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训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2021届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懈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渤懈:渤海 的古称。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 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 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C.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
2、为奇警,使人感 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 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答案:15 (D)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有误,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 泊洒脱,是雄健壮美,可根据诗句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等内容分析得出本 诗中钱塘潮的形象。故D项错误;本题要选择错误的一项,ABC均正确;综上所述, 本题答案为Do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 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 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
3、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灯冷则写出了雨的清凉,这是从触觉方面的描写,最后一句“庭虚近水闻,仔 细听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这是从听觉方面来描写小雨。 全诗没有一字写雨,全用虚写,但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的感受,将微雨的神 韵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与之相比,杨万里的小雨则开篇即点出诗题,“雨 来细细复疏疏细细疏疏叠词连用,突出小雨的稀疏,表达非常传神。而似 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中将小雨拟人化,将下雨造成作者观察的朦胧 感比喻为隔着珠帘,既写出了小雨的朦胧感,又让诗歌的表达生动活泼,非
4、常具 有感染力,表达了诗人对小雨的喜爱和欣喜的情感。16.本诗与宋代潘阖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 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答案:16.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入原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 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 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 人惊心动魄。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诗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把握。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 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根据诗
5、意不难发现,诗人在 描写“钱塘潮时,综合表达了多种表达技巧。首先表现在多感官上的描写。“百 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极具夸张,说百里之外都能听见那如雷般的江潮生, 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钱塘潮的声势巨大川京涛来似雪,采用比喻的手法,说那 喷涌的浪花好似白雪,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末句“一坐凛生寒是通过写观潮众人 的感受来写钱塘潮,所有的人都感到寒气凛冽,这是间接表现钱塘潮的磅礴气势, 调动的是触觉感官。译文: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拔。府中的官员 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 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浪涛涌来,
6、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 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赏析: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 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 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 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 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 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潴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 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 惊心
7、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 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 生寒。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 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 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 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二.(2020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 列各题。列分)思王逢原三首(其二)宋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温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
8、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注王逢原为王安石莫逆之交。嘉祐四年(1059)秋,王逢原去世,年仅二十八岁。 第二年,王安石作诗三首悼念。出自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质”原指 箭靶,这里比喻相契的知己。19 .首联用蓬蒿纷披、冢上秋风营造了的氛围,“纷披”意为-o (2分) 20.中间两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19、荒芜凄凉,杂乱散落20: (1)对比。用王逢原的怀才不遇与作者对他的赞赏对比。表达对友人的惋惜 之情。(2)用典。化用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表明作者与友人的深厚友谊。(3)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庐山比作书案,将温水比作酒水,追忆当年与友
9、人 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认真品读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结合诗词意境来分析。“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 吹”想象中你远方的墓地,如今早已长满茂盛的蒿蓬,哀悼你的深情仍如去岁, 尽管你孤独的坟莹又一度萧瑟秋风。蓬蒿泛指野草,“纷披意为“杂乱散落,野 草与秋风一道描绘出一幅凄怆悲凉的画面,暗喻故友虽去世一年,而他犹不能忘 情,哀痛之情也于景中流露而出。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20 .本题考查对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诗的结构特色、 艺术风格,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
10、。妙质不为平世得, 微言惟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洪水东来入酒卮: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 那样理解王逢原,只有深深了解你的人才能理解认同你。回想起那年庐山向南倾 侧,犹如自天而降,正对着我们的书案;流水滔滔东来,像是流进了你我的酒杯 之中。第二联用庄子中匠石“运斤成风”的典故,这里的“质”指箭靶,用 以比喻投契的知己。“妙质不为平世得” 一句是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 理解王逢原。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匠石深知郢人对比作者对王逢原的理解, 由此显出作者。与王逢原的深厚友谊和对亡友的惋惜。第三联运用了夸张和比喻 的手法,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对着他们的书案;溢水滔滔东来,像是 流入
11、了他们的酒杯。追忆当年,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综合上述分析,整理 得出答案。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下列各题。苏秀道中(南宋)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 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12、床头屋漏无干 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C. “千里稻花应秀色”用了虚写,想象千里稻花应是一派青绿,生机勃勃,抒发 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秋天将以苏的欣喜之情。D.尾联用了衬托手法,写无田者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 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B2.特点:雨大,及时。分析: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 到“屋漏床床湿,表现雨大;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 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 时。解析:19.本
13、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 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 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 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 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丫,本题,中,B项,引用错误。引用是指在说 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 流岸岸深是融化前人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春流岸岸深句为己用、但贴切眼前 景事。故选Bo20.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景
14、物特点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首先要注意了 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在此基础上,借助写景的 表现手法,如:四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三角度(高 低、远近、俯仰)、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本题 中,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诗中,“霖”:一连数日的大雨 的意思。“夕骄阳转作霖”,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溪流岸岸深”:溪流中涨满了 雨水;这两处可以知道写出了雨大的特点;从“不愁”“且喜”“应秀色”“最佳音”可以看大雨来得非常及时。所以,雨的特点:雨大,及时。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半 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
15、床床湿”,表现雨大,是从触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床床湿” “岸岸深”,采用了叠词的形式,写出了雨下的十分大的特点;“一夕骄阳转作霖”的意思是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 这是实写,而“千里稻花应秀色”的意思是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这 是想象之辞,想象庄稼的欣欣生意。因而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参考译文: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梦中 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 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 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
16、那么的动听。像我这 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的农夫,祈望着丰年,该是多么的高兴。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9分)舟行即事【唐】杜荀鹤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抒情。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常年奔波劳苦。重阳佳节还得 出外,不能同家人同乐,因而不免感慨万千。B.颔联记事。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忧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 起寄宿在芦苇荡,堪称风餐露宿,随遇而安。C.尾联写景抒情。诗人手把新酿好的菊花酒,
17、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淼淼江 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惆怅。D.整首诗清新自然,洗练隽永,既有对风光的描绘,也有对风俗的反映,寄托 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谓写重阳的佳作。答案:15C【小题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淼淼江水错,对尾联的理解有误。诗人想象着故 乡的风物(酒和茱萸)。亲人团聚的情景,倍感无奈,只能倚桨吟味。这是虚实结 合的写法。故选C。16.该诗的颈联,与“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艺术技巧上相通, 请予赏析。(6分)答案:16.两者都用到了色彩的对比。王勃句落霞的红、孤鹫的黑与水天的蓝, 本诗颈联中白的云与鹭,红的
18、野花以及深色的山,都通过深浅参差的色彩描绘了 一幅秋天傍晚的美丽景象,宛如一张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两者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王勃句中孤鹫奋进、晚霞飘飞是动态,秋水和长 天看似静态,却是动的晚霞和孤鹫的背景,动静交融,浑然一体;本诗颈联中则 将静的秋水、红蓼、暮山、白云和动的飞鹭、啼猿放在一起,用动的鹭和猿为整 片静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画面生动了起来。两者都结合了视觉与听觉。王勃句中虽没有“孤鹫”之声,但可以想象其飞翔时 的长鸣,与天高水阔一同构成了秋日的寥廓壮丽的气象;本诗颈联中则直写猿叫, 此哀声与深沉孤寂的画面相辅相成,将诗歌的萧索凄凉之情推向了顶峰。两者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王
19、勃此句为其滕王阁序中的金句,虽为写景, 但其视野开阔、画面壮美,寄寓了作者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青春志气;本诗 颈联中鹭、晚、暮山、猿叫,都是有哀怨之情的意象,寄寓了诗人羁旅漂泊、思 乡怀人的寂寥与落寞。(答好一点可以给2分,答好三点即可。其它答案酌情给分。)解析:【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不同的诗歌并赏析相关诗句艺术技巧的能力。(一)“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作者 以落霞、孤螯、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本句首先,对 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鹫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 对仗考究。其次,上句写动霞、鹫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
20、一静, 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影而静,突 出暑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孤整是在飞的,云需是在落的,只有天 空是凝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 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被荡开后, 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其次 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鹫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 螯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震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 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鹫来说却较亮,它们一-孤鹫、落霞、碧空-就成了明 暗的对比-孤鹫的
21、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孤鹫的颜色以绿,褐、 紫等为主,属于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 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也是互补色的,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 到最大的鲜明度。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 丽。然后是虚实美。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鹫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 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大一色之时,天 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而目,在天上越高的景物, 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这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 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
22、,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这和水 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二)“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颈联写景。对仗工整:名词秋水对应 名词暮山,均为偏正结构,主谓结构的词语鹭飞对应猿叫,红蓼对应“白 云”,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突出了色彩,形容词晚对应形容词“深视听结合, 动静相生,色彩对照相映生辉,给人美感,以乐景反衬哀情,重阳佳节,写视觉 所见的静态景物为秋高气爽,天空上,夕阳晚照,云霞漫天,蓝天白云,白鹭高 飞(动静);江水里,澄碧漂蓝,叶叶扁舟,片片白帆富江岸边,芦苇摇荡,红藜点 点:山峡中,猜猴啼叫(声音,动幕),回蒸不绝,引人思绪,诗人化王勃滕王阁 序佳句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
23、天一色而用之,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绚丽的 秋江晚景图,措辞凝练,状物传神,对仗工整,含蓄隽永。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微雨李商隐(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小雨杨万里(宋)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19 .两首诗从体裁来看,都属于。“初随林霭动”和“千峰故隔一帘珠” 都能体现雨中景物的 (特点)。答案:【小题19】.绝句.朦胧(迷蒙).李诗通篇不着“雨”字,却能体物工切,摹写入微;杨诗起笔点“雨”,全 诗似即兴而成,却让寻常景物,情趣顿生。请结合诗句作赏析。答案:【小题20李诗:虚写(感官结合),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
24、描墓林霭、 灯光、凉意、水声等,写出了微雨的神韵。杨诗:叠字,细细疏疏写出小雨的稀疏,生动传神:拟人(比喻),雨因妒人赏景而故意像珠帘一样隔挡在山水之间,写出小雨的朦 胧迷离,表达诗人对小雨的喜爱。解析:【小题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及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堂握律诗和绝句的相关知识,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石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 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绝句与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 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十言两种,简称五绝,十绝。绝句的平人对仗没有律 诗那么严格。从句数来看,第一首诗是五言绝句,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所以两 首诗都是绝句。第一首诗中的“初有林康动,将微雨比喻为林间的雾霭,突出了 雨的细微和朦胧。而第二首诗中“千峰故隔一帘珠则是描写看远处的群山犹如隔 着一层珠帘一般,写出了雨中景物的朦胧感。【小题20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李商隐的微雨描与细致,第一句初贿林康动,将细雨比喻为林间的雾囊, 写出了雨的细微,这是作者从视觉角度的感受,其后两句“稍共夜凉分,窗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