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的缘起 第一讲《诗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文学的缘起 第一讲《诗经》.ppt(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诗经诗经一、一、诗经诗经概说概说n n1 1、名称、名称n n诗经诗经原名原名诗诗,或称,或称“诗诗三百三百”。汉。汉武帝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置五经博士士”(汉书汉书 武帝纪武帝纪),崇),崇诗诗为经,称为经,称诗经诗经。n n2 2、篇数、篇数n n诗经诗经存目存目311311篇,其中篇,其中南陔南陔、白华白华、华黍华黍、由庚由庚、崇丘崇丘、由仪由仪乃所乃所谓谓“笙诗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有目无辞,故实有305305篇。篇。墨子墨子 公孟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三百。”史记史记 孔子世
2、家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子皆弦歌之。”都说明都说明诗经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的乐歌总集。n n3 3、作者、作者n n诗经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小雅 节节南山南山“家父作诵家父作诵”,小雅小雅 巷伯巷伯“寺人孟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子,作为此诗”,墉风墉风 载驰载驰据据左传左传 闵闵公二年公二年所记为所记为“徐穆夫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难确考。目的作者已难确考。n n 4 4、产生的地域、产生的地域n n诗经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周颂周颂出于镐出于镐京,京,“二雅二雅
3、”乃王畿之乐(西周都镐京,东周都乃王畿之乐(西周都镐京,东周都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十五国风十五国风”,其名,其名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豳风豳风和和“二南二南”(周南周南、召南召南)尚难确指。总之,)尚难确指。总之,诗诗经经产生的地域甚广,大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产生的地域甚广,大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及当时的中国大部。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及当时的中国大部。n n5 5、产生的时代、产生的时代n n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至春秋中叶(前11
4、11至前至前6 6世纪)约五百年间。世纪)约五百年间。“三三颂颂”最早,有人研究说最早,有人研究说商颂商颂是商代的作品。是商代的作品。n n6 6、诗经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诗三百来源和编诗篇的来源和编订诗三百来源和编订,先秦古籍无明确记载,历来有三种说法:订,先秦古籍无明确记载,历来有三种说法:n n(1 1)、献诗说。)、献诗说。)、献诗说。)、献诗说。n n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国语 召公谏弭谤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
5、诵”。公。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作品。n n(2 2)、采诗说。)、采诗说。)、采诗说。)、采诗说。n n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汉书 食货食货志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
6、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n n(3 3)、删诗说。)、删诗说。)、删诗说。)、删诗说。n n司马迁司马迁史记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世家:“古者古者诗诗三千篇,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东汉王充论衡论衡 正说正说:“诗经诗经旧时
7、亦数千篇,孔子删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 。n n7、诗经的分类:n n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n n“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风诗共有160篇。n n“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诗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作品。n n“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n n8、用
8、诗和传诗:n n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 n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二、二、诗经诗经的内容的内容n n诗经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9、既是中国古典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n n1 1、周民族史诗、周民族史诗n n诗经诗经 大雅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生民生民、公刘公刘、绵绵、皇矣皇矣、大大明明,记述了从周世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记述了从周世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些传说和英雄事迹。n n二、颂歌和怨刺诗n n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其中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出
10、自公卿列士和乐工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德。n n在雅诗和国风中,与颂歌异调的,是怨刺诗。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毛诗序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n n3、农事诗n n豳风七月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这首诗就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n n4、感伤诗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n n王风王风黍离黍离 n n彼黍离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
11、中心摇摇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天!此何人哉?n n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何人哉?n n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何人哉?n n5 5、征役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征役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
12、感。诗经诗经中的征役诗,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中的征役诗,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n n我徂我徂东山东山,慆,慆 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n n我我 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伊可怀也。n n我徂东山,慆我徂
13、东山,慆 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n n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 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之子于归,皇驳,皇驳 其马。亲结其缡,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n n(1)热情奔放的情歌。n n此类作品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可意情人的热切思念,或描绘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
14、洋溢着一派欢快热烈的情调。n n周南关雎n n关关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河之洲。窈窕淑女。窈窕淑女,君,君子好逑子好逑。n n参差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n n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悠哉悠哉,辗转,辗转反侧反侧。n n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n n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n n(2)深沉执着的恋歌。此类作品或歌颂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展现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或表现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着追求;或抒发
15、求偶不得的失意、惆怅。揭示了在礼法干涉下的不自由给青年男女造成的内心创伤。n n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这两篇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开后代“思妇闺怨诗”的先河。n n鄘风柏舟:n n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之!n n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之!n n(三)痛苦哀伤的悲歌。(三)痛苦哀伤的悲歌。诗经诗经中的中的“弃妇诗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揭露了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倾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揭露了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倾诉了他们内心的
16、不平和痛苦。这些诗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表现了诉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这些诗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和平等的精神。一定的民主和平等的精神。n n卫风卫风卫风卫风 氓(氓(氓(氓(mngmng)n n氓之蚩蚩(氓之蚩蚩(chchchch),),抱布贸丝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送子涉淇 (q q),至于顿丘。),至于顿丘。匪我愆(匪我愆(qinqin)期,子无良媒。)期,子无良媒。将(将(qingqing)子无怒,)子无怒,秋以为期。秋以为期。n n乘彼垝(乘彼垝(gugu)垣,以望复关。)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不见复关,泣
17、涕涟涟。既见复关,载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笑载言。尔卜尔筮尔卜尔筮 (shsh),体无咎言。),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尔车来,以我贿迁。n n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于(xx)嗟鸠兮,无食桑葚!)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耽!士之耽兮,犹可士之耽兮,犹可 说(说(tutu)也。)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n n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自我徂(cc)尔,三岁)尔,三岁食贫食贫。淇水汤淇水汤(shngshng)汤,渐)汤,渐 (jinjin)车)车帷帷 裳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
18、也罔极,士也罔极,二二三其德三其德。n n三岁为妇,靡(三岁为妇,靡(mm)室劳矣;)室劳矣;夙(夙(ss)兴夜寐,靡有朝矣。)兴夜寐,靡有朝矣。2121言既遂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矣,至于暴矣。2222兄兄 弟不知,咥(弟不知,咥(x x)其笑矣。)其笑矣。232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24 24 n n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2525淇则有岸,隰(淇则有岸,隰(x x)则有泮。)则有泮。26 26 总角总角之宴,言笑之宴,言笑 晏(晏(ynyn)晏。)晏。2727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不思其反。2828反是不思,亦已焉反是不思,亦已焉 哉!哉!291
19、291三、三、诗经诗经的艺术特点的艺术特点n n1、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n n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n n2、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的手法n n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n n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对于赋、比、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对于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他说: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他说:n n“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者,敷陈其事而
20、直言之者也”;n n“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n n“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序诗集传序)n n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
21、诗歌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n n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可见用赋之广。n n当然,在诗经中更为出色的还是比兴。先说比。在诗经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时单用比,有时用博喻,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n n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n n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种写法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并为后世文人多仿效,如曹植洛神赋中用了
22、“惊鸿”、“游龙”、“秋菊”“春松”之喻写洛神体态之轻盈,盖借鉴于此。n n再说兴。“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n n1、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起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n n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
23、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n n三、重章叠句三、重章叠句n n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n n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n n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苢芣苢:n n采采芣苢,薄言采之。n n采采芣苢,薄言有之。n n采采芣苢,薄言掇之。n n采采芣苢,薄言捋之。n n采采
24、芣苢,薄言袺之。n n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四、四、诗经诗经的地位和影响的地位和影响n n1、抒情诗传统。n n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创作。诗经中多数篇章是抒情言志之作,只有少数叙事的史诗,这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n n2、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的风雅精神,即诗经所表现出的关注现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n n3、比、兴的垂范。诗经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均有深远影响。七月七月 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