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心理健康结课论文——刍议文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与心理健康结课论文——刍议文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刍议文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刍议文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文学作品认为,“文学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这说明了文学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以及心理是文学发展的归宿。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也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是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相对于前面的体格健全而言,后面的改变“精神”包含深层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可见,文学作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从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功能看,现代社会对大学生
2、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心理层面。社会的激烈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生活节奏等,使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个性脆弱、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内心孤僻、情绪寡欢、难以与人沟通、狂妄自大、情绪暴躁、简单草率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谓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赏析等,使人在获得完美愉悦的同时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提升道德、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文学以其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教育目的。如学习鲁迅的作
3、品:藤野先生、社戏、孔乙已,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师长);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克服变态心理,解决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一面而产生变态人格的问题等多方面对于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卑俗作斗争,并在人民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的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从这里我们可以受到启示:文学作品是透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描绘,启迪人们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励、鼓舞和教育人们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待人
4、、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虽然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吟诵诗词歌赋,参与文学鉴赏活动,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但只要长期积累,这种内隐学习会让人在外显行为上变得谈吐高雅、胸怀开阔、精神爽朗,这正是文学教育潜移默化特性的体现。文学教育具多渠道性,从古代社会的口耳相传、观察戏剧到现代社会的影视广播、互联网,人们可以多渠道接受文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向文学渗透,向文学教育渗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重要渠道,也是文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一种重要拓展。如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主人公肖申克是一位满面书生气的银行家,但却被冤枉杀死了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为了生存,他一直隐忍。
5、19 年里,他在帮狱友求学,为典狱长洗黑钱的同时,挖了一条逃生的路,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他自由了,而工具仅是一张诺大的海报和一把被认为仅可用来雕刻的小锤子。电影中的肖申克沉着、冷静、坚毅、机智,其展现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极具冲击效果,使人触动颇深。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的审美需要正好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解读、文学教育的熏陶来得到满足。特别是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审美能力较差,有的平时只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主动涉猎人文科学领域。个别学生甚至对粗制滥造的“地摊文学”兴趣浓厚,身心
6、受到不良影响。由于缺乏浓厚的文化修养,一些学生内心贫乏,精神空虚,生活缺乏情趣。文学教育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其审美品味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价值。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自身、了解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文学作品不仅能以情感人,而且还可以用情改变人和提高人。文学作品中不仅蕴涵着经过艺术提炼的审美情感,而且还包括对美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我们以审美的态度欣赏文学作品时,也获得了认知和判断决策的能力,心理品质也得以提高。如射雕英雄传的人物几乎都有性格问题,他们的家庭都有某种程度的不足与障碍,使他们的性格中有严重的缺陷。这些人先天后天的心理与性格,恰巧是他们命运的决定点。诺瓦利斯说的好:“命运,
7、即是人的性格。”读懂了别人的命运,你就会坦然自己的一切。看看他们的发展,就是人的性格的好镜子。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用儒家的话概括就是“君子不器”(为政)和“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前者是说君子不象器皿一样,只有固定的用途。言外之意就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不论在什么时候,处在什么环境,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正常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应付和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保证不使身心受到危害。后者是指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适应力和对待挫折的承受力主要分为对待生活环境、社会关系、自身三个方面。在对生活环境
8、的适应力方面,孔子认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他对颜回用一个竹箪盛饭,一个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不改其乐”(雍也)表示十分钦佩,称赞说:“贤哉,回也”(同上),并有“君子固穷(安守困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的慨叹。在对社会关系方面,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如他对颜渊说:“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述而),言外之意就是,遇到冷遇、遭到挫折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特别可贵的是他对待怨恨主张“以直报怨”(宽问),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在对于自身的接受力方面,孔子不仅主张看到并容忍认可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更进一步提出“见贤思齐焉,见
9、不贤而内自省”(里仁)。可见,文学作品教会我们对待自身的态度不能仅仅是被动接受,更应包含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去面对挫折和适应社会。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最早体现在春秋末年孔子提出的处理事物的总法则中庸之道。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所谓“时中”,据朱熹注:“能随时以处中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则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中庸第二章注),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
10、持心理平衡。这对维持我们的心理平衡具有教育意义。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如简爱中简爱的自尊、自强与自立,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的爱慕虚荣,红与黑中于连的自我奋斗,阿Q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无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学生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形象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领会应该怎样做人,培养向善之心,树立去恶之志,辩证地认识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文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控制不良情绪、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学习文学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可使人们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心理素质也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让我们享受文学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能情不自禁地为那些闪现于文字的人类智慧、人生感悟、人文景致、人生哲理所吸引,并通过这些文字滋养人生,抒发真情,走向心理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