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11434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材料一: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 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 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彰显 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 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它的诞生 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 法律

2、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 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 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 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 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 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材料二: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

3、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 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 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 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 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 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 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

4、,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 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 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 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 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 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答案和解析1

5、5.【答案】D、B、C、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 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述。、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 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解答】D. “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

6、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 的现象”理解错误。原文是“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 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 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所以前后两句不构成因果关系。D错误,ABC正确。故选D。1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并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 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解答】A. “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错,原文是“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所以应是“良法”而不 是“法律”。C. “能使治理成本

7、最小化效果最大化理解错误,原文是“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 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 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所以原文是“实现治理成本最小 化、治理效果最大化”,选项中“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说法太绝对。D. “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错。原文是“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 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 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文中只是说 “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

8、力点”,并没有说“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故选Bo.【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 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题干要求选出“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民法典其体系 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 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三个人的观点主要是谈论民法典 的体系化特点。C. “赵某出售了与其妻

9、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 物权等条款”理解错误。根据王利民的观点“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 而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 找统一的裁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 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 意的新现象”,所以民事法需要法官具有体系化思维,该项中“某地方法院”的判决不能体现体 系化,不能证明文中观点。故选C。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积累

10、论证方法和论证 结构。材料二共三节内容,先概括每一节的段落大意,每一段开头的一句话就可以作为中心句, 分别是“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 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通过对材料二每一段开头一句话的分析,可知这三 段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材料二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 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然后再分析每一段中的论证结构,可通 过划分层次来分析。通过对每一段内容的分析可知,这三段在论证结构上一样

11、,都是先用一句中 心句引出谈论的话题,然后再具体分析,这属于总分结构。所以段落内部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 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述。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 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 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要求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答题区 间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概括。如:材料一中:“在民法典的制定 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

12、说,民法典诞生 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据此可概括出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 民意。材料二中:“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 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 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 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据此可概括出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 上。“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 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

13、体人的全方位保护 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据此可概括出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 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 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据此可概括出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69 .【答案】D、A、【解析】(1)D.“流露出作者的渺小感和谦卑情绪”错误,本篇文章是通过自己两次经过帕米 尔高原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一带一路下帕米尔的繁荣景象,以及祖国的繁盛昌隆的歌颂,是 对时代的颂扬,更

14、是对当今祖国的赞美,对中国人自信的踏出国门的赞扬。“渺小”之说是误解 了作者的用意。故选Do(2) A. “欲扬先抑”错,作者第一次登上帕米尔是在2016年,那时一带一路刚开始,作者看 到帕米尔上的商队,看到了祖国的强大;第二次登上帕米尔是时隔3年之后,此时的景象已然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给作者带来很深的震撼,两次登上帕米尔只是时间不同,感受强 烈程度不同,并不存在“抑扬”之说。故选Ao(3)本题中,需要结合修辞和长短句来具体分析。如本段中“天精地气铸就” “远远超越”等词 的使用,非常的凝练厚重;如本段中“他们应该是成千上万胳膊挽着胳膊,顶天立地站在天空之 下的男子汉! ”以比喻的

15、修辞手法赞扬了帕米尔的群山;如“横拉开是岭,起伏着是巅,竖起来 是峦,高耸着是峰”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而且句式整齐,感情充沛;如“不不不不 不不”,不断否定又不断肯定,使情感的表达层层深入;如“直想呐喊直想高歌直想沉思,也想 流泪”,结构的紧凑,语调的急促,这样的句式使得情感如泉涌一般喷涌而出。综上所述,划线 句子所采用的语言表达的技巧,主要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凝练的词语,结构紧凑的语句 以及递进反复的表达方式。分析时,结合以上内容组织答案即可。(4)本篇文章意境高远,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感情激昂;作者洋洋洒洒,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意远辞美,用他如椽巨笔为我们描绘出帕米尔高原美丽迷人

16、的风光及沿途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 商贸及旅游等一派繁茂景象,令人欣喜。文中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I、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 上商贸通道,在现代,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 沿途各国人民和平互惠共享,实现合作共赢的黄金通道。而帕米尔高原正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它是联通中外的标志,体现着一种开放的精神;作者两次登上帕米尔高原让作者获得感动和直击 灵魂的震撼;两次登上帕米尔高原,看到这一派繁荣的景象,也切实让作者体会到了走出国门的 国人的自信和自豪。所以说帕米尔高原是“我心中极致的精神坐标”。答案:(1) D(2) A(3)用词凝练厚重。如“天精地气铸就” “远

17、远超越”等,词语的厚重大气使情感深沉豪壮。 运用比喻。如将群山比作成千上万“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以阳刚的人的形象体现群山的 雄壮,表现出强烈的赞颂之情。善用整句(排比)。如“横拉开是岭,起伏着是巅,竖起来是 峦,高耸着是峰”,句式的整齐有力使情感充沛。词语递进反复。如:“不不不不不 不”,不断否定又不断肯定,使情感的表达层层深入。使用结构紧凑的短句,如“直想呐喊直 想高歌直想沉思,也想流泪”,结构的紧凑带来语调的急促,使情感喷涌而出。(4)帕米尔高原困难的考验能体现“我”作为中国西部人的勇敢,显示一种强者精神。帕米 尔高原是古今丝绸之路的经过之处,是联通中外的标志符号,表现一种开放精神。帕

18、米尔高原 能让“我”获得感动和直击灵魂的生命震撼、审美震撼。站上帕米尔高原能昭示走出国门的中 国人的自信和自豪之情。(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 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 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答这道题要注意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选项 内容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照分析,判断正误。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 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样的硬伤即可。(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

19、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 语句的含意和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 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 思考;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本题综合考查了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一般从深层含义、浅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入手分析,而探究类的问题, 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主旨、主题进行分析。对于散文而言,抒情是散文最大的特色。“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

20、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1014.【答案】C、B、C、【解析】(1)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让身边的人退下,然后拉着手所说的诺又有谁能听见?进 见皇上派来的使者祝贺陈辘被灭,作为叛逆者不一定这样坦然轻率。所以看出高祖害怕嫉恨他的 才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则挈手之语谁闻”中,“则”,然后,连词,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D; “谋逆者未必坦 率如斯”中,“谋逆者”,主语,之前断开,排除B; “是知高祖畏恶其能”中,“能”是“畏 恶”的具体内容,之间不断开,排除A。故选:Co(2)句意为:等待着陈稀

21、的回复。报,回复。句意为: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定期参加朝会。朝请,定期参加朝会,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 朝,秋季朝见为请。句意为:司马迁依据汉朝案件文本叙述载入列传中,就自然说明他是冤枉的。狱,案件。故选:Bo(3) C. “又指出韩信咎由自取,使刘邦平定天下后起了杀心”错误,刘邦杀韩信的心思早已 有之。故选:Co(4)“乃,竟然;“为所”,表被动;“岂哉”,难道吗。句意:我后悔没有 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以为”,认为;“禽”,抓获;“负”,辜负。句意:我认为,汉高祖用欺骗的手段在陈地 抓获韩信,说他亏待(辜负)韩信是有的。(5) “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

22、负于信哉”,意思是“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定期参加朝 会,高祖难道没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即韩信不受重用,导致内心不快;“虽然,信亦有以取 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 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意思是“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 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掉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 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高祖就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 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即韩信居功自傲;“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意思是“所以看出 高祖害怕嫉恨他的才能,不是一朝一夕

23、的事情啊”,即韩信功高震主。答案:(1) C(2) B(3) C(4)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骗的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辜负)韩信是有的。(5)韩信不受重用,导致内心不快;韩信居功自傲;韩信功高震主。译文:(甲) 陈稀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侍从和他在庭院里 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稀说:“一 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 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第二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

24、;第三次告 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国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端一向 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稀果然反叛。皇上 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他暗中派人到陈菊处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 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 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稀的回复。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 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 的党羽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新已被俘获处死

25、,列侯群臣都 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你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 武士把韩信捆起来,他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杀。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 然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高祖最终诛杀韩信三族。(乙)世人有的认为,韩信为汉高祖首先奠定开业大计,汉朝能得到天下的原因,大致都归功于韩 信。再看他拒绝蒯通的建议,在陈地迎接高祖,哪里有反叛之心呢?实在是因为失去诸侯王的权 位后快快不快,才陷于大逆不道。卢绡仅仅和高祖有里巷旧邻的交情,就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 以侯爵身份定期参加朝会,高祖难道没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骗的手段在陈 地抓获韩

26、信,说他亏待韩信是有的;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 持,韩信灭掉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 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丁 高祖就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 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丙) 历代先贤都辩说韩信没有反叛的迹象,说其反叛,大概是由告密者的诬告之词和吕后、 萧何陈述得来的。司马迁依据汉朝案件文本叙述载入列传中,就自然说明他是冤枉的。吃了别人 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说明他不会忘掉漂母;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韩信穿,把正在吃的 食物让韩信吃,韩信怎能辜负高祖?韩信在手握重兵统治齐国

27、的时候没有听取式涉、蒯通让其造 反的建议,也一定不会在他闲居淮阴时草率造反;韩信不去想和英布、彭越等大国的王侯结盟, 也一定不会轻易和身处边远没有本事的将领订立盟约。宾客众多,和“称病之人”(韩信)有什 么关系?让身边的人退下,然后拉着手所说的诺又有谁能听见?进见皇上派来的使者祝贺陈稀被 灭,作为叛逆者不一定这样坦然轻率。所以看出高祖害怕嫉恨他的才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 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

28、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 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 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 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 此基础上判断正误。(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

29、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 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 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 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 做到书写规范清晰。(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 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掌握正确的阅读文

30、言文的方法一一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

31、,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516.【答案】C、【解析】(1)C.“真心劝告有志的男子一定要到长安游历赏玩”错误,“传说关中多胜迹,男 儿须到古长安”,因为诗人前往的地方是汉唐故都长安,不禁豪情奔放,而发出“男儿须到古长 安”的感慨,而不是“要到长安游历赏玩”。(2)结合注解可知,此时的诗人在赴官陕西的途中。人生经历了诸多坎坷,再次踏上仕途之路, 内心又许多感慨。此联主要写的是听到秦地的曲调,看到巍峨的华山。“旧爱”“新添”等词语 表现出诗人对此地人文风情与美景的喜爱之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能到此地为官的欣慰之情。

32、颔 联写“朝汉远” “入秦难”,主要写的是此地离京城路途遥远,赴任途中行程较为艰难。而此联 则感情稍微积极了一些。尾联诗人说此地是诸多历史上有名人物成就事业之地,流露出想要有所 作为的心志。情感的转变进一步变得更加积极向上。答案:(1) C(2)表现了作者对秦中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的喜爱,能含蓄形象地表达出到秦中为官的欣慰。 与上联叙写行程艰难形成转折,使情感不拘于无奈忧愁;为下联写立志为官秦中做情感铺垫, 让情感转变更加自然。赏析:袁枚在乾隆四年(1739)考中进士,外放任漂水、江浦、沐阳等地知县。他自言“仆性懒散, 于官无所宜,犹不宜县令”(程绵庄青溪文集所附袁明府复札),追求奔放自由的生活

33、, 不愿在宦海中浮沉。购得随园后,他便托病辞官定居其间,过着赋诗论文、出游访友的恬淡生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中经济日渐拮据,父母妻妾亲友都劝他重新出去做官,乾隆十七年(1752) 迫于无奈,终于违心再次出山,北上入都,被分发陕西候补官缺。此诗即作于袁枚赴官陕西的途 中。此时的袁枚对赴官还抱着喜悦和憧憬,因所前往的地方是汉唐故都长安,不禁豪情奔放,其 第二首“万首诗编秦楚地,半生官领帝王州”两句就是这种心情的充分写照。辞阙十年,重返京 城;一檄文书,分发陕西。叙完赴官秦中的缘由,再借“凫飞”和“五羊皮”两个典故写自己前 往秦地上任,离京城越来越远,离秦地越走越近。随着离秦地愈近,诗人的心

34、情也愈发忐忑。“五 羊皮少入秦难”“未知两陕谁吾土”“难”“未知”二词都流露出诗人因养家的压力需再次出山 做官,而又畏惧做官繁难向往自由的矛盾心绪。但毕竟能够赴官秦中还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诗人想到自己以前喜欢的伊、凉曲调就是出自盛唐时期的长安,这次去秦地一定可以大饱耳福; 又想到自己“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去秦中赴任,“更向咸阳作 壮游”,又可以饱览西岳华山的壮丽景色。更令人欣喜的是传说关中胜迹如云,可供游赏,诗人 不禁发出如此的壮哉豪言:“男儿须到古长安! ”袁枚的这两首诗运笔如画,流动着诗人感情的 波涛,隐含着赴任秦中的向往愉悦气氛。尤其是第一首尾联“传说关中多胜

35、迹,男儿须到古长安 “,脍炙人口,成为历代咏长安的名句。(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 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 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 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

36、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

37、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 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7【答案】【小题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小题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小题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故答案为:(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重点字:施、笞)(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重点字:衰)(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洲、渡)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

38、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 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 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 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820 ,【答案】C、D、【解析】(1)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浸染:逐渐沾染或感染。这里是形容土地 都渗透着红色文化,故应选用“浸润”。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多。增添:添加,加多。这里 是说“茶山给我们苍白的生活添加了不少乐趣”,可见不是在原有的乐趣

39、上再增加乐趣,故应选 用“增添”。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与生俱来:表 示个人的特别、不可替代性,一生下来就是如此。这里是说“农家人的勤俭生活态度” 一生下来 就是如此,不可替代,不可更改,故应选用“与生俱来”。少不更事:年纪轻,经历的事情不多。 不谙世事: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社会上的种种事情没有了解,缺乏社会经验。这里用来形容少 年懵懂的岁月,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人情世故,故应选用“不谙世事”。故选C。(2)本题中,文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如“是它们滋养了我的精神” 一句中“滋养”拟人 的动作;有排比,比如“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没有喧嚣的人

40、群”连用“没有 的”的句式;有对偶,比如“有章江水日夜奔流、润泽万物,有梅岭花漫山遍野、傲立寒冬” 等。故选D。(3)本题中,第空,前面的句子先总说“它是贫穷的”,后面又具体阐释了 “贫穷”的表现: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没有喧嚣的人群”,根据空格前的分号和与前文相似结 构的后文“它有叮咚的流水,有黛色的群山,有章江水日夜奔流、润泽万物,有梅岭花漫山遍野、 傲立寒冬”,说明此处应填写一个与“它是贫穷的”意思相反、结构相同的句子。因此,应填“但 它又是富硕的”。第空,根据前文“我要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 和空格前的“是它们”,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具体地阐释感谢

41、那段岁月和土地的原因的句子。根 据后文“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可知“那段岁月和土地”带给 我的是精神财富方面的收获。所以这里应填写“滋养了我的精神”或者“给了我宝贵的精神财 宣“ 田 O答案:(1) C(2) D(3)但它又是富硕的滋养了我的精神(给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 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 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

42、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 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 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材料三:民法典其体系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 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民法典的出台 将会给民事检察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冯小光:民法典颁布以后的溢出效应,必然对行政机关、司法权产生影响。首先,民事审判 和民事检察适用的最核心实体法律是民法典。此前

43、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 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 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长期以来,如何规制民事 法官和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司法改革的课题,民法典在这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王利明:民法典是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基本的裁判依据,将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 是律师,对话、讨论的平台就是民法典,而不是各说各话。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 寻找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 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

44、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 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 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王轶: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实力相当的,监督才 能够有效地进行。疫情期间,我写了篇文章,主要讨论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着重从民法的角度 分析,行政许可应该做什么样的类型区分,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的效力判断究竟产生什么 样的影响。我发现,相关司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 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 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

45、与被监督的关系。(摘编自龚云飞、关仕新王利明、王轶、冯小光“三人谈”)1.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法典吸收了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和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 民事法律规范。B.民法典激励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与其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提升社 会治理效能。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 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 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 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46、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本题着重考查拟人、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应 了解修辞的概念,结合语段的句子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 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 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语意连贯要注

47、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 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 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 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 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 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 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 个对象或同

48、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21.【答案】搭配不当,”秉持的是移动传播的模式”搭配不当,“秉持”改为“采用”或“模 式”改为“理念”。句式杂糅,“强调对场景的参与感”句式杂糅在一起,删去“对”或在“参与感”前 加“对”。语序不当,“为观众能够提供语序不当,“能够”应在“为观众”前。成分残缺,“不仅”掩盖了句子的主语,应在其前加主语“电视直播带货”。【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解答此题首先理 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 号。语序不当的病句类型:1 .名词附加语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附近的”移到“许多”前面).动词的附加语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移至IJ “平等”的前面)22 .【答案】题干要求从三国演义或红楼梦中任选一个诗意场景进行鉴赏,解答此题需要 明白“诗意场景”的内涵。“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简单说就是给人以 美感的场景。鉴赏的角度就是“营造意境,刻画人物,增强文本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