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3).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67732759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3).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 经 济 地 理 创 刊40周 年特辑特辑近十年来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在借鉴拓展国外经典城市地理理论的同时,与国家城镇化、工业化等战略以及地方需求紧密结合。当前,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对城市地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十年来,国际城市地理研究偏重于空间、政策、治理方面,研究思路上注重定量模型分析和发展范式的总结。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则重点聚焦城市群、智慧城市、城镇化/城市化、空间结构/空间格局等内容,并关注新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城乡协同、绿色发展,以及智

2、能技术、城市居民与空间变化。总结近十年来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进展,未来中国城市地理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中需要理论强基、技术赋能、应用助力,进一步聚焦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城市群与区域发展、城市空间与发展转型、时空间行为与智慧城市、国土空间与城乡规划等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理论体系,持续推动城市地理研究技术方法创新,并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实践需求。关键词:城市地理;城镇化;智慧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城乡协同;国土空间规划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462(2021)10-0087-10DOI:10.15957/ki.jjdl.2021.10.010Domestic

3、and International Urban Geography Researches in Recent 10 Years: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ZHEN Feng1,2,XU Jingtian1,2,XI Guangliang1,2(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Jiangsu,China;2.Provincial EngineeringLaboratory of Smart City Design Simulation&Visuali

4、z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Jiangsu,China)Abstract: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not only draws lessons from and expands theclassic urban geography theories of foreign countries,but also has a strong practical orientatio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the nationa

5、l 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and other strategies and local needs.At pres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entering a new stage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forward for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urban ge

6、ography.Over the past decade,internationalurban geography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policy and governance,and quantitative model analysis and summary ofdevelopment paradigm are emphasized.While Chinas urban geography researches focu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martcity,urbanization,spatial structure,s

7、patial pattern,etc.,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gional coordination,urban-rural coordination,green development,intelligent technology,urban residents and spatialchange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ummarizing the progres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

8、n geographyresearches in the past decade,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needs stronger theoretical foundation,technical empowerment andapplication assistance in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the future,and further focuses on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integration,megalopoli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urban spa

9、ce and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spatiotemporal behaviorand smart city,territorial space and urban-rural planning,etc.Building theoretical system of urban geography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urban geography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methods,and servingthe ma

10、jor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needs are also demanded.Keywords:urban geography;smart city;urbanization;urban agglomeration;metropolitan area;urban-rural collaboration;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收稿时间:2021-10-07;修回时间:2021-10-1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20AZD040)作者简介:甄峰(1973),男,陕西汉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

11、理与区域规划、智慧城市。E-mail:通讯作者:席广亮(1985),男,甘肃庆阳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流动空间、智慧城市规划。E-mail:第41卷第10期2021年10月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Vol.41,No.10Oct.,20211 研究背景城市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活动及生态环境等要素在内的复杂自适应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伴随着地理学理论研究及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战略的推进,很多学者结合理论与实践,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

12、究趋势等方面对国内不同时期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创新进行了总结与思考2-20,也为后续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在引进、借鉴、吸收、拓展国外经典城市地理理论的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与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2010年,尤其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 我 国 城 镇 化 水 平 为 63.89%,十 年 来 提 高 了14.21%,人口流动性也极大提高。这一方面反映了

13、城市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城镇化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质量不高与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科技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的转型和重塑影响越来越大,但“技术驱动”下城市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却存在不确定性。面向未来,城市地理学发展趋势如何,怎样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本文试图在回顾、总结过去十年来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并讨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议题。2 国际城市地理研究进展CiteSpace(引文空间)是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开发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可以通过计量分析算法

14、呈现文献数据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21。本文使用CiteSpace(5.7.R5版本)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变检测功能,对国际国内城市地理研究文献分别进行定量分析,并总结研究进展。以主题词“城市地理”为检索条件(TI=“UrbanGeography”),20102021 年 为 时 间,检 索Web of Science(WoS)所有数据库,共得到14 405篇英文文献。除地理学与城市研究等期刊之外,论文来源最多的领域为生态和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产业经济、公共管理等学科,体现了不同领域学者对于城市地理研究共同的关注。其中WoS核心库文献7 288篇,用来进行定量分析。2.1 热门关键词分析去除

15、“城市”“地理”“城市地理”等用于检索的关键词之后,得到出现次数(Freq)前30的关键词(图1)。前五名的关键词是政治、空间、场所、政策、治理,分别对应着治理政策和空间研究两个宏观的主题。图1国际城市地理研究热门关键词Fig.1Popular keywords of international urbangeography researches其他的关键词,除了城市化、全球化等经典热词,健康、绅士化、流动性、种族、社区、迁移、性别等也都呈现出较高的热度。自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概念之后,健康就成为城市地理研究的常青主题,例如Lee等学者于2011年对“城市绿色空间对健康的影响

16、”相关课题进行了综述研究,指出许多研究的设计欠佳,导致了相悖的结论和弱的相关性22。该论文在WoS核心库中被引达652次,是所有检索结果中第五高的。而新冠疫情的爆发与持续更使得健康主题成为城市地理研究的热点,在检索结果中进一步搜索,有45篇论文与COVID-19相关,例如Fortaleza等学者用健康地理学模型研究了新冠病毒早期在巴西圣保罗的传播路径,发现了大都会区连续扩散模式和主要公路长距离扩散模式两种模式23;Willem比较了疫情下荷兰不同等级市镇的新冠病毒住院率和死亡率,发现在荷兰与新冠病毒相关的感染、住院和死亡率与该市的人口密度或城市化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与88经济地理第41卷一般

17、认知有所差别24。流动性也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热词,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流、人流、物流等要素的流动性研究,其中Barthelemy Marc的论文 Spatial Networks 详细介绍了网络理论和空间网络分析方法,为交通运输、移动互联网、社会关系等流动要素的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WoS核心库被引次数高达1 207次25;二是社会阶层或政策的流动性研究,例如Allan Cochrane较早将地理特征引入政策流动性研究中,提出了政策流动性这一政治经济学课题的地理学挑战和方法应对26。为了进一步凝练国际城市地理研究领域,根据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将其研究聚类为六大主题:城市空间治理研究,包括城市

18、空间组织变化(绅士化等)、城市管理政策、城市更新、城市流动性等。以英国为代表,欧洲研究较多,如Lees Loretta以比较都市主义视角回顾了绅士化研究重心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的历程27;Stockdale研究了苏格兰农村地区的社会转型与绅士化的关系28,等等。健康城市研究,包括城市蓝绿空间对健康的影响,医疗设施空间分布、公共卫生情况,以及流行病、艾滋病、癌症、肥胖等,该方面以美国研究较多,例如Branas等学者使用双重差分法,以费城、宾州为例研究了城市绿色空地对健康、安全的影响29;Voelker等学者对蓝色空间与人类健康福祉关系的研究做了综述,阐述了地表水对健康的积极效应30;Guth

19、man提出了现有地理学关于肥胖研究的不足,主张在研究城市形态与肥胖的关系时全面地考虑相关因素31。具体人群行为特征研究,主要按性别、年龄、种族、时间等方式划分,以及家庭、社区等单位。其中关于性别的研究最多,青年是所有年龄中最受关注的群体,例如David探讨了农村青年流动的必要性,从结构、象征和非代表性三个维度为理解农村青年流动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32;Melissa结合信息通信技术(ICT)飞速发展的背景,提出了研究“数字鸿沟”可能造成性别、“种族”等方面不平等的框架33。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网络构建,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新增长引擎,中国成为此方面研究的重要基地,例如Crescenzi等人

20、分析了中国和印度的创新地理,发现在中国,创新的集中基本上是由集聚力驱动的,回流效应比溢出效应更明显34;Schneider等人比较了中国142个城市19782010年改革后的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趋势,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城市规模增加了两倍,而人口增加了一倍35。环境问题和农村地区研究,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强调可持续性、公平性导向。非洲以及农业地带是此类研究的重点,例如Aidan等人研究了碳排放管理在城市和区域范围内对经济环境关系监管的潜在影响36;Henrik等人以新奥尔良、开普敦、凤凰城为例,分析了生态系统、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对城市化的影响37。社会公平性,主要研究种族和贫富阶层两方面

21、不平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居住隔离、种族隔离、社会阶层固化、邻里、择校等问题,如Nathan以加纳为例,展示了非洲民主国家投票选举反映出的种族差异性38;Wong等人以佛罗里达州为例,提出了更全面的、不仅仅适用于居住区的隔离测度方法39。2.2 关键词突变及研究重点变化突变检测可以发现某一段时间内引用量有较大变化的文献。这些文献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其包含的关键词很可能代表了新兴的研究热点,并反映出全球或地区形势的变化。将近十年来突变强度前40位的关键词进行排序,可以发现:一方面,对城市发展要素的研究热点正逐渐从经济要素,转向知识创新、绿色生态等要素,2012、2019年分别出现了“知识”“绿色空间

22、”等突变词,例如Yang利用中国54个城市20012010年的数据研究了创新能力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发现技术转让对经济效率的积极影响最强;技术基础设施的影响在统计上缺乏显著性40;Benton-Short对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广泛回顾,确定了地理学家可以影响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和实践的四个领域:规模、地图分布、地点和场所的敏感性、公平和可进入性41。另一方面,西方城市地理研究与大事件,特别是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大事件关系紧密。例如2014年的突变词“种族主义”(racism)很可能与该年在美国发生的两起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事件有关,并掀起一股研究热潮:Passidomo考察了卡特里娜飓风以来

23、新奥尔良市的粮食正义和粮食主权活动,发现由白人代表有色人种社区发起和维持的食品主权项目反而可能加剧他们寻求改善的特权和不平等制度42;Kobayashi发现20世纪以来大多数人类地理学家倾向于回避有关种族的问题,并呼吁这一领域受到更广泛的关注43。在此基础上,分20102013、20142017、20182021三个时期,通过对比各时期最高频的前25个关键词,进一步分析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总体来看,排名靠前的热点关键词一直较为稳定,包括政治、空间、场所、政策、治理等。2014第10期甄 峰,徐京天,席广亮:近十年来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892017与20102013相比热点关键

24、词变化较大,而20182021相比20142017则变化较小,表明近十年国际城市地理研究的前半段具有一定变革性,而后半段具有一定延续性。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20102013年之间,“增长”“全球化”“经济地理”等成为研究热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趋向稳定,“创新”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Shearmur探讨了创新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提出“城市是经济创新的载体”已经成为一个研究前提,而不是一个研究问题44。绅士化是发达国家城市随着发展而普遍出现的空间和社会结构变化现象,可以被纳入“城市化”的大命题中。2014年以来,对绅士化研究热度上升,与城市化这一经典主题呈现出耦合上升趋势。2018

25、2021年新上榜的关键词为“不均衡”和“基础设施”,结合“社区”“性别”“种族”“邻里”“健康”等关键词可以发现,国际城市地理研究对人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研究重点从物质空间向人文社会空间转变,关注影响城市生活、发展和政策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过程。由于国际城市地理研究更倾向于政策、治理,多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向结合,而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在研究方法上,除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更多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也被引入。“网络”“模型”“模式”“流动性”等关键词一直保持较高热度,表明了网络分析和流动性分析是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与工具,使用模型、总结范式是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 国内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26、以篇名包含城市地理、城市空间、城镇体系、城市群、都市圈、城市治理、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城市网络、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时空间行为、时空行为、城乡规划等关键词为检索条件,年份为20102021年(9月22日),检索知网数据库国内期刊(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不含扩展版),共得到12 993篇文献。3.1 热门关键词分析将给出的文献主要主题分布中的近义词、同义词合并,得到出现频率前30位的热门关键词分布(图3)。可以看到,城市群、城乡统筹、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城市空间、城乡融合、空间结构(格局)、都市圈等为最热门的研究主题。

27、90经济地理第41卷20102013年20142017年20182021年频率频率关键词关键词排名排名279空间1274政治2161地方3131治理4130政策5124绅士化6107移动性7105健康897网络996影响1094城市化1190州/状态1287邻里1386模式1481增长1581新自由主义1677社区1776中国1875迁移1975知识2074性别2169全球化2269模型2368经济地理2468经济25频率频率关键词关键词排名排名360政治1277空间2165政策3159绅士化4154地方5154城市化6150治理7141移动性8130中国9126影响10117社区11116健

28、康12114增长13107迁移14102性别15101州/状态1698种族1794基础设施1894模型1993创新2089邻里2187不平等2284模式2384网络2482知识25频率频率关键词关键词排名排名158空间1140政治2103地方378政策476增长570治理666知识762州/状态861全球化960社区1060网络1160经济地理1248迁移1346创新1446移动性1545新自由主义1644美国1744模型1843种族1943性别2042GIS2142模式2242经济2339绅士化2438景观25图2 国际城市地理研究重点变化Fig.2 The change of resear

29、ch emphasis of international urban geography图2国际城市地理研究重点变化Fig.2The change of research emphasis of international urban geography国内城市地理研究以城市地域为主体,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城乡关系及乡村地域发展。对于城市来说,研究主题较为多样,包括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代表的区域格局研究、以空间结构为代表的城市经济、社会及活动空间变化研究、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对城市发展和治理的作用等方面。城市群和都市圈代表了区域层面的城市地理研究主题。城市群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

30、、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研究的热点地域。方创琳系统总结了19342013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城市群主题论文,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重点方向45;顾朝林提出中国城市群形成机制较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要复杂得多,相关研究也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46,此外还对城市化的本质和内涵进行剖析,提出赋予中国城市化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内涵,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47。都市圈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随着南京都市圈成为国家层面首个获批的都市圈规划,未来都市圈研究可能呈现上升趋势。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重要的研究主题,相关关键词包括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空间

31、格局、城镇体系等,还有针对居民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进行的探索,例如孙斌栋等学者从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两个角度对上海的多中心结构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上海基于居住和就业功能的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且随着时间推移单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明显,并就上海多中心结构的战略走向提出了观点和建议48;柴彦威等学者通过对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的研究,提出新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理论模式,并在北京的实体空间上进行了实践探讨49;甄峰等学者重点关注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以新浪微博为例,从网络社会空间的角度入手,对中国城市网络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关系与层级区分50。伴随着智能技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32、影响的深入及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地理研究新热点,被认为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甄峰等学者分析了移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地理空间与网络信息空间的变化,提出基于移动信息技术的移动社会理论框架,并对移动信息时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51,同时还对大数据热潮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行了深入思考,总结了人文地理学的机遇和挑战52。对于乡村来说,近年来城乡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促使不少城市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农民工市民化等。刘春芳、张志英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城乡关系研究热点进行了讨论,并从城乡要素流动的视角探讨了城乡关

33、系和城乡融合发展,初步构建了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融合分析框架53;宁越敏等学者在考第10期甄 峰,徐京天,席广亮:近十年来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91图3国内城市地理研究热门关键词Fig.3Popular keywords of domestic urban geography researches察中国城镇化过程和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揭示了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设包容性城市等促进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策略54。党的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成为学界研究新热点,地理学者从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视角对乡村振兴也进行了大量探索,例如刘彦随详细梳理了新时代城

34、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利用地理学研究特色、学科优势和实践基础,创新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及方法体系55;方创琳提出未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路径包括: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与质量、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以特取胜,规范建设特色小镇等56。其他的关键词,如“影响因素”“对策”“路径”,表现出城市地理研究不仅局限于对城市空间和地理要素的描述,而是更深入地挖掘其成因和动力机制,并提出相应行动策略与措施。同时,国内城市地理学界越来越多利用大小数据、使用计量方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要素及

35、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例如钮心毅等学者以上海为例,提出了利用手机定位数据识别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57;王珏等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及演化特征58。“引力模型”因为简明易懂、便于操作,是近十年来城市地理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定量模型之一,多被用于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空间格局研究中,例如,朱道才等对于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59、汤放华等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60、钱春蕾等对于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的划分研究61等,均是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而针对城市问题的复杂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是城市地理研究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3.2 关键词突变及研究重点变化识别国内城市地理研究文献

36、所有关键词中突变强度前30的关键词,按突变开始时间排列,可以找到对应的时代背景或大事件,这也充分说明了国内城市地理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步。部分关键词如“城乡统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等在2010年以前就已经是相关研究众多的热点,因此在2010年会成为突变词。还有如“两型社会”“新常态”等概念的提出,都促使城市地理学者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去思考城市发展模式及路径等问题,例如刘翔等学者在两型社会的背景下以长株潭城市群92经济地理第41卷频率频率关键词关键词排名排名375城市群1314智慧城市2278城镇化、城市化3169城乡统筹4109空间结构、空间格局598城市治理684城市空间759京津冀8

37、57城乡规划957生态文明、生态环境1053对策1152大数据1250城乡关系1350城市网络1448协调发展1547农民工1646影响因素1743城镇体系1842经济增长1938长三角2037市民化2137都市圈2236指标体系2336路径2435产业结构25频率频率关键词关键词排名排名443城市群1235智慧城市2195城乡融合3150城市治理4137乡村振兴5133城镇化、城市化6107空间结构、空间格局798城乡关系897城市网络989协同发展、协调发展1083城市空间1183影响因素1269都市圈1360经济增长1456生态环境、生态文明1551京津冀1645城乡统筹1743长三角1

38、840大数据1939空间规划2034耦合协调2133引力模型2232产业结构2331熵值法2429城乡规划25频率频率关键词关键词排名排名473城乡统筹1289城市群2137城镇化、城市化3128智慧城市474城乡关系571城市空间670空间结构762都市圈861城乡规划949模式、发展模式1048城镇体系1142评价、综合评价1238职业教育1336对策1435农民工1531城市治理1626影响因素1726长三角1826路径1925两型社会2024城乡融合2124重庆2222制度创新2321数字城市2421协调发展25图4 国内城市地理研究重点变化Fig.4 The change of re

39、search emphasis of domestic urban geography20102013年20142017年20182021年图4国内城市地理研究重点变化Fig.4The change of research emphasis of domestic urban geography为例,分析了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62。在以“二元结构”为特征的城乡二元论被舍弃之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以及“农民市民化”成为城市地理学者关注的新热点。2019年开始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也促使学者们将研究重点从城乡规划拓展到了国土空间规划,吴志强、甄峰、

40、杨保军、陈明星等学者均针对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基本思想、大数据、数字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63-66。在此基础上,分20102013、20142017、20182021三个时期,对比最高频的前25个关键词,梳理国内城市地理研究重点变化趋势(图4)。可以发现,城市群、城镇化、智慧城市、城乡统筹/融合、城市空间一直保持高的研究热度。2014年以来,城市治理、大数据、城市网络、协同发展、生态文明等关键词热度上升,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新热点。总体来看,城市群、智慧城市、城镇化/城市化、空间结构/空间格局一直是十年间国内城市地理研究的重点。新发展理念带来了城市地理学者对生

41、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绿色发展等新概念的关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战略的推进,促使城市地理研究焦点从城市空间、城市区域转向了城乡协同的角度,关注智能技术、城市居民与空间变化,城市治理日益重要。从研究手段上来看,经典的引力模型、熵值法等分析方法和模型很重要,新兴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多源数据与分析工具的加持,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地理研究方法,推进城市地理研究的多元化、科学化与精准化。与此同时,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历届“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和“中国城市地理青年学者论坛”以推进新时期城市地理理论与方法创新为目标,围绕新型城镇化、城市群、未来城市、城市转型等核

42、心问题展开研讨,进一步引导城市地理学者聚焦于城市地理学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促进了我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的繁荣。4 展望与讨论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我国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城镇化、城市体系、城市发展、空间规划等研究与实践应用,尤其是重视城镇物质空间和形态的探索。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已基本完成,更加强调城市功能和内涵的提升,注重空间政策、治理、城市社会空间变化(绅士化、社区等)、人的社会行为(健康、迁移、种族、性别等)等方面研究,强调体现人文关怀。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城市发展从重“量”转向提“质”,科技赋能愈发

43、重要,对未来的城市地理研究与创新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1 展望面向当前中国城乡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挑战,在未来的城市地理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中要着力于“理论强基、技术赋能、应用助力”,持续推动城市地理研究创新。4 4.1 1.1 1 理论强基理论强基: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理论体系体系中国城市地理学应1978年改革开放而生,经过40多年的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地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先后出版了 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1999)、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1999)、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等,2012)、中国城市地理丛书(顾朝林主

44、编,2021)等一批学术著作。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逐渐跨越丰富和检验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阶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7,14,并突出过程机理、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12。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越来越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政策体系环境,立足我国人口、自然地理以及地区发展等基本国情,以及城镇化战略路径的特殊性,致力于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体系。未来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研究,应当面向空间治理能力提升和城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持续推进和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聚焦城镇化与城乡融合研究,紧密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下半场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需求进行理论探索,研究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

45、路径,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与互动关系。聚焦城市群与区域发展研究,以增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加强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城市相互作用与联系网络研究,深化城镇体系以及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研究。聚焦城市空间与发展转型研究,立足于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趋势,探索城市更新与存量空间优化、城市收缩等议题,关注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创新空间、消费空间发展,探讨促进城镇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理论。聚焦第10期甄 峰,徐京天,席广亮:近十年来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93时空间行为与智慧城市研究,以人本化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导向,持续探索

46、居民行为与活动空间、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等理论,构建社区生活圈规划的理论框架,探索未来智慧社会下的要素区位选择与城市结构形态变化,从“技术人地”协同视角研究数字孪生城市、未来城市以及城市空间的精细化治理。融合自然地理学与信息地理学,聚焦国土空间与城乡规划,重点面向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要求,探索城市地理的理论研究支撑。同时,应当突出城市地理的研究范式转型,强调城市地理研究的文化制度转向、关系转向、行为转向和生态环境转向。关注制度文化转向对城镇化、城市发展的作用,研究城乡区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研究城市区域空间治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文化制度影响机理。关系转向方面,基于全

47、球地方互动、流空间等理论,持续关注城市区域的要素流动与网络、空间相互作用与分工协作。行为转向方面,关注行为的异质性与个性化需求、活动与空间互动、行为与资源配置优化、行为活动与人类福祉等内容。生态环境转向方面,在城市地理研究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城市、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协同等内容的探索。4 4.1 1.2 2 技术赋能技术赋能:持续推进城市地理研究方法创新持续推进城市地理研究方法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城市地理理论体系基础上,推进城市地理问题的认知方法创新,逐步构建系统性的城市地理学方法论体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重视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人

48、文学科学术思想与城市地理的具体研究内容结合。在方法层面,强调定量方法、质性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结合城市地理研究的具体问题,选择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计量地理模型、地理空间模拟、计算机辅助等不同的方法。在具体的案例研究中,根据具体案例地特点和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认知思想和分析方法67。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尺度差异,针对全球、全国、区域、城市、功能区、社区和个体等不同尺度,选择差异化研究方法。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注重城市地理研究中新的技术手段应用。首先,重视城市地理研究的数据库建设。加强多维度动态数据、实时更新数据的积累、挖掘和分析应用,加强数据库、模型库和信息

49、库等基础建设52,68,开发适用于多尺度城市空间分析的技术工具和系统平台,促进城市地理研究技术方法的多元化、科学化。其次,由单要素分析走向城市区域复杂系统的综合模拟与情景预测。超越基于单一要素格局、过程、机理分析的传统城市地理研究视角,重视对城市区域复杂系统的综合模拟和演化规律认识,加强对城镇化、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城市空间拓展的预测,强化对区域政策制定、空间规划的技术支撑。第三,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计算方法与实验方法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强化城市区域空间及要素系统的综合评价、机制规律研究、模型构建、政策情景分析,加强实验方法的应用,尤其是对城市化、地域空间格局

50、过程的时间序列观察、记录和场景化分析,实现技术场景在城市区域空间模拟与规划设计中的综合应用。4 4.1 1.3 3 应用助力应用助力: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实践需求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实践需求聚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需求,突出城镇化战略格局研究,构建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城镇体系格局,建立与城镇体系格局相匹配的资源配置和要素支撑体系;立足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变化,探索新发展格局下的城镇化模式优化与路径选择,关注城镇化发展中的市民化、老龄化等新问题,研究新消费、新基建对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的影响效应,开展城乡融合互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探讨绿色、低碳、健康和可持续的城镇化实现路径;关注城镇化发展动力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