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7604768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三摸底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

2、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衣食住行”以“衣”居首。中国人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是,要和衣服比上一比的话,饮食还是稍逊一成。“衣冠之治”是我国“衣冠”文化的核心要义。我国古代服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的礼仪中,服装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词语中看出,比如说“衣锦还乡”“两袖清风”等等,又如皇冠的“蔽明、塞明”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

3、在帽子上的具体形象。子路垂死不忘结缨,苏武流亡不改汉服等,都用衣冠来体现品格气节。这些都表明了服饰在中国不仅有它原本的功能,还有象征国家的权力、表达一个人的品质、凝结一个民族团结的作用。 “衣冠之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过人们的衣服配饰穿戴,来进行对社会的管理与教化。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但是,在古代,则没有如此自由,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着装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官职、爵位不同,可以穿着的服饰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伦理身份标识。 民国初掀起洋装热。虽然,这有利于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中国人穿

4、洋装则有诸多不便,可是,又想穿洋装,该怎么办呢?于是,前人就让洋装“入乡随俗”,在这样的背景下,旗袍和中山装由此诞生了。如中山装在西装的基础上,把领子改为了立翻领,在衣服的正面有四个口袋,即为我们最为耳熟的“礼义廉耻”。它不但标志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由于它不分等级尊卑,人人可穿,配饰也是任由个人喜好搭配,因此,霎时间就风靡了各个阶层。中国的服饰,也在这时候走上了自由搭配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当今不再有封建阶级等级观念,衣冠不再代表身份地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趋同。如何在保留中国“衣冠文化”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保留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

5、,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编自凤凰网中国人为何认为“穿衣”比“吃饭”重要?) 材料二 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法家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严刑峻法,而孔子认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重视法治的王朝二世而亡了,原因何在贾谊认为是严刑酷法、不重礼治的结果。贾谊还重提先秦的礼、法之争,认为礼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则是“禁于已然之后”,即惩罚犯错误者。西汉的思想家们几乎都反对秦政,而希望回到孔子的礼治路线上去。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也被此后的历代政府所沿用。 群体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彼此的和谐相待与分工合作

6、。礼记开篇第一句话便是“毋不敬”。“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就像是月亮的盈亏,谦虚自守,尊重他人就能受益,否则就会付出代价。平等、博爱是西方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口号,其实在礼运篇里,孔子就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是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人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因此人的情感需要道德理性的修正和调适,要懂得一点儒家的“中庸”之道,把握好度。礼记还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是指礼节,尚是注重的意思,礼尚往来所崇尚的是彼此有礼,互相尊重。下课铃声一响,大家都站了起来,师生互相致敬,并不是要求对老师特别尊敬,只是希望由此培养恭敬之心,在学校尊敬老师

7、,回到家里尊敬父母,将来工作了,尊敬领导和同事。你这样做了,才可能得到大家的尊重,然后我敬人人,人人敬我”。 可以说,离开了礼来谈中华文明,则无从谈起。中国之外,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色彩如此鲜明的原生文明。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领。两方人的礼是礼节、仪式,中国人说的礼则无所不包,与西方人说的文化相仿,这是彼此的相通之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传统礼乐文明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更不是糟粕,其中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华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摘编自彭林礼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民以食为天”,但

8、在“衣食住行”中,“衣”却排在了首位,可见,在中国人看来,“穿衣”比“吃饭”更重要。 B.“服此服而思其理”,古人赋衣冠以道德伦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诸多涵义,使之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和符号。 C.“衣冠之治”是通过服装穿戴进行道德教化,进行社会管理,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统治方略。 D. 近代的服装改革,保留了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这既关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渐渐趋同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治”“法治”之争源自后世对秦政重“礼”还是重“法”的认知差异,从而有了对“礼治”与“法治”优劣的比较。 B.孔

9、子认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在孔子眼中,治理国家,法治是末,礼治是本。 C.贾谊认为礼治可以防患于未然,而法治可以罚其罪于后,所以他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攻守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之道。 D.人的情感要把握道德理性的分寸,“满招损,谦受益”的理念及西方平等、博爱的思想都验证了“中庸”之道的正确性。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衣冠服饰上升到关乎国运兴亡的地步。 B. 古代把士大夫称为“衣冠”,当官的理想是“衣锦荣归”等,说明服饰衣冠之重要。 C.孙中山提出服装现代化理念与制作服装的四原则,结束

10、了“衣冠之治”的传统观念。 D.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虽然生活条件一般,但他们民族服饰却十分精美繁复,令人惊叹。 4.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指出并举例说明其论证目的。(4分) 5.材料二末尾认为传统礼乐文明的精华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这一观点既符合当前中国治理的原则,也对国际关系处理有所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世间(节选)【注】 梁晓声 郑家只有一间住屋,十五六平方米,火炕占去了一半地方。地上,锅台和碗橱占去了另一半面积。炕上铺着几张报纸,报纸上堆着山楂,一个穿件红毛衣的二十一二岁的姑娘不对

11、,确切地说是小寡妇,坐在炕上,正用竹扦穿山楂。她的毛衣很旧了,只穿条旧的花布衬裤,也没穿袜子。 秉昆进门后,小寡妇停止了正做着的事,极为吃惊地瞪着他。 郑母打消女儿顾虑说“这小伙子心眼好,见我推着箱下坡,跑过去替我,还扶着我下的坡。要不,我连人带箱子栽到沟里了。我要是摔伤了,咱们一家的日子可怎么往下过啊” 他忍不住要打断郑母的话时,郑娟的弟弟开口了。 那盲少年说“姐,妈的话太啰唆了,还是听我来说吧。别人托这个人转交给你东西,所以这个人才来找咱家的。他在门口见到了我,我正替你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还没告诉我呢,正巧咱妈回来了。” 郑母为了使屋里暖和些,起身去捅炉火,一边絮叨“不让她把棉裤拆了,偏拆了

12、,可倒好,又来了活儿。穿两串糖葫芦挣一分钱,为赶在春节前挣几元钱,顾不上做自己的棉裤了” “妈,你别絮叨些没用的了。”郑娟目光与话题同时一转,看着周秉昆问,“谁派你乘的?” 秉昆苦笑道“倒也不是谁派我来的,是我自己有几分情愿才答应了的事。”他简单地将瘸子二人托付他的经过讲了一遍,省略了几乎是被劫持的细节,讲出他们苦苦相求的意味。最后他掏出信封,放在小布包旁,总结说“这信封里就是他们让我给你送来的钱,十个鸡蛋是我从自己家带来的。毕竟,我与涂志强哥们儿了一场,快过春节了,算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是鸡蛋啊,那大娘谢你了啊!”郑母本已又坐在椅子上了,听完周乘昆的话,立即起身拎过去布包想放在别处。 郑

13、娟喝道“妈,你别” 郑母竟很顺从,坐下嘟哝着,双手仍捧着布包。郑娟弟弟也说“姐,鸡蛋是可以留下的。”郑娟又喝道“没你插嘴的份儿!”弟弟噤若寒蝉,摸摸索索地躲到门斗去了。 他听到郑娟大声说“你转告他们,我不需要他们的可怜!”她那双丹凤眼中投射出凛然的目光,咄咄逼人地瞪着他,停顿片刻,加重语气接着说,“我明明白白告诉你,我也不需要你来可怜!我恨他们!涂志强如果不是跟他们搞到一起,也不至于犯下死罪。那我俩的日子还可以凑合着混下去” 周秉昆一时目瞪口呆,如同自己果真是痛子们一伙,对涂志强的死负有抵赖不掉的罪过似的。 “娟,你听妈劝你几句好不好” “不好!你!带上钱快给我滚啊!滚啊你!”郑娟的手直指周秉

14、昆的脸。秉昆的脸红过一阵后,又变得煞白。他猛地往起一站,将装钱的信封抓在手里,低着头撞门而去。 郑娟的母亲和弟弟跟到了外边。 那老妪说“孩子你站一下,你听大娘向你解释那个,那什么,就是钱,求你给大娘留下吧!我女儿她她那样不是冲你,她是在冲自己的命发火呀!” 老妪脸上淌下泪来,伸出一只枯瘦的手,像已完全丧失了耻辱感的老乞丐。盲少年也从旁说“我姐以前是好脾气的人,从没对谁发过火。”他的眼中也淌着泪。身材瘦小的老妪,双膝一弯,分明是要跪下去了。周秉昆的心顿时软得一塌糊涂,赶紧上前一步,双手将郑母搀住,耳语道“大娘,我没生气。” 他从兜里掏出信封,遇到了郑母于里。她连个“谢”字都没顾上说,抹着泪,迈着

15、摇摆不稳的碎步进入了歪斜的家门。盲少年问“我妈进屋了” 秉昆说“是的,她进屋了。”盲少年又问“我妈哭了吧?”秉昆犹豫了一下,尽量以平静的语气回答“她没哭。” 秉昆摸了摸那盲少年的头,不由自主地蹲下,替他擦去流淌不止的泪,竟有些庆幸他是盲人,看不到自己母亲刚才那种可怜的样子。 “你把钱给我妈了”“给了,哪能不给呢!” “那,你原谅我姐了以后如果他们再让你送钱来,你还肯吗” 那盲少年忽然双膝跪下了,跪得那么快,使秉昆措手不及。秉昆愣了愣,忽然将他拉入怀中,盲少年在他怀中失声痛哭。 他不知不觉地流泪了,对那盲少年耳语“好孩子,别哭,我向你保证,以后你家每月都会收到钱。交给你也行的,是吧” 盲少年终于

16、不哭了,小声说“交给我不好,我是瞎子,怕丢了,还是交给我妈好。” “愿意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郑光明,我妈和我姐都叫我小明。” “那么,以后我要叫你光明,我喜欢叫你光明。” “那,你愿意告诉我你的姓名吗” “我姓周,名秉昆。同样没骗你,告诉你的是我的真姓名。” “我相信,以后我可以叫你秉昆哥吗?”“当然可以。” “秉昆哥,你为我家做的事,千万别告诉别人啊,那我姐就更没脸做人了。” “明白。你也不能对任何人说起我的名字。” “你放心,我不会的。” 秉昆走出那条胡同时,觉得自己一下子变成活了一百多岁的老人似的。他不再因自己出生于光字片而耿耿于怀了,不再因自己仍是一名苦力工而耿耿于怀了。即使世上真

17、有鬼,涂志强的鬼魂确确实实地出现在面前,他相信自己也是能够以平静如水、无惊无惧的心情来对待了。 【注】节选自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极写郑家生活艰难,尤其写郑娟没有换洗棉裤的境况,为后文情节展开、人物塑造做铺垫,并暗示了时代背景。 B.小说人物个性鲜明,少年直率细腻,母亲唠叨啰唆,秉昆心地善良,甚至连没有出场的涂志强和瘸子,都让人感怀尊敬。 C.郑娟的母亲说郑娟是“在冲自己的命发火”,是力图解释女儿发火的原因,一方面安抚秉昆,一方面也是为女儿鸣不平。 D. 文章末尾描写了秉昆的内心感悟,别人的经历让他获得

18、感动的同时,也安抚了他的心灵,历经世事后,他变得成熟起来。 7.关于文中郑娟一家人对待馈赠的不同态度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围绕对待馈赠的态度,展开情节,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一众人物。 B. 郑娟不愿意接受帮助,主要是因为对导致亲人亡故的人们心存怨恨。 C.郑光明认为可以接受帮助,是因为家境艰难,不愿亲人们太过操劳。 D.郑娟母亲希望接受馈赠,是认为别人是真心帮助,没必要心存愧疚。 8.盲少年担心亲人心理受伤害,尽其所能,小心呵护,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作者为什么安排“我”说喜欢叫少年“光明”的情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1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徐汧,字九一,长洲人。关切时政,激浊扬清。有时名,与同里杨廷枢相友善。廷枢,复社诸生所称维斗先生者也。天启五年,魏忠贤迫东林,魏大中被逮过苏州,汧贷金资其行。周顺昌被逮,缇骑横索钱,汧与廷枢敛财经理之。当是时,汧、廷枢名闻天下。崇祯元年,汧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三年,廷枢举应天乡试第一。五年,中允黄道周以救钱龙锡贬官。倪元璐,道周同年生,请以己代谪,帝不允。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汧曰“推贤让能,厚臣所务。间者陛下委任之意希注外廷,防察之权辄逮阁寺。万一士风日贱,宸向日移,明盛之时为忧方

20、大。”帝不听。汧寻乞假归。十四年奉钦使益王府,便道还家。时复社诸生气甚盛,汧与廷枢、顾果、华允诚等往复尤契。居久之,京师陷。福王召汧为少詹事。汧以国破君亡,臣子不当叨位。既就职,陈时政七事,倦倦以化恩仇、去偏党为言。而安远侯柳祚昌疏攻汧,谓“自恃东林巨魁,与复社杨、顾诸奸相倚。陛下定鼎金陵,彼为讨金陵檄,所云中原逐鹿,南国指马是何语乞置汧。”时国事方棘,事亦竟寝。汧移疾归。明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下汧慨然太息作书戒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死郡人赴哭者数千人时又有一人儒冠蓝衫而来,跃虎丘剑池中。廷枢闻变,走避邓尉山中,被执系狱。巡抚重其名,欲生之。命之薙头,廷枢曰“砍头事小,雍头事大”乃斩之。临刑,大声曰

21、“生为大明人”刑者急挥刀,首堕地,复曰“死为大明鬼。”监刑者为之咋舌,礼而殡之。 (节选自明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下/汧慨然/太息作书/戒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死/郡人赴哭者数千人/ B.明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下/汧慨然太息/作书戒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死/郡人赴哭者数千人/ C.明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下/汧慨然太息/作书戒/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死/郡人赴哭者数千人/ D.明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下/汧慨然/太息作书戒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死郡人赴哭者数千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2、A.“推贤让能”的“让”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含义相同。 B. 定鼎,指新王朝定都建国。鼎本是古代的一种青铜炊具,这里代表皇权归属。 C. 儒冠,儒生戴的帽子,“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中的“儒冠”即为此意。 D. 薤头,剃头、理发。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曾强制下令男子剃头梳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汧有理财之能。魏忠贤迫害东林君子之时,徐汧与杨廷枢等人一道,为魏大中、周顺昌等人募集资财并打理经营,为其提供帮助。 B.徐汧关心家国命运,为人忠耿。崇祯五年,他告诫皇帝不信任朝廷大臣,把防范监察的权利交给宦官,会有隐患,但崇祯没能采纳

23、。 C.徐汧以东林人自居,竭力维护“清流”威望。他关注时政,希望消弭党争与偏见,但因诸事不合皇帝本意,未得到崇祯皇帝的重用。 D.徐汧有气节,有操守。在清兵入关、南京失守后,自觉家国无望,自杀殉国。他是屈原一流人物,其爱国情怀值得今人学习敬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福王召汧为少詹事。汧以国破君亡,臣子不当叨位。 (2)廷枢闻变,走避邓尉山中,被执系狱。巡抚重其名,欲生之。 14. 崇祯五年,崇祯皇帝为什么责怪诘问徐汧?(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 陈 谔 王安石 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誉书今故密。

24、论才相若子独弃,外物有命真难必。 乡闾孝友莫如子,我愿卜邻非一日。 朱门奕奕行多惭,归矣无为恶蓬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有关部门担心考试不公平,所以糊上考生姓名,誊抄答卷,严格保密。 B. 颔联赞陈谔才华不比考中者差,但唯独他放弃出仕之路,诗人为此深感惋惜。 C. 诗人认为陈谔孝敬长辈,友爱兄弟,乡里没人比得上,所以早就想和他结邻。 D.本诗语言简洁流畅,平白易懂,有些句子近乎口语,情感也显得明白而真诚。 16.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25、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穿插了“_”的事件,衬托周瑜少年英俊、志得意满,这同时又反衬“_”的词人形象。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与先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见解近似,可见大道理古今相通。 (3)古代诗词中“鸥”的意象蕴含多重情感,比如“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走在胡同里,鼓楼独具特色的三重檐歇山顶与绿琉璃灰瓦进入眼帘。不同于钟楼砖石本色,鼓楼通体漆以正红,颜色稳重典雅,与上层的建筑金色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对比鲜明,却又_。登上鼓楼,北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地安门内大街_

26、,四合院在大街两侧一字排开,郁郁葱葱的绿树点缀其中。阳光射入二层殿内,经岁月打磨的地砖在阳光下_。 继续向前漫步,越过层层叠叠的屋顶与树木向北仰望,钟楼屹立在夏日湛蓝的天空与白云所形成的背景里。与立于道路尽头的鼓楼相比,钟楼更加靠近民居。矗立在胡同之中的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敕建庙守地雕梁画栋的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登楼而望,满眼都是生活的烟火气,一群信鸽围绕着钟楼飞行,凉爽的风吹动着繁茂的槐树,将朵朵槐花洒满屋顶。 如果说站在鼓楼上看到的是城市的繁华,那么站在钟楼上看到的就是北京的古韵。灰砖白栏黑瓦绿琉璃剪边,朴素简洁,又有着砖石建筑独特的沉淀之感。钟楼,虽饱经沧桑,却仍静静地守

27、护在这里,忠实地履行着职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它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简短的文字,生动描绘出珊瑚的千姿百态。 其实,_,珊瑚礁还对地球和海洋生态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通过自身形成的三维结构减轻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作用,维系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此外,珊

28、瑚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不过,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敌害生物等影响,_。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珊瑚礁生态修复”保持与恢复珊瑚礁资源、扭转其退化趋势我们称之为种珊瑚。珊瑚是动物,动物咋还能种出来这是因为,珊瑚礁生态修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像植树造林一样,将人工培育的珊瑚苗种安放在合适的海域中,从而促进珊瑚资源快速恢复。具体操作时,我们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_,就形成了一棵棵娇小的“幼苗”。等幼苗长到适合移植的大小,再选定水质、温度、地形等环境条件合适的海域,把它们固定到自然的珊瑚礁或人工礁体上。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就像樱、梨

29、、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 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记“大学之道”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自“知止”始,至“能得”终,颇堪玩味;道德经也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无为而无

30、不为”而孟子离娄下中则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这些经典,即便今天,对个人、对世界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以思辨的态度,就此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保定市2022年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与评分细则(11.1) 1.D(3分)“又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渐渐趋同的趋势”时空错位,人们生活方式渐渐趋同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不是近代服装改革时期的特点。 2.B(3分)A文意理解错误,礼治法治之争自古就有,且秦政重礼还是重“法”,没有认知差异;C“秦攻守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之道

31、”错误,过秦论的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认为攻天下可以凭借法治与暴力,守天下应该施行仁义;D“平等、博爱”思想与“中庸”之道无关。 3.C(3分)本题选项来自文外材料,要求理解其思想要点,并与材料观点做比较。ABD三个选项符合材料一“衣冠之治是我国衣冠文化的核心要义”的主要观点。C选项是说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开始淡化衣冠文化的事实,与材料一主要观点相反。 4.举例论证用子路、苏武的故事,论证服饰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对比论证比较“礼治”与“法治”的不同论证其优劣。(或古人与今人穿衣的对比,论证古代用服饰进行社会管理与教化) 引用论证引用礼记“礼尚往来”,讲述彼此有礼、互相尊重的道理。

32、 比喻论证以月亮的盈亏比喻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共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中,论证方法1分,举例概括论证目的1 分,举其他例子解说正确也可给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在国家治理上,既要“法治”,又要“礼治”,让两者相辅相成。我国一方面提倡“依 法治国”,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让“礼的精华”为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所用。在国际关系处理上,国与国之间应该遵循中国“礼治”精神,国家之间和谐共生,实现“天下大同”。这是应对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的文化思想支持。 (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B(3分)内容理解错误,说涂志强和瘸子也让人感怀尊敬原文无据(

33、无中生有)。 7.D(3分)“认为别人是真心帮助,没必要心存愧疚”理解错误。妈妈希望接受馈赠的根 本原因是生计艰难,是否心存愧疚与是否愿意接受馈赠无因果关系。 8.确认母亲回屋后,才下跪请求秉昆继续帮助自家,不愿意母亲看见儿子求人,不愿她伤心。叮嘱不要把姐姐的情况和自己家的窘迫生计告诉别人,担心姐姐没脸见人。(共6分,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秉昆被少年郑光明的懂事、老成、有担当所感动,喊其大名以示尊敬。少年是个盲人,但秉昆希望少年能有“光明”的未来。表达祝福和愿望,希望苦难过去,所有人都有光明未来,升华了文章主题。(共6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从秉昆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给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3分)正确断句为“明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下。汧慨然太息,作书戒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死。郡人赴哭者数千人。”断句时关注分析各分句主语及谓语动词。 11.C(3分)“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中的“儒冠”不是儒生戴的帽子,而是代指读书人。 12.A(3分)“有理财之能”错,“经理”理解为“打理经营”错。徐汧只是募集资财,给这些被魏忠贤迫害的东林党人提供帮助。另,资助魏大中的只有徐汧一人。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