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 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 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 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 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 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
2、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 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 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 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道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观念上 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 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 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
3、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 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 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 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 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
4、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 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 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 理支撑。(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 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希望发现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B.希望我们能不再逃避生活,并能发现生活C.希望我们能不再逃避生活,而是发现生活D.我们并不希望逃避生活,而是希望发现生活2
5、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 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 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和解析15.【答案】D、C、C、【解析】(1) D. “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的践行者”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君 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可知,春秋时期的君子仍然可指政治
6、 上的统治者,只不过“不再纯粹”,道德的践行者也可被称作君子。(2) A. “且明显优于前者”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提到中华文化人格与西方文化人格的不同,并 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B. “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扩大范围,由材料一第5段中的“君子风 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 条”可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视君子人格为人生信条。D. “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说法绝对,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 “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对君子成为济世高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完全 得益于此。故选:Co(3)
7、 C.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可知,君子言谈 举止,是就外在而言。(4)材料一主体部分是第2至5段,由“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 执政者的代称“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 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 子人格也欣赏有加”“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 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可知,全文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论证,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写了君子人格的发
8、展历史及不同时期 大家的接受程度。从论证方法来看,有引用论证,如“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君子不蔽人 之美,不言人之恶”等,文本引用了很多名言来论证“君子”的发展过程;有举例论证,如“如 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列举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 统的例子,来论证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对比论证,在第五段“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句子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强调人人 愿做君子。(5)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由材料一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 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
9、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 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材料二“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 脉之根”等可知,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 因。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由材料二“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 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知,君子文化的推行和继承已经具备了前提条件,当代青年受教育 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由“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可知I,就社会现实而
10、言,当下君子文化式微, 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等思想,社会现实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 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答案:(1) D(2) C(3) C(4)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是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论证; 从论证方法来看,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5)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 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 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从
11、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 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 美内涵的人。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 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
12、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 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 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 特点入手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 文本,自己发挥。“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
13、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69.【答案】B、C、【解析】(1) B. “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错误。关尹喜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 只是漫不经心的敷衍。故选:Bo(2) C 表明关尹喜完全不了解老子”错误。从关尹喜的话“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 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 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可知,关尹喜并非不了解老子,而 是不认同老子的思想。故选:Co(3)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
14、与历史中记载的如同圣人般的老子不同,小说中的老子是 一个落魄狼狈甚至有些可笑的老头子。比如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 呆木头”“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 坏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 在动起来了”等,作者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夸张变形,让人物体现出十足的幽默感。通过运用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如众人非要老子讲学,在开讲之前,众人“于是轰轰了 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而在听了老子 那无滋无味的讲座后,众人“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
15、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 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 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这种前后鲜明的反差制造出了喜剧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诙谐的意味。 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来调侃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的开头,写到老子想翻墙出函谷关,但又无法让 青牛翻过墙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 会有这玩意”,这里提到起重机,又提到当时还没出世的鲁班和墨翟,言语间充满调侃与戏谑之 意,让读者捧腹。作者通过对细节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关 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
16、马,打着拱”,此处关尹喜“阿呀! ” 的惊叹,“滚鞍下马”和“打着拱”的动作,显得非常夸张,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小说达到了幽 默诙谐的效果。(4)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 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 出关,但却被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 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 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
17、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 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 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 尊为经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 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是所谓借酒瓶装新酒式的作品,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 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 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对于老子出关
18、这件事,无论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还是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作者 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 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1) B(2) C(3)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 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采
19、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 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 “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 顿出;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比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都还 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 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4)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出关受阻的老叟,更显出老子处境的尴尬;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 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 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使故事的传
20、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 强。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 更具可读性。(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 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 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本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 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对古文相关内容改写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进行理 解,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1、。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014.【答案】B、C、B、【解析】(1)句意: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
22、 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 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始于至粗”和“极 于至精”结构相同,“充乎天地”和“放乎四海”结构相同,所以这四句每句都应该独立成句, 排除CD; “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是对“其道”的进一步解释,两句结构相同,所 以各自断开,排除A。故选B。(2)C.“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说法错误,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法、道”。 故选C。(3) B. “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 助,莫不善于贡”可知,古代圣
23、贤龙子认为,助法比贡法更好。故选B。(4)“人伦”,伦理关系;“王者指明君;“取法”,效法;“是”,代词,这样。译文: 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而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 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质朴和文采 配合适当;“然后,这样以后。译文: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难免虚饰浮 夸,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会成为一个君子。(5)本题是对原文一的概括总结,原文一孟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君王治国之策。根据原文一 “焉 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可知孟子提出君主对百姓施行仁政;根据原文一 “是故贤君必恭俭
24、 礼下”可知孟子提出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根据原文一 “取于民有制”可知孟子提 出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根据原文一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可知孟子提出兴办学校, 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答案:(1) B(2) C(3) B(4)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而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 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难免虚饰浮夸,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 才会成为一个君子。(5)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对百姓施行仁政;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 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参考译文
25、:(一)滕文公问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孟子说:“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是不允许拖延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 成绳子。赶紧修缮房子,开春又要种百谷。老百姓生活的真理是,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有稳定生 活的信心,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 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 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 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 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
26、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 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 助就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 贡法,是指比较儿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 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 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 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 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过
27、:要发财就不 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 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 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 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 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 会收取太多;收成不好的年份,粮食的产量还不够来年施肥的费用,这时的地租倒一定要征收到 满额。君王身为老百姓的父母,让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没有办
28、 法赡养自己的父母,还要靠借贷来填补租税,让老人和年轻人横尸于山沟荒野,这哪里算得上是 老百姓的父母呢?当官的有世代承袭的俸禄,滕国早已经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洒落在 我们的公田上,同时也滋养了我的私田。只有借力助耕才会有公田,由此看来,即便是周朝也 是实行了助法的。兴办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 意思;序,是罗列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 是国立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教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上位的人明白 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 了。诗经上说:周国虽然是个古老
29、的邦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成为个新的邦国。这话 说的是周文王。你尽力做好这些,也可以让国家脱胎换骨,拥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根据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 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没有系统的要义。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 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 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 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
30、结构居多,但主 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 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 平时学习中多积累。(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 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 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31、。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1516.【答案】C、【解析】(1) c.“描绘黄莺凄厉的哀鸣”错误,“淑气催黄鸟”诗句大意是说,“和暖的春气催 促着黄莺歌唱”。其中的“催”突出了江南春鸟欢快鸣叫的特点。故选:Co(2)首联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 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 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 光,不能归家之痛。中间二联即写“惊新”。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 莺啼
32、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更新的特征。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 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 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 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故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顺理成章,因为在前面已经做足了 铺垫。答案:(1) C(2)作者首联说“偏惊”,惊的是自己漂泊之中又过了一年,“偏”字尤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 意;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作者产生思乡之意。中间两联,作者描绘的异乡景物越是美好,便越是容 易想起家乡的景物(或者说,作者是带着思乡之意来写眼前的景物的)。
33、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 其实在前面已经做足了铺垫。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赏析: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 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 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 出江南
34、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 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 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 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 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 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
35、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醺中所 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 木荣的春天了。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 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 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 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 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
36、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 整早了一个月。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 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 地转到末联。“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 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 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 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
37、,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 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木意。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 结构细密,字字锤炼。(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 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 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
38、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 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 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 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 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 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 淌在中华大地上。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39、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 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 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 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 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 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 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
40、实上,当下 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 受并尊崇的正面的理想的人格范式。B.经孔子的改造后,“君子”的内涵不断丰富,即使与孔子主张不同的其他学派,也大多对 此十分认同。C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君子文化,既要看到君子文化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君子文化的瑕 疵,但不能将其等同于腐儒文化。D.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的含义由政治上的统治者 变为道
41、德修养的践行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 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B. “君子” 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人们都把君子 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价。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
42、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7.【答案】憧郁邑余佗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地崩山摧壮土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土不可以不 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凭轩涕泗流, 长使英雄泪满襟【解析】故答案为:(1)仲郁邑余佗僚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重点字:憧、伟、像)(2)地崩山摧壮土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重点字:栈、钩)(3) 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重点字:弘、毅)(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重点字:己)(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重点字:定)(6)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重点字:见、彰)(7)凭轩涕泗流 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字:轩、
43、长)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 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 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 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 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论语中的名句辑录:(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4)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1820,【答案】C、A、D【解析】(1)第一处,固步自封:
44、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 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修饰“陈规俗套故事”,用“故步自封”。第二处,瞠目结舌:意思是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也形容人害怕的表 情。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这里更多地强调“惊 讶”,应用“瞠目结舌”。第三处,息息相通: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 情;BfJ: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前面说到 “内心”,不适合再用“心心相印”,选择“息息相通”。第四处,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
45、出现崭新的气象。耳目一新:耳目: 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这里形容试验性方式,应用“焕然一 新”。故选C。(2)前文强调的都是“世界”,故先排除C;同理,主语是这个新世界,故排除B;情与美需要 人来感受。故选Ao(3)首先,为与后一句保持一致,主语当是“我们,排除BC;其次,后一句紧接的“以焕然 一新的试验性方式”表达的是正向的希望,所以先否定,再肯定,排除A。故选D。答案:(1) C(2) A(3) D(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 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
46、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 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 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 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 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 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47、; 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 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 段主旨。21 .【答案】“生”与“熟”的辩证思考 书法艺术浅议“生”与“熟”,在书画理论中经常被提及。在书法创作中,有是一种观点叫作:“熟后生”和 “不工之工”。生时,其实就是拙时,就是老时。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其实包含了学书的过程和不同的境界。 董其昌说:“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他还拿自己的 书法和赵孟作了比较,认为赵孟的书法很娴熟但是学不好容易媚俗,同时还不忘凡尔赛一把,表
48、扬自己的书法因为有“生”的感觉更有书卷气。明代汤临初说:“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 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熟后的“生”,才是真正进入到 大化的境界,进入到一种老境。清代姚孟起说:“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姚孟起并没有否定“熟”的意义。 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书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转折自如,才能意到笔随,心旷神怡,这就 是“熟则乐”。但又不能停留在“熟”的阶段,“书忌熟”是指熟练过分,而不假思索,信手挥洒,看似流 畅,却成了一种习惯性动作,一种习气,缺少变化,显得平庸俗气。所以,精熟固然是需要的, 但不能停留于精熟而成为程式化的“俗”。孙过庭有一段名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