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参考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参考样本.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参考样本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1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目标1.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适当。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3.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一、新课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这简直是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
2、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的一段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灼人(zhu)抽噎(y)恍惚(hung)哄堂大笑(hng)晕眩(xun)突兀(w)呻吟(shn)参差不齐(
3、c)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1)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恍惚)(2)一吸一顿地哭泣。(抽噎)(3)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突兀)(4)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哄堂大笑)(5)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参差不齐)3.文体知识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是叙事散文。4.作者简介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
4、军飞行员。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默读(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分半钟看完。)2.复述故事: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二)深层探究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两层含义:一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话;一是指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最终战胜困难的人生哲理。2.我从这次人生体验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请从文中找出提示主题的中心句。【
5、交流点拨】中心句: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知道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启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三)语言品析这篇文章语言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富有哲理。请细细品味下面的语言。1.“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一句中“巨大”一词,是否用得重了?【交流点拨】不重,对一个很胆小的孩子来说,独自摸黑爬下悬崖确实不容易。这是战胜自己恐惧心理后取得的成功,“巨大”
6、恰好表达了“我”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2.“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直跳”中的“瘦弱”有什么表达作用?【交流点拨】再次表明“我”身体的病弱,与前文“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照应,也为后文“我”战胜困难后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作铺垫。(四)创意阅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提示:可以从各个人物的角度创意阅读)1.从“我”的角度:体弱、胆怯的“我”为什么要去爬悬崖?文章哪些语句体现了“我”
7、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交流点拨】体弱胆怯的“我”去爬山是因为好朋友杰里“胆小鬼”刺激了“我”的自尊心、好胜心,于是冒险去爬悬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跳动”“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麻木”等体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2.从父亲的角度: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交流点拨】(1)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
8、我”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下山。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会让他更加娇气,永远都软弱无能。只有在磨炼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炼的只会是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2)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可能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3.从杰里的角度: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交流点拨】如果我是杰里,
9、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里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4.从四个孩子的角度:【交流点拨】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这四个孩子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
10、上,这种做法是很不应该的,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才对。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2紫藤萝瀑布一、教学目标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
11、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明确: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o,意为逗引招惹,读ti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ng,注意与桨(jing)的区分。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三
12、)深入研读,重点感悟明确: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13、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明确:稀落伶仃。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_时期)。教师给同学补充_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明确:_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批斗,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而作者一家就曾在
14、_中遭受批判,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
15、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明确:托物言志。(四)拓展延伸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
16、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五)小结作业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初中七年
17、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3古文两篇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
18、的。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三、正课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19、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
20、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四、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
21、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二课时爱莲说(周敦颐)一、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2
2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可远观
23、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予谓菊”谓:认为。“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n)3.请再次朗读课文。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24、而不可亵玩焉。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
25、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4一颗小桃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
26、达能力;辨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
27、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伫(zh)孱(cn)嵬(wi)懊丧(o)执着(zhu)矜持(jn)猥(wi)琐(1)伫立:长久地站立。(2)生灵:生命。(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4)矜持:拘谨,拘束。(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7)楚楚:较弱柔美。(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
28、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三)背景介绍1976年,为期十年的_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_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
29、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三、整体感悟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顺序叙述的吗?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叙述?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4、“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密切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四、合作探究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答: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
30、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贾平凹夜籁)。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
31、(贾平凹游了一回龙门),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五、总结全文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
32、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梦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5驿路梨花【教学目标】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4、了解“梨花”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教学活动设计】一、课堂导入:(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
33、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二、正课:(一)曲折的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例如:(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1)学生思考;(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二)赏析品味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
34、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1)同桌交流(2)小组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1)指名学生读;(2)教师配音范读;(3)生配音读。(三)写作背景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_”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四)思考理解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