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复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复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2019) 必修下册鸿门宴复习教学设计一、课标及教材分析鸿门宴对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一学习任务群设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
2、水平。鸿门宴之所以能重新入选新教材,是因为它是我国文化史上典型的代表性作品,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既有大量的基础文化知识,对接高考;又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能够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探讨;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习司马迁的写作,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二、考情及学情分析2022年新高考I卷的文言特点是:稳中求变,凸显教考衔接。从今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难度控制适当,与往年层级水平相近。文言文阅读试题设计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力求通过一种平和的方式考查学生。从选材的角度看,选材范围扩大,不再拘泥于二十四史,今年的文言文选材沿袭了2021年从战国策魏策三中选材。从教材中写人叙事类
3、文本与论辩杂记类文本的比重看,这正是落实教材任务群的显现。尤其是在文本内容上,直接对接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主旨。甲卷的“乃”,乙卷的“奈何”,新高考一卷的“且”,新高考二卷的“数”、“让”,都是鸿门宴的知识迁移。所以高考的导向是非常重基础的。我们的学生,已是高三,对文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掌握。而且此前一段时间的一轮复习,已经在落实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了文言学习方法。所以课堂复习的设置,重在查缺补漏,对接高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兴趣,强化文言得分信心。三、课堂设计(一)导入鸿门一宴,已食之二日,今,吾等毕其宴。(二)餐前小甜点学生(乔辉)准备的红楼梦分享,有关于酒令的传统文化。宝玉笑道:“
4、听我说来: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发一新令,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与人斟酒。”冯紫英蒋玉菡等都道:“有理,有理。”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门杯:酒席上放在各人面前的酒杯)。酒面(酒古代酒令的前半部分,行令前斟满酒,未饮而先行酒令,称为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曲子,酒底(酒底:古代行酒令的后半部分,先饮酒而后行令,称为酒底)要席风(席上生风:借酒席上的现成东西,说一句与之有关的诗文)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酒令是汉族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
5、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行令者又称”酒司令”。而这个“司令”权是要轮流来行使的,所以轮到的人也叫“关主”。又称“行令饮酒”。 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
6、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撸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谜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三)展示复习目标1、牢固掌握文本中的文化常识、文言知识;学会运用文言规律翻译句子。2、化课本内容为写作素材;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四)根据复习目标将课堂设置为四个环节:1、课内知识巩固;2、高考实战;3、素材积累;4、文言实战。1、课内知识巩固。精选课内文言知识点,请同学上讲台指出作答(每三个一组,由一位同学作答
7、)。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4、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5、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6、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7、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8、沛公曰:“孰与君少长?”9、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1、不如因善遇之。1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
8、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1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14、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15、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6、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8、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1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0、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21、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2、高考实战。对接今年高考题,
9、请同学上讲台,明确其中的得分点,找出从鸿门宴中迁移出的知识点,并翻译此句。(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022全国甲卷)(1)“善”,好;“其”,表祈使语气,还是;“弭口”,住口。(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2022全国甲卷)(2)“绝”,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022全国乙卷)(1)“克”,攻破;“召”,召见;
10、“奈何”,把怎么办。(1)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022新高考I卷)(1)“岁不熟”(1分)译为“收成不好”;“且”译为“将”;“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1分)。其他根据句意表达(1分)。(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2022新高考II卷)(1)“数”,屡次;“禹数与语”,省略句,“禹数与(之)语”,“语”,交谈;“勇鸷”,勇敢凶猛;“鲜”,少。(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
11、,他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各位将领中少有能赶得上的。(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2022新高考II卷)(2)“让”,责备;“军师”,军队;“何”,为什么。(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3、素材积累。充分利用课本资料,服务于写作。从同学们早读的练笔中,挑出各有特点的三份,请同学点评。学生李丹:忍是一种生活境界。在鸿门宴中,刘邦的忍帮他抵御了项羽的试探,化解了生死危机,为他日后赢得楚汉之争作了铺垫。而项羽则不忍损他的名声,又不忍去杀忠良之士”,最终失败。(反例)做事要有准备。刘邦在得知鸿门宴的真实意图后,与他的部
12、下提前规划好赴宴的说辞与表演,化解了危机。信任。刘邦信任他身边的良士,得到诸多好计谋,成功化解多次危机,赢得最终胜利,而项习不信部下,错失良机,把手将许多谋士送与刘邦,最终失败。亮点:提炼出的观点多,且第一个观点体现思辨性。学生李咏仪:人心齐,泰山移。在那个纷乱无休的春秋战国,人才济济。也只有各路人才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心中的伟大抱负。刘邦之所以能打下锦绣河山,自然离不开他强大勇猛的团队。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敢坚毅都是必不可以的元素。反之也是同样,缺乏沟通交流,人心涣散的团队,也导致了项羽落得乌江自刎这一结果。众人拾柴火焰高,也只有在团队中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立下赫赫战功。亮点:观点明确,观点放段
13、首,段首段尾点题呼应。学生冷姿:善借他人之力于自身发展添翅膀,飞向更高的天空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诚斯言哉!君可见于鸿门宴中,项羽身为楚霸王,兵力雄厚,势力强盛,却刚愎自用,不曾听信范增之言击杀沛公,终落得乌江自刎,拱手让天下的悲惨下场,反观刘邦,虽才智不如项羽,但他善于用人凭借张良的计谋顺利出逃,终成为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君主,在煌煌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二者相较,更凸显出“善于用人于自身发展大有裨益”的千古真理。亮点:观点明确,观点放段首,有引用,正反论证,略显文采。但关键词不一致。4、文言实战鸿门一宴后,“鸿门宴”就不再是简单地找个地方吃顿饭了。回首过往,你的哪顿“鸿
14、门宴”,让你和刘邦产生共情?请写出来,讲给刘邦听。学生王乐:幼,与邻善,每相与出游,总角之乐也。一日,其欣然语言:今有家猫二只,以其一贻之。甚喜,载之以归。其后二日,邻家要宴,契阔谈燕。俄而,邻母微声而日:固有家猫二只,而今一也。吾儿遑遑,不肯释之以因。而今安在哉?”邻母和颜悦色,而吾微知其意,数目吾友。颌首不敢应者,吾友也。盖其窃赠吾以猫,而未示其母。吾欲央浼以留此猫,奈何其非吾之所有,当莫取一毫。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五味杂陈。此其意在猫,而不在宴吾也。寓形宇内波折存,误入鸿门荡激魂。犹记尔猫喜乐闻,共适明月以一轮。点评:准确理解了“鸿门宴”之意。运用了鸿门宴短歌行赤壁赋兰亭集序中词
15、句和文言知识,将小故事写得叙事生动,情感真挚。学生迟静:九月既望,余至家中,嗅佳肴味,吾说。问母,今非佳节,为何置佳肴也?吾母哂曰:我吾说而已。”吾至吾室待食。久之,吾兄见入,私见吾,具告以事;母父母欲知昨夜吾是否玩手机矣,设佳宴以问之。吾默然,赐之糖,谢之。及饭时,吾母东向坐,吾父北向坐,吾南向坐,君兄西向坐。吾父数目吾母,举斗后酒以示之者三,吾母默然不应。吾父起,出,召吾母,谓曰:吾置手机于桌,若入前问之。”入座。吾父置手机于桌,吾母哂之。吾兄起如厕,因招吾出,吾兄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吾兄留谢。吾谓吾兄曰:从此室至吾室,不过二十秒。度我至吾室,公乃入。”吾
16、已去,间至吾室。吾兄入谢曰:吾妹已饱,已至其室学习矣。吾父视吾母,皆默然笑。点评:准确理解了“鸿门宴”之意。句式,用词,大量脱胎于本文,情节构思类似。最为精彩的是学到了太史公的精华:答谢哥哥时“赐之糖”,觉得这个“赐”用得不太合适,但后面在看其家中座次:“吾母东向坐,吾父北向坐,吾南向坐,君兄西向坐”,方觉其中之妙!学生刘喆:盖家长之会同,繁会。桐城有一少年.名安,其有友人三,名昌、德、盛。一日,安随其母赴会,其美名曰玩乐耳”,赴会者,四子与其母也。是日也,座中诸妇,珠宝繁饰,仪表亮丽,似乐甚。昌母曰:吾儿不才,日前试有一过,止得其班第二。”德母因笑之,曰:”此善矣,稚童有过乃常事也。吾儿虽善
17、诗书,知六经,通天文,达地理,亦难免有过矣。”盛母亦和之,曰:此言如是也。吾儿习琴,世人皆叹之,谓之才。然前日,自言其艺不精,乃苦练至鸡鸣。”三人其乐融融,昌母疑之:安母何故不言。”安母为之四顾,座中孩童皆默然无笑者,因曰:吾子虽无大才,然乐之,足矣。”此言一出,满虚俱静,须臾而后,复言笑焉,似未闻安母之言。点评:准确理解了“鸿门宴”之意。且从社会层面入手,深刻。(五)总结:泱泱中华,浩浩历史,一言一餐,皆有所蕴。尔思尔得,其乐无穷也哉!教学反思一、文言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久远的时空,制造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鸿沟。要想让学生有越过鸿沟的动力,就得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此时,老师要多讲,讲
18、了学生才会懂,懂了才会激发兴趣,才会有后续学习的力量。二、反复抓课内基础。高考的导向之一就是重基础,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高考翻译题的得分点,都是课本知识点。所以复习课的设计是课本基础为主,对接高考试题,既可以落实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可以树立学生的高考信心。本节课体现在环节一二上。三、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目标(4)要求: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这体现在本节课的环节三,素材积累。起先我是计划和学生一起复习文章情节、人物,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将课文处理成作文素材。但思考后,发现学生要将课文处理成
19、素材,前提就是对文章有准确的把握,我们这是复习课,不是新授课,所以我不应该再帮他们做这件事情。所以,这个环节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我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四、落实,才是提升成绩的根本。文言文的落实方法除了对接高考,还可让学生动手写文言文,这是本节课第四环节。写文言首先锻炼了学生的审题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其次落实了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再次,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和热情。五、不仅我需要反思,学生也需要反思。以往我讲完知识点,就问:“都明白了吗?”学生回答:“明白了。”这个知识点就算结束了。我反思自己的提问后,我说:“找同学谈谈对刚才那段的收获吧。”找个学生来谈,他能找到一个实词的意思或者做题方法,只要有收获,就肯定他。表扬他!课堂上这个环节的改变,落实得更有效果了。所以,课堂总结,不再是我的总结,而是学生的总结。只要这节课他有所得,他就成功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