义并通过跨学科的思维引导进 行强化让学生深入理解此概念,不利于学生形成这种实事求是的实践思维。不足之处“格物致知”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币:要观念历来解释繁多.因此详细解释此概念很容易让学生 树涂。不得已只能忽略儿诸多意义而求取文本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