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试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921230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试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试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试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试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单选题1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孝文帝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书院祭祀的教育功能B彰显政权的合法性C规范统治阶层的伦理秩序D重塑儒学正统地位2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反映鲜卑族加速封建化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石窟佛像属于影像史料D体现中西文化融合3晋室南迁

2、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4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5近年来,历史漫画逐渐盛行。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让读史更轻松;以历史的题材绘制漫画,让漫画更深刻。下面漫画中晋惠帝在位时出现了什么局面?()A国人暴动B七国之乱C黄巾起义D八王之乱6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

3、寿三年(东汉156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太康元年(西晋280年)平吴,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7魏晋南北朝时州的数目逐渐增多。西晋时有19个州,至南北朝末期,南陈有42个州,北周更激增到211个州,南北合计竟有253个州。这一现象()A加剧了政权的更迭B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C加重了百姓的负担D消除了地方势力的膨胀8魏晋时期士族如与庶人通婚,就会成为门阀之玷(污点)。如与比庶人地位还低的工商杂户通婚,则将被降籍甚至被加罪。这一现象说明此时()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B门阀制度

4、导致了阶层固化C重农抑商政策加强D九品中正制影响门第观念9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10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这反映了()A鲜卑族封建化的加速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石窟佛像的史料价值D中西文化加速融合11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

5、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B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D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12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度。三国时期的东吴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将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屯田制度与东吴政权相始终。东吴的屯田()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13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认为:“西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统治集团来自曹魏显贵及子弟,其腐化、老化因素,几乎原封不

6、动带入西晋。晋廷对之无法绳之以法,只能优容纵容。”下列史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官渡之战B八王之乱C人口南迁D孝文帝改革14下图是某一时期政权更迭图的部分截图,这一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当时中国境内并存许多政权,也出现了短暂统一的局面。其中代表的政权是()A西晋B东汉C北魏D东晋15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反映了当时 ()A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B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D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16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

7、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17东晋及南朝前期,州镇长吏通过征辟僚属,召募部曲等方式培植私人势力。到梁陈时期,朝廷实行“禄米”制度,规范了地方上名目繁多的科调杂敛;同时又规定“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当处输台传仓库”。梁陈时期的这些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解决了诸侯王之乱的流弊C结束了地方财政混乱局面D大大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18南朝开创者宋武帝刘裕

8、一度遭到了高门士族的抵制,因而对持观望态度的高门人物予以容忍,对有合作意向的高门人物给予笼络,尤其是琅琊王氏,王诞、王弘等人物成为稳固统治、建立新朝的佐命人物。这说明()A南方得到较大发展B琅邪王氏源于江南C门阀士族势力强大D南朝政权更迭频繁19据统计,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由此可知,南北朝天文观测活动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B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C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D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20南北朝时期,北魏崔氏家族崔宾媛,为维护贵族血统的纯粹,宁愿牺牲儿子一生

9、的美满婚姻,也要将身有残疾的侄女迎娶回家,被时人称誉为“义举”;南朝南郡丞王源家世显赫,官职不高的满璋之为与王源结为儿女亲家不惜重金做聘礼,结果因违反“士庶天隔”而被罢免官职,永不录用。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官场腐败社会贿赂之风盛行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的纯正C宗法制度发展愈加系统严密D门阀制度对婚姻观念的影响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22观察下表内容,由此可知魏晋时期()地区时期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水以北郡数秦岭淮水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政治中

10、心实现南移C疆域版图已经超过西汉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3如表可以直接用来研究()某一时期我国北方及西南部分地区统治者族属表所属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賨( Cong)汉政权名称前赵、北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后赵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A三国时期的政权鼎立B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C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D五代十国的更迭分立24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材料旨在说明北魏初期()A国家统一为政策调整奠定基础B统治

11、区域内实行封建剥削C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D拓跋部贵族实行汉族生活方式25下侧的历史漫画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529年(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名将陈庆之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感慨道,原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荒蛮之地,等到了洛阳才知道中原地区已是文化昌盛、物阜民丰。A阻碍了文化交流B增加了民族隔阂C增强了北魏实力D结束了分裂局面26南朝将领陈庆之认为南朝是正统所在,“正朔相乘,当在江左。秦朝玉玺,今在梁朝”。北魏士人杨元慎反唇相讥:“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下列史实能支持杨元慎观点的是()A孝文帝改革B江南经济开发C前秦统一北方D安史之乱27史载

12、,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在位时,均进行过大规模的灭佛行动。这从侧面反映出北朝时期()A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B主流思想更迭较为频繁C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D佛教的发展彻底受到遏制28学者胡阿祥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是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反映其时代特征是()A多元的文化面貌B动荡的历史进程C频繁的民族交流D巨大的社会进步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立孔庙并祭祀孔子,体现了对汉文化的认同,其主要目的是彰显政权的合法性,B项正确;孝文帝的主要目的是彰显政权的合法性,ACD项不符合材

13、料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2A【详解】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佛佗造像从前期典型的鲜卑族人特点,发展为后期明显的南朝士人形象,在本质上反映出受孝文帝改革推动,鲜卑族在审美和艺术追求上的汉化,即封建化进程加快,A项正确;仅大佛造像的变化不能说明佛释道三教逐渐合一,排除B项;石窟佛像属于实物而非影像史料,排除C项;大佛造像的变化体现的是民族交融而非中西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据“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豪强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选官权力,体现了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不能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排除B;考试选官

14、制度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家之婚姻”等“稽谱籍”、看门第,主要是为了维护士族特权地位,B项正确;保证士族“高贵血统”与依据谱籍选官不符,A项错误;防止士族门第混乱是对依据门第选官和联姻的做法归类,不是其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弘扬士族良好家风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5D【详解】根据材料“晋惠帝在位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初期大封诸侯王,晋武帝去世后,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因此漫画中晋惠帝在位时出

15、现了“八王之乱”的局面,D项正确;国人暴动是西周时期,公元前841年,排除A项;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B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依据题干可知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中国时,人口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数量变化,A项正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改变了人口布局,但不会导致人口总数量大量减少,排除B项;北方自然条件恶劣并不是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材料显示,魏晋南北朝时州的数目逐渐增多

16、,官员队伍必然扩大,国家财政开支相应增大,这就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加剧了政权的更迭,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魏晋南北朝时州的数目逐渐增多,体现不出对南方地区的开发,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势力的膨胀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士族在婚姻方面实行阶层隔离,跨越阶层的婚姻会遭到惩罚,这体现了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导致的的阶层固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权,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和九品中正制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

17、魏孝文帝改革有关,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排除A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10A【详解】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佛佗造像从前期典型的鲜卑族人特点,发展为后期明显的南朝士人形象,在本质上反映出受孝文帝改革推动,鲜卑族在审美和艺术追求上的汉化,即封建化进程加快,A项正确;仅大佛造像的变化不能说明佛释道三教逐渐合一,排除B项;石窟佛像属于实物而非影像史料,排除C项;大佛造像的变化体现的是民族交融而非中西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

18、解】考查三国鼎立。从材料中“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可知,“淮、沔”“长江”这种天然障碍构成了相对的均势,以致造成晋人所说的“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D项正确;“长期的动荡”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原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吴蜀两国的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统治地域主要是江南地区,实行屯田制度和进行水力建设,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三国统一是西晋完成的,这得益于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排除B项;三国时期经济重心仍然稳固地位于北方,排除C项;屯田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解决军队给养,为无地农民提供生计

19、,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根据材料“西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西晋建立后,对于皇室以及贵族十分优待甚至纵容,最终导致八王之乱,B项正确;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与主旨无关,排除A项;人口南迁是由于战乱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A【详解】依据题干图示可知,这一时期是三国两晋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应是西晋,A项正确;“”应该是东汉,排除B项;应该是南朝,排除C项;此时东晋还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根据材料

20、“关中之人,戎狄居半”“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可知,此时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借鉴,强化了文化认同,D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未体现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排除B项;早在两晋南北朝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已开始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受少数民族迁徙、战争及通婚等方面的影响,虽然战乱频仍,但是民族融合是主流趋势,在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下,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效仿前朝,追认自己的祖先,说明的是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

21、料与区域开发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非国家分裂,排除C项;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各民族共同祖先,排除D项。故选B项。17A【详解】根据材料“规范了地方上名目繁多的科调杂敛”“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当处输台传仓库”等信息可知,陈梁时期,中央收回了州镇的部分培植势力的经济基础,这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诸侯王之乱”是在东晋之前,“解决了”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束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民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高门士族干预、影响南朝政权的建立和稳定,南朝的皇帝容忍、笼络和依赖高门人物等,说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22、,C项正确;南方得到较大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琅邪王氏源于江南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南朝政权更迭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19A【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及所学知识可得,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建国初期为了统治的需要加强对天文的观测,用天文方面的现象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服务统治需要,排除C项;南北朝初期是不能说社会经济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3、。故选A项。20D【详解】根据材料“维护贵族血统的纯粹”、“因违反“士庶天隔”而被罢免官职,永不录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婚姻观念受到门阀制度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场腐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1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所以当时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没有出现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排除A项;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主流还是民族的交融和发展,文化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外交流不是这

24、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22A【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南的郡数逐渐超过了秦岭淮河以北,这说明南方逐渐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水平差距逐渐缩小,A项正确;西晋和西汉的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排除B项;表格信息不能说明西晋的疆域版图超过了西汉,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23B【详解】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要求考生掌握五胡乱华及十六国政权更替频繁的史实分析作答。由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

2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所以题干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及封建化,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三国时期主要是魏、蜀和吴国三个政权的并立,排除A项;表格中政权是魏晋时期政权,排除C项;表格中是魏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4C【详解】依据材料“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逐渐被先进的文化所影响,反映的是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魏晋时期是分裂动乱时期,排除A项;统治区域内实行封建剥削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贵族的生活方式

26、,排除D项。故选C项。25C【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出现“中原地区已是文化昌盛、物阜民丰”的局面,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增强了北魏实力,故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文化交流,排除AB项;北魏统一了北方,没有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C项。26A【详解】根据“定鼎嵩洛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可知北魏时期孝文帝进行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与杨元慎的说法一致,A项正确;江南经济开发不能支持杨元慎提出的正朔在北方的说法,排除B项;前秦统一后定都长安,没有迁都洛阳,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与题意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7C【

27、详解】根据材料“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在位时,均进行过大规模的灭佛行动”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从侧面反映出北朝时期佛教在社会上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导致统治者进行大规模的灭佛行动,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灭佛,而不是佛道儒三教并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主流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彻底”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8A【详解】依据材料“是人性觉醒的时代”,“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既有人性觉醒的因素,有民族融合的因素,又有思想争鸣的因素,可见多元的文化面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动荡的历史进程,排除B项;频繁的民族交流只是文化的一种,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巨大的社会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第11页,共1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