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归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版)(2021年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促进和维护健 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侧重健康人群。)2、健康决定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卫生服务另一种说法:人类生物学、生活行为方式、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服务3、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群体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 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 的健康第一层:核心层,是先天的个体特质如年龄、性别、种族和其他的生物学因素以及一些疾病 的易感基因第二层:在核心层之
2、外是个体的行为特点第三层:是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人际网络第四层:是生活和工作的条件 包括:社会心理因素,是否有工作以及职业的因素,社会经 济地位,自然和人造环境,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第五层:(即宏观层面)在全球、国家、地方各级水平上的社会、经济、卫生、环境条件 和政治因素等。4、三级预防策略(概念和措施)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致病因素对机体危害的影响或提高机体的抵抗 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接种疫苗、注意卫生、锻炼身体、婚前体检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通过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 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如: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第三级预
3、防:对已患有某些疾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终止疾病的发展、防止 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 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第二章流行病学概论】1、什么是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 略和措施的科学2、基本内容: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评价效果3、基本原理:疾病分布论;病因论;健康-疾病连续带的理论;疾病预防控制论;疾病流行 数理模型4、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一一群体原则;现场原则;对比原则;代表性原则5、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4、(描述性、分析性),实验法,数理法【第三章 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与疾病分布】1、常用测量指标: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相比,更适用于小范 围、短时间的情况。4、环境污染物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污染物、机体和环境三方面的联合效应。(1)暴露途径(2)剂量-反应关系(3)暴露时间(4)环境因素: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5)人群易感性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直接危害:r急性中毒:烟雾事件(煤烟型,光化学烟雾) 5、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慢性中毒:慢性炎症,变态反应,
5、非特异性疾病多发,致癌作L用间接危害:温室效应,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形成ABC6、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一介水传染病:饮用水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体而传播的疾病化学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水俣病水俣病:一一(甲基)汞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损伤。7、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危害: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破伤风和肉 毒中毒 I I IA_化学性污染的危害: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痛痛病:镉中毒:肾和骨骼损伤。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定义:由于地壳表层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 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摄食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
6、某些特异性疾病。 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1)概念: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导致碘摄入不足,而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出一组疾 病的总称。(2)分类: 地方性甲状腺肿: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体征。 地方性克汀病:表现“头大面宽鼻翼厚,齿稀舌长涎水留”。(3)预防:碘盐;碘油;其他。(二)地方性氟中毒:(1)类型一一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2)临床表现:氟斑牙 氟骨症(3)预防措施: 饮水型病区:一一改换低氟水源;饮水除氟。 燃煤型病区:一一改良炉灶;减少食物氟污染;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 饮茶型病区:一一研制低氟砖茶和降低砖茶中氟含量;用低氟茶代替砖茶。【第十七章职业相关疾病及
7、职业卫生服务】1、职业性病伤分类: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工伤2、什么是职业病(10类132种)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导致机体发生功能性 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并影响劳动者工作能力,这一类疾病统称 为职业病。3、金属及类金属毒物:(1)铅中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出现类神经症、外周神经炎、低色素性正常细胞性贫血。 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2)汞中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并出现口腔炎、震颤和易兴奋等表现。治疗:首选二筑基丙磺酸钠4、矽肺(尘肺)的预防:革: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是根本途径水:湿式作业,降低环境中粉尘
8、浓度 密:密闭尘源 风:加强通风和抽风系统护:个人防护 管:维修管理教:加强宣传教育查:定期检查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定期体格检查【第十八章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1、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 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2、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 毒性质的一类疾病。3、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 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4、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学食物中毒;有毒植 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5、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1.
9、发病潜伏期短;2,发病与特定事物有关;3.临床表现基本相似;4.无传染性。6、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1)人群流行病学调查(2)危害因素调查(3)实验室检验7、食物中毒技术处理总则:(1)对患者采取紧急措施,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2)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3)对中毒场所采取消毒处理。【第二十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 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一一突发性、普遍性、非常规性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特别重大事件(I
10、级)、重大事件(H级)、较大事件(III 级)、一般事件(IV级)【二十一章 卫生系统及中国卫生体制改革】1、卫生系统的主要功能:提供服务;创建资源;筹措资金;监督管理2、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 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3、卫生服务需求:指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 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4、卫生服务利用:指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 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5、公共卫生的功能一一评价、制订政策、保障【
11、第二十二章 医疗保险与医疗费用控制】1、医疗保险:是将多种渠道筹集的经费集中起来形成基金,用于补偿个人因病或其他损伤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制度。2、医疗保险的特点:保障对象的广泛性、补偿形式的特殊性、运行机制的复杂性、保险风 险的难控制性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人单位缴费占工资总额的6%,个人缴费占工资总额的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医疗费用控制措施:控制医疗服务供方的措施:按病种给付方式;总额预付制;按人头预付方式;按服 务单元付费 控制医疗服务需方的措施: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第三方管理措施:医疗保险需方监督;医疗服务机构监督;定点零售药
12、店监督【第二十三章 全球卫生策略与健康中国】1、初级卫生保健:又称基层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 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2、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合理布局;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利用3、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社区康复4、全球健康特定:领域跨度大;研究对象广;强调公平性;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患病率:现患率,用来表示被研究人口中患某疾病或处于某种状态的人口比例。死亡率:指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2、疾病分布:定义:观察疾病(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描述其
13、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 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现象。疾病的三间分布: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 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 期趋势)3、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 生。(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3)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4)大流行: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省界、国界或州界,发病率超过该 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第四章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主要现况研究):(又叫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1、定义:应用普查或抽样
14、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 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特征加以描述。2、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2)、一般不设立对照组(3)、研究因素可以有 多项(4)、横断面调查,无法确定“因-果”时间顺序(5)、不能验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 关系3、种类:普查、抽样调查4、常用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二、队列研究:1、定义: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 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 种观察性研究方法。2、特点:(1)、属于观察法(2)、设立对
15、照(3)、由“因”及“果”(4)、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3、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估计暴露与发病的关联强度(概念,计算公式,意义)发病未发病合计发病率暴露组aba+b=nia/ni非暴露组Cdc+d=n0c/n0合计b+c=mib+d=m0a+b+c+d=t(1)相对危险度RR:危险比,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 的比值。【意义】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值越大,暴露的效应越大,关联强度越大注:当RR=1时,表示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相同,暴露可能与疾病无关(2)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差值【
16、意义】暴露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AR值越大,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越大(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指暴露人群因某些暴露因素所致的某些发病或死 亡占该人群该病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4)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人群中某病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人群该病发病(死亡)率 的差值,表示总人群因暴露于某因素而导致的某病发病(死亡)率(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指总人群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某病发病或死亡占总人 群该病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5、队列研究的优缺点:优点:研究结局是亲自观察获得,暴露资料是在结局发生之前收集的,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是由“因”至“果”观察,符
17、合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强。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缺点: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否则需要的研究对象数量过大,费用过高。观察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倚。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三、病例对照研究:(概念,种类,)1、定义: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 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 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
18、研究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2、特点:(1)、属于观察法 (2)、设立对照(3)、观察方向是由“果”及“因(4)、不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3、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1)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频数匹配个体匹配4、研究对象的选择:(首选新发病例)病例的来源: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5、资料分析和结果解释:(1)、画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表暴露史病例对照合计有aba+b=ni无Cdc+d=n2合计a+c = nhb+d=ni2a+b+c+d=N(2)、假设检验:利用犬(卡方)2 _(ad ben“ (a + bc + d a + c)(b
19、 + 4)注:当/=3.84, p=0.05,可以认为暴露与疾病有关联,有统计学意义(3)、估计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比值比OROR二病例组的暴露比值/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二(a/c) / (b/d)=ad/bc (一定要写意义)【意义】同RR。疾病频率5%时,OR与RR接近6、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优点一一病例对照研究可在病例的集散地一一医院收集病例,收集病例更方便,更适 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该方法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少,节省人力、物力,易组织。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 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收集资料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缺点一一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
20、样本含量。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选择研究对象时易发生选择偏倚。获取既往信息时易发生回忆偏倚。易发生混杂偏倚。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7、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定义:将临床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某临床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 予该措施,通过比较各组效应的差别判断临床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2)对照组的处理方法: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标准疗法对照;不同给药剂量、疗程、途 径之间相互对照(3)资料的收集:(1)、盲法观察一一单盲、双盲、三盲(2)、规范观察方法 (3)、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第五章 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一、偏倚的类型一一选
21、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二、选择偏倚:1、定义: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 在系统差异,由此造成的偏倚称为选择偏倚。例如研究对象采用志愿者,方便样本,或者研 究对象的无应答或失访等。2、控制方法:随机抽样;设立对照;严格诊断标准;提高应答率;采用多种对照3、常见类型: 入院率偏倚/伯克森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暴露偏倚无应答偏倚(包括失访) 现患病例一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易感性偏倚三、信息偏倚:1、定义:又称测量偏倚、观察偏倚。是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工 具)有缺陷,使收集到的信息不准确(即不完全真实)造成的系统误差,对研究对象
22、的归类 错误。2、控制: 采用客观指标、明确定义 尽可能的采用盲法质量控制(培训调查员、宣教工作、预调查、核查)3、常见类型: 回忆偏倚、 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测量偏倚、发表偏倚四、混杂偏倚:1、定义: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而产生的系统误差。2、控制:(1)研究设计阶段:随机化;限制;匹配(2)资料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元分析模型3.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1)关联的时序性(2)关联的强度(3)关联的可重复性(4)关 联的特异性(5)剂量-反应关系(6)生物学合理性(7)关联的一致性(8)实验证据【第六章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筛检试验诊断试验目的发
23、现可疑患者,区分可疑患者与可有吐病者区别患者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对象健康或无症状的患者患者或筛检阳性者要求快速、简便,有高灵敏度,尽可能发现所有 的患者复杂、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相对于筛检 试验要求有较高的准确性费用简单、廉价一般花费较高处理阳性者须进一步用诊断试验确诊阳性者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及时治疗评价试验的整理表待评价试验金标准确诊合计病例非病例阳性a (真阳性)b (假阳性)a+b阴性c (假阴性)d (真阴性)c+d合计a+cb+dn试验评价的指标(一)、真实性:指测量指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灵敏度:(1)定义:敏感度、真阳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待评价试验也判断为阳性者所占的 百分比。
24、(2)计算:灵敏度二 - X100%a+c(3)意义:反映待评价试验能将实际患病的病例正确地判断为患某病的能力特异度:.(1)定义:真阴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待评价试验也判断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d(2)计算:特异度二 X100%b+d(3)意义:反映待评价试验能将实际未患病的研究对象正确判断为未某患病的能力假阴性率:(1)定义:漏诊率,是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待评价试验错判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2)计算:假阴性率二-X团团团=1-灵敏度a+c假阳性率:(1)定义:误诊率,是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待评价试验错判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b(2)计算:假阳性率二X回盟1%=1-特异度b+d约登指数
25、:(1)计算:=(灵敏度+特异度)-1二1-(漏诊率+误诊率)(2)范围:01越接近1越好(3)意义:试验能够正确地判断病人与非病人的能力粗一致性:(1)定义:试验所检出的真阳性和真阴性例数之和占受试人数的百分比a+d(2)计算:=一-X100% 值越大,真实性越好,反映试验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a+b+c+d果符合程度似然比:指病例组中某种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与非病例组中该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之比。(1)阳性似然比LR+:是指试验结果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阳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真阳性率=灵敏度 假阳性率1 -特异度(2)阴性似然比LR-:指试验结果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阴性似然比二阴性似然比二假
26、阴性率=1 -灵敏度 真阴性率一特异度(二)、可靠性:亦称信度、精确度、可重复性,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测量工具(如待评试 验)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1)变异系数CV变异系数二变异系数二测定值均数的标准差测定值均数X团团团CV越小,可靠性越好(2)符合率/观察一致率定义:筛检试验判定的结果与标准诊断的结果相同的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意义:比较两个医师或同一医师两次筛检诊断同一组病人的结果。(3) Kappa值:Kappa值越大,一致性越好。当其V0.2以下一致性可忽略不计,0.20.4较差一致性,0.40.6中度一致性,0. 60. 8较好一致性,0. 8以上极好一致性。(
27、三)、收益:预测值:表示试验结果判断正确的概率(1)阳性预测值PV+:指试验阳性结果中真正患病(真阳性)的比例阳性预测值二三x 100%a+b(2)阴性预测值PV指试验阴性结果中不患目标疾病(真阴性)的比例d阴性预测值二-x 100%c+d(四)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1)并联试验:平行试验,全部筛检试验中,任何一项筛检试验结果阳性就可定为阳性。作用:可以提高灵敏度(2)串联试验:系列试验,全部筛检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作用:可以提高特异度【第七章 公共卫生监测与疾病暴发调查】1、什么是公共卫生监测:连续地、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大众健康相关数据或资料,并将转化的有价值的信息 及时传播给所有
28、应该知道的人(包括决策者、执行者和公众),用于计划、实施和评价公共 卫生实践,促进大众健康。2、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疾病监测(二)健康状况监测(三)危险因素监测(四)其他检测3、什么是疾病暴发:指在局限的区域范围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4、疾病暴发的特点:时间较短 单位集中或地区分布集中 病人相对较多症状相似病人的病原体一致5、暴发调查的步躲与内容:(-)核实疫情与制定计划(二)初步调查与分析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分析、推理、假设(三)进一步调查和分析暴露时间的确定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收集特殊事例作为重要佐证(四)采取措施并评价【第八章临床预防服务】1、临床预防服务:在临床场所对健
29、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然后 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2、临床预防服务特点:个性化;一体化;民主化;综合化;规范化3、服务内容:对求医者的健康咨询筛检免疫接种预防性治疗化学预防4、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重视危险因素的收集医患双方共同决策注重连续性以健康咨询为先导 合理选择健康筛检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特点开展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服务【第九章健康行为干预】1、健康行为:与促进、维护或恢复健康相关的个体心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2、健康教育: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
30、作巾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 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3、健康促进:增加人们对健康及其决定因素的控制能力,从而促进健康的过程。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4、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一一倡导、促成、协调5、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一一倾向因素、强化因素、促成因素6、健康行为的生态学模型:第一层:个体生物与心理因素第二层:家庭、朋友、小组第三层:组织系统、群组、文化 第四层:社区、政策7、健康咨询的基本模式“5A”模式(1)评估Assess:行为的现状、知识、技能、自信心(2)劝告Advise:提供有关健康危害的相关信息、
31、行为及改变的益处(3)达成共识Agree:根据病人的兴趣、能力共同设定一个改善健康或行为的方式(4)协助Assist:可能遇到的障碍、帮助确定正确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技巧及获得社会支持(5)安排随访Arrange:明确随访时间、方式(上门、电话、电子邮件)【第十章烟草的控制】戒烟的五A模式:(1)询问吸烟情况(2)建议所有的吸烟者戒烟(3)评估吸烟者的戒烟意愿 (4)帮助患者戒烟 (5)安排随访【第十一章合理营养指导】1、平均需要量:EAR2、推荐摄入量: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 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3、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
32、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5、蛋白质互补作用: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不同,通常将富含某种必需氨 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混合后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 酸模式更接近理想模式,从而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6、能量消耗主要:基础代谢 身体活动 食物的热效应(一)、蛋白质: 摄入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0%15%,优质蛋白需占30%以上 最佳食物来源:鲜奶类、动物性蛋白质,植物性蛋白质中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二)、脂类: 摄入量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 必需脂肪酸:亚油酸,Q-亚麻酸 必需脂肪酸主要来源:植物油(三)、
33、碳水化合物: 摄入量占膳食总能量的55%65%, 主要食物来源:谷类、薯类、蔬类和水果类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4: 9: 4 (Kcal/g)矿物质主要食物来源缺乏钙奶及奶制品(吸收好)、小虾皮(含钙高)骨骼病变(佝偻病,骨质疏松)铁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类缺铁性贫血锌动物性食品,海牡蛎含量最高生长迟缓、性成熟受抑制维生素缺乏症食物来源维生素A/视黄醇夜盲症;干眼症维A:动物肝脏、鱼肝油、奶油等 胡萝卜素:西兰华、芒果、菠菜等维生素D儿童:佝偻病 成人:骨质疏松鱼肝油、奶油、鸡肝、鸡蛋等维生素B1/硫胺素脚气病谷类,如杂粮、豆类、干酵母、坚果维生素B2/核黄素口角炎、眼睑缘炎、阴囊皮
34、炎、鼻 翼双侧脂溢性皮炎动物肝、肾、心、蛋黄、乳类 绿色蔬菜、豆类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管畸形动植物食品(肝、肾、蛋、鱼、绿叶 蔬菜、坚果类、大豆类)7、合理膳食(平衡膳食):是指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能量和各种 营养素,并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进而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膳食。8、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食物种类齐全保证食物安全科学的烹饪加工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原则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原则: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杜绝浪费,兴新食尚10、BMI=体重/身高
35、的平方【第十四章 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患 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 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3)易感人群:2、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医院职工、就诊患者、探视者或陪住 者等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4、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有40种,甲类2种(鼠疫、霍乱);乙类27种(新冠,甲型 II1N1);丙
36、类11种(手足口病)。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针对传染源:患者一一“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早隔离 病原携带者:登记管理、消除病原携带、教育指导、禁忌从事某些职业针对接触者:留检(隔离观察);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针对动物传染源: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危害不大的且经济价 值高的可予以隔离,其他情况一般给予捕杀、焚烧、深埋(2)针对传播途径: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性消毒);杀虫(3)针对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个人防护6、预防接种分类: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第十六章 环境相关疾病及其预防控制】1、一次污染物: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2、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3、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 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