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六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7956703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六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六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六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六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六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舞蹈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中国舞蹈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2、传扬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四个方面。中国舞蹈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蕴含诸多民族元素,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对 我国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中国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扬主要分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 族文化。一方面,中国舞蹈传扬了磅礴大气的汉族文化。在长袖舞、古典舞等中国舞蹈表演中, 通常会融入我国汉族古代长褂襦裙的服饰,从而彰显汉族人民的端庄大气、含蓄唯美另一方 面,中国舞蹈也传扬了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如通过表演新疆舞、臧族舞等体现多元的民族 文化,这些少数民族舞蹈洋溢着热情的气氛,在表演中热烈奔放,极具生活气息,充满了不同的 地域风情,传扬了民族文化的

3、特征。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舞蹈中会融入民俗元素,使舞蹈 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间接了解了更多民俗艺术,对传扬民俗文化 有着重要意义。如在中国舞蹈中,可表现剪纸艺术、木偶艺术、风筝艺术等,通过服饰妆容模仿 民俗艺人、通过肢体动作展现民俗技艺等,通过多样的形体表演,传达民俗文化内涵,加深观众 都显现出了博物馆独特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一个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社会 的刚需。显然,有了公众就有了博物馆连接社会的基础。可以想象的是,没有公众的博物馆,博 物馆可能只是文物的库房;没有公众的博物馆,博物馆只是城市中的一处建筑。无疑,

4、就失去了博物馆的力量。从三百多年的博物馆发展史来考察,只有国家的强大,才有博物馆的强大;只有城市的强盛,才 有博物馆的发达;只有公众的依赖,才有博物馆的发展。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隔离是一种物理上的防疫措施。而这种物理上的隔离,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理 健康。疫情中,心理疏离主要是指在隔离期间,人们的现实和情感需求会受到影响,社会交往和 互动方式会发生改变,并由此产生一定的

5、负面情绪。心理疏离主要会带来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一,可能导致持续性、弥散性的焦虑、抑郁等负面 情绪状态,让自己没有足够的能量继续正常生活,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二,长期的情绪压 抑和观点差异,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冲突,人际信任降低,甚至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怀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从个人的角度说,o第一个是调整自我的舒适区。为了自 身心理健康,首先要意识到两种生活状态的转变,适时进行心态调整。第二个是调整对于隔离的 认识。从现实来讲,隔离肯定会带来一些不便,甚至会引发次生问题。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隔 离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只要适度合理,一时的不便能更好地保障未来更持久的安全和便

6、利。当然,直面疫情中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不仅要个人努力,, ”。22,下列各个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事情。B.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C.古人写文章耍求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耍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有理。D.他们(指友邦人士)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2个字。答案和解析15.【答案】D、A、B、【解析】(1)

7、D. “都要通过舞蹈与音乐的互相配合、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来体现”曲解文意, 原文的表述是“中国舞蹈通常与声乐互相配合表现,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体现了韵律美”。故选Do(2) A. “最主要原因是吸收了西方舞蹈元素,呈现多元化美感”错误。材料二是说“中国舞蹈在 形象表现方面充分彰显出中国古典特色,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审美特征,具有形象美”。 故选Ao(3) A.强调的是将“传统功夫与流行的说唱元素搭配”,适用于论证“中国舞蹈是对时代文化的 传扬”比较恰当。C.最适合论证“中国舞蹈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扬”的观点。D.本身就是一个观点:历代中国舞蹈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中国舞蹈是对民俗文化的传

8、扬” 这一观点并不契合。故选Bo(4)结合材料二“具有无言之美的舞蹈艺术,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决定了其审 美特性和诗学品格” “中国舞蹈在形象表现方面充分彰显出中国古典特色,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 的多元审美特征,具有形象美”可知,“诗”,指理解舞蹈的诗学品格,它具有无言之美,肢体 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等决定了其审美特性。结合材料二“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是讲究肢体的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表达舞蹈主题、传情达 意”“在舞蹈表演中并不只是外在形象的展现,而是会充分传达舞者的情感,与观众交流,使观 众感受到舞蹈的内涵”“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让观众感知故事中人

9、物的复杂心情,从而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主题”可知,“情”,指舞蹈创作与表演者在创作与 表演时用心用情,借助舞蹈形象、技艺、韵律等,塑造富有情感的形象。结合材料二“通过在舞台上展现舞蹈技艺、表达舞蹈内涵,给观众以美的观感和心灵的舒悦”“观 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感受舞蹈传达的生动的故事内容”“中国舞蹈通过情感的 传递,达到与观众情绪的相互融合,引发观众共鸣”可知,“意”,指从情感人手,展现舞蹈形 象的内心世界,以此表现人类共通的情怀,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舞蹈创作与表演要遵循的“诗一情一意”递进原则,表现为舞蹈创作与表演首先要塑造形 象,其次要抒发感情,最后要能表现思想和

10、彰显价值。(5)结合材料一 “中国舞蹈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 特色,“中国舞蹈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逐渐发展起来,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特征, 传扬中国历史文化”“中国舞蹈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并以其深 厚的底蕴和风采多方面传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可知, 增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中国舞蹈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结合材料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呈 现出独特的文化印记,对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可知,要加强研究

11、传承,深入挖掘中国舞 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等方面呈现出独特文化印记。结合材料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舞蹈融入了更多流行元素,将爵士舞、街舞、团体舞等众多舞 种的特征融入其中,舞蹈演员身着中国服饰,展现翻转颠倒、动感十足的舞姿技艺,通过新潮夸 张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流行时尚”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加强与其他舞种的交流,在中国 舞蹈中融人更多时代元素和中国风尚。答案:(1) D(2) A(3) B(4)舞蹈创作与表演要遵循的“诗一情一意”递进原则,表现为舞蹈创作与表演首先要塑造形 象,其次要抒发感情,最后要能表现思想和彰显价值。“诗”,指理解舞蹈的诗学品格,它具 有无言之美,肢体动作

12、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等决定了其审美特性。“情”,指舞蹈创作 与表演者在创作与表演时用心用情,借助舞蹈形象、技艺、韵律等,塑造富有情感的形象。“意”, 指从情感人手,展现舞蹈形象的内心世界,以此表现人类共通的情怀,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精深。(5)增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中国舞蹈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 化特色。加强研究传承,深入挖掘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等方面呈现出独 特文化印记。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加强与其他舞种的交流,在中国舞蹈中融人更多时代 元素和中国风尚。(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

13、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 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 文

14、本,自己发挥。(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 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69.【答案】A、D、【解析】(1) A.根据原文中对“眼神”的描写可知,“熟悉”主要因为何班长眼里有二十多年前 解放军的影子;“陌生”,主要因为时间间隔久远。(2) D.通读全文,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

15、包括叙述、描写、抒情,并没有用能使主题深刻化的 议论性语言。(3)注意文中对人物心理变化的相关描写,比如“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中“感动”就是直接表现妇人心理,“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 忘了回去”中“木然”就是间接表现妇人失落的心理,因此可以回答“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 时感动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同样,通过“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 ”以及“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可概括出“妇人听到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 时兴奋、慌张”。(4)根据题目要求,需要回答的是从“小茅屋”这一 “小”形象中如何体现“以小见大”中的 “

16、大主旨”。因此这道题其实是间接考查对主旨的概括与探究。因此可以通过对情节的理解和分 析来把握文章主旨,文中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解放军帮助瑶民翻修小茅屋,这一情节既体 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同时,“小茅屋”是妇人和何班长之间情节展开 的重要节点,何班长念念不忘给茅屋换屋顶,体现出他对妇人的关心,妇人住在小茅屋中时刻想 再见何班长,体现了她对何班长的思念,这体现人性美、人情美。答案:(1) A(2) D(3)示例一: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时感动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示例二:妇人听到 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4)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解放

17、军帮助瑶民翻修小茅屋,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又体现了 民族的团结融合;小茅屋是妇人和何班长感情的连接点,何班长的关心何妇人的思念,体现人性 美、人情美。(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往往涉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解读,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回到原文中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选项的解读是否符合 原文。(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题目要求是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需要根据原文 分析两点:一是原文中是否包含选项中涉及到的艺术特色;二是该艺术特色是否在原文中体现出 了选项中所分析的作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人物心理的变化往往有两种表

18、现方法,一是直接 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往往会有相应的心理描写的词语;二是通过情节变化或者人物的神态动 作的变化,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属于间接描写。(4)本题考查对文章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题目不仅考查“小茅屋”这 一形象的分析,同时还考查了 “以小见大”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如何体现,作答时需要同时回答 这两个问题,缺一不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 赏析。1014,【答案】C、B、D、【解析】(1)句意:君臣齐心合力,共享荣耀,

19、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逢、比干直言敢谏,身死 国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唐太宗听后十分高兴,赐给魏徵五百匹绢。“君臣协心”主谓短语,“俱享尊荣”动宾短语,都是完整的句子结构,都可独立成句,中间必 须断开,排除A; “赐绢五百四”中“绢五百匹”是“赐”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C。(2) B.两句中的含义不同。第一句,苟:如果、假设,句子意思是:如果往来辩论;第二句,苟: 姑且、暂且,句子意思是:结果大家只图姑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故选Bo(3)D. “还让旁观的公卿们发表个人看法”于文无据,依据原文“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 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可知,唐太宗只

20、是希望公卿们以后要不惜畅所欲言,并 未让旁观的公卿们发表个人看法。故选Do(4)“或,有的人;“私”,偏袒;“按”,查问、查究;“无状”,没有实据。译文:有 人告发右丞魏徵偏袒自己的亲属,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查问这件事,结果没有实据。“岂”,难道;“非所以广联德于天下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办法;“广”, 使动用法,使广布。译文:难道旧属上兵之外就没有可信任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并不是 (想)让我的恩德广布于天下的办法。(5)依据原文“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朝 廷设置中书省、门下省的初衷是相互监督检查,中书省起草诏令制敕如有差错,门下省当予纠

21、驳 指正,而官员们不作为,忽视了朝廷的初衷。依据原文“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可知,近来有人不肯放弃个人观点,不听取他人意见, 一味地护己之短,于是产生仇怨隔阂。依据原文“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可知,有人为避私人恩怨或 顺从顾及某人脸面,明知错误也不予纠驳指正。答案:(1) C(2) B(3) D(4)有人告发右丞魏徵偏袒自己的亲属,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查问这件事,结果没有实据。难道旧属上兵之外就没有可信任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并不是(想)让我的恩德广布于天下 的办法。(5)无视朝廷设置中书省、门下省以便相互监督检查的初衷;护己之短,不肯放弃个人见解 从善如流,

22、甚至产生仇怨隔阂;为避私人恩怨或顺从顾及某人脸面,明知错误也不予纠驳指正。参考译文: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圭说:“朝中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以便相互监督检查,中书省起 草诏令制敕如果有差错,那么,门下省当予纠驳指正。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论,务求 准确恰当,放弃个人见解从善如流,又有什么不好呢!近来有人护己之短,于是产生仇怨隔阂, 有人为了避开私人恩怨,明知其错误也不加以纠驳指正。顺从顾及某个人的脸面,造成万民的灾 患,这是亡国的政治。隋炀帝在位时,内外官吏一团和气,在那时,均自认为有智慧,祸患殃及 不到自身。等到天下大乱,家庭与国家都灭亡,虽然这中间偶有某个人得以幸免,也要被时论所 针硬

23、,永远难以磨灭。你们每个人都应徇公忘私,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有人告发右丞魏徵偏袒 自己的亲属,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查问这件事,结果没有实据。彦博对唐太宗说:“魏徵不 留下办事的痕迹(或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远远地避开嫌疑,内心虽然无私,但也有应责备 的地方。”唐太宗让温彦博去责问魏徵,而且说道:“从今以后,应留下办事的痕迹。”有一天, 魏徵上朝,对唐太宗说:“我听说君主与臣下同为一体,彼此应当竭诚相待。如果上上下下都追 求留下办事的痕迹,那么国家的兴亡就难以预料了,所以,我不敢接受这个诏令。”唐太宗吃惊 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徵拜了两拜说:“我很荣幸能为陛下做事,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

24、而不要让我做忠臣。”唐太宗问:“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徵回答道:“后稷、契、皋 陶时代,君臣齐心合力,共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逢、比干直言敢谏,身死国亡,这就 是所说的忠臣。”唐太宗听后十分高兴,赐给魏徵五百匹绢。有人上书主张秦王府的原有士兵, 应当全部任命为武官,加入皇宫警卫部队。唐太宗对他说:“我把天下视为一家,只选用贤才, 难道旧属士兵之外就没有可信任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并不是(想)让我的恩德广布于天下的 办法。”唐太宗的神情、风采英武刚毅,大臣们进见他时,全都手足失措。唐太宗知道后,每次 看见有人上朝奏事,都要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之言。他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

25、见 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 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们逢迎谄媚,顺从君主的意旨,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 保全!像虞世基等人对隋炀帝阿谀奉承以求保全富贵,隋炀帝被杀后,虞世基等人也难免一死。 希望你们以此为戒,凡事都有得失,希望你们不惜畅所欲言!”(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 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 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了解文化常识知识, 要结合语

26、境理解词语的含义。(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 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此基础 上概括要点。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1516.【答案】D、【解析】(1)D.“表现了心上人的绝情和词人内心的失落与痛苦”错,“情似雨馀粘地絮”, 运用比喻手法,把离别情绪比作雨过后粘着地面的柳絮,写出了词人执着胶固、无法

27、解脱的痴顽 之情。故选:Do(2)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句意:缥渺的云烟中青色的群山耸立,夕阳染红了雁 背。写出秋天傍晚山野的景色。诗人描绘了晴朗的深秋的傍晚,烟霭缭绕,远处排立着无数青翠的山峦,静静地耸立。夕阳的余 辉,照映在飞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就要黯淡下去的红色的景色。这两句借景抒情,又分别化用 谢眺诗句“窗中列远岫”与温庭筠诗句“鸦背夕阳多”的诗句,于情与景之间,存着一种若有若 无、若即若离的联系,使人读来别具难以言传的感受。那无数并列不语的青嶂,与“独寻”者默 默相对,更显出了环境的空旷与自身的孤孑;而雁背的一抹残红,固然显示了晚景的绚丽,可它 很快就要黯淡下去,消逝一

28、片暮霭之中,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逐渐地消沉和迷茫。答案:(1) D(2)借景抒情,诗人描写薄雾中的青山无重数,雁群披着夕阳的光芒把关山度的景象;并化用他 人诗句,抒发了心中的空旷与孤独之感;雁背上一抹残红也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逐渐地消沉和迷茫。白话译文: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秋天的莲藕一断就没有连接之处。回想当时互相等候在赤阑桥,今 天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青苍点点无法指数,归雁背着夕阳,红霞满天,时正欲暮。人 生好象随风飘入江天的白云,离别的情绪好比雨后粘满地面的花絮。诗歌鉴赏:此词以一个仙凡恋爱的故事起头,写词人与情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之情。整 首词通

29、篇对偶,凝重而流丽,情深而意长。首句“桃溪”用东汉刘、阮遇仙之事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遇二 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悦,留居半年,怀乡思归,女遂相送,指示还路。及归家,子孙已历七 世。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唐人诗文中常用遇仙、会真暗寓艳遇。“桃溪不作从容住”,暗 示词人曾有过一段刘阮入天台式的爱情遇合,但却没有从容地长久居留,很快就分别了。这是对 当时轻别意中人的情事的追忆,口吻中含有追悔意味,不过用笔较轻。用“桃溪”典,还隐含“前 度刘郎今又来”之意,切合旧地重寻的情事。第二句用了一个譬喻,暗示“桃溪” 一别,彼此的关系就此断绝,正象秋藕(谐“偶”)断 后,再也不能重新

30、连接一起了,语调中充满沉重的惋惜悔恨情绪和欲重续旧情而不得的遗憾。人 们常用藕断丝连譬喻旧情之难忘,这里反其语而用其意,便显得意新语奇,不落俗套。以下两句, 侧重概括叙事,揭出离合之迹,遥启下文。“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三四两句,分承“桃溪”相遇与“绝来无续”,以“当 时相候”与“今日独寻”情景作鲜明对比。赤阑桥与黄叶路,是同地而异称。俞平伯唐宋词选 释引顾况、温庭筠、韩喔等人诗词,说明赤阑桥常与杨柳、春水相连,指出此词“黄叶路明点 秋景,赤阑桥未言杨柳,是春景却不说破。”同样,前两句“桃溪”、“秋藕”也是一暗一明, 分点春、秋。三四正与一二密合相应,以不同的时令物色,渲染欢会的喜

31、悦与隔绝的悲伤。朱漆 栏杆的小桥,以它明丽温暖的色调,烘托往日情人相候时的温馨旖旎和浓情蜜意;而铺满黄叶的 小路,则以其萧瑟凄清的色调渲染了今日独寻时的寂寞悲凉。由于是“独寻黄叶路”的情况下同 忆过去,“当时相候赤阑桥”的情景便分外值得珍重流连,而“今日独寻黄叶路”的情景也因美 好过去的对照而愈觉孤孑难堪。今昔之间,不仅因相互对照而更见悲喜,而且因相互交融渗透而 使感情内涵更加复杂。既然“人如风后入江云”,则所谓“独寻”,实不过旧地重游,记忆中追 寻往日的缱绻温柔,孤寂中重温久已失落的欢爱而已,但毕竟寂寞怅惆中还有温馨明丽的记忆, 还能有心灵的一时慰藉。今昔对比,多言物是人非,这一联却特用物非

32、人杳之意,也显得新颖耐 味。“赤阑桥”与“黄叶路”这一对诗歌意象,内涵已经远远越出时令、物色的范围,而成为一 种象征。换头“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两句,转笔宕开写景:这是一个晴朗的深秋的傍 晚。烟霭缭绕中,远处排立着无数青翠的山峦。夕阳的余辉,照映空中飞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 就要黯淡下去的红色。两句分别化用谢眺诗句“窗中列远岫”与温庭筠诗句“鸦背夕阳多”,但 比原句更富远神。它的妙处,主要不景物描写刻画的工丽,也不景物本身有什么象征涵义;而于 情与景之间,存着一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联系,使人读来别具难以言传的感受。那无数并列 不语的青嶂,与“独寻”者默默相对,更显出了环境的空旷与自

33、身的孤孑;而雁背的一抹残红, 固然显示了晚景的绚丽,可它很快就要黯淡下去,消逝一片暮霭之中了。结拍“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两句,收转抒情。随风飘散没入江中的云彩, 不但形象地显示了当日的情人倏然而逝、飘然而没、杳然无踪的情景,而且令人想见其轻灵缥缈 的身姿风貌。雨过后粘着地面的柳絮,则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感情的牢固胶着,还将那欲摆脱而 不能的苦恼与纷乱心情也和盘托出。这两个比喻,都不属那种即景取譬、自然天成的类型。而是 刻意搜求、力求创新的结果。但由于它们生动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读来便只觉其沉厚有力, 而不感到它的雕琢刻画之迹。“情似雨馀粘地絮”,是词眼,全词所抒写的,正是这种执

34、着胶固、 无法解脱的痴顽之情。此词纯用对句,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内容相适应的凝重风格。整首词于排偶中,仍具动荡的笔 墨,凝重之外而兼流丽风姿。白雨斋词话评此词云:“美成词有似拙实工春,如玉楼春结句 云:”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臂,别饶姿 态,都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以这段话评价此词的工巧深沉和灵活轻捷,应该 是精当的。(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 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35、题时注意仔细辨析。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中国舞蹈还展现出我国一些重要的民俗节庆的特征。在民俗节庆日, 中国舞蹈的表演会尽可能还原节庆日的热闹场面,通过舞蹈演员之间的合作,表现民俗技艺,让 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中国舞蹈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逐渐发展起来,展现出不同 历史时期的表演特征,传扬中国历史文化。如舞蹈演员在表演唐朝舞蹈时,会营造华贵典雅的氛 围,身着唐服,手抱琵琶,缓缓展现舞姿,在宫廷音乐的烘托下表现大唐舞蹈的雍容大气。中国 舞蹈还能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项目,在表演中融入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演员通过丰富的肢 体动作展现书法技艺,在

36、服饰妆容中展示绘画色彩,使观众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 精深。中国舞蹈还会讲述中国历史故事,通过肢体动作和情景还原,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呈 现在舞台上,加深观众对中国历史故事的了解,传扬历史文化。中国舞蹈是对时代文化的传扬。中国舞蹈虽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 变化,与时俱进。新时代的中国舞蹈在与其他舞种的交流融合中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实现了对时 代文化的传扬。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舞蹈融入了更多流行元素,将爵士舞、街舞、团体舞等众多 舞种的特征融入其中,舞蹈演员身着中国服饰,展现翻转颠倒、动感十足的舞姿技艺,通过新潮 夸张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流行时尚。综上所述,中国舞蹈

37、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并以其深厚的底蕴和 风采多方面传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摘编自郭璟怡中国舞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材料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所蕴含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呈现出独特的文 化印记,对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无言之美的舞蹈艺术,肢体动作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决定了其审美特性和诗学品格。 中国舞蹈在形象表现方面充分彰显出中国古典特色,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审美特征,具有 形象美。在舞蹈中,演员通常穿戴各式各样的服饰,辅以美丽的妆容,通过极富美感的外在形象, 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38、。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是讲究肢体的舒展,借助各种肢体动作表达舞蹈主题、传情达意。舞蹈演员 通常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娴熟的舞蹈技艺,通过在舞台上展现舞蹈技艺、表达舞蹈内涵,给观 众以美的观感和心灵的舒悦。中国舞蹈技艺通过动作的协调转换、身体的翻转变化来展现事物特 征,通过技艺的美感突出事物形象,使舞蹈表现更加生动逼真,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 代入感,感受舞蹈传达的生动的故事内容。中国舞蹈通常与声乐互相配合表现,舞姿和声乐的相互融合体现了韵律美。在舞蹈表演中,音乐(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 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

39、诗句做具体的分析。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

40、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17 .【答案】【小题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小题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小题3】(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解析】故答案为:(1)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重点字:钩)(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壹)(3)(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重点字:利)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 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

41、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 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 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 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 写成“使”。18 .【答案】“样”勿强求,“味”由心

42、生 在梵高眼中,芸芸众生只有两类:一类人总是绞 尽脑汁,只求活出个“样儿”;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过“味儿”。其实,人生在世,活出“样儿”与活出“味儿”之间,并非是那种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人 能根本不追求“样儿”而只追求“味儿”,也没有人只追求“样儿”却根本不顾“味儿”。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仅只是为自己活,除了 为自己,我们还会为很多的外在的因素而活:为家庭的荣誉,为别人眼光,为父母师长的期待, 为出人头地我们都不过是平平凡凡的俗人,不可能作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既然我们生 存在这个充满各种欲望的社会里,就注定了我们必然会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所以我们

43、谁也无法 避免去追求那种属于外在的“样儿”。同时,我们不仅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人的独立性注定了我们很 难能从单纯的“样儿”中得到持久的快乐,我们的社会性、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不得不去追求“样 儿”,但我们内心更需要的却是纯粹的“味儿”。尘世间,活出威风“样儿”、身居高位、腰缠万贯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若你问他们:你对 自己的生活满意吗,你生活得快乐吗,能作肯定回答的人绝对是非常少;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 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忧,他却能不改其乐。大概只因为他从自己内心中寻 求到了最纯粹的“味儿”。无论是“样儿”还是“味儿”,其实都不易追寻。有些人耗尽一生想往上

44、爬,想求荣华富贵, 结果可能还是一文不名;有些人也许从小养尊处优,声名显赫,但直到死也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 一生究竟有什么意义。人生就是这样荒谬与不公平,简直无可理喻。其实,人能否活出“样儿”,不仅取决于自身, 更取决于外在的条件与机遇。我们所能决定的只是自己主观的努力程度,不可能左右外在的机遇 与条件。所以,结果自然也就不一定能与我们所设想的一致了,古语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大概这就是我们对于“样儿”的最好的态度吧!而一个人能否活出味儿来,却主要取决于自身。上天也许能决定我们是否能活出“样儿”来, 却不能左右我们能否活出“味儿”来。只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有一颗善于欣赏、善于发现的心, 每个

45、人都可能寻求到人生的“味儿”。所以,“样儿”乃天定,我们可以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强求,那样也许只会增添我们的烦恼; “味儿”却由心生,我们应该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真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讲的是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人将人的活法分成了两类:活出样儿和活出味儿。这里样儿 和味儿涵义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活出样儿,就是指一个人出人头地,建功立业,能够在人前光显耀眼、声名显赫。如穿着打扮、 吃穿用度、地位、金钱、事业、声望等都比别人要出挑、显耀。这类人追求外在,在乎自己在别 人眼里的样子,在乎别人仰视的感觉,希望一生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46、活出味儿,是指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 话,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只求让自己真正地快乐、舒心。这类人追求内在的精神需求,关 注人性,感知生活的律动,品味生活的快乐,享受着充实的人生。除以上两种分类,还可以有第三种,那就是既应该活出样儿来,也应该活出味来。有人味儿才有 人样,将家国、民族寄于心间,追求大气度、大胸襟,活出味儿,也就有了样儿;活出样儿与活 出味并存,为理想与困厄斗,与命运争,坚定而倔强的一路奋进,既活出了样儿,也活出了味儿。 活出样儿与味儿不一定需要有多少金钱,或是多么高的权势地位,而是不屈于困厄,勇毅而坚韧, 把家国、人民装在心中,

47、这样的活法才有样儿有味儿。行文可引述材料直接入题,点明中心。然后举豫剧大师常香玉捐赠飞机、上交补发工资,革命家 陈天华以血书陈说亡国之悲,建筑才女林徽因倔强地与疾病斗争为祖国留下宝贵财富等事例来论 证中心论点既要活出样儿,也要活出味儿。1 .活出样儿,事业功成。2 .竹杖芒鞋,活出人味。3 .家国于心间,有味儿且有样儿。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 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

48、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 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 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 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 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 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 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1921 .【答案】(1)语境强调博物馆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与过去比变化很大,可用“今非昔 比”。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的了。形容变化很大。语境指出博物馆的作用,强调传承,可用“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形容博物馆没有公众的情况,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