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docx(6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验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引论、实验心理学的性质(-)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二)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内容1、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涉及心理学实验的一般原理)2、阐述实验法在些领域中的应用。(如何在具体领域中应用实验方法)(三)心理实验及其特点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 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具有以特点:口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一)实验中主试与被试主试:实验者,主持实验的人,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被试:
2、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二)自变量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因变量因变量即行为变量,也就是被试的反应,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对象。(四)额外变量额外变量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它是要被严格控制在恒定水平的,也被称为控制变量。自变量的种类及有效性:1、刺激特点自变量2、被试特点自变最3、环境特点自变量4、暫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当自变量水平或数量有了变化并导致行为改变,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自变量是有效的)因变量的信度、效度与敏度及种类1、因变量的可信度即信度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
3、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而是由其他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 量的混淆。3、因变量的敏感性门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反之就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两个典 型例证:髙限效应(ceiling effect)低限效应(floor effect)4,因变量的种类(1)反应速度(2)反应的准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机率(5)反应的强度额外变量的控制额外变最是必须加以控制的,如不控制
4、额外变量,就会弄不清因变最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 的变化引起的,因而就不能得出结论。评价项实验设计的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是否能成功的控制那些额外 变量。三、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出现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实验范式的价值:1、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2、检验某种新的假设或概念。四、心理学规律的性质定性的规律疾病是由病菌造成的。疾病是由阴阳失调造成的。(生物学规律)定量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弓I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具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物理学定律)实验心
5、理学笔记:第二章实验设计有关实验效度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1、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变量(处理)能被精确估计的程度。实验中门变量与因变成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历史(经历)(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3)选择(4)测验(5)被试的亡失(6)统计回归(7)仪器的使 用(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2,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指的是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条件以外的程度。(1)测验的反作用效果(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4)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这
6、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实验的U的和实验的要求。 一般而言,在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越大,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因此,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 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有关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的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被试内设计真实验设计单因素设计被试间设计准实验设计多因素设计混合设计 非实验设计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组)都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种处理,而另被试(组)接受另种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 的行为变化。混合设计在个实验中同时采取两种基本
7、设计的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是种对现象的自然描述,一般用于识别和发现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可以为进步实施更严 格的实验设计积累资料。1、单组后测设计:(1)设计的模式只有一个实验组,而对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到个后测成绩。X0(2)设计的评价不足:无对照组比较。无前测。没有考虑对机体变量、自变量及其他无关变量的控制。很难排除历史、选择和成熟等内在无效来源的作用。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1)设计的模式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它增加了在实验处理前的测验,但还是仅有一组实验组.01 X 02(2)设计的评价优点:由于前测验,可以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及某些有关信
8、息全部被试既属于实验组乂属于控制组,通常认为选择变量可得到适当控制。缺点:历史常与实验处理的效应相混清很难控制成熟对内部效度的影响前测可能对后测内容和形式产生威胁3、固定组比较设计(1)设计的模式又称静态组或整组比较设计,该设计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但因这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故它不 能使用随机化原则来选择被试。X0102(2)设计的评价优点:基本上能対历史因素进行控制无前测可以控制测验效应和仪器因索的干扰控制组可以对成熟因素做到有限的控制缺点:对选择这因素缺乏控制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以及选择与处理的交换作用常常成为混淸不清的因素影响实验的效度。4.事后回溯设计界后回溯设计是
9、指所研究的对象是经发生过的事件。(X)0(1)相关研究设计相关研究设计是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个数据集合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个则是被追溯的数据集合,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这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0102(2)准则组设计要求研究者通过对所研究现象的被试的比较,确定某些被试(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而另些被试(非准则组) 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X)0102二、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1、单组准实验设计(1)时间序列设计【设计的模式】:是指对组被试或
10、个体进行系列周期性测量,并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X),然后观 测引进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测量结果,并与引入实验处理X前的一系列测量结果相比较,研究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结果 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01020304 X 05060708设计的评价:优点: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索对内部效度的影响。可以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缺点:没有控制组.不易控制测验与处理X的交互作用。多次实施前测验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设计的模式】:在心理研究中,与选择两等价样本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相对应,当只有组被试时,常用两相等的 时
11、间样本,在其中的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而采用常规安排X0。XI 01 X0 02 XI 03 X0 04设计的评价:优点:能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能较好的控制历史因素。缺点: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应实验安排的反作用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选择的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也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2,多组准实验设计(1)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设计的模式】: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来选择对等组,有时也不能随机安排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控制组。01 X 020304设计的评价优点:增添了控制组两组都有前测验缺点:没有使用随机化方法
12、来分配被试或实验处理两组都使用前测安排(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设计的模式】:它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匕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 设计。01020304 X 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设计的评价:在该设计模式中,虚线以上.是个单组时间序列设计,所以该设计具有时间序列设计的特点该设计还可被看作是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推广,所以该设计也具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 特点.在两种设计组合的基础上,影响该设计内部效度的因素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即该设计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 测验、选择与成
13、熟的交互作用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以及选择偏差与实验处理X的交互作用则可能会成为影响该设计外部效度的因素。(3)平衡设计乂叫做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在该设计中,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而対实验处理的序列和实验时间的序列都采用了轮换的方法。【设计的模式】该设计既称平衡对抗设计又称轮换设计,这两个名称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平衡对抗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往往由于前个实验处理影响后个实验处理的效果,因而该实验设计的作用就在于提供 对实验处理顺序的控制,使实验条件均衡,抵消由于实验处理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顺序的误差。轮换设计是指在实验中,由于学
14、习的首因率,被试容易记住先实验的内容;又因学习的近因率,对刚学过的内容,被试 回忆的效果一般也较好。因而是实验方法上,有必要使实验内容的先后次序轮换,使情境条件和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的机 会机均等,打破顺序界限。设计的评价与显著性差异优点:平衡对抗设计是仅有后测的模式,这个设计包括三个分类:组别、时间顺序情况和不同的实验处理。在该设计中, 毎个分类的每种变量与其他两类的每种变量都是等同发生的,每种处理(每个实验变量)在每列和每行中仅发生次。缺点:由于不能采取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各组被试只能选择尽可能相等的固定整组,因此人为选择被试组的差异就有 可能造成组与组之间的差异,这种选择因素也可能会与历
15、史、成熟、练习效应等产生交互作用的效应.三、真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真实验设计来进行实验研究是检验实验效果的个重要方法。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 要求较高,在使用这类实验设计时,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能有效的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 能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更能客观的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完全随机化设计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是指用随机化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实验的目的对各组被试实施不同的处理。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1)设计的模式R01 X 02R0304(2)设计的评价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基本控制了绝大多数影响内
16、部效度的因索。优点:采用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安排实验组和控制组。缺点:使用前测的反作用。(3)设计的显著性检验对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两类方法可以使用。A、对增值分数进行统计分析B、协方差分析法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1)设计的模式RX 01R02(2)设计的评价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随机化原则无前测(3)设计的显著性检验参数:t检验非参数:曼惠特尼U一检验或中位数检验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1)设计的模式RXI01RX202RX303(2)实验结果的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纽曼丘尔斯(N-K)检验或其他成对比较方法。(二)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
17、两个以上的因素(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 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种实验设计,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1、完全随机析因设计的类型因 素:对应大写字母AB因素水平:对应小写字母ab(*)!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A*B ala2 blb2b3 2*3A*B*C2*3*42、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是指研究者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若干组(分组的个数等于实验处理的个数),同时用 随机的方法分配每组被试接受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的模式Ralbl 01Ralb202Ra2bl03Ra2b204Ra3bl05Ra3b2063、双
18、因素析因设计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主效应:指由每个单独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交互效应:指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 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1)2x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Ralbl01Ralb202Ra2bl03Ra2b204(2) 2x2完全随机化设计的:效应和交互效应的解释(三)随机化区组设计随机化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被试差异尽量缩小,而对区组之间的差异依据设计要求而定。首先把被试按某些特质分到不同的区组内,使区组内的被试比区组间的被试更接近同质,将被试分好区组后,再将各区 组内的被试随机分到各不同的实
19、验处理或实验组、控制组内,因此称作随机化区组设计。原则: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尽量“同质人数分配有三种情况:名被试作为个区组。每个区组内的被试的人数是实验处理数目的整数倍。区组的单位是个团体。总之,毎个区组应该接受全部实验处理,每种实验处理在不同的区组中强复的次数应该完全相同。优点:考虑到个别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把实验单元(被试)划分为几个区组,并在统计计算上将这种影响从组内 误差中分离出来,从而进步反应出实验处理的作用。不足:在划分区组时有一定困难,如果在同一区组内各实验单元(被试)的差异较大,就出现较大的误差,对这种情况 研究者应该引起注意。1、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2、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实
20、验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心理物理学方法先驱者:费希纳1860心理物理学纲要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1 、感觉阈限的测量(-)感觉阐限1、绝对阈限的定义(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种刺激强度.2、差别阈限的定义(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2)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的刺激强度的差别。3、测定阈限的实验特点(1)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物理量为横坐标,心理埴为纵坐标)(2)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做的反应(判断有无,辨别相同还是相异)(3)测定的次数要多些(
21、不是分界点而是过渡区,100次以上)(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1)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特点: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及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种反应到另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 位置。自变量:刺激系列要按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杵呆现,起点要大于或小于阈限:般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分别测定50 次左右(共100次左右.)!避免被试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应该随机变化。因变埴:被试的口头报告当刺激呈现之后,感觉有就报告、有”,感觉无就报告、无主试记录递增时直到第一一次报告有,这系列 停止,递减同理:说不准可以猜,但不可以放弃,也可以记录?阈限的确定:阈限是统
22、计值,被试报告有和无这两个刺激的中点,就是这刺激系列的阈限。具体计算:可以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可以先分别求出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出两系列的平均数: 也可以将每相邻的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阈限为组求平均数,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误差及控制习惯误差:指被试因习惯了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状态,而对新的刺激做了错误的判断。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的错误判断。分析时对递增与递减系列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控制方法是交替应用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数相等。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
23、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O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劳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 降低的种系统误差。分析时对前半与后半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控制方法是以ABBA顺序呈现递增和递减序列,其次数要相等,在整 个序列屮在前和在后的机会也要相等,(2)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自变量:两个刺激标准刺激(固定的强度,大小不变),每次比较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匹配品现。因变量:口头报告,一般用三类反应,=差别阈限的确定:A,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作 + 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第一次非一到一之间的中点为差别 阈限的下限(LI).
24、B,在递增系列中的最后一次 到非一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I);第次非+ 到+ 之间的中点为差 别阈限的上限(Lu)。C、上限与卜,限之间叫不肯定间距IU。D,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主观相等点(PSE),理论上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有差距,叫常误(CE).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取上差别阈(DLu = Lu-St)和下差别阈(DLI=St-LI)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上差别阈DLu = Lu-St下差别阈DLI = St-LI主观相等点 PSE=IU/2= (Lu-LI) /2常误CE=St-PSE差别阈限 DL=DLu + DLI/2=(Lu-St) + (St-LI) /
25、2= Lu-LI/2误差及控制除了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要控制因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所造成的误差,用多层次的ABBA法。(3)阶梯法阶梯法是最小变化法的种变式,它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増加和减少刺激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 感觉不到开始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剌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照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 激强度。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到达到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时求出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 值。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种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还可 以用于确定其他多种心理
26、值。此法的特点是:根据出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具体做法: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过程中不变。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呈现刺激的次序事先经过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 道。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的某种反应(有或无,大或小)的次数。特别注意:在实验之前需要选定刺激。最大强度:每次呈现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低于95%。最小强度:每次呈现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髙于5%.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每种刺激强度呈现不得少于50次.(1)用恒定刺激法测绝对阈限自变量:57个等距刺激强度因变量:口头报告。有、+
27、”,无、-,根据被试对不同刺激所报告有无的次数来求出百分数,以此来计算阈限。绝对阈限的计算: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例如:测定两点阈的实验(2)用恒定刺激法测差别阈限自变量: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标准刺激是能被感觉到的某刺激强度:比较刺激般从完全没有被感觉岀差别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7 个刺激强度作为比较刺激。比较要随机呈现,每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要比较100次。因变量:头报告较早的方法:三类反应、+=”后来改进:二类反应、+”三类反应和:类反应各有利弊,实验时可以根据情况情况选定其中的一种。差别阈限的计算三类反应:I:限为50%次重了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下限为
28、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二类反应:取75%的差别阈限。误差及控制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可能产生时间误差。正的时间误差:主观相等点大于标准刺激。负的时间误差:主观相 等点小于标准刺激。控制方法是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相继出现的前后顺序交替改变,但次数相同。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其特点是呈现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相 等,比较刺激也可由实验者调节,由被试判断。程序:实验者规定以某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耍求被试调节另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 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样,于是每次比较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
29、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 误差。(1)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自变量:让被试调节个比较刺激与一个标准刺激相等,标准刺激假设为零。因变量:被试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那个数值。绝对阈限的确定:让被试每次调到刚刚感觉不到(即与零标准刺激等值),然后把各次测定数值加以平均即为绝对阈 限。(2)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自变量:呈现个标准刺激,让被试调整一个比较刺激。比较刺激是一种连续的量,在被试认为接近时,可反复调整, 直到其认为满意为止。因变鼠:被试每次调整的数值,即其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差别阈限的计算: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方法有两种:把每次调节的
30、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AESt=ZX StVN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做差别阈限。AEM = 2X-PSEVN误差及控制(视觉长度辨别)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二、阈上感觉的测量(一)心理物理函数心理物理函数:是描述对刺激的心理感受和刺激的物理属性关系的函数。它可以描述某种感觉如何随着刺激量的变化而 变化。韦伯定律(1)伯分数:对于任何同一类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 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做E伯
31、分数。(2)韦伯定律:刺激强度水平与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I/I = W (Al:差别阈限的大小I:刺激强度的水平W:韦伯分数)(3)局限及贡献:局限:在刺激强度很弱的条件下会失效。作用:使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费希纳定律(1)费希纳定律的推导确定某种感觉的绝对阈限,然后运用韦伯定律得到绝对阈限上每个最小可觉差对应的物理量。S:任何刺激值so!绝对阈限或假定为零的特殊刺激值K:从S到SO之间的JND数目RK: SK引起的心理最W:韦伯比例RK = lg SO + K log (1 + W)(2)费希纳定律的成立条件假定韦伯定律对所有类型和强度的刺激都是正确
32、的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史蒂文斯定律2 1) 一定律的提出1957年,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的关系为:S=bla S:感觉量 !:刺激强度 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幕指数(2)局限事定律的有效性依赖了被试正确使用数字去标示其真正的感觉最。有批评认为被试给出的数字可能更多地反映他的数字习惯而不是他的感觉。因此史蒂文斯1959年,采用跨感觉通道的 匹配技术(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被试紧握手压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震动等。等感觉匹配法:在不同的刺激水平上获得跨通道感觉的匹配,产生等感觉函数的曲线,它可以表示出感觉通道的刺激 值与造成相等感觉判断
33、的另感觉通道刺激的关系。(二)感觉的直接测量感觉的间接测量:是指借助于某中介变量或中介反应来测量感觉。(刺激的有无、刺激的等值、最小可觉差的个数)感觉的直接测量:对心理感受直接按其强度赋值。感觉的直接测量法主要有:数量估计和数量生产。(1)数量估计理査森和罗丝(1930)史蒂文斯:以大量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史蒂文斯(1957, 1975)提出史蒂文斯定律:恭函数应该代替费希纳的对数 公式作为物理规则。史蒂文斯(1957, 1958)阐述了数量估计法的两种形式:1、给被试呈现个标准刺激,并告诉他们这刺激对应的感觉是某个确定值,在随后的实验中,被试要根据标准刺激 的数值,给其他的刺激产生的感觉赋值。
34、2、没有标准刺激初始赋值,所有刺激都随机呈现给被试,他们要对第一个呈现的刺激随意指定一个数值来代表它所产 生的感觉量,并据此对接下来的所有刺激赋值。实验数据处理使用儿何平均数:1、儿何平均数能避免少数被试在赋值时采用极大或极小的数字的影响。2、如果心理物理函数的募函数关系正确的话,那么几何平均数能保留在算术平均过程中损失的心理物理函数特征。(2)数量生产给被试个用数字表示的感觉量值,要求他们调整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量。数量生产法配合对同一感觉的数量估计法测量,可以作为抵消任一种方法固有的系统误差的方式。Stevensl962响度实验(3)心理物理判断的相对性实验中的宾.他刺激的影响被试对刺激的数
35、量:估计受到刺激呈现情境的强烈影响:同一个刺激和其他较弱的刺激起出现在实验中,往往会被估计 为更大的数值;而若与一个较强的刺激一起呈现,往往会被估计为较小的数值。一种观点:情境效应源于被试的反映偏差。无论刺激强度范围如何移动,被试总是用相同的组数字来进行感觉量值估 计,这样效度无法保证。另种观点:情境效应影响的是被试的感觉量本身。在低强度范围里的刺激之所以被赋予更高的数值,是因为他们听上 去更响些,这不会影响效度。刺激序列效应被试对某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其他估计的影响。情境效应是实验中对特定刺激的感觉相对于其他刺激产生感觉的对比增强效果,序列效应则表明感觉估计会受到
36、此前早 现刺激的同化作用。刺激全距的影响数昂:估计法得到的心理物理函数的斜率,会随者实验中采用的刺激强度全距的减小而提高。(例如20 80与35-65)这是因为被试在实验中总是倾向采用同样的反应数值全距,而不管实验中所呈现刺激的全距大小。(4)直接数量估计法的应用情绪研究中的应用弗兰肯豪泽(1967):被试的情绪体验估计值和一些生理指标之间存在高相关(比如对紧张的数量估计和肾上腺素的 水平有正相关)。霍姆斯拉扼(1967) : 43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强度,以及从这些生活事件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长短生活事件 量表。(比如闯红灯11,丧失配偶100)社会舆论的测定塞林沃尔夫凶(犯罪行为舆论):为期
37、三年,38名少年法庭法官,286名警官,245名学生,对21种犯罪行为的严 車程度进行数量估计。结果:不同职业被试间显出惊人的一致性,由此可以认为这调査基本说明了对于各种罪行的恶劣程度存在普遍一致的 公众舆论观念。(三)心理物理量表测量感觉阈限的目的在于为心理物理函数标定起点,真正确定心理物理函数的走势还需要对阈上感觉进行测量,而对于 阈上感觉的量化可以通过心理物理量表来表示。比例量表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关键:如何将零感觉和量表的零点相对应,以获得绝对零点。1、分段法早现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定比例,如2倍、3倍、 1/2倍、
38、1/3倍等。每个实验只选定同一个比例进行比较,同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后,再换另外几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当把所有的标准刺激都比较完后,便可用与各标准刺激在感觉上成一定比例的相应的物理鼠值制成一个感觉比例量表。Stevens Davis的听觉响度量表(1936)半分法,给被试个响度的音作为标准刺激,让他调节另个音直到他感觉到比标准刺激的音低一半,用这个方法以 不同的强度音作为标准刺激,让被试调节另个音直到他感觉到比标准刺激的音低半。确定响度的单位(sone)Isone等丁个在绝对阈限以1.40分贝的1000赫兹的音的强度。4?分贝的响度是2sone, 55分贝的响度为 4sone。2、数量估计法
39、主试呈现个标准刺激,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其他 比较刺激的主观强度用数据表示。计算出每个比较刺激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Baker Dudek 的实验(1957)标准刺激:假定长度单位1。变异刺激:其他10种比标准刺激长的刺激.用幻灯片呈现,时间为30秒。每对刺激随机早.现20次,即要求被试回答20次。空间误差:10次标准刺激在变异刺激之上,10次标准刺激在变异刺激之。等距量表等距量表要求一个固定的测量单位,单位之间是等距的关系,但没有绝対零点。(假定顺序量表的通过率符合正态分布,顺
40、序量表可以通过PZO转换,转换为等距量表。)1、感觉等距法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的距离来制作等距量表。 (1)二分法呈现两个刺激:A和C,要求观察者选择第三个刺激B,使得A和B之间的距离等于B和C之间的距离。A-B=B-C等分灰色光度心理物理量表(2)平均差误法例:四等分量表,206500Hz,音高同时解决方案A B C D E渐进解决方案二分程序3 ACE4 A B CE5 C DE2、差别阈限法用任何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以此为量表的起点,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笫.个差别阈限,并以此
41、类推。尽管每个最小可觉差在物理上是不相等的,但是由于它们在心理感受上具有等距性,因而能够用来建立等距量表。顺序量表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标准排出个顺序。要求:让数字的大小能够对应事物属性的等级,而不需要关心量表的单位是否一致。1、等级排列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例如:某广告公司要对10张广告的优劣做评比,请来了 1位评判者,评判的方式是让被试将10张广告排成从美到 丑的个序列,通过众多被试的比较,就
42、可以求出全体被试对同一广告评判等级的平均值,这个值就是广告的平均等级。各 广告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个顺序量表。2、对偶比较法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对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个上表现的更为突 出。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n:刺激的总数配对个数:n (n1) /2如果有五种样品A、B. C、D、E,则可配成5 (5-1) /2=10对,三、信号检测论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心理物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动机或判断标准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 心理物理学所无法解决
43、的问题。(一)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不足50%能察觉到的刺激就是绝对阈限,用P (y)来表示报告、有的概率,即P (y) =50%的刺激强度就是绝对感觉阈 限。刺激出现的概率P(S) =1,刺激出现并报告、有,刺激出现并报告无。假如实验中可能出现刺激也可能不出现刺激 的话,被试反映就变成了几种?现代心理物理实验:P (S) *1刺激出现并报告有击中刺激出现并报告无漏报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有虚报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无正确否定P (y)=击中率+虚报率P (y)是否受到P (S)的影响?1971年,格西徳的实验测定指尖震动刺激的绝对阈限。刺激:施加在被试指尖上的60赫兹震动,刺激强度通过变化震动间隔来调节,
44、设定两种P(S)值:0. 3和. 7结果:P (y)和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明显受到了不同P(S)取值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 50%感觉阈限的大小, 当P (S) =0. 7时,阈限为1微米,P (S) =0. 3时,阈限为1. 5微米。(二)色子游戏(三)信号检测论1、信号和噪音:信号:就是刺激 S噪音:信号所伴随的背景N (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以当作噪音)2、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分布(信号分布)SN噪音分布N3、信号检测论的两种独立指标(一)反应偏向或判断标准B数学定义:区分信号与噪咅反应的心理感
45、受水平(反应标准)所对应的信号分布纵轴与噪音分布纵轴之比。0 (SN)3=0 (N)标准右移:反应标准变得严格,击中率和虚报率下降,漏报率和正确否定率上升,B值上升。标准左移:反应标准变得宽松,击中率和虚报率上升,漏报率和正确否定率下降,B值降低。P (击中)=0. 28 P (虚报)=0. 06,通过查PZO转换表,求得击中的纵轴值为0. 3368, 虚报的纵轴 值为 1192.则0 (SN) 0. 3368P=a30 (N)0. 1192P (击中)=0. 70 P (虚报)=0. 30,通过査PZO转换表,求得击中的纵轴值为0. 3478, 虚报的纵轴值为. 3478,则0 (SN) 0. 3478p=10 (N)0. 3478P (击中)=0. 94P (虚报)=0. 72,通过查PZO转换表,求得。击中的纵轴值为0. 1192,。虚报的纵轴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