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内蒙古自治区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和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内蒙古自治区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和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蒙古自治区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文献综述)( 姓 名 )前 言消费信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为缓解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使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生产增长速度而出现的一种金融服务产品。新经济态势下,“互联网+金融信贷”的模式应用日渐广泛,消费信贷作为促进消费增长、刺激总需求的有效途径,研究消费信贷的新问题,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信贷的发展,进一步拉动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现状1.“蜜蜂寓言”与“金字塔和教堂理论”“蜜蜂寓言”是曼德维尔创作的一首寓言诗,描述了一群蜜蜂的盛衰史:最初因为都贪婪的追求繁荣,人人就业。后来,这群蜜蜂听
2、从一位哲人的劝告,改变原有的习惯,放弃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朴素,结果却使居室荒芜,商业萧条,民生凋零。国家厉行节约、削减军备,以致敌人入侵时都无力抵抗。“蜜蜂寓言”在西方消费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著名的“节约悖论”:私人储蓄的增加,对个人来说是财富的增长,但对社会来说,并不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反而会减少社会财富。凯恩斯在论述消费对宏观经济的重要地位时,还讲到了“金字塔和教堂理论”:古埃及曾一度繁荣,上古埃及建造金字塔和搜寻贵金属,中古埃及建造教堂做道场。而建造两个金字塔,做两场道场,其利倍于一个金字塔和一场道场,这种荒诞的做法带来了卜古、中古埃及的繁荣。后来金字塔不建了,
3、教堂的道场不做了,文明古国的埃及也随之衰落了。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具有“乘数效应”,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以上所讲的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以收入不成问题为基本的理论前提的,私人储蓄的增加,对个人来说是财富的增长,但对社会来说,并不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反而会减少社会财富。这是因为在以收入不成问题的前提条件下的现代社会,是消费制约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如果不消费或者降低消费就会使资本停滞,随后又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停滞,最终导致生产的停滞。2.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人们的现期消费取决于他们现期收入的绝对量;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会
4、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当代西方经济学界把这一理论称为“绝对收入假定”。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指出,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下降,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将越发扩大,因而导致对消费品的需求不足。收入水平越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水平越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却越高。同时,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的差距大小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可归结为:居民的现期收入水平及现期收入分配的差距。3.消费层次理论恩格斯指出人们的消费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人们总是最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的
5、进步与发展,人们会追求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并力争得到满足。消费需要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变化,反过来又反映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凯恩斯同样认为消费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唯一对象,并且认为消费需求不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自凯恩斯以后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也都倾向于将刺激需求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二)国内研究现状1. 中国消费函数学说随着配给和非行政配给消费品价格的外部环境的改变,消费
6、者的内在设定也发生了改变,消费者更为理性。此时中国消费者的预算收入开始由现期一时的向跨时的过渡,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期行为强化,中国消费者行为可以假定为攀附的、过渡性前瞻行为。因此,他推出中国消费函数学说,并建立分时期、分城乡的消费函数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四个假说,其中第三个假说对于消费信贷具有理论意义。通过对该假说的论证,他认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地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对1978年后的中国应用性较大,也验证出我国消费者具有开展消费信贷的心理条件,如风险意识、跨期预算等,同时外部条件如经济体制改革等也会有力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2.关于消费信贷的发展情况。巴蜀松在2004年10月14日中国经济时
7、报上说到: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来,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消费信贷由最初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种,发展到如今的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医疗贷款、家庭装修贷款、个人旅游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房屋按揭贷款、婚嫁贷款。3.我国的消费函数理论研究近几年,国内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消费函数的研究,和消费信贷相关的主要是王于渐和藏旭恒的消费函数理论。王于渐运用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几种消费函数的假说分析了中国消费函数。他在中国消费函数的估计和解释中用中国的数据分别验证了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地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消费
8、者行为己符合这两种假说,消费信贷在中国有发展的基础,但是必须注意中国的消费者在外部环境和内在设定与这些消费假说有相当大的距离,需要进一步修订。藏旭恒则以1978年为界,分析了制约消费者行为的约束条件。在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发展消费信贷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又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其发展具有广阔前景。4.关于发展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学者赵民曾概括了这些制约因素包括:较低的居民收入水平:不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较高的银行发放信贷风险;较落后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明确的金融法规规定等。经济学家陈淮特别指出:“西方个人信用系统非常发达,每个人都可
9、以很方便地查到信用记录。但是消费信贷是靠未来收入偿还的,必须由第三者担保、财产抵押或质押。而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只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金融资产形式,而不是实物资产形式,其中信贷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们用来买消费品的。此外,我们现在国民财富没有按照市场经济应用的状况分配给不同的主体,个人财富只表现为居民存款,因此调整国民负债结构时就十分困难,没有对应的风险承担机制。”二、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与研究趋势国内外对消费信贷的理论研究与相关实践都较为丰富且日趋完善。研究针对我国的消费信贷发展主要存在着消费信贷市场需求的现实矛盾,结构性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目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生产结构尚不适
10、应消费结构的变化,传统产业在低水平上相对饱和,市场过剩主要表现为大量低劣产品的滞销和积压;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一些市场旺销的产品又不具备充足的生产能力,大部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又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 我国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较低,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分割和封锁市场又助长了低劣产品的无序竞争,一些行业和区域垄断地位尚未打破。迫使消费者接受不平等的价格条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居民购买和消费欲望,也加剧了国内产品的过剩,从而降低了目前居民的消费欲望。市场相对过剩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是目前消费需求趋弱的主要矛盾。同时,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受到政策、观念、征信体制等因素的
11、影响,发展不尽完善,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素质教育发展、工业耐用品消费等人们多方面的消费信贷需求。参考文献:1李雨嘉.论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和政策D.武汉大学,2010. 2李兰等.论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D.湘潭大学,2008. 3杜平.影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探讨J.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行,2009. 4 薛峰.当前中国消费信贷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D.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7. 5 张永强. 中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6 李燕桥.消费信贷与中国城镇消费消费行为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2. 7 徐忠. 消费信贷
12、,信用分配与中国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5. 8 张曙.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和研究D.浙江大学,2013. 9林晓楠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益分析J.财贸经济,2006. 10李慧娟.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1赵杨.北京市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12谭燕芝,李兰.论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基于借鉴美国消费信贷的视角J. 消费经济,2008. 13 李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 (8): 13- 18.14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1 年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
13、版社, 2011.15 王丛云,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商业,2010,( 11) 16 郑金辉,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0,( 9) ,92 9417张夏 . 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金融天地,2010,( 12) : 8118Leandro Saita.Three essays in credit riskD.Stanford University,2006. 19Peter Pille.Performance analysis of Ontario credit uniosD.University of Toronto,199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