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ppt(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章(重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第一节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第一节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一、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内涵和本质教学过程,也叫“教学程序”或“教学流程”。对其内涵本质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王策三教学论高2将教学过程的本质概括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3将前两种观点相结合,提出了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个性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不仅应重视智力因素,还应注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由于教学过程是多种
2、因素结合的复杂过程,因此要从多角度对其作全面的科学的论述。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有整体性、阶段性,要宏观和微观二者相结合地来阐述它。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结构,一定要把握好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的双边活动。语文教学过程是完成语文学科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综合体现,自然应符合一般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分低能型人
3、才已落后于时代,在大声疾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体现师生互动的特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树立一致的教学目标,了解彼此的定位,相互尊重,情感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2教学过程是有目的的间接实践过程。2教学过程是有目的的间接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不必处处从亲自实践开始,可以通过学习接受前人已认识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也是间接实践的过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
4、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此,教材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吸取其精华,了解前人创造的文明,从而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这个大方针指引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自然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地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列入“课程总目
5、标”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已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充分体现。同时,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又有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是具有独特专业特点的教学过程。1语文教学的基础工具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有实践性的特点,即课内有指导的语言实践与课外自动的社会语言实践的结合。2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多渠道性。中学语文教学在训练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担负其他一些任务,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这些任务是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的。“语文知识及其他社会的、自然的知识方面,依靠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6、沿着认识规律进行的;语文技能和智能的培养是通过有指导的实践活动进行的;思想、审美、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方式进行的。”(张鸿苓语文教育学)3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社会因素(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心理因素(师生在教学中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实施因素(计划、组织、教材、方法等)的影响,并随诸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各阶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1)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是以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划分的,初中阶段重在培养理解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到了高中阶段,就发展为重在培养评价性运用语言的能力。(2)各阶段之间,只在
7、语文知识、语文技术方面体现一定的层次性,表现为循序渐进或跳跃式前进。而其他方面,如能力、智力、思想、情感等方面则具有模糊性,使隐性加深或呈逻辑上升式发展。这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专业特点。(三)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它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教师在思想上,要确定优化意识;在教学结构体系上,制订优化程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研究制订最优化的教学手段,选定最优的教学方案,采取最优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计划;并用最优的标准分析教学结果。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问题是为了从教学的内部机制上促使语文教学发
8、挥最大的功能,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最可靠的保障。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困难的探索过程,但也是一个极具挑战和价值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教学过程最优化”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家、教育科学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来的。(一)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原理(二)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的方法巴班斯基提出了一些既能提高教育效率、又能防止过度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的方法:综合规划教学任务,以综合的观点来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安排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形式。在拟定某个专题、某个篇章的教学任务时,应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解决几个任务,直接促进
9、了教学最优化。在研究班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把教学任务具体化。这个具体的任务应“指向消除学生知识中的落后面,解决学生教育和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应考虑教学现有的条件和可能性,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以及预见外在条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教学内容时,划分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和事实。找出在班级教学场合下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选择全班的、小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的最合理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专门措施来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选择教学的最优速度。(四)不同课型的语文教学过程介绍1、预习课型1、预习课型。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学习的一种课型。其目的
10、是让学生自行理解课文,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同时也为以后教师的讲授打下基础。预习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为:提出预习的内容和要求,布置预习提纲;学生自读学习内容,自行探索,提出疑难问题;完成预习作业;检查预习效果。2、讲读课型2、讲读课型。这是既有教师解分析,又有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课型。其任务是精读范文,帮助学生理解范文的内容和形式,从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讲读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为:教师检查复习情况,提出课题并解题;学生默读或朗诵课文;教师讲解课文,指导学生练习。其中讲解分析课文是基本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深人钻研课文,促进学生思维,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状况。3、讨论课型3、讨
11、论课型。这是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来探索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课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研讨。它可以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克服一言堂所造成的学生消极被动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讨论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为: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学生参阅有关资料,研读内容;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教师评价讨论结果,布置作业练习。4、练习课型4、练习课型。这是以巩固所学知识,练习语文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课型。练习课型主要是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只有作文课才算这类课,现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
12、人,练习课型则越来越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练习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为:教师向学生布置事先设计好的练习题目,说明目的和要求,简要复习有关的知识,提示练习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示范;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检查或师生评议总结练习结果。5、参观课型5、参观课型。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获得实际知识或作文素材的一种课型。由于语文教学内容同社会、自然有着多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有限,适当安排参观课对于搞好语文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参观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为:确定参观目的,宣布参观计划及注意事项;实地参观,进行必要的讲解
13、;整理参观笔记。6、自读课型6、自读课型。这是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课型。它是在预习课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觉阅读,自动探索,自求理解,自释疑难,掌握方法,形成自学习惯,发展自读能力的课型。自读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为:教师向学生布置自读任务,出好思考题和作业题;指导学生完成自读任务;检查自读效果。其中学生独立阅读是自读课的主要内容。有的语文教师设计出学生自读的六个步骤为:1认读:出声读课文,框出生字新词,自查词典解决。2辨体:辨明文章体裁,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自读方法。3审题: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命题的意图。4发问:从写什么,怎样写,为
14、什么这样写三个方面自问自答,逐步深入理解课文。5质疑: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思前顾后,统观全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还可以对文章提出商榷性意见。6对文章作出评论或分析。二、我国近现代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历史考察我国语文学科自1903年独立设科。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使班级集体授课制逐渐成为我国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语文教学也由此诞生。德国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在洋务运动初期传入我国的。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结构的形成有较直接的影响。这“四段”是指:明了:用讲授法、直观法、分析明了教学内容;联想:用谈话法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用叙述法使知识系统化,获得新的结论
15、;方法:用练习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掌握技巧。后来,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四段”发展成为“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和运用。分科前的传统教学程序:识字读文讲文作文。受赫尔巴特等影响,我国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在国文教学法中提出了三段式的教学过程:理解,包括预习和整理练习,包括比较和应用两步发展,包括创作和活用;蒋伯潜在中国国文教学法中提出了四段式:预备与检查试讲与范讲试读与范读讨论;王森然也提出了四段教程:参考:简介作者和作品;研究:分析课文作法和作者素养;讨论:对课文内容和形式开展评论;读后:抒发感想,读写余论;叶圣陶、朱自清也提出精读和略读
16、的教学过程:精读教程包括预习、课内讨论、练习三个教段;略读教程包括读书前指导、组织学生阅读、课内讨论、考核成绩四个教段等。从50年代开始,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他提出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五环式”课堂教学结构。这种五环式教学结构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同时我国语文教学过程又效仿前苏联文学课教程,形成了起始阶段(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释生字新词和难句)阅读和分析(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情节和结构)结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的基本模式。这种教学过程的模式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的弊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
17、的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所处的时代不同,理论依据也不同,研究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它们各具特色并对当时的语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然而它们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弊端:1在课堂师生观上,都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及应有的权利。赫尔巴特主张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中心地位,将学生视为被动的个体。而凯洛夫提出了人们熟悉的“三中心”说,即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似乎只是一个容器。2在教学目的上,都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赫尔巴特的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兴趣,但他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凯洛夫则认为学生在
18、学习过程中是认识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走一条掌握知识的捷径。这种说法将学习仅仅视为接受性的,所以传授书本知识成为教学的唯一目的。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没有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当成统一的整体,忽视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作用。赫尔巴特的“四段式”只描述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环节,仅仅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但看不到教师在这一过程的具体工作和作用。凯洛夫的“五环式”则以教师的施教为出发点,是一种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此被忽略,学生只知道学习的结果,并不能理解学习过程。教学是师生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只强调其中的一方面是不够的,而上述的两种模式恰恰未能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上来
19、反映教学过程。三、当代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一)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也进入了改革和深化改革时期,广大研究者和教师在总结我国语文教学历史经验,借鉴外国先进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验也在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些新的模式并且显现出蓬勃生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育才中学总结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模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读”是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并且主动获取知识;“议和讲”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解疑答疑;“练”是培养实践能力,巩固新知识。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手
20、段,讲贯穿始终。(二)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二)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钱梦龙老师根据他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设计了四种导读过程:自读式:是以自读训练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知、理解课文,同时它也是一种能力训练。教读式: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的得失及时点拨,引导,使学生领会课文,并学会自读的方法。练习式:“练习”即作业,学生在学完新课之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的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复读式:指在学习了一定量的课文之后,将这些课文按照一定的中心重新组合成新的单元进行再次阅读,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一教学模式侧重于读书方法的传授与训练,注
21、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教与学、讲与练、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和谐统一。(三)宁鸿彬的“五步教学法”(三)宁鸿彬的“五步教学法”“五步”是指“通读”(要求学生自己去通读课文)“质疑”(在深入课文后,提出疑难问题)“理解”(是在对课文深刻钻研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概括”(是对学习内容的抽象概括)“实践”(对知识的具体运用,即运用知识去解决听、说、读、写、思的实际问题。这种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思想在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从自学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四)湖北大学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四)湖北大学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黎世法在研究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后,提出了自学课、启
22、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六种基本课型。不仅每单元的课程内容通过上述方式进行教学,而且每篇课文也可以运用这六种课型教学。通过“自学”初步弄清问题;通过“启发”凸显出文章的难点;通过“复习课”使知识系统化,并掌握基础知识;再通过“作业”和“改错”检验前面所学知识是否正确;最后通过“小结”概括知识,综合技能,使获得的知识全面、系统。这种教学过程侧重于探索单元教学的规律,将学生的学习纳入教师指导下,并使之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五)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五)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这一教学过程侧重于学生的自学、自检能力的训练,着力从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3、内容包括:定向:明确本节课或者本篇课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事先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学:学生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向深度、广度拓展,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水平来完成自学内容。讨论:将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或全班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答疑:经讨论仍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交老师,由老师解答。自测:根据“定向”中提出的重点和难点,自拟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自己评分,检验学习效果。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主要收获,老师在不同水平的学生中选出代表讲讲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六)张富的“四分四改四坚持法”(六)张富的“四分四改四坚持法”
24、这种方法侧重于改造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四分四改”指“分程度组”,改“一刀切”的现象;“分学习组”,改“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分学课和习课两种类型”,改“煮夹生饭和边学边丢”的现象;“分自学、精讲、布置、读写、评讲”五环节,用“学中教,教中学”改变“教学脱节、越俎代庖”的现象。“四坚持”即坚持面向全班,组织所有学生以最好的情绪态度去学习;坚持以训练为主,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大班教学组织的单一形式,变教、学分离为教、学统一,促进了师生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功能。当代语文教
25、学过程改革的实践的特点当代语文教学过程改革的实践,虽理论基础不同,适用范围不同,但用现代教学理论来考察,它们仍有共同之处,与传统的教学结构相比,表现出了显著的特点:1重视知识、智力、能力的协调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讲读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形成了“一言堂”的状况,教师重知识、轻方法,重结果、轻过程。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改进后的教学过程不仅重视学生是否读懂了,读会了,还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是否会自己去读。自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各类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和进步。另外,学生不仅仅学习新知识,更可以形成新思维,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2在师生关系方面
26、,形成了一种师生交往的新模式,打破了以往点面结构的限制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形成了一种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如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中的“议议”,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中的“教读”,魏书生“课堂教学六步法”中的“讨论”都有课堂讨论这一部分,这种新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机会,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统一。“自学”中包含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学生在“自学”中不懂的问题可在“讲”、“教读”、“启发”或“答疑”中加以解决,这样教与学保持同步,二者相辅相成。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探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
27、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一种体现,实际上,每位教师都在不自觉地演示着自己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反对有模式,但反对模式化,不要生搬硬套特级教师或名家的教学模式,那样会导致僵化,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受到约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提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设计”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在工作或工程开始之前,预先制定方案,规划蓝图等。”20世纪七十年代被引入教学领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徐英俊教学设计)瑞达瑞奇在布里
28、格斯的基础上,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景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徐英俊教学设计)国内有学者从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的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皮连生教学设计)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徐英俊教学设计)还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
29、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徐英俊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技术学术语,指对整个过程的精心的思考和系统的安排,是对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操作方案。(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如果我们将教学设计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那么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有关层面所作的预想和可行的策划。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既包括广义的,又包括狭义的。广义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指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安排,包括每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安排,也叫教学计划;狭义的指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设
30、计。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意义(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展望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程式化、模式化风气盛行。或是拿一种模式硬套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或是对教材只作简单处理,照本宣科;或是在教法上重模式模仿,轻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挥,只要出现一种好的课型、好的方法,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就生搬硬套,这种不求变化,不深入研究,不因人因地制宜的风气,必然导致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僵化、死板。2重课内、轻课外现象严重。教师只局限于教材中的百十篇传统名家名篇的教与学,不寻找机会,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造成了课内外学习的脱节,不利
31、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3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每一个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没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出现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型学生。4只重视讲授法,不注重其他教学形式和教育手段的配合,不注重双边活动。过多地采取讲授法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容易造成“满堂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5重视理性分析,轻视对语言的积累、对语言运用的体味、感悟,轻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感悟,吸收、积累他人运用语言的经验;在写作时,通过感悟,自己逐渐摸索,获得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为了
32、让学生在阅读时,能通过感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提起笔来,可以不受拘束地尽情挥洒,张扬个性。而当今语文教学中往往更强调理性分析,对于文章形式的分析详尽具体,但对文章的内容却缺乏精读、熟读,缺乏对语言运用的体味、感悟,“思而不读”,从而造成学生写作时语言贫乏、句式单调、结构程式化的毛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因此,针对上述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便具有重要的意义。(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意义面对出现的问题,教师不但要积极地研究对策,采取必要的具体的手段来纠正或根除它,而且要提高警惕,严防出现同样的或类似的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设计中考虑到,落实好。因此科学的教学设计有利于避免上
33、述问题的再发生;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预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三、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一)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一)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一性说,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有两性说,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有三性说,除工具性、人文性外,还有文学性;还有多性说,或者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或者认为语文学科有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等基本性质和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两个层次。其中,只有两点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
34、性。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解释,“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再一起说,就叫语文。”(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语文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周庆元)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也指出“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周庆元)由此可见,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同时,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一经人们使用,语文就具有了丰富的思想情感。语文教材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可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因此,语文学科是以工具性为本质属性,以人文性为
35、显著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基础学科。根据这些性质,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就应注意到既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二)依据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和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实现。因此,语文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总体教育目的和社会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
36、能训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要求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语文学科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求语文教学加强智力开发。语文教学应紧贴双基教学、品德培养、智力开发这个三维结构的目标,科学地进行设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
37、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两个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值得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为参照依据。(三)依据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原则是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过来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理论;是教师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家们对语文教学的原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不同,所以对语文教学原则的提法也不太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来,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经过学术研讨,有四条原则取得了多数人的认同。它们是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统
38、一,即文道统一的原则;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相配合的原则。这四条原则实际上反映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在规律,是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要遵循的理论依据。(四)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明确了中学语文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科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规定了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原则,体现出国家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9、)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了具体要求。同时,课标也是评价和检查教学质量、考查学生与考试命题的重要标准。只有深入钻研课标,全面领会其中精神,才会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清楚教学目标,减少或避免备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设计才能达到规定的统一的要求,教学质量才可能提高。要防止对课标不闻不问,只埋头抄教参的现象。(五)依据教材教材是教与学活动的凭借。对教师来说,教材对课堂教学有制约作用,教学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对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对象,是系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来源。因此,教材对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重
40、要依据。钻研教材要从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鲜明。积累、感悟语言,学会有个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并从课文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变平面的书本教学为立体、生动的教学,并引入新信息,开扩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其语文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系统性,有全局观念,使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保持自己的特色,且能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六)依据中学生的实际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的。离开了对学生的了解,教学设计的一切努力就无落实
41、之处了。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最佳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已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思想情况,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习惯等。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不同,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能力差异等,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还要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七)依据教师的实际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既是教学设计者,又是教学实施者,因此教学设计应依据教师的自身条件。教师的理论素养
42、、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不同,教学设计一定要依据自身的条件,审慎对待自己,扬长避短,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学诗歌散文,朗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的教师普通话纯正、音色优美,可自己朗读给学生作示范,声情并茂,感染学生,达到教学目的。若教师自身的条件不适合作范读,那么可以用朗读磁带,之后作一定提示,也可以实现朗读教学目的。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照搬别人的经验,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失败。当然,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考虑教师的自身条件,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学要求和随意删减教学内容,不能只教自己擅长的内容,而避开不适合自己教的内容。教师应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专长,弥补不足,实现
43、教学设计的优化。四、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一)联系性原则(一)联系性原则所谓联系性原则,主要指语文教学设计应考虑其与整个语文教学计划的前后联系和相互作用。作为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整体,它在整个语文教学计划中既是前一段的结束,又是后一段的开始,教学设计要从这个前后联系中努力完善各个部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整体优化。语文教学设计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新知与巩固已知相联系,复习知识与学习新知、提高相联系,安排语文能力训练小步子前进和必要的反复相联系。做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还应指出,语文是基础
44、工具学科,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教学设计还必须重视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横向联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其他文理科课程的学习。(二)灵活性原则(二)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指语文教学设计要留有实践选择的余地,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发生意外情况,比如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讨论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偏离了预计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地改变设计,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知道,成功的教学是合作的教学,合作是双方的,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也要有教师的顺应变化。当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及时调节教学设计。如果教学实践中发生偏离教学设计的情况,教师拼命地把学生拉
45、向自己既定的设计思路,把自己的想法硬加给学生,那么会阻断学生的灵活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操作性原则(三)操作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强调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工作蓝图,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设计不是理论探讨,它应该有具体的教学工作步骤,是可以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若过于简单,反映不出教学内容,缺乏可操作性;若过于复杂,也缺少可操作性,可见教学设计操作性原则保证了课堂教学能正常地有步骤地进行。(四)情感性原则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决定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
46、心灵里留下痕迹。”(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的内在机制,这是因为语言文字是思想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大方面均包含丰富的情感因素,特别是课文中多饱含作者情感的生活图景,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情感性原则不可少。以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看,阅读教学仍然占主体地位,那么对占教学主体地位的阅读教学来说,更应该按情感性原则来设计。现举一成功的教学例子看语文设计情感性原则的应用。广西省特级教师宋浔坚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时,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没有作一般的教学处理,而是充分开掘了它的情感含义,组织大家尝试探索,趁同学惊奇于白求恩三天三夜中只有三
47、小时不在手术台上的事实时,让大家展开想象:在这三个小时中白求恩可能干了什么?正是在这伴随着阅读活动而展开的想象、表达训练中,学生对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的崇敬之情不断得到升华。宋浔坚老师在对课文的结尾设计时融情感原则于同学丰富的想象中,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质教育。五、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程序(一)确定教学目标前面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中已经提到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指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安排,包括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教学安排,狭义的则指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设计。在“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程序”这一部分我们谈的是狭义上的课程教学设计。它包括
48、以下几个步骤:(一)确定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定得是否得当。确定教学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既体现出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又要显示本课教学区别于其他课文的特点。另外,确定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深浅适当、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般有三方面内容:语文基础知识要点;语文能力训练要点;思想情感教育要点。其中,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是最基本的,思想感情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目标要具体化,文字表述简明扼要,内容清楚,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二)处理教学内容处理教
49、学内容主要是指明确课文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一般来说,一篇课文的难点和重点是一致的。难点是指班级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课文内容。难点不解决,影响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能力训练无从着手。因此它也是教学的重点,重点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当然,有的课文难点并不一定就是教学重点,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适当地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明确难点、突出重点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主干,兼顾一般和浅显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处理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到教学的容量:太少,学生“吃不饱”;太多,又消化不了。教学容量应适度。(三)构
50、思教学过程也可称为“安排教学程序”,即如何一步一步地展开教学。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安排前后连贯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的衔接要紧密,且步骤要清楚。这样,能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活跃,催促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里,我们还是要重申一下,教学可以有程序,但不可程序化。不要无论什么样的课文,都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介绍作者交代写作背景解题处理生字词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若是以不变的程序去应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内容,唤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也无法提高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