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学科寓品德教育于儿童生活世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育学科寓品德教育于儿童生活世界.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幼儿园教育论文之寓品德教育于儿童生活世界 品德教育应在生活世界中获取认知要素,激发情感,磨练意志,并在生活世界中实践品德行为。但是传统的品德教育最大的缺陷确实是脱离了生活世界,致使小孩一入学“几乎掉进了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之中”。就学校德育而言,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征询题往往不敢让学生深化讨论,害怕学生思想发生迷乱:社会上一些阴暗面不敢引导学生去解释,害怕学生推断因是非才能不强而不能正确面对等等。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认为:“由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开展是在不断建立与扩大个人对四周世界的互相关系中,在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因而,儿童的品德教育要求应蕴涵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是德
2、育的根底,是德育的生长点,是德育最好的土壤,离开了生活世界,德育将走向虚无。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德育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以成为现实。但是,目前新教材刚刚走入新课程,我们正处于“新老交替”的过渡阶段。如何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如今的教学,以便今后顺利“接轨”1.更新理念:寓德育于儿童生活世界的前提作为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别离的“纯道德的生活”2.激活教材:寓德育于儿童生活世界的关键2.1老师要忠实于标准,但不一定要忠实于教材。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老师可按照培养目的对教材做出相应的再加工,再制造,富于教材以宽阔的现实前景,使之能进入儿童
3、的生活世界,从而激发起小孩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他们的认识和经历、情感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孩德性的构成产生阻碍。例如:我们在设计在餐桌上这一课时,首先从小孩的生活实际一日三餐入手,找出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存在的征询题;然后通过生活短剧“奇奇餐厅之旅”让小孩明白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最后通过讨论、辩论让小孩弄明白吃零食好不好、如何样做到文明就餐,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从生活中引入征询题,再用学到的知识、道理来指导生活。我们还能够改变教材呈现顺序,或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或干脆安排一次活动,一次对话来替代某一详细培养目的下的教材等。只有如此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到达知、情、意、行的统一
4、。2.2教材的呈现往往是一种静态的构造,而课堂教学却是生成性,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偶尔的、随机的要素,使老师难以完全按照教材的预设去进展。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而应艺术地捕捉住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教育要素,去再现现实生活,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同时也给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2.3研究本校儿童,开发“校本课程”。现行教材偏狭,使得儿童价值观念滞后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但是,“校本课程”使之与本地区儿童的现实生活相习惯,能特别好地补充老教材的缺乏。开发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自主探究、制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
5、利保证。因而,我们充分利用环境的直观性、形象性、详细性和可感知性等特点,开展德育活动。如:建立了刘国钧故居、岳王庙、孤山烈士陵园等德育基地,与靖江市幸福院、武警支队等签为共建单位,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与生活实践相沟通的教育体系。使儿童从单一的课堂、纯粹的课本中走出来,走近社会,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感受生活的丰富与多彩。总之,教材本没有生命,但教学给予教材以生命,也确实是说教学能够激活教材使之成为学生的开展资源。因而,老师必须对教材进展再制造,使之生活化。让本没有生命的教材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品德教育从内容上回归生活。3.优化方法:寓德育于儿童生活
6、世界的核心3.1要改变课堂上重认知、轻实践;重认识、标准的灌输,轻行为、才能的训练与培养的传统做法。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加强“根底道德质量”的教育,同时加强行为训练。关于儿童来说,老实,守信,礼貌等根本的文明行为习惯远远要比“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些连成人都觉得遥远的东西来得更真实、更一般、更详细,因而也更容易让儿童所接受。以儿童一般的生活事件为主,以发生在儿童四周的“好人好事”教育儿童,远比庸俗的“崇高泛化论”,什么事情都拉大旗,做虎皮和“崇高”联络起来,更容易让儿童感兴趣。老师甚至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令儿童困惑的“两难征询题”纳入到品德课上来,不回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定要遇到的现实征询题
7、,注重对其“当下”现实生活根底的研究,以培养学生在“多元选择”情况下的道德推断才能。3.2品德教育中的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常看到我们的品德教育中儿童言不由衷,大话空话盛行。“平时比谁坏,老师面前比谁好”的双重人格在不少儿童身上都有所表达。这种“言行脱节”的主要缘故是把原来一体的德育硬是从它的载体中别离出来,成了“精品”,其结果就像被提炼的味精、糖精一样不能直截了当食用。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构成都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展的,在实践中产生矛盾、遇到难题,然后运用他们已有的道德观念处理现实中的道德冲突,最终对道德标准才能产生认同感。而学生实践的空间应等同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空间
8、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因而,老师要为学生的实践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提出恰当的要求,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甚至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3.3教育是一种对话。假设学生在揣摩老师要的答案,无意间就封闭了本人的心灵,那是虚伪而非真实的,外表而非内心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品德教育所倡导的应是一种自我“追求的教育”,而非别人“要求的教育”。因而,老师应让学生敞欢乐扉,表达本人的方法和意愿,而不要再充当一个纯粹的说教者,也不要再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轻易地就去否认学生的某一独特体验。总之,要改变现行德育中缺乏“学生主体的全面而积极的参与”的现象,改变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我讲你你”“我说你做”的情况
9、,建立起开放的、活动的、民主的、对话的德育方式,使品德教育从方法上植根于生活世界。4.科学评价:寓德育于儿童生活世界的保障评价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开展。因而,在注重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更应注重构成性评价。首先,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评价不宜绝对量化。以期末一张试卷来确定等第,或简要地使用加分、减分的方法,都是片面的。应注重儿童活动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注重儿童的才能大小和努力程度;还应注重过程中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考虑和创意等。即便结果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也应从儿童体验生活经历的角度加以珍视。其次,可适当采纳延迟性评价。由于学生的良好品德,生活技能的构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稳定、内化,因而,老师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不要过早地轻易地就给学生下定论。总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发奋进取,实现自我的决心,也有利于协助学生稳定和扩大道德经历,加速对道德意义的理解的内化,从而产生道德行为的意念和愿望,构成良好的道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