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课后基础集训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课后基础集训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课后基础集训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第8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 【基础测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直走咸阳走:通达 B六国互丧互:互相 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剽掠其人剽:抢劫、掠夺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而气候不齐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下列对阿房宫赋的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B六国论是史论。史论是作者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
3、对某一史料进行研究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文体。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六国论语言颇具特色,句子长短相间,句式丰富多彩;论证语言有正面说,有反面说,有直接说,有隐含说,相映成趣。 6下列有关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后指全国各地。 B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
4、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D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六国论 宋苏辙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
5、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
6、、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蔽山东之诸侯蔽:遮掩,庇护 B故夫天下之所重者重:重要 C委区区之韩、魏委:舍弃 D而韩、魏乘之于后乘:古代四马一车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夫秦之所以与
7、诸侯争天下者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余因得遍观群书 10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的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叛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
8、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12与苏洵的六国论相比较,两篇六国论哪一篇的见解更精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
9、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彧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足以。” 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濩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
10、守,固等密调兵未至。畿单将数十骑,赴张辟拒守。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
11、人心如此。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选自三国志.魏书)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B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C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D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14下列对文
12、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持节”含义基本相同。 B郡县是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西汉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徭役是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务,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杜甫的兵车行就揭露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尚书最早设于战国时期,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历代多有沿革。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畿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在被派往河
13、东时,杜畿对形势作了详细的分析,没有“强攻”,而是决定采用“智取”的方式,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 B杜畿临危不惧,成功平定河东。杜畿不顾生命危险,只身前去河东;叛军叛乱时,他单独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坚守,与大军一起打败叛军。 C杜畿为政有道,深得百姓爱戴。杜畿治理河东郡的时候,推崇宽松惠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促生产、行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 D杜畿才能出众,深受太祖赏识。杜畿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有突出的治理才能,以至太祖多次把他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寇恂相提并论。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 (2)畿亲见为陈大义,
14、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17杜畿在被太祖派遣镇守河东时为什么反对派大军征剿?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参考解析 1.【答案】B 【解析】互:交互,相继。 2.【答案】D 【解析】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动词,亲附,亲近/连词,和,同。D均为介词,比。 3.【答案】D 【解析】A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B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C古义:天气冷暖、雨雪阴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D小草。 4.【答案】C 【解析】“隔离天日”写楼阁之高。 5.【答案】C 【解析】阿房宫赋是文赋。 6.【答案】C
15、【解析】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7(1)【答案】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六国的人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夺珠宝的时候连锱铢都不放过,使用时却当泥土沙石呢? 7(2)【答案】后人为他们哀痛却又不借鉴他们的教训,也就使更后的人又为这些哀痛者而哀痛了。 7(3)【答案】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和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是战争。 7(4)【答案】因此不需要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 8.【答案】D 【解析】乘:追逐,追击。 9.【答案】D 【解析】A介词,替/动词,治理。B介词,和/动词,亲附、亲近。C连词,所以/形容词,旧的。D均为动词,能够。 10.【答案】D 【解析】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
16、方法,苏辙的六国论没有采用。 11(1)【答案】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国、赵国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战略。 11(2)【答案】放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12.【答案】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的文章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大势”这一点,从战略出发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因此苏辙的六国论的见解更精到。 【参考译文】 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
17、并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是在韩、魏两国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四国,而是在韩、魏两国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两国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建议)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两国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来说是危险的事。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国、赵国的抵
18、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战略。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两国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国、魏国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两国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两国的联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国、魏国来觊觎齐、楚
19、、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两国,使韩、魏两国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两国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弄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西汉建立后”错误,应为“秦朝建立后”。 15.【答案
20、】D 【解析】“太祖多次把他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寇恂相提并论”错误,原文是“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 16(1)【答案】张晟在殽山、渑水之间作乱,向南联络刘表,卫固等人也效法张晟,我担心他们为害太深。 16(2)【答案】杜畿亲自向双方陈说大义,让他们回去认真思索,如果还有什么要申诉的,再到官府申诉。 17.【答案】河东郡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作乱,大兵压境,容易使人们归附于卫固,反而消除了卫固的后顾之忧。用兵如果不能取胜,邻郡就会响应,天下就会大乱,难以平息,即使取胜,也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参考译文】 杜畿字伯侯,是京兆杜陵县人。幼年父母
21、双亡,继母虐待他,(他)却凭借孝顺出名。二十岁时,(杜畿)在郡中担任功曹,(又)暂时代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押了几百人,杜畿亲自审问,衡量犯人罪行的轻重,都一一定案发送,虽然不是都判处得很妥当,但郡中的人们已经对他这样年轻有主见感到惊奇。太祖(曹操)委任杜畿为司空司直,升任(他为)护羌校尉,(让他)持符节领受西平太守的职务。 太祖已经平定了河北,高干在并州反叛。当时河东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河东人卫固、范先表面以请求封地为名,背地里却同高干勾结。太祖对荀彧说:“关西的那些将领,凭借险要的地形和骑兵,要是去征剿他们一定会引起叛乱。张晟在殽山、渑水之间作乱,向南联络刘表,卫固等人也效法张晟,我担心他们
22、为害太深。河东郡依山绕河,是当今天下的战略要地。请您为我推荐像萧何、寇恂那样的人去镇守河东。”荀彧说:“杜畿能够胜任。”于是(曹操)改封杜畿为河东太守。卫固等人派了几千人马截断去陕津的道路,杜畿到了那儿不能渡过黄河。荀彧对杜畿说:“应该派大军来。”杜畿说:“河东郡有三万户人家,并不是人人都想作乱。现在如果大兵压境,把他们逼急了,想做好事也找不到带头的,就一定会因为惧怕而服从卫固。卫固一旦消除后顾之忧,必然要拼死抵抗。我们讨伐他如果不能取胜,四周的邻郡就会响应他,天下的变乱就平息不了了;如果我们能够取胜,也是摧残一郡的百姓。我单车前往河东,出其不意。卫固为人计谋很多,但缺乏决断的能力。我只要在郡
23、城待一个月,就能设法用计困住他,(时间)足够了。” 正碰上张白骑的人马攻打东垣,高干的叛军进入濩泽,上党一带各县杀死县官,弘农郡的百姓扣押了郡守,卫固等人也想乘机叛变而调兵还没有到。杜畿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坚守。遇上朝廷的大兵前来征剿,高干、张晟都被打败,卫固等人被抓获斩首。杜畿赦免了卫固等人的余党,让他们恢复过去的居住产业。那时候全国的郡县都残破不全,河东郡是最先平定的,而且损失也少。杜畿治理这个郡,推崇宽松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有人曾经打官司,互相争讼,杜畿亲自向双方陈说大义,让他们回去认真思索,如果还有什么要申诉的,再到官府申诉。郡中下属各县,推举出孝子、贞妇、顺孙,(杜畿都)
24、一一免除了这一家的徭役,并随时去慰问勉励他们。渐渐地开始督促百姓养牛和牝马,直到猪、狗、鸡,都有具体的章程制度。百姓勤劳地耕作,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于是杜畿说:“百姓富足了,不可不进行教育。”便在冬天装备戎装,讲习武艺。又开设学宫,(杜畿)亲自讲授儒家的经典,郡中风气也因而有所变化。 韩遂、马超叛变的时候,弘农郡、冯翊郡很多县邑都起兵响应他们。河东郡虽然同敌境相连,百姓却没有二心。曹操征伐汉中,调遣河东郡的五千民夫担任运输工作,这些人自动地互相勉励:“人总免不了一死,可不能辜负了我们太守。”始终没有一个人逃跑,杜畿就是这样得人心。魏国建立以后,任用杜畿为尚书。事情定下来以后,朝廷又下令说:“过去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您也有他们那样的功劳,即将授予您纳言的职位;但是又考虑到河东郡是我的股肱要地、充实储备的所在,占据那里就足以控制全国,所以还要麻烦您去那里坐镇。”杜畿在河东十六年,他的治理政绩总是全国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