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6854088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西北大学考古学综合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0*8 细石器与小石器 封土与封泥 陶土与陶衣 陶模与陶范 遣策与哀册 铜钟与铜鍾 自然层与文化层 郭城与宫城二、简答 20*6简述华北地区旧石器的特性并举例说明陶器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殷墟分期和陶鬲演变简述新莽铜铸币系统西安地区粟特人墓葬的发现西安地区唐墓分期和女俑的变化三、论述 50*2史前铜器的发现与意义战国秦汉陶明器的起源发展及其时代特点一、名词解释1,细石器与小石器 细石器是一种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但并非所有的小型石器均为细石器。所谓细石器,一般以间接打击法产生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为限。严格来讲,细石核自身并不属于工具,细石

2、器应指的是有使用痕迹的石叶或采用石叶加工而成的时期,它们重要是作为装备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而小石器则指的是小型的石器。2,封土与封泥 封土指墓室之上搞出地面的土堆,也叫坟、坟丘。墓上封土是中国古代葬俗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封土的目的是为了封护墓室,也有标记墓位甚至具有显示墓主等级地位的作用。即所谓“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也”。最早的封土墓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秦汉以来除崖墓外,一般墓葬多有封土,帝后陵墓的封土顶小而底大,整体似覆斗形。 封泥也称为泥封、艺泥。春秋末期出现了印玺,封泥也随之产生。在纸出现之前的中国古代,重要的书写工具为简牍。在封缄公私信函

3、时在简牍外面加以封检,然后用绳索将封检捆缚起来。并在槽内捺上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引文。封发物件时也用此法。这种铸印有印章的土块就称为封泥。3,陶土与陶衣 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我国史前时期的陶土重要是一些低钙高铁易熔黏土以及少数高铝质黏土。古代各地的先民,多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就近选择合适的黏土作为陶土。如华北的黄土地区,人们常选择红土、再生黄土或黑土等黏土作为原料。但并非自然界所有的黏土都适合于制陶,太细的黏土,制成陶坯易干裂,需加入羼和料;而含砂较多的土,可塑性差,应先行淘洗。 陶衣又称色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长陶器表面的光洁度和美观性。具体做法是把很细

4、的泥浆涂敷在陶坯表面,经烧后即成各种颜色的陶衣。常见的陶衣有红、紫、白等颜色。一般泥浆中具有较多的铁元素,则烧成后呈红色或棕色。白衣中则也许是具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或方解石、石膏等。涂施陶衣的做法多见于黄河流域仰韶时期诸文化中。4,陶模与陶范 模制法制作陶器是用专门烧制的陶模具或已烧制好的陶器作为模具,在外表敷泥成型的方法。模制法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初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方法制作陶器时所用的陶模具或烧制好的作为模具的陶器称为陶模。陶范是用范铸法制作青铜器时用的模具,除陶范(也称为泥范)、石范和铜范三类。陶范因其原料(黏土和沙子等)广泛,易于制作、耐火性高、透气性好,应用最为普遍。陶范的制

5、作需要通过制模、翻范、分范、烘范等工序。5,遣策与哀册 遣策是古代人在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以简牍为重要税额材料。遣策的类型有记录随葬物品、记录随葬物品和葬仪用物、记录随葬衣物、记录葬仪所用的车马兵甲等,以记录随葬品为主的遣策重要见于战国楚墓至西汉初期墓葬,西汉中晚期墓葬中常见衣物劵,而记录葬仪用的遣策仅见于战国楚墓,既记录随葬品又记葬仪用物的遣策见于战国楚墓到西汉初期的墓葬 哀册是文体的一种,古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入陵中。6,铜钟与铜锺 钟为古代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打击乐器,也许是从商代的铙演化而来的。目前所见最早者为西周时期

6、。西周以来的青铜钟可以分为甬钟、钮钟和镈钟三种类型。其中甬钟和钮钟常大小相次组成编钟。钟也是礼器,西周以来,天子用4套编钟,诸侯3套,大夫2套,士1套。 而锺为盛酒器。应承自东周时期的同类器,一般为圆体,细颈,肩部常有对称铺首衔环,圈足。在陕西咸阳塔尔坡秦墓中曾出土过这类青铜器。汉代这类青铜器常自铭为鍾。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铜钟属于乐器,铜鍾属于酒器。7,自然层与文化层 文化层是指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含义的人类活动堆积的总称。人类居住于某一地区往往会在本来天然堆积的生土层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层熟土中夹带有人类无意遗留或故意丢弃的器物或垃圾。这种包具有文化遗物的熟土层即文化层。文化层的时间含义是

7、指文化层形成的时间,空间含义是指文化层分布的范围。 而自然层是自然堆积形成的,不包含任何人类文化遗物的地层。在进行环境考古学研究中,不仅要研究文化层,自然层也不能忽略。8,郭城与宫城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上列国分立,军事上兼并战争频繁,特别是春秋史晚期铁器出现而发生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分离,引起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城市在各地勃兴。东周城市,特别是列国都城如临淄齐城、新郑古城、江陵郢都等,规模扩大,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的都城都分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宫城重要是王室、贵族居住;郭城是平民居住区,宫城与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这种宫城与郭城分开的都城建造模式一直为以后历

8、代都城所沿用。二、简答题(以下答案为我们的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三本参考书目整理总结中相应的知识点)1,简述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特性并举例说明相应知识点:旧石器时期北方地区石片石器刮削器系统存在的环境特性和文化分布。答:石片石器刮削器系统分布在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这一区域以华北为中心,地处中纬地带、暖温带区域,气候温和半湿润。更新世时大部分地方植被属于疏林草原或灌丛草原。更新世几次全球性的气候剧烈变化对这一地区影响较大,特别是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的巨大影响加速了黄土堆积和之北草原化的过程。分布: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的遗存重要分布于桑干河流域、周口店附近、晋豫陕交界地带、渭水流域。石片石器刮削

9、器系统的石器文化重要是适应草原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反映的是一种草原环境的采集狩猎经济。石片石器刮削器系统的石器文化的重要特点。答:石片和用石片制作的石片石器在所有石制品中占有重要比例,石核和砾石石器相对较少。各种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时期的基本类型为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其中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也有重要地位,砍砸器数量相对较少。这一系统的石器文化从早到晚是连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石器在基本特性一致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期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类型由简朴到复杂、由粗糙向精细演化,最终演化出细石器文化。石片石器刮削器系统的石器文化的分区及各自特点。答:,以山西和河北北部的桑干河流域为中心,涉及周

10、口店等地区的华北北部文化区。环境:这一地区地处暖温带北部,气候相对干凉,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更新世初期就有了以小型石器为重要特性的旧石器文化。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桑干河流域的阳原马圈沟、小长梁、东谷陀等。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周口店猿人文化、河北阳原岑家湾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周口店第15地点、阳高许家窑遗址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朔县寺峪遗址和阳原虎头梁遗址等。石器特点:打片以砸击法为显著特色,锤击法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碰砧法少见。石片多形体较小,石片角也较小,大多在90-100之间。时期以小型者居多,类型较为复杂。重要的器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等。刮削器占据绝对优势,小型尖状器也居重要

11、地位,有一定数量的雕刻器,砍砸器数量较少,缺少三棱大尖状器。,以晋豫陕交界为中心,涉及汾河中下游等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区南部文化区。环境:这一地区处在暖温带南部河谷和丘陵地带,气候相对暖湿,自然植被中森林居多。又处在中国南北两大文化的交界,受南方文化因素影响较多。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就形成了以大型石器为特色的旧石器文化。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陕西蓝田王公岭遗址。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山西芮城匼(ke)河遗址、河南三门峡水沟和兴会沟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文化。石器特点:打片多用碰砧法,也有锤击法,石片多粗大,石片角也较大,在115-120之间,器型较为简朴,形体相对较

12、大。重要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石球等。砍砸器比例较高,三棱大尖状器器型特殊,基本不见雕刻器,较早阶段有少量砾石器。 2,陶器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应知识点:陶器在考古研究中的意义。答:陶器是古代人类相称长时间内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器具之一,具有分布广、数量大、易保存等特点。陶器易生产,广泛鉴于新石器时代一来的各时期、各民族文化中。陶器易碎,已更新,是古代诸文化生产量最大的产品之一。陶器耐腐蚀、耐风化是最常见的古代遗物之一。因此陶器对考古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陶器分布广、数量大、易保存,广泛鉴于古代各地区、各时期的遗址中,是田野调查中最易发现的古代遗物,由于是探索古代遗址最重

13、要的标志之一。,陶器以损坏、易变化。在时间过程中变化快是考古学判断古代遗迹、遗物相对年代和考古学文化分期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陶器的空间分布区域性特性也很明显,是考古学区分不同考古学文化或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区域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总之,陶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陶器在反映考古学文化时空变化方面有着其他类别的遗物难以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史前和夏商周考古中,陶器是考古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一类器物。3,殷墟分期和陶鬲演变相应知识点:商代陶器的特点及演变商文化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商前期陶器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堆积可以分为上下两层,分别代表了商前期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14、。陶器以灰陶为主,制法有模制和轮制;器形有鬲、甗、斝、簋、大口尊、瓮、觚、爵等。前段的陶器一般器壁较薄,绳纹较细;鬲的实足根较瘦长,器高大于器宽;大口尊形体较粗短,口径与肩颈相等,真腹豆较多。后段的陶器器壁一般较厚,绳纹略粗;鬲的实足根稍粗短,器高大于或等于器宽;大口尊体较瘦长,口径大于肩颈;假腹豆常见。商后期陶器安阳殷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尚有红陶、黑陶和白陶;制法重要是模制和轮制;纹饰有绳纹和刻画纹等;器形有鬲、簋、豆、盆、罐、尊、盘、爵、觚等。一般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刻纹白陶;纹饰多绳纹;鬲呈长方体,裆与实足较高。第二期的陶器亦以灰陶为主,红陶很少,刻纹白陶常见;陶鬲

15、腹稍深,三足变矮、胎变厚、绳纹变粗。第三期绳纹普遍变粗;陶鬲接近方体,裆与实足较矮;新出现了一种三角绳纹圈足陶簋。第四期的陶器中泥质红陶增多,除三角划纹外,新兴网状划纹;陶鬲体扁宽,矮裆,无实足尖;表面饰三角形的陶簋最多。4,简述新莽铜铸币系统相应知识点:秦汉时期的货币与度量衡(一)秦代的货币与度量衡,钱币。公元前22023,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推行统一币制的政策。秦半两的形制为圆形方孔,内外无郭,半两二字为阳文,背面平素。以两、铢为单位。从出土实物看秦半两薄厚不一,方孔大小不同,笔迹粗细也有区别,并且周边多有流铜现象,这说明秦半两的标准化限度不高。其特点为:秦半两并不是史书记载的重如其文

16、,直径大约在2.5-2.7厘米,多重4-6克;钱文为阳文,但不如战国时期文字那么高挺,背面平素;文字为小篆,字体逐渐呈方形,半字下面的平划及两字上面的平划较长;半两钱初期内外无郭,晚期个别的开始出现外郭。,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以战国时秦国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并在其上刻诏书加以推广。秦度的单位有引、丈、尺、寸、分。秦1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秦代的量制单位有斛、斗、升、合、龠。秦量多为铜质和陶质,铜量有方形和椭圆形,有柄;陶量多为圆筒形。秦的衡制单位有石、钧、斤、两、铢。作为衡器的秦权大多为半球形,也有的呈瓜棱形。质地大多数为铜质,少数为铁质,偶尔

17、也有陶质的。汉代的度量衡,货币。两汉时期的货币可以分为半两钱、三铢钱、五铢钱、新莽钱、东汉五铢等。半两钱。西汉前期铸造的半两钱重要有:汉高祖时期,铸造三铢半两。吕后二年,铸造八铢半两。吕后六年,铸四铢半两,直径5分,所以又称为五分钱。文帝五年,铸造四铢半两。武帝建元五年,铸造四铢半两,面有外郭从目前考古发现的西汉前期的货币来看,重要是汉文帝铸造的四铢半两。当时的郡国好强和诸侯王往往自行铸钱,钱文也为半两,但极为轻薄,后世称为榆荚钱。三铢钱。武帝建元元年,铸造三铢钱,钱文为三铢,面有外郭。考古发现和传视频都很少。五铢钱。五铢钱的铸造始于汉武帝元狩五年。最初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

18、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外郭而无内郭,背面则内外郭俱备。因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等因素,铸钱差别很大。一般来说,都具有偷工减料股沟五铢重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就是为了树立信誉,稳定金融。到了武帝元鼎五年,下令严禁诸侯王私自铸钱。这个时候的货币制作精美,重量准确,钱文修理,为钱中楷模,其重要特点表现为: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簇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比划粗细一致;钱型整齐;正面仅有外郭,个别内郭四角微凸;重量以3.5-4克者居多,少数超过4

19、克;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整齐规矩;记号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颜色为红色,含铜量在70以上。西汉晚期,出现了剪轮五铢,尚有一种小五铢。这两种五铢钱的出现,是西汉晚期货币贬值的具体体现。新莽货币。王莽在其摄政和称帝期间,曾经发行新的货币,按其形制可以分为泉、刀、布三种。泉钱:圆形方孔,有内外郭。居摄二年,始铸大泉五十。始建国元年,始铸小泉直一、幺泉直一、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合起来称为六泉。地皇元年,王莽还铸造了货泉和布泉。布钱:形似东周货币,上部有圆孔。始铸于始建国元年,计有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总计

20、十布。地皇元年,还铸造了货布。刀币:上部为圆形方孔钱,下部为直刀形。始铸于居摄二年,有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在新莽货币中,以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布、货泉、布泉最为常见。王莽时期的货币,将以前的计重货币改为计值货币,独创了我国货币的十位进制,这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时,王莽货币铜质好,铸造精美,钱文书法规整,达成了空前绝后的水平,是我国古代货币中的珍品。东汉货币。东汉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货币十分混乱。到光武帝建武十六年,重新铸造五铢钱,称为建武五铢,圆形方孔,有外郭无内郭。稳定了货币。到了东汉中期爱是,币制趋于混乱,所以质量低劣。东汉后期,出现了大量剪轮五铢和綎环五铢。这两种

21、钱币的大量出现,说明东汉后期的货币贬值和流通的混乱。东汉灵帝中平三年,新铸五铢钱。这种五铢钱的背面自穿孔的四角铸出四道斜线,直抵外郭。这四道斜线成为四角决文。所以汉灵帝所铸的五铢钱又称为四出五铢或角钱。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曾铸造一种质量非常低劣的钱币,内外无郭,且无钱文,称为无文钱。,度量衡西汉时期度量衡制度因袭秦代的度量衡,王莽时期的度量衡制度和西汉时期的度量衡相差不大。东汉建武年间,曾经整顿过度量衡,并由大司农颁发标准器,其标准大体与西汉相同。长度单位有分、寸、尺、丈、引,为10进位制。度量单位有龠、合、升、斗、斛。衡的单位有铢、两、斤、均、石。5,西安地区粟特人墓葬的发现相应知识点:简述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移民墓的发现。安伽墓。北周时期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安伽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葬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砌拱形甬道及砖砌穹隆顶墓室组成。天井东西两壁及过洞、甬道进口上方原绘有壁画。墓葬中初次出土的围屏石榻及祆教祭祀图,反映的多为中亚人的生活场景,安伽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墓葬主人也许是掌握“丝绸之路”贸易的具有一定官职的粟特贵族。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为粟特人的生活场景,另有一部分则反映了他们旅居中国后的生活场面。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粟特文化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出土一批罕见的浅浮雕贴金彩绘石刻,为研究祆教徒的葬俗及中

23、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康业墓。位于西安北二环底寨村,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土洞穹窿顶墓室组成。据墓志记载墓主人是康居国王的后裔,名业。甬道两侧发现有壁画痕迹。墓志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方形,盝顶,素面。志石方形,其内容介绍了墓主人的生平、族属等。墓中出土有围屏石榻,甬道、墓壁绘有壁画。康业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史君墓。位于西安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系夫妇合葬墓。墓葬坐北朝南,形制为长斜坡土洞墓,由长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拱券形甬道和横长方形墓室组成。墓葬使用了石门、石椁和石榻,这些石刻上均采用浮雕彩绘贴金,内容涉及汉文化、祆教和佛教等内容

24、。出土有金戒指、金币、金饰品等文物。在墓室淤土中发现一长方形石刻残块,上面分别有汉文和粟特文字,从汉文部分可释读出墓主人姓史名君。过洞上方和墓道、天井靠过洞两侧、甬道和墓室周壁绘有壁画,但所绘内容已不清。李诞墓。位于西安市北郊南康村,系夫妇合葬墓。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单室砖墓。墓主人夫妇合葬,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口含东罗马金币。随葬有方形盝顶墓志。据墓志记载,李诞是罽宾国人,北魏正光自罽宾国来到中国。该墓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作明确记载为婆罗门种罽宾国人的墓葬。李诞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6,西安地区唐墓分期和女俑的变化 相应知识点:隋唐时期两京地区(西安地区)墓葬分期及各期特点答:,第一期,隋至高祖

25、、太宗时期。这一时期流行长方形或方形单室土洞墓和砖室墓。墓室四壁通常较直而无弧度。大墓则盛行带长斜坡墓道的多天井、多小龛的形制。随葬佣一部分是表现家居生活的仆侍佣,一部分是表现墓主人出行的仪仗佣。镇墓佣只用武士,镇墓兽无天王。镇墓兽一个人面,一个兽面,皆兽身,蹲坐,蹄足。人物佣体态清瘦、亭亭玉立,而欠生动。,第二期,高宗到玄宗时期。这一时期是唐代墓葬特性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高宗、武则天至玄宗之前为前一阶段,玄宗时期为第二阶段。1)高宗年间。单室砖墓墓室四壁略向外弧。前后室砖墓开始出现,前墓室面积比后墓室小,于天井同大。这一时期天王佣基本上代替了武士佣的地位,通常做成脚踏卧兽的形式

26、。镇墓兽往往在肩部塑出几根短而粗的鬃毛。其别人物佣依旧体态清瘦、亭亭玉立。2)武则天至中宗时期。单室土洞墓一般为纵长方形,墓道和墓室在同一水平线上,即所谓的直背刀形墓。这一时期的前后室砖墓具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多小龛,前后室面积相近,前室面积比天井大很多,这是唐代前后室砖墓的典型特性。这一时期的天王佣分为两类。一类是脚踏卧兽,另一类脚踏俯卧式小鬼。镇墓兽一类蹲坐、兽蹄、长鬣耸立,肩附双翼,形象比较凶猛。另一类头生角、握蛇、爪状足。其别人物佣造型匀称,胖瘦适中,体态生动。3)玄宗时期。这一时期单室砖墓变化不大,单室土洞墓有明显变化,多为直背刀形墓和墓道偏于一侧的曲背刀形墓。墓道长度缩短,天井和小

27、龛的数量减少。对墓室构筑更加重视。有的是用了竖井和段斜坡相结合的墓道。有的墓室改呈梯形。这一时期的天王佣流行脚踏蹲坐小鬼的样式。镇墓兽一类头有角、肩生翼、蹲坐、兽蹄。另一类面目狰狞,长鬣直竖,四肢舞动,手握蛇,脚踏怪兽,爪状足。人物佣面颊丰腴,身躯肥胖,神态可掬。,第三期,玄宗以后至唐亡。这一时期的墓葬反映的情况是因循、简化。单室砖墓和土洞墓与前一期差别不大,但斜坡墓道更短,竖井式墓道流行。天井变小,带小龛的墓葬减少。德宗以后普遍采用竖井与段斜坡相结合的墓道。竖井部分多呈梯形。宣宗前后出现了一种折背刀形墓,竖井墓道和墓室均呈梯形的土洞墓,这是唐末富有代表特性的墓葬形式。带小龛的墓,厚葬之风甚盛

28、,多以金银帛绣为主。元和以后陶俑减少。镇墓兽有相貌狰狞,手握蛇者,制作简朴草率。人物佣模仿开元、天宝时期,但造型呆板,且过于肥胖臃肿。经常使用装饰华丽的绢衣木身佣。表现墓主人生前室内陈设的条幅式立鹤屏风画成了墓室壁画的重要内容。三、论述 (以下答案为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三本参考书目整理总结中相应的知识点) 1,史前铜器的发现与意义 相应知识点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冶铜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技术成果之一。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铜器或与制作铜器有关的遗迹、遗物,重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陕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龙山时代诸文化中。仰韶时期的铜器发现:早在1942年,就在山西榆次源涡镇

29、发现一块陶片上附有铜炼渣,经化验应为冶铜剩下的炼渣,其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一房址的居住面上出土有一块半圆形铜片。该房址属仰韶文化初期,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铜器残片。1977-1978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地层中,发现一把通道,经分期其属于青铜。其年代相称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晚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刀。龙山时期的铜器发现:1,黄河中游地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郑州牛砦村龙山时期遗存中,发现熔化青铜的炉壁残块。1977-1981年,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铜容器残片1件,表面平整,可见一小段合范缝。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铸造铜容器残片。1979-1980年,在河南

30、淮阳平粮台龙山时期城址中发现一块铜渣1975年,在河南临汝煤山遗址龙山时期灰坑中发现有一泥质熔铜炉底残块。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铃形铜器1枚,为红铜铸造。2,黄河下游地区。1974年,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两段黄铜锥。1978年,在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现1块铜片。1981年以后,先后在山东栖霞杨家圈发现一段残铜锥,并有许多铜炼渣和炼铜原料。在山东长岛北长山店子发现1块圆铜片,牟平照格庄发现有青铜锥等。3,黄河上游地区。1975年,在甘肃永登蒋家坪文化马厂类型地层中,发现一把残青铜刀。相称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时代晚期。继马厂类型之后的齐家文化,在龙山时代最晚,出土的铜器也

31、最多,其后期也许已进入青铜时代。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大量铜器,有铜锥15、铜刀6等。甘肃永靖大何庄发现铜匕1柄、残铜片1件。甘肃永靖秦魏家遗址发现铜锥1、铜指环2、残铜片2.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发现铜空首斧1、铜镜1。从考古发现上讲,中国铜器及其制作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发现的铜器有自然的红铜,也有人工冶炼的合金铜,但并非故意识配制的,而是由共生矿冶炼而得到的。史前的铜器多为小型的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品如刀、锥、镜、环等,有锻造,也有单范铸造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虽然出现了铜器,但数量和品种都很少,当时的生产工具占绝大多数的仍是石器。铜器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所占

32、的实际地位不大。直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才正式进入青铜时代。2,战国秦汉陶明器的起源发展及其时代特性相应知识点:汉代墓葬随葬品的种类汉代的丧礼和葬俗,其中心思想就是把死人当做活人看待,即所谓的“畏死如生”“事死如生”。所以墓室形制和结构都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并尽量把活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房屋、天地和牲畜之类也制作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随葬。,食物。食物是汉墓的重要随葬品,但不易保存,所以发现数量相对较少。从其种类来看,重要有粮食类、瓜果蔬菜类、动物的肉类以及饮料类的酒等。如马王堆1号汉墓因有严密的防腐措施,发现中种类繁多的食物,其名

33、称可见于墓中的遣策。临沂金雀山汉墓发现了栗子和枣;西汉汉墓中还出土了汉代美酒。,衣物。各种衣物和衣料,也是重要的随葬品。马王堆1号墓中随葬的遗物,种类多样,并有大量成幅的绢、纱、刺绣等丝织品放置在竹笥中;江苏海州霍贺墓出土的木牍中都记录着随葬的各类衣物的名称和数量。,器皿。随葬的器皿有铜、漆、陶等类。重要是容器,盛放各种食品,也有酒器和盛水器。铜器有鼎、钫、锺、壶、尊、盘、匜等,与前代相比,数量相对减少,并且失去了礼器的性质。漆器在随葬品中的比重增长,特别是在长江流域,有的墓内用大量漆器随葬而不用铜器。陶容器种类较多,数量尤大,这与汉墓中盛行用大量食物随葬有关。、,生活用品、;武器和装饰品。生

34、活用品有灯、熏炉、火炉、博山炉等铜器,带钩、剪刀、缝衣针等铁骑;奁、盒、几、案等漆器;武器重要是刀、剑,这类随葬品多为男性墓主人所有。装饰品有各种珠佩、环璧,男女皆用,女性尤多。,书籍。汉墓中往往有书籍随葬,重要有帛书、简牍等。如长山汉墓中随葬有老子易经战国策等帛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随葬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晏子春秋等。,钱币。汉代对货币的重视已日益加深,汉墓中用铜钱随葬也成为风气。有大量随葬品的官僚贵族的大墓中也仍然要添上一些铜钱作为财富的象征。西汉虽然已经盛行铜钱随葬,但数量往往不多,东汉则逐渐增多。如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后期墓为例,随葬铜钱竟达2.8万枚。,印章。印章一般刻印文,中国古代称为玺

35、。西周至于春秋时期的古玺尚无可靠的例证发现,一般认为约起源于春秋末期。与其他各代相比,汉代流行用印章随葬。有官印,也有私印,质料有铜、银、金、玉石、水晶等,一般为男性所用。如长沙马王堆2号汉墓出土的“长沙丞相”印文的铜印。也有个别女性墓主人也拥有印章,如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出土有铸“窦绾”“窦君须”印文的铜印。,陶质明器。西汉前期,贵族官僚重要是以实用的各种珍贵器物随葬。西汉中期以后风气改变,专为随葬而制作的陶质明器显著增多。秦和西汉前期即已存在的陶仓和陶灶,到西汉中期大量流行。此后,诸如井、磨、杵臼、风箱、碓房、猪圈、楼阁、田地等模型,以及猪、狗、羊、鸡、鸭等家畜和家禽的偶像也陆续出

36、现,时代愈晚,特别是到了东汉,种类和数量就越多。东汉墓中的随葬品重要是各种陶质容器、陶质明器,而比较贵重的实用品如铜器和漆器反而逐渐减少。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这一变革说明,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对于随葬品的观念已有了显著改变。他们认为庄园中的所有动产和不动产都制作成象征性的陶质明器纳入墓中,比那些数量有限的珍贵器物显得更故意义。,车马和船的模型。使用实用的车、马殉葬一直延续到西汉中期。如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山东曲阜鲁王墓等都是例证。但是,这些车和马都埋在墓室或墓道内,不像商周大墓那样另设车马坑。目前的发掘结果看,只有诸侯一级采用实用车马殉葬。诸侯王以下等级未见。以木

37、质车马模型随葬,在西汉初年已经出现。如湖北西汉初年至文景时的汉墓中出土一辆木质车马,但还不普遍。西汉后期以后,不再实用实用车、马殉葬,普遍流行木制或陶质车马模型。南方尚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随葬。佣。在汉代,人殉是非法的。除个别例子外,已经看不出人殉的情形。作为替身,木佣或陶俑放置在等级较高的墓中。有男女侍者,有时也有杂技和乐舞人。有的墓中还随葬有铜佣。买地券.东汉墓中,有时还随葬购买坟场的契约,一般放置在墓内,使死者对坟场的所有权不被侵犯,成为买地券.东汉时期买地券一般模仿简册的形式,多刻于长条形铅版上,也有很少数刻于玉版或陶柱上.镇墓瓶与镇墓文.东汉中期,特别是后期,还流行在墓中放置一种书写

38、墓文的镇墓瓶.但考古发掘情况看,镇墓文不尽见于镇墓瓶上,还书写与买地券或其他器物上.殉牲.在西汉初期的一些墓中尚有殉牲现象,重要是狗、羊、马等,放在设立的腰坑中。但到了西汉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殉葬的动物重要放置在墓道、耳室和墓室中,没有固定位置。石碑。在汉墓中,也有以石碑随葬的现象,事实上充当了墓志的较色,但比较罕见。相应知识点:商周时期的陪葬制度答:,上周时期随着宗法礼制的形成,在随葬品的多寡及种类上有了较大的差别,逐渐形成了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随葬制度。商周时期随葬品等级的差异重要表现在青铜鼎、簋(gui)的使用上。商代鼎就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在一些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大幕中往往随葬有青铜鼎

39、。如,HPKM1004就随葬有土鹿方鼎、牛方鼎。司母戊鼎也出土于一座甲字形大墓中。西周时期青铜礼器仍作为重要礼器鉴于大型墓葬之中。西周初期以后酒器减少,食器增长,常见的礼器有鼎、簋、壶、豆、匜(yi),特别是鼎和簋的配置在西周中后期开始有了鼎簋制度。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或一鼎。虽然东周后期诸侯称霸、天子和诸侯都用九鼎、卿用七鼎,但也是随着地位的高低而增减的。如,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guo)国坟场最能反映这种鼎簋制度。属国君的M2023,M2023分别葬有七鼎六簋和九鼎,M1052虢国太子墓葬有七鼎六簋 。M2023,M2023均葬有五鼎四簋,应为大

40、夫一级。M1705等五座墓葬有三鼎一簋,20多座墓有一鼎,应为士一级。,东周以来墓葬中明器逐渐增多。所谓明器,是专为随葬制作的器物,供死者享用,也可称之为冥器。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少量专供随葬用的陶器,如陕西宝鸡北首岭初期墓葬中,有一小部分陶器,不见于居址,但形制都很小,当是明器。商代就已有了专门为随葬制作的明器,在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曾出土少量铅器,种类有礼器如鼎、簋、觚、爵等,工具如锛、凿、刀、锥等,武器如戈、镞等,这些铅器“质脆薄,制作粗糙,皆为明器”。东周时期中原诸国的中小型墓葬普遍出现了仿铜陶礼器或铜明器。陕西春秋战国秦墓随葬品中“时代早,上有一些实用器物。进入战国,铜

41、器微型化,完全变为明器”。如凤翔高庄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秦墓中出土的“铜礼器微型化,成套的礼器竟可握于一掌之中”,尚有鼎、簋、壶、豆等仿铜陶礼器,党委明器。,东周时期随葬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模型明器和模拟人形的佣的出现。最早的模型明器就是所谓的涂车,即用泥或陶制作的车子模型。其后出现陶囷、陶灶等。如在陕西凤翔高庄秦墓中发现陶囷、陶灶和陶车轮等。做早的佣也许是用茅草扎成的人形,称刍灵,代替活人殉葬,以后改用陶、木制作。如在山东临淄郎家庄春秋战国之际的1号墓陪葬坑中出土了成组的陶俑,体形很小,高仅10厘米左右;西安南郊战国秦墓中也发现有陶人和马佣;在咸阳战国秦墓中,发现有中国目前最早的骑马佣。南方的

42、楚墓中则流行木佣,有的绘有彩绘,穿着衣物。相应知识点:简述秦汉时期陶器的种类和特点答:1,秦代陶器秦代陶器以灰陶为主,尚有少量的黑陶和红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轮制而成。器型圆正规整。具有时代特性的器物为茧形壶(腹部向两侧横沿,因其形状而得名)、窑底盆(口和底均作椭圆形,上沿外卷,腹部略向外凸,也许为贮藏粮食所用),尚有明器陶仓等。2,汉代陶器。汉代 陶器分为灰陶、硬陶和釉陶三类,灰陶。汉代最重要的陶系,普及全国。一般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在1000以上,质地坚实。凡属圆形的容器,其坯多系轮制而成。汉代的娥灰陶形制规整,表面光滑,基本上素面。西汉前期少量容器带有一些不明显的绳纹,西汉中期

43、以后绳纹绝迹。有些灰陶绘有彩色花纹,称为彩绘陶。有些灰陶表面涂漆。战国时流行的陶豆在西汉初期还偶有所见,但不久即消失。茧形壶流行于秦喝西汉初期,其他时期则少见。陶鼎、陶锤是最常见的仿铜器,流行时间长。其他如瓮、罐、盆、碗等整个汉代大量存在。西汉前期少量带绳纹的瓮、罐为圜底,西汉中期以后除三足器和圈足器外,均为平底。尚有一些平常用品,如案、灯、熏炉等既非饮食器又非一般的贮藏器,为前代所少见或未见。此外汉代盛行制作的各种明器也属于灰陶。,硬陶。硬陶流行于江南,用本地一种密度大、含铁量高、粘性强的粘土烧成,烧制温度高。烧成后胎质呈紫褐色。与灰陶相比,烧成温度更高,陶质更坚硬。圆形容器重要采用轮制。表面往往由拍印细密方格纹或刻有波状纹、锯齿纹等。器型种类多为瓮、罐、壶、盆、碗等容器。有些器物如匏形壶、三足罐(盆)、四联罐、五联罐等,有显著的地方性特色。,釉陶。西汉中期忽然出现。棕黄色或绿色的釉陶是汉代制陶业的一个发明。釉色烧成温度在800左右。胎质呈砖红色。釉料中具有较多的氧化铅,所以又称为铅釉。重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也有发现。棕黄色釉陶出现较早,绿色釉陶出现较晚。但东汉时期绿色釉陶大量流行。器类重要有鼎、钟等仿铜器,也有仓、灶、井、楼阁等模型明器以及动物模型。釉陶陶质不坚,釉色也易脱落,只见于墓葬之中,也许是专为随葬而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