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滦县第二实验小学 王立红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729页。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
2、学(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3、让数学走进生活设计思路: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
3、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学对象分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教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概括特征抽象特征三个层次来设计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实物牙膏盒、砖块等进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然后通过长方形围成长方体,动态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加以概括,然后再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师准备:墨水盒、牙
4、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
5、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二、引导探究,理解新知(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演示去初步感知。(1)请你拿
6、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
7、,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在汇报交流时注意:(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生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一组棱的长度都相等。2、认识长、宽、高。(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生2:可以全部量出来,在把它们加起来。生3:只要量出其中的三条就可以。师:那你说说量哪三条?为什么?生3:只要量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因为长方体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
9、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生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宽4+高4(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四)练习巩固1、深化理解长、宽、高。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2、填空并口答。若分别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
10、,长方体的形状会怎么样改变?(课件分别演示)自学正方体,发现它的特征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出示自学提纲):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自学22页。(汇报、板书)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设计意图:在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电脑演示,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
11、,让在看一看、说一说的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培养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三、引导辨析,掌握本质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电脑出示)1.填一填:(开火车口答)(1)长方体有( )个面,相对的面面积( );有(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面积都( );正方体有( )条棱,长度( );正方体是特殊的( )。5厘米3厘米2厘米(2)三条棱相交处叫( ),相交于一个顶
12、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 )、( )、( )。下图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 )厘米、( )厘米、( )厘米;所有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3)在上面这个长方体中,前面和( )面完全相等,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面和( )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2、指一指:看图指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3、说一说: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4、判断。(1)长方体有8个面、6条棱、12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13、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五、全班小结:用“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开头说一句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学法、兴趣)附: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面棱顶点长方体6个;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12条;相对4条棱长度相等8个正方体6个;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条;长度都相等8个时、分的认识教案 滦县第二实验小学 王立红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082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1时=60分。2、过程与方法:结合熟悉的事情,经历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拨动表针等认识
14、时和分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事例,体验1分有多长,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钟表。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大风车节目画面。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最喜欢看的节目来了,这是什么节目?有谁知道这节目是在下午什么时候播放?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出现时刻下午6:10。2、 晚上7:00中央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3、 有谁愿告诉老师,你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 看来,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学习联系十分密切,而钟表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时间的
15、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生齐读课题。2、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看图说话,感知时间。课件出示教材上的六幅图:(1)仔细观察图画,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学生口述。(2)提出兔博士的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亮亮一天中做的六件事情按照发生的时间排序。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排序的结果。(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亮亮做的六件事情讲成故事。提示:可以用上“早晨、上午、下午”等词语。学生用完整的话讲故事。2、观察钟面,认识时分。(电脑出示一个钟面)(1)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自主探索、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并填空。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16、钟面上又粗又短的针是(时针),它走得(最慢);较长一些的针是(分针),它走得比时针(快),最细最长的是(秒针),它走得(最快)。钟面上有(12)个数,把钟面平均分成(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又被平均分成(5)个小格,所以钟面上有(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3)1时有多长。一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再加10分就是1小时。(4)体会1分钟有多长 学生分别做口算题、读书、数数、拍皮球、踢毽子、跳绳。老师计时。师:你用1分钟做了些什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1分钟做的事。师:其实1分钟能做很多事
17、情,老师课前让你们搜集了资料,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告诉大家?学生充分发言后,然后老师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出示在屏幕上:银行点钞机每分钟点1500张人民币,汽车厂每分钟生产一辆汽车,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每分钟播180个字。师:1分钟很短,充分用好它却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3、时、分的关系(1)教师拿一个较大的表任意拨一拨表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2)师生一起把时间拨到3时,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再拨到4时。时针从3走到4,经过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分针正好走了一圈,是60个小格。(3)刚才我们拨动表针时,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鼓励学生用
18、自己的语言描述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1时),分针正好走一圈(60分)。1时和60分有什么关系?随着孩子们的回答板书:1时=60分。(3)2时=()分 3时=()分 5时=( )分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钟面上有()针、()针、和()针。钟面上又粗又短的针是(),它走得();较长一些的针是(),它走得比时针(),最细最长的是(),它走得()。 钟面上有()个数,把钟面平均分成()个大格,每一个大格又被平均分成()个小格,所以钟面上有()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分,走1圈是()分。四、梳理知识,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同学们,回家用一张硬纸壳、水彩笔、两小张条形纸(时针、分针)、一个按扣,做一个钟面模型。要求:钟面美观、数字清晰,时针、分针可以活动,形状、颜色、自己设计。板书设计:时、分的认识数字:112 时针走(1)大格 (1)时 几 几针:时针、分针、秒针 分针走(1)小格 (1)分 几 几同时走 时针走一大格 分针走一圈同时停 1时 = 60分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