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Vict****886 文档编号:68555820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导语:创新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既是新市民的迫切需求,也是补齐金融服务短板,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进一步深化银行业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关注以下五方面:瞄准服务主体、加大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协同、加快机制建设和提升金融素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1年金融街论坛上首次就金融服务新市民发表重要论述;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224号),对做好新市

2、民金融服务作出具体部署。加强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对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推动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履行促进新市民共享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任。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战略思维,新市民金融服务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造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

3、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用实际行动践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坚持系统观念,新市民金融服务事关实现共同富裕全局。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立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做好许多基础性工作,其中就包括提高教育程度、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等,帮助人民群众增强致富本领,进而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金融

4、应当为做好上述重点基础性工作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与时俱进,新市民金融服务丰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内涵。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自我繁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不可持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很多的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围绕服务普惠型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领域有针对性地明确了阶段性服务工作重点。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加强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与经济社

5、会阶段性重点需求适配的有效切入点。坚持主动作为,新市民金融服务补强金融服务薄弱环节。木桶原理说明,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水桶想装得更多,必须补最短的木板。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决定性因素不在于“锦上添花”,而在于能否做好“雪中送炭”,加大对经济社会民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新市民由于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缺少抵押物等原因,缺乏有效的信用信息,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服务的前提条件,因而大多享受不到充分的金融服务。创新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既是新市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在补齐金融服务的短板,是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坚持辩证分析,新市民金

6、融服务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乡土中国民间借贷能够满足基本资金需求,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更多渠道来满足个体发展的金融需求。民间借贷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依靠的是亲友关系、熟人社会,比如,农村地区修建屋舍、个体作坊式生产经营,很大程度上依靠民间借贷,呈现额度较小、主体分散、关系熟络的特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显示,微弱经济体的“社会关系网借款”占其全部融资方式的43.2%。但新市民因就业创业、购买住房等产生的资金需求额度超出了民间借贷的能力,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综合性金融支持。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银行业探索与实践战略重视前瞻部署。推进服务新市民的宏大事业,必须具有战略思维,高瞻

7、远瞩进行研究部署。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布局,将新市民金融服务作为当前重点工作,第一时间组建由主要领导牵头挂帅的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专班,结合自身实际和经营特色研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由普惠金融部门或零售金融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负责,以务实高效的态度在短时间内落地各项工作举措,做实做细做精新市民金融服务。比如,工商银行着眼新市民跨区域流动强、综合需求多元化、重点需求突出等特点,制定综合服务方案,推出“1+3+X”专属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创业就业乐业。新市民群体目前约有3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21%左

8、右,保障新市民创业就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专属定制创业贷款产品,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创业就业。同时,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客户,因人制宜给予专属的利率优惠,优先为其申请再就业担保小额贷款,与人社、财政等部门合作为新市民创办的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积极引入政府担保基金担保或贴息机制,做好非法人机构、无营业执照的新市民等经营群体融资服务,推动新市民融资服务增量、降本。比如,齐鲁银行发放的首笔“新市民创业贷”3年期20万元,贴息后实际年利率最低可到2%。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

9、0.77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513亿元,同比增长11%。支持安居金融需求。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房子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安居才能乐业。为帮助新市民居有定所,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优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信贷政策,制定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准入政策,适当降低新市民购房首付款比例,持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金融支持,积极创新发展住房租赁金融服务,不断满足新市民合理住房和购房融资需求。如建设银行深入实施“住房租赁”战略,让新市民“长住即安家”,2022年第一季度末住房租赁贷款余额1628亿元,运营189个长租社区,对接超过400个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项目。服务美好生活需

10、要。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新市民群体美好生活需要,完善个人消费金融服务,丰富信贷产品种类,优化线上信用贷款,满足新市民改善生活、生活娱乐、公共缴费等日常消费需求。针对新市民信用信息不完善不对称的痛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银行流水、纳税、社保等基础上,探索更多的信用信息校验和收入认定方式,积极接入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增加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类支付流水收入认定,多渠道综合判定客户信用状况和收入还款能力。加大科技手段运用,完善线上信贷产品体系,简化客户申请资料、提高办贷时效,客户通过手机银行进行自助申请、自助签约,实现提效、增质。比如,邮储银行在城镇化进程相对较快的广东省四会市创新推出新

11、市民金融服务中心,为新市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教力度。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从国际经验看,教育与城镇化相关系数在0.7左右。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学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让更多普通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能型人才,对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新市民子女教育金融服务,提供商业助学贷款,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金融支持,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中国银行与教育部签署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交通银行的“交银慧校”服务品牌

12、,提供学费缴交、助学贷款、校园一卡通等智慧教育服务,便捷新市民子女进城入学。优化基础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为新市民幸福生活减费让利,包括减免账户服务、电子银行的工本费、年费、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线上线下收单优惠,免收限额下手续费,限额以上实行优惠费率,免费提供会员管理、员工管理、经营分析、卡券营销等增值服务。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教育培训、养老托育、住房租赁等领域资金监管服务,保障新市民资金安全。农业银行推出代发监管系统“工薪宝”平台,集农民工考勤、工资代发、政府监管等功能于一体,推广农民工工资支付保函产品,助力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结合新市民需求和特点开展全渠道、高频次的金融知识宣教,深

13、入工地、园区、商圈、社区、学校,面向农民工、快递小哥、保安、在校学生及小微商户等群体,做好差异化、常态化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增强新市民金融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为新市民办实事解难题。银行业深化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五方面建议瞄准服务主体。新市民金融服务要找准对象,精准识别、对接、服务三类主体的需求。一是新市民群体中的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309万人,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首次突破1000万人。二是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行业的小微企业,重点是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

14、政业、住宿餐饮业等,这是新市民就业创业的集中领域。三是为新市民提供教育、消费、医疗、养老等相关服务的市场主体。以北京地区为例,新市民呈现“两头集中”的特点,“一头”集中于科技文创等新兴产业,“一头”集中于物流、家政、零售等服务类行业。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精准识别重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主动深入新市民群体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新市民金融服务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金融创新和资金倾斜,提高新市民重点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加大金融创新。一是开发特色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主动完善新市民金融产品供给体系,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场景,增强金融产品的针对性、特色化、辨识度,更加主动贴近客户提供金融产

15、品。当前,住房信贷是新市民资金需求量最大的领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3%的进城农民工表示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41.5%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且所在城市规模越小归属感越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结合当地住房管理政策和新市民住房需求特点,为新市民多样化住房信贷需求提供对应产品,让新市民住得更舒心,比如,一二线城市的新市民当前以租房需求为主,小城市的新市民更倾向于购买住房。二是加强科技赋能。科技应用已经深入金融服务每一个环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大数据及智能风控运用,努力打造全流程线上化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打造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

16、提供724小时非接触金融服务,既能快速便捷响应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又能大力压降经营运行成本。三是完善工作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新市民金融服务运行实践,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进行系统分析和经营研判,总结新市民金融服务良好模式和做法,借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六项机制”“四单原则”等成功经验,将之固化上升为打基础、利长远的制度机制,转化为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深化金融协同。一是与有关政府部门协同,重点是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加快落实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全国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破解新市民群体信用等级难识别、收入状况难确定、有效抵押物不足等问

17、题,加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新市民信用状况的精准画像。二是与金融管理机构协同,重点是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积极争取金融管理机构支持申请支小再贷款、发行小微金融债、使用转贷款资金,优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拓宽为新市民服务的低成本小微信贷资金来源渠道,有效运用各种渠道资金,确保新市民享受质价并优的金融服务。三是与专业管理机构协同,重点是开展批量业务形成规模效应。针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各类产业园区、市场、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可组织工作人员开展驻点办公服务,进行新市民金融业务批量办理。同时,还可以从新市民就业地、来源地两端入手,对接就业地劳动部门,为外来务工人员主动提供新市民金融服务“大礼包”;依托新

18、市民在本土本乡形成的有效信用信息和可抵质押品,为其外出创业和改善生活条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加快机制建设。一是建立统计监测机制。当前仅有山东等个别地区初步建立了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统计机制,山东将新市民划分为“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投靠或陪伴子女人员”“其他原因常住人口”四类进行统计。下一步应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统计监测机制,确立全国性基础统计指标,同时鼓励各地区创设特色统计指标,横向纵向可对比分析,使主体认定清晰化、金融服务可量化。二是建立服务评价机制。以统计监测信息为基础,进一步探索新市民金融服务评价机制,重点是确立正向激励措施,突出政策引导。对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突出的银行业金融

19、机构,要加大监管正向激励,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比如,在监管评级、网点设立、风险容忍度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三是完善业务管理制度。金融管理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把新市民金融服务经验融入制度设计中,疏浚政策堵点,营造对所有消费者都平等对待的制度环境。按照普惠金融原则和新市民金融服务要求,梳理检视监管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操作流程等,加快修改完善与实践不一致的条款,保证政策要求传导畅通、制度流程严密规范。提升金融素养。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年)显示,65.62%的受访者认为金融教育非常重要,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金融素养提升,功在当代利在长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针对新市民的金融知识需求,深入新市民集中单位、聚集区域,常态化做好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新市民群体金融素养,破解新市民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薄弱的难题,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同时,持续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服务经验和成效,多渠道加大政策、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新市民享受现代金融便利,让惠民惠企好政策直达金融消费者,持续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务品牌。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