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教案沪教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693689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教案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教案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教案沪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教案沪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第三章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构成的奥秘1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这些微粒的性质。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2)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5)掌握化学式及其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熟悉化合价的一般规律;能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6)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根据某一新物质的化学式,围绕它来求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质量比或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2 2过程与方法(1)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微粒的性质、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2)通过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说明水的组成元素是氢和氧,再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说明水中的元素在反应前后不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3)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

3、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根据钠与氯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是外层电子得失情况的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5)对比分子、原子、离子的符号特点掌握离子的符号的表示方法,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6)通过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有一定的数目比说明化合价的含义;利用化合价规律指导化学式的书写并通过化学式推断未知元素的化合价。(7)通过对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的分析,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及物质组成

4、元素的质量比;通过对元素的质量分数的确定,寻找与元素质量分数应用有关的计算方法和技巧。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本章教材共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物质的组成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粒的性质、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有关的计算等内容。本章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

5、学生科学素养的2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本章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章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章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重点:微粒的性质、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能根据一种物质

6、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分子(或原子)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永不停息运动着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卢瑟福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进一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及原子结构简图所表示的意义,顺理成章地得出离子的形成过程,借助离子的形成过程,理清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间的关系。本章概念性强,抽象难懂,学习时可用比喻法、多媒体手段、通过想象克服难懂关;运用列表、归纳比较法克服对概念理解关;注意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题型训练,化解计算关;求解

7、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的题目的,学会用数学的化归思想(指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求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可缩短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1 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4)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测。2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微粒运动的探究,初步学会运用比较

8、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难点:形成物质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动动动手实验(提示别乱丢纸张)。选出最小者。3手,做做热身运动。请在10s中内把桌上的 纸张尽你可能分成最小块的,但要保证每次 都要均分。适当评价,引入,这么小了,还能分吗?( 能,则追问分到看不见呢?

9、)发表各人看法,初步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 的。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 极其细小的微粒级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 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再分吗?(用玻璃棒 小心挑一颗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 )讨论交流。【提示】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不是单 单用手,用水呢?实验:1.将研细的高锰酸钾粉末用玻璃棒挑 少许入盛有水的小烧杯中,静置观察。2.用 玻璃棒轻轻搅拌,待稳定后倾倒出一半在另 一烧杯,加水稀释,观察颜色有什么变化? 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3.重复2的操作, 再稀释,颜色又在什么变化?整个实验说明 了什么?【小结】1.KMnO4粉末还可以继续再分;2.颜 色变浅是因为KMnO4

10、微粒变少了。交流讨论后回答。解说:借助目前高科手段,人们看到了构成 物质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看屏幕上展示用铜的微粒写出迄今最小的汉 字“原子”,说明这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操纵铜原子所写的。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粒 性。【联想与启示】为什么不同物质有不同性质 呢?讨论后抢答。知道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的微 粒不同。既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那么微粒有什么样 的特性呢?思考互动。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演示:在烧杯A中装入适量蒸馏水,滴入2 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看到:得到无色 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适量的浓氨水。用一 只大烧杯把A、B罩在一起,看溶液变色情况 。观察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参与讨论,激

11、励大胆猜想。并把猜想分类归 纳。假设: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过一会才变色 ,与B无关;2.浓氨水遇上空气才会使酚酞 变色;3.B烧杯中浓氨水的微粒跑到A杯中去 了,使A烧杯中的酚酞变色所有的猜想只有得到证实,才能被人们接受 ,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吗?适当引导,注意提醒控制假设中的变量和不 变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共识:1.氨水能使酚酞 变红;2.氨水微粒从杯中跑出进入另一杯中 ,发生化学变化,颜色变红。1.讨论交流。4【追问】1.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断运动 的例子吗?2.假如把B烧杯中的浓氨水换成 蒸馏水,会出现什么现象?水的微粒也在运 动吗?我们还有什么生活经验说明水

12、的微粒 在不断运动?2进一步认识微粒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说明】1.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 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这样的方法来 进行。2.刚才同学们所做的都是对一个问题 的不同探究,只不过控制的条件有所不同, 像这样的同一组实验我们有对比性,我们称 为比较实验,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倾听互动。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微粒的性质。实验:在玻璃管中,加入一半的酒精,再加 入一半的水,观察体积的变化。【提示】假设有一筐篮球和一筐乒乓球相混 ,体积是两筐之和吗?为什么?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通过类比 想象寻找合理解释。动画模拟,帮助想象。 交流后得到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我们还能用什

13、么实验证明物质间有空隙呢?实验:将两只同等体积的针筒,分别吸取同 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慢慢 推入。思考:针筒内的水和空气能否被压缩 ?原因是什么?哪个更容易被压缩?通过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固体、气体、液体之 间的空隙是不一样的。同种物质的三态变化 其实就是微粒之间的空隙不同而已。1.交流后回答。 2展示水、冰、水蒸气之间的空隙图片。【小结】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知道了物 质是由极其细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空隙。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知识。(投影展示)提问:假如说你是这烧杯中的一颗水的小微 粒,你在你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稍稍给你 加热,你又会怎样? 请大家运用

14、今天学过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 想,来想象水微粒的“生活”。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第6264页。 2完成教材7273页的1,5,6。 3寻找一例生活中能说明微粒特性的实例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三、微粒之间有空隙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课旨在借助学生的想象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借助生活熟悉的现象让学5生感受微粒的三大特性。在回答“假如我是一颗小微粒”时,同学们的想象空间得到更好的发挥:“假如我是一颗小小的水微粒,我会和我的千千万万个同伴一起不停地运动,因为生命源自运动。我们是个强大的军团,地球到处都有

15、我们的踪迹。当受热时,我们就如国庆节放假一样各自散形,回家探亲;当受冷时,我们又会如临大敌,紧紧团结在一起。”一段小小的文字却把一堂课的内容综合概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很不简单。新课程强调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能说能做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归纳总结比老师直接给出几个重点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新课标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有意识地溶入渗透科学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物质微粒的三大特性是本课的三大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只有45分钟的课堂上显然是不现实的。于

16、是把“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作为探究的重点:按现象假设设计实验 探究获得结论这五步进行。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提出了种种假设“酚酞和蒸馏水结合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变红”、“酚酞与浓氨水相遇会变红,与蒸馏水无关”、“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使酚酞变红了”、“B杯(图详见沪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63页图32)浓氨水挥发出的细小微粒跑到A杯中,使溶液变红”如果把学生的假设都通过各自设计实验来验证,显然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学生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从而不知所措。新课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但课堂上老师必要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不要把新课程简单地认为就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时过分的“自由”会变得毫无意义。“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手

17、牵手”,教学机制要在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摸索、不断前进。1 1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 B B )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变了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了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2 2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于( C C )A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C微粒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D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的状态3 3酒精擦在手壁上,感觉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D D )A酒精由汗毛孔进入人体内B酒精吸收了体内水分C酒精与皮肤发生了化学变化D酒精吸收人体热量,由液态变成气态挥发到空气中去了4 4下列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D D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

18、体积变小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D海绵能吸水5 5不能证明微粒间有空隙的事实是( C C )A充满空气的皮球可以被压缩B10mL大豆和10mL小米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C水结成冰体积变大6D10mL酒精和10mL水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mL6 6(德州中考)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 A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B石灰石能被研磨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7 7(滨州中考)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

19、确的是( D D )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8 8已知酸性物质可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的一些性质,设计了如下的系列实验:(如图)(1)向一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然后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溶液呈紫色_,该实验说明_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_。(2)向图中的烧杯中再加入稀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溶液呈红色_。(3)分别取A、B两个烧杯,A杯中加入蒸馏水,再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B杯中盛有浓盐酸,用一大烧杯把A、B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A中溶液变成红色_。该实验说明浓盐酸的两个重要性质是:a_浓盐酸具有挥发性_;b_浓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