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练习-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练习-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森林大火对针叶林林下植被影响显著。我国北方针叶林大体分布于45N以北的寒温带地区。针叶林林下植被由深根系灌木、浅根系草本植物和无根的苔藓地衣组成,占总植被数的90%以上。林下土壤主要为贫瘠的酸性灰土。下图示意某次森林大火后针叶林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此次森林大火强度高、面积大,植被的地上部分被焚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此次森林大火后的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林下土壤有机质增加林下土壤酸性减弱气候变暖、变湿林下光照增强ABCD2此次森林大火后()A初期,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物种B第25年,灌木成为优势物种C初期,苔藓地衣恢复速度
2、最快D初期,灌木成为优势物种读某区域和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3关于甲、丙两地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相同B冬季盛行风风向相同C河流汛期相同D夏季盛行风风向相同4关于三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甲到丙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甲到丙的变化是体现山地垂直分异规律C丙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乙地垂直自然带数目的多少仅取决于当地的纬度5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地表植被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土壤温度防止果树烂根ABCD读漫画“把云留住”,
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关于该漫画所揭示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B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C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人工降雨D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全球水平衡7此漫画体现的自然环境属性,与下列地理现象反映的自然环境属性相符的是()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B牵一发而动全身C秋分种麦正当时D黄梅时节家家雨温带雨林是指在中纬度高雨量地区生长的针叶或阔叶森林,温带雨林在很多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W岛(下图)温带雨林广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W岛温带雨林中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阔叶树种较少,其主要原因是()A阴雨冷湿,年均温较低,光热不足B土壤贫瘠,土层浅薄,植物种类少C纬度
4、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D人类对阔叶树砍伐数量比针叶树多9与亚马孙热带雨林相比,W岛的温带雨林()A树木年轮现象更显著B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C土壤的腐殖质层更薄D植物的垂直分层更多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有机物数量。某学者研究显示,2001-2012年我国内蒙古地区纬度相近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处典型性草地生态系统NPP年平均值分别为487gC/m2、301gC/m2和76gC/m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东部草地生态系统NPP年平均值较高的原因可能是()A草地面积广B温室气体少C平均气温高D光合作用强11造成三地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夏季平均气温
5、不同B年降水量不同C日照时间长短不同D降水季节分配不同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BCD13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BCD14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15百慕大三角又称魔鬼三角或百慕大三角洲;但此区域并不是三角洲地形,它位于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请问百慕大三角洲位于哪一个洋()A北冰洋B大西洋C太平洋D印度洋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
6、题。湖间带为涨潮水位最高时会被淹没,退潮水位最低时会出露的区域。古代澎湖列岛渔民往潮间带创造了众多独特的捕鱼陷阱石沪。石沪是用玄武岩石块相互“咬角”固定而垒成,石材间隙处以较小的石块或珊瑚礁填入并敲实,没有任何黏胶、铁链等外来物的牵连固定。石沪核心部分由潮池和沪墙组成,内侧是人工加深的潮池,石沪沪墙“朝内(潮池)一侧陡,向外一侧缓”,石墙上有渔民“种养”的藻类、贝类等黏性大、吸附能力强的生物。左图示意澎湖列岛的位置,下图为著名的“心形项链”石沪(其开口朝北),右下图示意石沪沪墙剖面。(1)简述渔民利用石沪“捕鱼”的原理及这种捕鱼方式的优点。(2)比较澎湖列岛冬、夏季节石沪捕鱼量差异,分析原因。
7、(3)分析石沪沪墙“朝内(潮池)一侧陡,向外一侧缓”作用及其附着生物的作用。1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下左图为我国某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右图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1)说明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对“穿堂风”的影响。(2)该地区房屋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试推测该山林的植被类型。(3)在下图中绘出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参考答案:1C2D3B4C5C6B7B8A9A10D11B12A13B14A15B16(1)原理:涨潮时,鱼群跟随潮水进入沪堤(沪墙)内觅食:退潮时,水位下降,沪堤(沪墙)拦住鱼群回游路线。优点:避免海水污染和过度捕捞,捕鱼成本低,风险小。(2)冬季捕鱼量大于夏季。该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风强浪大,鱼群易被驱入沪内。(3)作用:“朝内(潮池)一侧陡”有利于鱼类截留在沪内,“向外一侧缓”能削弱潮水侵袭。藻类、贝类等生物吸附石堤上,增加有利于值,减少维护成本,为鱼类提供饵料。17(1)石质地面增温快,林木增温慢,(前石质后林木)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增强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了“穿堂风”。(2)常绿阔叶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