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1:夯实法治基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1:夯实法治基石.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2)从阅读与老师的讲解中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道路。2 .能力目标:(1)梳理我国的法治历史发展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2)从搜集整理的资料中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 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 法治意识。(2)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2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漫画展示:
2、漫画一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漫画3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4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漫画展示:漫画一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漫画提出问题:什么是法治?如何实现法治?教师点拨:漫画一和漫画二共同说明了法律和法治的重要性。人们的认识并 不一致,甚至存在误区。有人曾这样描述目前中国社会对法治概念的歧义:高层 领导人讲法治,是治国方略,即将法治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法学家心目中 的法治是法律至上;一些执法人员司法人员讲法治是以法治民,主张和默认权大 于法;而许多老百姓认为法治就是规规矩矩地守法。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 治的话题。(二)新课讲授目标导
3、学一:选择法治道路1 .法治的含义活动:名言赏析。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 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 安的根本要求。提出问题:(1)以上材料共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2)你认为什么是法治?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展示课件总结:法治即依法治理。2 .法治的作用活动:法治与人治的对比(展示出空表格,由学
4、生分组讨论后填空)人治法治基础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上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特点随意性,多变性固定性,公平性原则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平等后果不能很好的体现民意,易造成社可以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会的不公平维护民意填完空后,由小组派出代表填空。然后提出问题:法治有什么重要作用?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小结:法治能够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对实现强国富民,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法治的要求材料展示: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 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以良法促进发展、 保障善治,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
5、动作用。截至2017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闭幕,本届人大常委会共完成立法规划中的62件 立法项目,包括已通过的50件以及正在审议的12件。材料二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治本 身不仅是规则之治,而且必须是良法之治。“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法治的精神不仅在于依“法”而治,而且在于依“良法”而治。法治发展的历史 经验表明,单纯依法而治是无法实现善治的。要实现善治,除了具备规则、逻辑 体系的一致性、完整性的“形”之外,法律的价值基础还应当具有正当性、合理 性的“神”,也就是说,“神” “形”兼具的法才是良法,才能真正实现善治。提出
6、问题:(1)材料一表明了什么观点?(2)材料二说明法治与良法之治和善治之间的关系如何?(3)两则材料对我们实行法治有哪些启示?邀请两位同学依次朗读材料,小组内讨论问题,交流分享并探究达成共识。教师小结:实行法治就要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良法之治是法治的前提, 善治是法治的目的。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仅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更要提高立法的质量,是实现善治,实现公共利益 的最大化。4 .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材料展示:材料一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 纷在各地开设租界,抢夺资源,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 爱国主义救亡高潮。以
7、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又称维新派)发动了具有 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他们幻想在不触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不推翻封 建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变法维新,通过改良主义道路来达到参与政权和进行一些 社会改革的目的,取得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戊 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 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 作用。材料二提出问题:(1)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变法求强运动是什么?对当时中国社会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邀请学生依次朗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内讨论问题。教师
8、小结:近代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 度,开始追求民主和法治,变法改制,求富求强,开始了追求民主法治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法治化道路,不断推进中国法治化进 程。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目标导学二:描绘法治蓝图1 .我国的法治进程活动:阅读教材48页“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材料。提出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哪一阶段的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是哪一阶段的什么会议上提出的?小组内交流分享并探究达成共识。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
9、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不断推进,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逐步绘就。2 .法治蓝图的内容、要求材料展示: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 法、全民守法”新的十六字方针,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新 十六字方针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四大目标。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 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
10、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 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 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 民守法。3 出问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四大目标是什么?(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什么?推进什么?(3)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新十六字”方针?邀请两名同学依次朗读材料,小组内讨论问题。教师小结: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党和政府坚持全面推进
11、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厉行法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立法、执法、 司法、守法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积极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道路。当代中国,正昂首阔步前行在法治道路上。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治的意义,特别是良法的重要意义。通过 对人治和法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通过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理 解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四、板书设计夯实法治基石一、选择法治道路1 .法治的含义2 .法治的作用3 .法治的要求4 .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二、描绘法治蓝图1 .我国的法治进程2 .法治蓝图的内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