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章博士组织行为学完整版.ppt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6860581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志章博士组织行为学完整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王志章博士组织行为学完整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志章博士组织行为学完整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志章博士组织行为学完整版.ppt(1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王志章博士王志章博士 Email:Blog:QQ:313957025uu 管理学博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教授、华侨管理学博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教授、华侨 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北美中国教育基金董事、国家社科基金同行北美中国教育基金董事、国家社科基金同行(社会学)、教育部人文社社会学)、教育部人文社 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通讯评议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特约信息员。早年先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通讯评议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特约信息员。早年先后在武汉大学、省级

2、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管理与创作工作。上后在武汉大学、省级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管理与创作工作。上个世纪个世纪9090年代曾在美国学习、工作近年代曾在美国学习、工作近1010年,年,19981998年入选中国专家大词典、年入选中国专家大词典、世界华人大词典。世界华人大词典。2006 2006年受聘西南大学并于年受聘西南大学并于20082008年正式调入以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年正式调入以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体育总局、重庆市人民政府等省部育部、国务院侨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体育总局、重庆市人民政府等省部级以及横向课题级以及

3、横向课题1919项、主研项、主研1212项,涉及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项,涉及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先后出版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电影等多个领域。先后出版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电影对外传播电影、对外传播电影、人类文化学电视剧巴人文集、硅谷怎么办人类文化学电视剧巴人文集、硅谷怎么办硅谷模式文化与中国高新硅谷模式文化与中国高新产业发展、知识城市产业发展、知识城市21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创业环境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创业环境与中国高新产业发展、美国硅谷华人软硬实力与国家软实力构建等多部与中国高新产业发展、美国硅谷华人软硬实力与国家软实力构建等多部专著

4、,在中国软科学、新华文摘、改革、专著,在中国软科学、新华文摘、改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Psychological Studies、联合早报、城市发展研究、都市文化研究、联合早报、城市发展研究、都市文化研究、城市文化评论、江淮论坛城市观察等国内外期刊以及国际会议发城市文化评论、江淮论坛城市观察等国内外期刊以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表学术论文8080多篇。多篇。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中国城市化、城市社会学、文化学等区域经济与中国城市化、城市社会学、文化学等u第一篇 u组

5、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一、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3、研究方法: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4、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政治学等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的知识和研究

6、成果 5、研究目的:是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二、性质与特点(一)边缘性、综合性 1、多学科交叉性 2、多层次交切性(二)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是来自于多学科性 二是来自于研究对象 三是来自于管理的两重性(三)实用性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一、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一)列温的“群体动力场理论”模式B=f(P,E)式中:表示个体行为(Behavior)f:表示函数(function):表示个体的各种特征(personality):表示环境(environment)(二)麦克里格的“影响工作绩效的因果关系的理论”模式(Ia,b,c,d,a,b,c,d,m,n,o,pm,n,

7、o,p)式中:式中:P P:表示个人工作绩效(:表示个人工作绩效(performanceperformance);f f:表示函数(:表示函数(functionfunction)Ia,b,c,dIa,b,c,d表示个体主观特征,包括知识、技能、动机和表示个体主观特征,包括知识、技能、动机和态度等(态度等(individualindividual););m,n,o,pm,n,o,p表示环境特征。包括工作性质、根据绩表示环境特征。包括工作性质、根据绩效高低给予的奖酬、所在群体和有关领导以及社会环境等效高低给予的奖酬、所在群体和有关领导以及社会环境等(environment)(environment

8、)。(三)莫立斯的影响个人行为的“四因素论”人的行为物质环境体质因素社群环境符号因素(四)爱索斯和科费的“行为背景因素”论个人背景主要有:所受教育、家庭和社会背景、情感、道德、职业、习惯、技能、态度等。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地理、产权所有者、竞争者、顾客、供应商等。组织内部环境包括:领导者、组织目标、技术、规模、规章制度、组织历史等。(五)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分析体系表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个人主观内在因素:、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生物节奏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生物节奏规律规律心理因素:感觉、知觉

9、、思维、认识;价值观、理想、心理因素:感觉、知觉、思维、认识;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个性信念、态度;个性文化因素: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礼仪文化因素: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礼仪等等、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群体、领导、整个组织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群体、领导、整个组织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人群团体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人群团体因素二、理论框架效率和效益人员满意人际关系人员流向出勤率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政治人力产出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工作压力组织设计工作设计激励领导决策领导群体行为与绩效人际关系群体冲

10、突信息沟通知觉与行为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个性差异与工作安排人力的投入第四层第三层第二层第一层第三节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第二章 发展与理论源泉第一节 发展概况和理论源泉一、发展概况 二、理论源泉(一)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

11、特征的规律。规律。心理学分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分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二)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变化的 规律性。规律性。(三)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科学。(三)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科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四)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四)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第二节 心理学应用的新成果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供应者与消费者关系工程心理学人与机器的关系组织心理学人与人的关系人事心理学人与事的关系自然科学人事管理学组

12、织管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工程学人类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一、普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二、工业心理学(一)人事心理学(二)工程心理学(三)组织心理学(四)消费心理学第三节 管理学的新发展一、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二、由人事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第四节 管理心理学的新发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由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 分析层次分析层次 理论性理论性 基基 本本 性性 质质 应用性应用性 微观微观 宏观宏观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发展 第五节 行为科学的新发展一、行为科学的提出二、行为科学的定义三、由行为科学到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第一节 研究方法应遵循的

13、原则一、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研究方法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手段(一)研究方法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手段(二)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有助于管理者进行正(二)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有助于管理者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确的判断和决策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科学规则(一)芝加哥会议的决定(一)芝加哥会议的决定研究步骤:研究步骤:1 1、明确问题、明确问题2 2、探索和研究有关理论和模式、探索和研究有关理论和模式3 3、形成假设、形成假设4 4、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5 5、通过观察、通过观察测试测试试验,进行论证试验,进行论证(二)研究工作的心理掌握和工作道德问题(二)研

14、究工作的心理掌握和工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主要表现:1 1、违反被试者的、违反被试者的“知情和同意原则知情和同意原则”2 2、侵犯私人保密权利、侵犯私人保密权利3 3、有的试验者用物质奖励和行政命令诱使人员参加实验。、有的试验者用物质奖励和行政命令诱使人员参加实验。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第二节 研究的分类一、根据研究的性质分类一、根据研究的性质分类1 1、理论研究、理论研究2 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3 3、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二、根据研究的深度分类二、根据研究的深度分

15、类1 1、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2 2、预测性研究、预测性研究3 3、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三、根据变量的可控程度分类三、根据变量的可控程度分类1 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2 2、现场研究、现场研究3 3、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过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的系统过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的系统过程:思考的领域思考的领域观察的领域观察的领域结论数据和资料论据预测第一步是归纳综合第二步是检验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过程归纳为:明确研究课题(1)研究理论和模式形成假设提出可供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实地观察和实验说明研究结果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案例研究法二、观察法三、心理

16、测验法四、调查法五、实验法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第四章 知觉的作用与行为表现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一、知觉的概念1、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反映形式的基础。一、知觉的概念2、知觉:是把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部分和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uu还可定义为: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uu知觉就是对外部刺激进行收集、组织、归类和解析的过程。二、知觉的过程19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着重以信息加工理论来说明知觉问题,认为知觉过程是接受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过程。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1、接收输

17、入(能量或信息)2、把输入转化为修正行为的信息。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可具体分为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等阶段。环境刺激感觉视、听、味、嗅、触隐蔽的态度知觉错误的原因内部因素兴趣、需要、动机个性、经验知觉归类连续性、封闭性接近性、相似形知觉的判断公开的行为对人或物的假设(总看法)图形与背景外部因素大小、强度、对比运动、重复、新奇选择观察组织解释反应三、影响知觉的选择因素(一)知觉者(一)知觉者 (二)知觉对象(二)知觉对象1 1、兴趣、兴趣 1 1、形状的大小、形状的大小2 2、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 2 2、强度的高低、强度的高低3 3、经验、经验 3 3、对比性的强弱、对比性的强弱4 4、个

18、性、个性 4 4、动态与静态、动态与静态5 5、情绪状态、情绪状态 5 5、重复的次数的多少、重复的次数的多少 6 6、新奇与熟悉、新奇与熟悉(三)情景(三)情景四、知觉的组织过程(一)知觉对象与背景(二)知觉归类 知觉归类就是利用连续性、封闭性、接近性和相似性的原理将各个刺激组织成为有意义的知觉形式。第二节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二、社会知觉的分类(一)对人知觉:是指通过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二)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三)角色

19、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四)因果关系知觉:是指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其因果关系的知觉。三、社会知觉的偏差(一)第一印象效应:通过对某人的知觉而留下的(一)第一印象效应:通过对某人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最初印象。(二)晕轮效应: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二)晕轮效应: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为特征。(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和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后来对印象和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后来对该对象

20、的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该对象的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四)定型效应: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四)定型效应: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印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印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响。第三节 自我知觉和自我意识一、自我知觉的概念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二、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诸方面的意识。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三、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 自我知觉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可见二者是在心理活动

21、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四、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就是自我意识的调节,指自我意识按照其内部斗争的结果对主体行为的控制。自我意识可分化为:消极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自我意识两个方面。自我调节就是消极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自我意识斗争的结果。第四节 管理者的知觉与管理方式一、人际知觉与“人群关系”管理方式二、自我知觉与“自我实现”管理方式三、对人知觉与“应变”管理方式四、角色知觉与责任制管理方式第五章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第一节 价值观的概念与分类一、价值观的概念与作用(一)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体系是指人对周围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

22、重和排列次序。(二)价值观的作用二、价值观的分类格雷夫斯在对企业组织各类人员进格雷夫斯在对企业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将价值观分为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将价值观分为七级:七级:第一级:反应型第一级:反应型第二级:宗法式忠诚型第二级:宗法式忠诚型第三级:自我中心型第三级:自我中心型第四级:顺从型第四级:顺从型第五级:权术型第五级:权术型第六级:社交中心型第六级:社交中心型第七级:存在主义型第七级:存在主义型斯布兰格的分类第一类是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第一类是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第二类是审美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第二类是审美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第三类是政治性

23、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第三类是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第四类是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第四类是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第五类是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第五类是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第六类是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第六类是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第二节 态度的概念和因素分析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其一,认知,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其三,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二、态度的特性1 1、态度的社会性:指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

24、和作用、态度的社会性:指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于社会。2 2、态度的针对性: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应的特定对象。、态度的针对性: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应的特定对象。3 3、态度的协调性:指构成态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态度的协调性:指构成态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4 4、态度的稳定性:指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态度的稳定性:指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轻易改变。5 5、态度的两极性:指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态、态度的两极性:指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态度。度。6 6、态度的间接性:指态度只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即、态度的间接性

25、:指态度只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即行为准备状态。行为准备状态。三、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uu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同一发展过程不同的两个方面。uu态度形成强调某一态度的发生发展,而它的改变则强调由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uu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其一,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其方向不变。其二,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指以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三、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一)社会因素(二)团体因素(三)宣传因素(四)个性因素 1、个性倾向性因素 2、个性心理特征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第三节 态度改变理论和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一、态度改变理论(一)平衡理论(二)认知不协调理论

26、(三)功能理论(四)沟通改变态度理论二、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一)工作态度的概念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二)工作态度的功能(三)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第六章 个性差异与工作安排第一节第一节 个性的概念个性的概念uu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uu 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其一,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个其一,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需要、动机、信念、

27、理想、世界观等。其二,个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主要其二,个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第二节 气质差异与应用一、气质及其差异一、气质及其差异(一)气质的概念(一)气质的概念uu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uu 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uu 其基本特征有三:其基本特征有三:其一,神经过程的强度,指大脑细胞的工作忍耐力。其一,神经过程的强度,指大脑细胞的工作忍耐力。其二,神经过程的均衡性,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其二,神经过程的均衡性,

28、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 的的强度关系。强度关系。其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转其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转化的速度。化的速度。第二节 气质差异与应用(二)气质差异1、多血质(活泼型)2、胆汁质(兴奋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抑制型)第二节 气质差异与应用二、气质差异的应用二、气质差异的应用(一)应用的范围(一)应用的范围1 1、人机关系、人机关系2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3 3、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二)应用的原则(二)应用的原则1 1、气质绝对原则、气质绝对原则2 2、气质互补原则、气质互补原则3 3、气质发展原则、气质发展原则第三节 能力

29、差异与应用一、能力及其概念(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二)能力差异1、能力的水平差异2、能力的类型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第三节 能力差异与应用二、能力差异的应用(一)应用的范围:主要是人机关系问题。(二)应用的原则1、能力阈限原则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第四节 性格差异与应用一、性格及其差异(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二)性格差异1、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划分性格类型:(1)理智型 (2)情绪型(3)意志型 (4)中间型第四节 性格差异与应用2、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划分性格类型:(1)外倾型 (2)内倾型3、按思

30、想行为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类型:(1)顺从型 (2)独立型4、斯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划分性格类型,把性格划分为理性型、政治型、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和经济型六类性格。第四节 性格差异与应用二、性格差异的应用(一)应用的范围1、思想教育2、人员选拔3、行为预测(二)应用的原则1、性格顺应原则2、性格互补原则组织行为学 第三编 群体行为 第七章 群体及群体行为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及形成原因、群体的含义:群体指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以上保持持续性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单位。一、群体的含义及形成原因定义指出了群体的三个特征:uu()共同的目标。uu()相互依赖性。uu()

31、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群体形成的原因()从所属组织的角度看,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共同的工作任务(包括有待解决的临时问题)。这是组织内部各个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从群体成员个人角度看,有两个主要因素促成他们结成群体。uu物质利益因素。uu社会心理因素。二、群体的类型uu一种方法是根据群体所要达到的目标及由此决定的成员作用的性质把群体区分为功能型、工作项目型和兴趣友谊型。、功能型群体 、项目型群体 、兴趣友谊型群体 uu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群体的结构特征把群体区分为正式与非正式型。三、群体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成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内部协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发展壮大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成熟阶段

32、。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因素一、影响群体行为的个人因素一、影响群体行为的个人因素 、生理因素:是个人由遗传得到的全部身体特征,包括性、生理因素:是个人由遗传得到的全部身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记忆力、体型、精力、耐力等。别、年龄、记忆力、体型、精力、耐力等。、技术能力:与群体的工作目标有着直接联系的个人因素,、技术能力:与群体的工作目标有着直接联系的个人因素,如技术水平、智力、才能等。如技术水平、智力、才能等。、个人品质:主要关系到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影、个人品质:主要关系到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影响群体行为。响群体行为。、期待性质、期待性质()个人对胜任自如地从事工作的期待,

33、这主要涉及工作()个人对胜任自如地从事工作的期待,这主要涉及工作自信心。自信心。()个人对群体的期待,包括个人对群体的参与程度、人()个人对群体的期待,包括个人对群体的参与程度、人际关系质量以及群体地位等方面的要求。际关系质量以及群体地位等方面的要求。()群体对个人的期待,即个人在群体活动中所作的贡献()群体对个人的期待,即个人在群体活动中所作的贡献和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应该达到的标准。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因素二、影响群体行为的环境因素、群体规模:是指一个群体的人数。、社会密度:是指在一定的行走距离之内 群体成员的人数。、人员构成:指的是群体成员在个性特征 方面(生理、智能、品质、期待)

34、同质成分和异质成分之间特定比例的组合方式。、工作任务性质:常常是其他环境因素作 用于群体行为的中介变量。工作任务性质的影响可以根据工作任务性质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群体:生产型、研可以根据工作任务性质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群体:生产型、研讨型和解决问题型。讨型和解决问题型。其影响其影响 :()生产型群体主要处理的是常规性事务,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生产型群体主要处理的是常规性事务,受不确定因素干扰较小,因而注重的主要是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较小,因而注重的主要是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研讨性质的工作要求成员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并就问题达()研讨性质的工作要求成员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35、并就问题达成结论,提交上级。其工作难度较大,对信息交流的需求也较成结论,提交上级。其工作难度较大,对信息交流的需求也较强。强。()解决问题型的工作同研讨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差别在()解决问题型的工作同研讨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差别在于,前者不仅要达成结论,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于,前者不仅要达成结论,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多种方案中选择一个加以执行,因此它的方向性更明确,并从多种方案中选择一个加以执行,因此它的方向性更明确,其行为也更具主动性。其行为也更具主动性。第三节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框架或关系模式。群体结构受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群体类型及发

36、展阶段的影响,它又制约着群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群体结构来预测和解释群体行为的特征或结果。一、群体结构研究模式 成员输入 中间变量 群体输出(个人行为)(结构)(群体行为)期待行为交往地位角色规范责任权力目标实现整合性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一)地位(一)地位地位是一个人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通常用等级关系地位是一个人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通常用等级关系来表示。来表示。、职位:这是正式群体中固定的工作位置。、职位:这是正式群体中固定的工作位置。、工作重要性,对实现群体目标有更大贡献的人往往获得、工作重要性,对实现群体目标有更大贡献的人往往获得较高地位较高地位 。、个性,善于与人合作

37、与交往的人比专断或落落寡合的人、个性,善于与人合作与交往的人比专断或落落寡合的人更受欢迎,受到较高评价更受欢迎,受到较高评价 、对工作的胜任,那些熟悉了解本职工作的称职人员能获、对工作的胜任,那些熟悉了解本职工作的称职人员能获得较高的地位得较高的地位 、其他方面大致相同的成员之间地位的高低由群体公认的、其他方面大致相同的成员之间地位的高低由群体公认的有价值的属性决定有价值的属性决定 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二)角色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是与地位相联系的一整套预期行为模式。uu为了进一步分析角色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必然要涉及到与之相关的下述方面:个人与角色、角色过程和角色失调。二、研究群体结构

38、的主要范畴、个人与角色uu多重角色指的是一个人由于在不同群体中占有不同地位,因而集多种不同角色于一身。uu角色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个人与角色间的复杂关系,它指的是与一个人在特定群体的地位相联系的各种角色关系的总和。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角色过程 角色过程:是指群体成员对特定角色的承担过程,它通常涉及到三个重要因素:角色期待、角色理解和角色扮演,其中前两个因素构成了角色扮演的前提。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角色过程uu角色期待是指他人对待处于某一地位的人应该如何行事的客观要求 uu角色理解又叫角色接受,是指成员对自身角色的主观知觉,是基于“我是谁”(地位)而来的对“我应该如何做”(角色)的

39、主观领悟。uu角色扮演是个人在理解和接受了特定角色期待之后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角色失调:与此相联系的概念有角色不清、角色冲突和、角色失调:与此相联系的概念有角色不清、角色冲突和角色失败等。角色失败等。()角色不清。指的是角色扮演者和其他人对角色行为没()角色不清。指的是角色扮演者和其他人对角色行为没有形成共同一致或明确清晰的规定或理解。有形成共同一致或明确清晰的规定或理解。()角色冲突。这是角色扮演中比较严重的失调,指的是()角色冲突。这是角色扮演中比较严重的失调,指的是一个人在同时扮演两个以上角色时,不同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个人在同时扮演两个以上角色时,不同角色之间发

40、生了矛盾、抵触和对立,从而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矛盾、抵触和对立,从而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失败。这是角色扮演中的最严重的问题,指的是()角色失败。这是角色扮演中的最严重的问题,指的是由于各种障碍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正常表演,不得不退出角由于各种障碍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正常表演,不得不退出角色中止表演;或者虽然没有退出角色,但实际上已无法继色中止表演;或者虽然没有退出角色,但实际上已无法继续扮演所承担的角色。续扮演所承担的角色。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三)规范、规范的涵义和功能uu 规范实际上就是地位关系以及角色期待的具体内容,指的是群体成员为使其活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而制订的行为

41、准则。uu 规范具有预警和惩戒双重功能。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规范的内化uu 规范的内化是指群体成员逐渐接受规范,即把规范内容变为自身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从而变外在束缚为自觉遵守的内在约束的过程。uu 对于一个新加入群体的成员来说,规范的内化过程可以分为加入、适应和习惯三个阶段。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对规范的遵从、对规范的遵从()个人因素: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知识水()个人因素: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知识水平、能力、权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其规范遵从程度平、能力、权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其规范遵从程度有一定影响有一定影响 。()环境因素。群体规模、社会密度、人员构成()环境因素。群体规

42、模、社会密度、人员构成等因素对规范遵从性有一定影响等因素对规范遵从性有一定影响 。()信息因素。人们得到的信息越是模糊,对群()信息因素。人们得到的信息越是模糊,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性就越强体规范的遵从性就越强 ()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质量。成员之间关系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质量。成员之间关系越是和谐、亲密,他们就越是共同遵守和维护群体是和谐、亲密,他们就越是共同遵守和维护群体规范。规范。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四)责任和权力(四)责任和权力、责任:指的是根据群体任务的性质而对每个、责任:指的是根据群体任务的性质而对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应该分担的行为方式的具体规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应该分担的行为方

43、式的具体规定。定。uu责任深度由处于某一地位的群体成员完成工作责任深度由处于某一地位的群体成员完成工作 任务时所享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度加以测定,即自任务时所享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度加以测定,即自由度可以作为责任深度的标志。由度可以作为责任深度的标志。uu责任广度则是由一项任务周期的长短测定的,换责任广度则是由一项任务周期的长短测定的,换句话说,在一定时间内,任务重复次数越频繁,句话说,在一定时间内,任务重复次数越频繁,其广度就越小。其广度就越小。二、研究群体结构的主要范畴(四)责任和权力、权力:群体中的权力可以定义为各个群体成员互动、权力:群体中的权力可以定义为各个群体成员互动影响力的差异净值影响力

44、的差异净值 。uu权力的实施通常取决于对群体公认的有价值资源的控权力的实施通常取决于对群体公认的有价值资源的控制。制。uu权力的有效性除了取决于发布命令一方对资源的控制权力的有效性除了取决于发布命令一方对资源的控制外,还取决于服从一方的认可,即服从一方对命令的外,还取决于服从一方的认可,即服从一方对命令的“接受区接受区”。uu群体中的权力与责任有着密切联系群体中的权力与责任有着密切联系 。uu群体中的权力关系体现为上下等级结构,这一结构的群体中的权力关系体现为上下等级结构,这一结构的维持和运转必须遵循统一指挥原则和控制跨度原则。维持和运转必须遵循统一指挥原则和控制跨度原则。第四节群体行为的结果

45、 群体行为结果又叫群体成效,指个人行为输入经群体行为结果又叫群体成效,指个人行为输入经由群体结构的转换形成的输出。它对群体的生存、由群体结构的转换形成的输出。它对群体的生存、维持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维持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评估群体行为结果的标准一、评估群体行为结果的标准(一)效率:指群体内部资源转换能力,通常以(一)效率:指群体内部资源转换能力,通常以群体的工作目标为依据,由单位时间群体输入与群体的工作目标为依据,由单位时间群体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距离或比率加以测定。输出之间的距离或比率加以测定。(二)凝聚力:指建立在成员之间亲密关系基础(二)凝聚力:指建立在成员之间亲密关系基础上的相

46、互吸引力,是使成员留在群体中而不是离上的相互吸引力,是使成员留在群体中而不是离群体而去的重要因素。群体而去的重要因素。(二)凝聚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外部的威胁。()群体规模。()奖酬体制。()班组的组合。()与外界的隔离。()群体的绩效(二)凝聚力、凝聚力的作用()满意感。()沟通。()敌意。()生产率。()对改革的阻碍。()群体意识。二、群体行为结果的制约因素(一)正式结构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正式结构是指以预先设置并规定了特定活动方式的职位为基础而形成的各职位之间的稳定关系。从定义可以看出:第一,正式结构的基本结构要素是职位;第二,正式结构是先于互动而确定下

47、来的一种形式化(非人格化)关系。二、群体行为结果的制约因素(一)正式结构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影响:()正式结构有助于提高群体行为的稳定性。()正式结构有助于提高群体行为的效率。二、群体行为结果的制约因素(二)非正式结构及其特征 非正式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体人际关系。其特征:()其基本结构要素是个人;()它是一种源于互动的人格化关系。二、群体行为结果的制约因素1.非正式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制约。()非正式领导的作用。()非正式规范的作用。()提供非正式信息沟通渠道。二、群体行为结果的制约因素2.2.功能功能:非正式结构的正面功能非正式结构的正面功能:()促进

48、任务的完成,减轻领导负担。()促进任务的完成,减轻领导负担。()扩大信息沟通,弥补正式交流渠道的不足。()扩大信息沟通,弥补正式交流渠道的不足。()保护成员个性,满足多层次需求。()保护成员个性,满足多层次需求。非正式结构的负面功能非正式结构的负面功能:()维持现状,阻碍变革。()维持现状,阻碍变革。()造成角色冲突。()造成角色冲突。()谣言的传播。()谣言的传播。第八章 群体冲突 第一节 冲突的性质一、冲突和竞争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会单位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活行为上的矛盾。uu冲突双方目标不同,而竞争双方的目标可能相同uu冲突双方有直接的接触,而竞争双方不一定

49、有直接的接触第八章 群体冲突二、冲突观念的演变传统观念:冲突是有害无益的,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现代观念:冲突是任何组织不可避免的,使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可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应适当加以管理。第二节 冲突的来源一、沟通因素二、结构因素1.规模 2.参与3.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 4.奖酬制度5.资源相依性 6.权力三、个人行为第八章 群体冲突第八章 群体冲突第三节 减少冲突的策略一、设置超级目标二、采取行政手段1.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来减少冲突2.设置综合领导3.向上级申诉第八章 群体冲突 第四节 引起冲突的策略一、委任态度开明的管理者二、鼓励竞争三、重新编组组织行为学第四编

50、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第九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权力一、领导的定义传统定义:是组织赋予一个人的职位和权力,以率领其部下实现组织的目标。现代理论认为: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第九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权力领导与领导权力二、领导权力来源二、领导权力来源1.1.职位权力职位权力:(1 1)法定权力:指组织内各领导职位所固有的合法)法定权力:指组织内各领导职位所固有的合法的、正式的权力。的、正式的权力。(2 2)奖励权力:指提供奖金、提薪、升职、赞扬、)奖励权力:指提供奖金、提薪、升职、赞扬、理想的工作安排和其他任何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