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多所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湖南省多所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历史考试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古口中心.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4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图2两幅图片()1.图1、图2两幅图片()图1商朝甲骨文图2西周青
2、铜器祭铭文A.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B.体现了王权与神权逐渐分离C.可探究汉字 发展演变历程D.表明商周贵族社会习俗相似2.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小农经济迅速生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A.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B.诸侯争霸战争更加激烈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秦朝()7 .后周世宗柴荣在诏令文武官员举荐人才的同时,要求被举荐者必须“强明清慎,公平勤恪”。被举者受 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 坐。这一举措
3、()A.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利于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 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可以看出诏令的要求强调了举主(举荐人)的责任,这有利于防范举主以 权谋私,保证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中的要求不能直接加快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 材料中的诏令没有放宽官员的选拔标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被举荐者的文化水平要求,排除D 项。故选c项。8 .贞观十六年(641年),刑部奏请对反叛者实行兄弟连坐。该奏章传给门下省后,给事中崔仁
4、师批驳道: “诛其父子,足警其心。此而不恤,何忧兄弟? ”这表明唐代()A.三省官员位高权重B.门下省可审核奏章C.三省之间分权制衡D.中书省可监察百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该奏章传给门下省后,给事中崔仁师批驳道”可知,门下省享有审议的职责,可审核奏章, 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门下省的信息,没有涉及三省官员的权力和三省官员权力的制约,排除AC项;中书 省的职责是起草政令,排除D项。故选B项。9 .下图可用来研究,唐代()B.佛教的本土化趋势D.雕版印刷业的发展A.佛教传播耗费大量钱财C.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金刚经卷子是通过雕
5、版印刷术印刷的,可以用来研究唐代雕版 印刷业的发展,D项正确;仅凭一幅图,不能得出佛教传播耗费大量钱财、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以及佛教受到 统治者的推崇,排除ABC项。故选D项。10 .史载,王安石变法时期,青苗法规定“五户以上为一保,即彼此先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 但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却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收钱时若贫户无力 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这说明()A.北宋守旧势力异常顽固B.变法减轻了农民 负担C.变法存 危害百姓现象D.北宋朝廷无视民间疾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但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却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
6、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 反映了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地方官府想方设法地多放贷款,多收利息,不惜层层下达指标, 强行摊派贷款,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负担转嫁给富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存在危 害百姓现象,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守旧势力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排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青苗法的 实施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青苗法的实施背离了其初衷,并非宋廷无视民间疾苦,排除D项。 故选C项。11 .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称皇帝,年号神册。他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 县部族军等。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A.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B.借鉴中原的
7、先进制度C.对北宋王朝颇为仰慕D.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等可知耶律阿保机称帝、定法律、 设州县等行为均是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表现,B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并未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排除A项; 耶律阿保机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并不代表其对北宋王朝颇为仰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面官制度, 排除D项。故选B项。12 .虽然元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 在中央的手中。这说明元代行省制度()A.否定了前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助长了地方独立发展的倾向C.将地方的各种权力全部收
8、归中央D.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虽然元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 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行省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 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这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D项正确;元代行省制度是对 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元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助长了地方独立发展的倾 向,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行省长官掌握一定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13 .紫色向来是官员专门享有的服色,但宋代于996年下诏允许包括商人在内的“庶人服紫”,
9、同时还规 定:“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这一变化()A.说明市民阶层群体扩大B.源于科举制的不断完善C.反映了社会控制的松弛D.表明世家大族开始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紫色作为臣民服饰色彩到土庶都可服紫,体现了当时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c 项正确;市民阶层群体的扩大与材料现象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科举制的发展并非材料现象发生的原因, 排除B项;世家大族开始衰落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 .元朝南下俘获“南儒”赵复后,将他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以传授程朱理学。北方的著名学者如许衡、 窦默、姚枢等人皆为赵复主讲太极书院时的高足,他们学成之后成为北方地区利用
10、书院讲学的中坚力量。据 此可知,元代()A.理学得到弘扬B,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治国以德为先D.儒学派别南北分裂【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元朝南下俘获南儒赵复后,将他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以传授程朱理学”可知元朝政府任 用南方儒士在北方书院讲学,促进了理学的传播,可见当时理学得到弘扬,A项正确;元朝宣扬理学是为维 护其封建统治,并不是为了复古,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元朝以德治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理学 在北方的传播,而不是儒学派别的南北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15 .有学者指出,与一百年之后的西方航海家不同,本可以称霸世界的郑和既没有建立殖民地,也没有烧杀 掠夺,反而始终本着“怀
11、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 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旨在加强同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B.打破了当时闭关自守政策C.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始终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可知, 郑和的这些做法有利于和亚非国家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旨在宣扬国 威,并非加强同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并未改变明朝的对外政策,排除B项;郑和 下西洋时西方国家尚未开始殖民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16 .清朝前中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
12、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一向争战不休的东北、北部与西北变成和平 的边疆;强悍的蒙古族变成能与其他各族和谐共处的民族;藏族与中原汉、满等民族的距离被大大拉近。这 反映出清朝前中期()A.民族平等的真正实现B.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C.周边环境的长期稳定D.改土归流政策的成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清朝前中期东北、北部与西北边疆地区和平、各民族和谐相处,这主要得益于清廷对边疆管 理措施得当,反映出清朝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B项正确;清朝并未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排除A项;C项 中的“长期稳定”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清初改土归流政策主要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排除D项。 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
13、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 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 “家” “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 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 孟子主张“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吾老以及人
14、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 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 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调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 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 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 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
15、,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 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 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 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答案】(1)内涵:仁;礼;民本;和谐。(2)变化: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原因: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儒学提倡的 礼仪、和谐等迎
16、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解析】【详解】(1)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根据材料一“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可推出民本;根 据材料一“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可推出仁;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 一的和谐关系“可推出和谐;根据材料一“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 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可推出礼。(2)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 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可推出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原因:根据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日
17、,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 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可推出汉武 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 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可推出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并 结合所学可知,儒学提倡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察举制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至曹魏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是统治阶级在其 统治区域内公开的、大规模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18、。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壮大 了统治阶级力量,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大一统的汉朝统 治中国四百年的重要基石。察举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实施使包括边远地区、少数 民族在内的各地优秀人才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特别是生活在下层的有识之士。这批人知百姓疾苦,历经 下层生活之艰辛,直言善谏,对统治集团人员结构的改善,中央与地方声气之相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 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摘编自吕承浅析汉代察举制度材料二 隋炀帝开创进士科,是科举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进士科成了后来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同以 往人才选拔制度相比较,
19、科举考试对知识等各方面的考核更为客观、具体。人才的选拔淡化出身,关注的是 人的才学、品德等内容。隋朝科举制在分科取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隋朝灭亡后,唐朝政府力求使科举制更 加系统完善。为此,唐朝增设了考试科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掘了更多的 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同时,唐太宗还设立了国子监、支持民间开设学校,发展教育。武则天创立 了武举与殿试。武举主要由兵部来考核,表现突出者就能够直接授官,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察举制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
20、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异同。【答案】(1)积极影响:有助于选拔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推动了儒学传播;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推动了 汉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吏治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有利于促 进社会崇德、向学的风气。(2)相同:都注重考核儒家经典;都关注品德;都维护封建王朝统治;都面向社会,具有一定开放性。 不同:察举制主要是自下而上推荐的,而科举制主要是逐级组织考试的;察举制主要以孝廉等德行为尚,而 科举制则以考试成绩优异为佳;察举制自汉代推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九品中正制取代,而科举制则不断 完善,历经约1300年,直至清末被废除。【解析】【详解】(1)积极影响
21、:依据材料“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壮大了统治阶 级力量,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得出有助于选拔大批德才 兼具的官吏;推动了儒学传播;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推动了汉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 荣;依据材料“察举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得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依据材料“对统治 集团人员结构的改善,中央与地方声气之相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得出有 助于吏治和社会风气的改善;从对社会风气的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崇德、向学的风气。(2)相同:从考核的内容分析,得出都注重考核儒家经典;从选拔的
22、依据分析,得出都关注品德;从制 度的目的分析,得出都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从面向社会分析,得出都面向社会,具有一定开放性。不同:从选拔方式分析,得出察举制主要是自下而上推荐的,而科举制主要是逐级组织考试的;从选拔标 准分析,得出察举制主要以孝廉等德行为尚,而科举制则以考试成绩优异为佳;从推行的时间分析,得出 察举制自汉代推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九品中正制取代,而科举制则不断完善,历经约1300年,直至清末被废除。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 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
23、五钱,青(州)、齐(州)五钱,栗三钱”。 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 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 3714万。天宝 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 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 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 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
24、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 1 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 “虽晓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 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 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 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
25、业发展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答案】(1)共同原因: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的重视;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2)影响:推动了人口大量增加;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为工商业发展奠 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生活。(3)地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封建政权的兴 衰与存亡和百姓的温饱问题。【解析】【详解】(1)共同原因:从政治稳定分析,得出政局相对稳定;依据材料“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 垦”,
26、得出统治者的重视;依据材料“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 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得 出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2)影响:依据材料“随着农业 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得出推动了人口大量增加;从 财政收入分析,得出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依据材料“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 的增长。得出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从对工商业发展的作用分析,得出为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从 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生活。(3)地位:从农业的属性分析,得出农业是中
27、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农业的重 要性分析,得出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封建政权的兴衰与存亡和百姓的温饱问题。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一定的民族政策,其中主要有战争与和亲这两种对立的形式。 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则国家兴盛,处理得不好则国家容易走向衰亡。 每个民族都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王朝若是与某个民族(特别是比较强大的族群)的关系处理 不当,就会引发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危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一 缓和一交融”的循环之中,尽管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团结
28、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 家统一始终是总趋势。摘编自吴东风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 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论题: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演变 主流。阐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各族群的华夏认同感显著增强,戎狄蛮夷逐渐融 入华夏族。自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及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以及少数民族政 权的汉化改革,不仅使北方各民族深度交融,而且也密切了南迁的汉族也与南方越族等的交往。辽宋夏金时 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
29、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均在维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采取汉化措施,实现了 封建化,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不断,使民族交融得到发展。元朝统一全国后,大量蒙古人、色目人迁入中原, 与汉族杂居;契丹人、女真人由于长期在中原居住,已经与汉人差别不大,因此元朝时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 峰。总之,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虽时有战争发生,但是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民族交融始终是 民族关系发展演变的主流。(“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一缓和一交融的循环之中,尽管有过几 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始终是总
30、趋势“,得出论题: 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演变的主流。阐述:阐述的过程中,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史实;列举辽 宋夏金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列举元朝统一后,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峰。最后总结,得出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虽时有战争发生,但是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民族 交融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演变的主流。A.水利灌溉工程遍及南方地区B.水利技术领先于世界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即将建立D.对南部边疆管控加强4 .据下表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汉高祖“ 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汉惠帝禁止民间私自铸币汉文帝恢复了民间私铸钱币汉景帝禁
31、止民间铸钱汉武帝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A.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B.造币权最终被收回中央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D.国家币制政策效果显著5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族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 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旨在()A.提倡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B.大力传承汉民族文化C.促进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D.推进鲜卑政权封建化.隋朝时地下储粮技术发展到一个高峰。根据史书记载,隋朝官仓储存的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还没吃完, 并且依然可以食用。这最能说明隋朝()A.社会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穷奢极欲C.百姓生活的富
32、足D.国家长期统一稳定6 .后周世宗柴荣在诏令文武官员举荐人才的同时,要求被举荐者必须“强明清慎,公平勤恪”。被举者受 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这一举措()A.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A.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利于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7 .贞观十六年(641年),刑部奏请对反叛者实行兄弟连坐。该奏章传给门下省后,给事中崔仁师批驳道: “诛其父子,足警其心。此而不恤,何忧兄弟? ”这表明唐代()B.门下省可审核奏章D.中书省可监察百官B.门下省可审核奏章D.中书省可监察百官A.三
33、省官员位高权重C.三省之间分权制衡8 .下图可用来研究,唐代()B.佛教的本土化趋势D,雕版印刷业的发展A.北宋守旧势力异常顽固C.变法存在危害百姓现象11 .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称皇帝, 县部族军等。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A.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C.对北宋王朝颇仰慕12 .虽然元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 在中央的手中。这说明元代行省制度()A.否定了前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将地方的各种权力全部收归中央A.佛教传播耗费大量钱财C.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史载,王安石变法时期,青苗法规定“五户以上为一保,即彼此先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但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却强令
34、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这说明()B.变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北宋朝廷无视民间疾苦年号神册。他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B.借鉴中原的先进制度D.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但这些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B.助长了地方独立发展的倾向D.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13.紫色向来是官员专门享有的服色,但宋代于996年下诏允许包括商人在内的“庶人服紫”,同时还规 定:“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这一变化()A.说明市民阶层群体扩大B.源于科举制 不断完善C.反映了社会控制的松弛D.表
35、明世家大族开始衰落.元朝南下俘获“南儒”赵复后,将他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以传授程朱理学。北方的著名学者如许衡、 窦默、姚枢等人皆为赵复主讲太极书院时的高足,他们学成之后成为北方地区利用书院讲学的中坚力量。据 此可知,元代()A.理学得到弘扬B.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治国以德为先D.儒学派别南北分裂14 .有学者指出,与一百年之后的西方航海家不同,本可以称霸世界的郑和既没有建立殖民地,也没有烧杀 掠夺,反而始终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 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旨在加强同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B.打破了当时闭关自守政策C.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
36、张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清朝前中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一向争战不休的东北、北部与西北变成和平 的边疆;强悍的蒙古族变成能与其他各族和谐共处的民族;藏族与中原汉、满等民族的距离被大大拉近。这 反映出清朝前中期()A.民族平等的真正实现B.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C.周边环境的长期稳定D.改土归流政策的成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 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
37、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 “家” “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 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 孟子主张“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 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 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材料二 刘
38、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调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 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 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 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 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 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 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摘编自樊海永汉武
39、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察举制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至曹魏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是统治阶级在其 统治区域内公开的、大规模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壮大 了统治阶级力量,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大一统的汉朝统 治中国四百年的重要基石。察举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实施使包括边远地区、少数 民族在内的各地优秀人才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特别是生
40、活在下层的有识之士。这批人知百姓疾苦,历经 下层生活之艰辛,直言善谏,对统治集团人员结构的改善,中央与地方声气之相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 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摘编自吕承浅析汉代察举制度材料二 隋炀帝开创进士科,是科举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进士科成了后来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同以 往人才选拔制度相比较,科举考试对知识等各方面的考核更为客观、具体。人才的选拔淡化出身,关注的是 人的才学、品德等内容。隋朝科举制在分科取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隋朝灭亡后,唐朝政府力求使科举制更 加系统完善。为此,唐朝增设了考试科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掘了更多的 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同时,
41、唐太宗还设立了国子监、支持民间开设学校,发展教育。武则天创立 了武举与殿试。武举主要由兵部来考核,表现突出者就能够直接授官,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察举制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异同。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 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栗三钱”。 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
42、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 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 3714万。天宝 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 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 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 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 1 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
43、耕” “虽晓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 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 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 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3)根
44、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一定的民族政策,其中主要有战争与和亲这两种对立的形式。 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则国家兴盛,处理得不好则国家容易走向衰亡。 每个民族都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王朝若是与某个民族(特别是比较强大的族群)的关系处理 不当,就会引发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危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一 缓和一交融”的循环之中,尽管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 家统一始终是总趋势。摘编自吴东风中国
45、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 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高一历史考试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古口中心.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4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
46、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图2两幅图片()图1商朝甲骨文图2西周青铜器祭铭文A.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A.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B.体现了王权与神权逐渐分离C.可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D.表明商周贵族社会习俗相似【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示“甲骨文。“西周青铜祭祀铭文“,可以看出从甲骨文到青铜铭文,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代礼制,无法通过比较得出“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的结论,排除A项;甲骨文记 录的是占卜的祷词,青铜铭文记录的是祭祀祖先的祝文,两者都反映了王权与神权有一定的关联,排除B 项;甲骨与青铜器反
47、映了商周两朝祭祀礼节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2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 展进程加快,小农经济迅速生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A.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B.诸侯争霸战争更加激烈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促进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社会生 产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 快”,并未明确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C项对材料解读有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运 动、排
48、除D项。故选A项。3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秦朝()A.水利灌溉工程遍及南方地区B.水利技术领先于世界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即将建立D.对南部边疆管控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凿通灵渠,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证,秦受攻克岭南,随即设 立桂林等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D项正确;仅凭图中的信息不能说明秦代“水利灌溉工程遍 及南方地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对比,排除B项;秦始皇修建灵渠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排除C项。故选D项。4 .据下表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汉高祖“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 黄金一斤,约法省禁”汉惠帝禁止民间私自铸币汉文帝恢复了民间私铸钱币汉景帝禁止民间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