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绿春县一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邱** 文档编号:68518121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绿春县一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绿春县一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绿春县一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云南省绿春县一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高一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0.5L 1 mol/L FeCl3溶液与

2、0.2L 1 mol/L KCl溶液中的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5:2B5:2C3:1D1:32、已知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作为脱氯剂,其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4Cl2+5H2O=2NaCl+2H2SO4+6HCl。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Na2S2O3发生还原反应B该反应表明了Cl2的氧化性C该反应中还原产物有NaCl、HClDH2O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3、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强酸溶液里大量共存,并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AHCO3-、K+、Na+、SO42- BNa+、K+、MnO4-、Cl-CMg2+、NH4+、Cl-、NO3- DBa2+、K+

3、、S2-、SO42-4、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A B C D5、分类法在化学学科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依据合理的是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根据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现象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和难溶性物质A B C D6、下列有关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浑浊,则该溶液中可能有CO32B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再滴入酚酞

4、试液显红色,则该溶液中一定有NH4+C某溶液焰色反应呈黄色,则该溶液中一定有K+D向无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则溶液中一定有SO427、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依据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液是溶液,因为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nmBNaOH 是电解质,因为NaOH 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CNaHSO4 是酸,因为NaHSO4 能够电离出H+DFeCl2 和FeCl3都是盐酸盐,因为它们都是由 Cl和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8、以下物质之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A酸碱 B有机物无机物 C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D盐氧化物9、下列对氯气反应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

5、氯气让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B铁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褐色的烟C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色的固体 D钠与氯气燃烧会发出黄色的光10、熔化时没有破坏化学键的是A氯化钠B金刚石C干冰D烧碱11、磷单质在反应4P+3KOH+3H2O=3KH2PO2+PH3中( )A被氧化B被还原C既被氧化又被还原D既未被氧化又未被还原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钠放入水中,钠将沉入水底B金属钠着火时,可以用泡沫灭火器或用干燥的沙土灭火C将一小块钠放入 CuSO4 溶液中发生反应:2NaCuSO4 = Na2SO4CuD钠块放置于空气中,表面变暗;加热时,钠燃烧,发出黄色火焰13、1995年,IUPAC原子量与同位素丰

6、度委员会在英国Guildford 会议上决定修正五项原子量,其中已修正的有(C)12.0107(8),这里的12.0107(8)所指的是A12C的相对原子质量B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C12C的质量数D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4、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ABCD15、物质和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物质、物质和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100B108C55D96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态HCl、固态AgCl均不导电,所以HCl、AgCl是非电解质B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

7、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有X、Y、Z、三种元素,X元素原子核内无中子,Y元素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Z元素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1)写出X元素符号_,画出Y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2)写出Z单质与X2Y反应化学方程式_。18、下列图示中,A为一种常见的单质,B、C、D、E是含有A元素的常见化合物。它们的焰色试验均为黄色。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化学式:A_,D_。(2)以上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填序号)。(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氧化剂为_;氧化产物为_。(4)向D溶液中通入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19、铁

8、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没有铁,血红蛋白就不能结合氧分子进行输氧,所以缺少铁元素,人体易患的疾病为贫血,医学上经常用硫酸亚铁糖衣片给这种病人补铁。小陈同学对这种糖衣片产生了兴趣,进行探究实验如下:(1)提出问题这种糖衣片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若有,含量是多少?(2)查阅资料亚铁离子遇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时易被氧化。如氢氧化亚铁为白色沉淀,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这是氢氧化亚铁的典型特征。亚铁盐溶于水时,会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而产生沉淀(溶液浑浊)。(3)实验验证鉴定硫酸亚铁的成分时需加水溶解,加1滴稀盐酸的作用是_,能否用稀硫酸代替(填“能”或“不能”)_。为了不影响后续检验亚铁

9、盐,检验硫酸盐可用的试剂是(选填“A”或“B”)_。A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B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检验亚铁盐可用的试剂是_,现象为_。(4)含量测定取十粒糖衣片,称其质量为5g,溶于20 g水中;溶解药品时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_。向所配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略过量;证明溶液过量的操作为: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溶液,若现象为_,则溶液已过量。过滤、洗涤、干燥;洗涤沉淀的操作:用玻璃棒(填一操作名)_,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淹没沉淀,待液体滤出。重复操作23次。证明沉淀已洗净的方法是_。称量得,沉淀质量为4.66 g,列式计算该糖衣片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_。(5)总结反思对硫酸亚铁来说,药片的糖

10、衣起到的作用是_。20、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经过灼烧之后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某化学兴趣小组将上述流程设计成如下流程:已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I-+ H2O+2H+=2H2O+I2。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提取流程中实验的操作名称:_ ,从E到F的正确操作方法为:_,实验的操作为过滤,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2)从F的下层液体中得到固态碘单质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3)当实验中的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4081023时,理论上可以提取_mol I2。21、将Fe2O3、Al2O3两种固体混合物溶于100mL

11、稀硫酸中,向反应后的溶液中缓慢加入NaOH溶液,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1)原混合物中Fe2O3的质量是_g。(2)所用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_。(3)稀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A【解析】0.5L 1 mol/L FeCl3溶液中n(FeCl3)= 1 mol/L0.5L=0.5mol,n(FeCl3):n(Cl-)=1:3,则FeCl3溶液中n(Cl-)=1.5mol,0.2L 1 mol/L KCl溶液中n(KCl)= 1 mol/L 0.2L=0.2mol,n(KCl):n(Cl-)=1:1,则0.

12、2L 1 mol/L KCl溶液中的Cl-的物质的量为0.2mol,0.5L 1 mol/L FeCl3溶液与0.2L 1 mol/L KCl溶液中的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mol:0.2mol=15:2,故A正确;故选A。2、A【解析】A.反应中硫代硫酸钠中的硫元素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故A错误;B.氯气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故B正确;C.氯气作氧化剂,还原产物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故C正确;D.水中的元素没有变价,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D正确。故选A。3、C【解析】A、在酸性溶液中HCO3-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B、酸性溶液中MnO4-与C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

13、存,B错误;C、Mg2+、NH4+、Cl-、NO3-在酸性溶液中不反应,且均是无色的,可以大量共存,C错误;D、Ba2+与SO42-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S2-与氢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答案选C。4、A【解析】A、为腐蚀品标志,故A正确;B、为易燃固体标志,故B错误;C、为辐射标志,故C错误;D、为易燃液体或易燃气体标志,故D错误。5、B【解析】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依据氧化物性质把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故不合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把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而电子转移是引起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故合理;根

14、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不同,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不合理;根据否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合理;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将物质分为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和难溶性物质,故合理;综上所述分类依据合理,答案选B。6、A【解析】A. CO32、HCO3等均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B.加入NaOH溶液后混合溶液呈碱性,再加入酚酞试液显红色,不能确定原溶液是否显碱性;C.焰色反应显黄色,溶液中一定含有Na+,但是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钾离子,需要通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判断是否存在K+;D.能够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盐酸的沉淀可能为氯化银,不一定为硫

15、酸钡,即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也有可能含有HCO3等,故A项正确;B.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只能说明溶液呈碱性,不能证明含有NH4+离子,故B项错误;C.观察钾离子的焰色反应的火焰颜色时,需要通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否则无法观察到紫色,所以某溶液焰色反应的火焰呈黄色,溶液中一定含有钠离子,但是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钾离子,故C项错误;D.能够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盐酸的沉淀可能为氯化银,不一定为硫酸钡,因此不能排除Ag+的干扰,故D项错误;答案选A。7、C【解析】A葡萄糖液是溶液,

16、葡萄糖为溶质,其直径小于1nm,A依据正确;BNaOH是电解质,因为NaOH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B依据正确;CNaHSO4是盐,因为NaHSO4能够电离出的阳离子含Na+,C依据错误;DFeCl2和FeCl3都是盐酸盐,因为它们电离出的阴离子只含有Cl,阳离子为金属离子,D依据正确;答案为C。8、A【解析】A. 由于酸和碱易发生中和反应,则酸不能直接转化为碱,A符合;B. 有机物可以直接转化为无机物,例如甲烷燃烧等,B不符合;C. 金属单质可以直接转化为非金属单质,例如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C不符合;D. 盐可以直接转化为氧化物,例如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

17、碳,D不符合。答案选A。9、C【解析】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单质;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产生棕黄色的烟,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呈蓝色;钠在氯气中燃烧, 发出黄色的光。【详解】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单质,所以氯气让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故A正确;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现象是产生棕褐色的烟,故B正确;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产生棕黄色的烟,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呈蓝色,故C错误;钠在氯气中燃烧, 发出黄色的光,生成氯化钠,故D正确,选C。10、C【解析】物质熔化时,不破坏化学键,说明该物质不属于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属于分子晶体。【详解】A. 氯化钠属于

18、离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离子键,故A错误;B. 金刚石属于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共价键,故B错误;C. 干冰属于分子晶体,熔化时只是状态发生变化,不破坏化学键,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故C正确;D. 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离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离子键,故D错误;答案选C。11、C【解析】磷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0价,一部分升高为中的价,被氧化;另一部分降低为中的价,被还原,故选C。12、D【解析】A. 钠的密度比水小,且可以和水反应。B. 钠与氧气点燃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氧气。C. 钠与水反应,不直接和硫酸铜反应。D. 常温下,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或点燃时,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

19、化钠。【详解】A. 钠的密度比水小,且可以和水反应,将钠放入水中,钠与水反应并浮在水面上,A错误。B. 钠与氧气点燃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氧气。金属钠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错误。C. 将一小块钠放入 CuSO4 溶液中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C错误。D. 常温下,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或点燃时,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所以钠块放置于空气中,表面变暗;加热时,钠燃烧,发出黄色火焰,D正确。13、B【解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丰度有关,故12.0107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B正确;

20、综上所述,答案为B。14、A【解析】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由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弱,次氯酸钙能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则其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故A正确。15、B【解析】摩尔质量,利用该公式进行计算。【详解】物质E的质量,其摩尔质量,故答案为B。16、D【解析】A、HCl和AgCl为电解质,电解质导电需要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即需要水溶液或熔融状态,故A错误;B、NH3、CO2的水溶液虽然导电,但导电的离子不是本身电离产生,NH3和CO2不是电解质,均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故

21、C错误;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是不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属于金属氧化物,故D正确;答案选D。【点睛】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导电的阴阳离子必须是本身电离产生,电解质导电需要条件,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H Cl2+H2OHCl+HClO 【解析】有X、Y、Z、三种元素,X元素原子核内无中子,为氢元素。Y元素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为氧元素。Z元素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为氯元素。【详解】有X、Y、Z、三种元素,X元素原子核内无中子,为氢元素。Y元素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为

22、氧元素。Z元素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为氯元素。(1)X为氢元素,元素符号为H;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 X2Y为水,Z的单质为氯气,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18、Na Na2CO3 2Na2O2+2H2O=4Na+4OH-+O2 Na2O2 O2 Na2CO3+H2O+CO2=2NaHCO3 【解析】焰色反应为黄色的是钠元素,则A是金属钠,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金属钠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足量的二氧化碳可生成碳

23、酸氢钠,碳酸氢钠热稳定性较差,受热分解转化为碳酸钠。所以,A是钠,B是过氧化钠,C是氢氧化钠,D是碳酸钠,E是碳酸氢钠。以此进行分析解答。【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A为Na,D为Na2CO3,答案为:Na;Na2CO3;(2)上述6个反应中、或有单质参加反应,或有单质生成,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这四个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则 两个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答案为:;(3)反应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Na+4OH-+O2;该反应中Na2O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氧化产物为氧气。答案为:2Na2O2+2H2O=4Na+

24、4OH-+O2;Na2O2;O2;(4)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2O+CO2=2NaHCO3,答案为:Na2CO3+H2O+CO2=2NaHCO3。19、加入盐酸酸化,可有效降低亚铁盐还原性,防止氧化 不能 B 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红褐色沉淀 搅拌以促进溶解 氯化钡溶液 不再产生白色沉淀 引流 取最后一次洗涤所得的滤液,滴入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已洗净 60.8% 隔绝氧气,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而失效 【解析】将硫酸亚铁溶于水时,滴加盐酸目的是防止亚铁离子产生少量的氢氧根而出现沉淀,同时防止亚铁被氧化为铁离子而影响后期的检

25、验。在检验硫酸盐时,可用氯化钡来进行。在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检验亚铁盐时,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因生成的氢氧化亚铁会迅速变为红褐色;根据硫酸根离子守恒计算;根据氢氧化亚铁表面有吸附的硫酸根离子分析;依据亚铁离子易被氧化。【详解】(3)亚铁离子可以水解,加入盐酸目的是防止因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而产生沉淀,同时加入盐酸酸化,可有效降低亚铁盐还原性,防止氧化;不能用硫酸来替代盐酸,因为我们要检验硫酸亚铁的含量,不能引入硫酸根离子,故答案为:加入盐酸酸化,可有效降低亚铁盐还原性,防止氧化;不能;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加入硝酸导致亚铁被氧化为铁离子而影响后期的检验,因此在检验硫酸盐时可用氯化钡溶液,所

26、以选B,故答案为:B;由于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为红褐色氢氧化铁,所以检验亚铁盐可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红褐色沉淀,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红褐色沉淀;(4)玻璃棒在配制溶液时的作用是搅拌以促进溶解,故答案为:搅拌以促进溶解;要想检验是否完全反应时,可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不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已过量,即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现象为不再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已过量,故答案为:氯化钡溶液;不再产生白色沉淀;在洗涤沉淀时,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由于沉淀表面含有硫酸根离子,则要证明沉淀已洗净的方法就是判断洗涤液中不含有硫酸根离子,即可以取

27、最后一次洗涤所得的滤液,滴入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已洗净,故答案为:引流;取最后一次洗涤所得的滤液,滴入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已洗净;沉淀质量为4.66g即硫酸钡是0.02mol,根据硫酸根守恒可知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是0.02mol,质量是0.02mol152g/mol3.04g,因此质量分数为3.04g/5g100%=60.8%,故答案为:60.8%;(5)由于亚铁离子易被氧化,则对硫酸亚铁来说,药片的糖衣可以起到隔绝氧气,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而失效的作用,故答案为:隔绝氧气,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而失效。20、萃取 用一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另一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

28、来振荡,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重新过滤(至无混浊) 蒸馏 0.2mol 【解析】(1)根据提取流程可知,实验中的操作为萃取;从E到F的正确操作方法为:用一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另一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实验的操作为过滤,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重新过滤,至无混浊;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萃取 ;用一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另一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重新过滤(至无混浊)。 (2)分液后从有机溶剂中提取碘,需要用蒸馏操作,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蒸馏。(3)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2I

29、-I2,生成1molI2失电子2mol,当实验中的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4081023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4 mol,理论上可以提取0.2mol I2。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0.2mol。21、16 5 mol/L 6.5 mol/L 【解析】(1)由图象可知,从开始至加入NaOH溶液20mL,没有沉淀生成,说明硫酸溶解氧化铝、氧化铁后硫酸有剩余,此时发生的反应为H2SO4+2NaOH=Na2SO4+2H2O,即最初加入的20mLNaOH溶液的作用是中和剩余的硫酸。从20mL260mL氢氧化钠沉淀铁离子和铝离子,从260mL300mL,NaOH溶解氢氧化铝,发生反应NaOH+Al(OH

30、)3=NaAlO2+2H2O,这说明最终得到的21.4g沉淀是氢氧化铁的质量,氢氧化铁的物质的量是21.4g107g/mol0.2mol,根据铁元素守恒可知氧化铁的物质的量是0.1mol,质量是0.1mol160g/mol16g;(2)从260mL300mL,NaOH溶解氢氧化铝,发生反应NaOH+Al(OH)3=NaAlO2+2H2O,氢氧化铝的质量是37g-21.4g15.6g,物质的量是15.6g78g/mol0.2mol,消耗NaOH为0.2mol,所以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2mol0.04L5mol/L;(3)当V(NaOH溶液)260mL时,沉淀量最大,此时为Fe(OH)3和Al(OH)3,溶液中溶质为Na2SO4,根据钠元素守恒2n(Na2SO4)n(NaOH),故n(Na2SO4)0.50.26L5mol/L0.65mol,根据硫酸根守恒n(H2SO4)n(Na2SO4)0.65mol,则c(H2SO4)0.65mol0.1L6.5mol/L。【点睛】本题以图象题的形式,考查铁铝化合物性质、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分析图象各阶段的发生的反应是解题关键,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守恒法在化学计算中的灵活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化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