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一设计思路:该实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一个探究性实验。该实验的最大特点是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实验所需的背景资料在教材中以醒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如量筒、温度计等实验器具的正确使用和数值读取,同时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工合作、对照比较、集体讨论、表达交流等活动,促进了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让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二实验教学分析:(一)教学
2、内容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学生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有部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有关于淀粉的变化的知识,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七年级学生好动,
3、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的能力。(三)教学条件分析由于我们是农村中学,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仪器不全,又没有实验员,再加上每位老师都要带七到八个班的课,任务较重,所以实验在组织上有较大的困难,另外班内学生较多,所以本课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探究两个问题,这主要是受到了实验条件的限制。其实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学生提出的实验计划有的是很有创新的,如果能组织多组实验同时开展,效果可能会更好,更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三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2.能力目标1)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2)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创新和分工合作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二)教学难点1探究活动的组织。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实验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用具:新鲜馒头块(三小块等大)、 试管(三支)、 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碘液、小木板、温度计 、 开水 、37温水、 凉开水、 试管架、镊子、刀片、量筒 2、前
5、一节课教师已向学生介绍了几种收集唾液的方法,让他们回家练习,并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好唾液。六教学设计流程图情境设计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七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导入:每个同学都吃过馒头,请谈谈自己细细品尝馒头时的感受。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归纳出有代表性而且易探究的三个问题: 1、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关?3、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指导学生分组作出假设。品尝馒头,体验吃馒头的感受。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谈吃馒头的感受,提出相关问
6、题。各组进行假设 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自我建构知识。制定计划,交流,提出质疑实施探究计划交流和分析得出结论:指导各组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提示。l)教师引导学生参考书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2)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探究计划方案,并进行交流3)组织讨论和完善计划,选取三个计划作为具体实施的方案,并组织同学按下列方案进行探究活动。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2ml唾液2ml清水2ml唾液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对照组探究唾液条件
7、探究牙齿和舌条件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并表扬有创新实验的小组。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以下结论:板书1:馒头变甜是由于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所以有甜味。结论2: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 结论3:馒头变甜与唾液的作用有关。讨论:1.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2.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变化?通过探究活动,你能分析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吗?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提示,理解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等知识。
8、根据问题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进行交流。实施探究活动,学生分工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制定计划,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对实验计划的互评促进了实验评价能力,也能帮助同学互学。体现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课堂小结 对于今天所学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 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的问题,与教师、同学商讨。 师生在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八问题研讨: 1.唾液在酸性环境中,能否降低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2.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吗? 3.1
9、00 的高温下唾液会不会产生作用?4.能不能用其他的试剂来代替唾液?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通过学生品尝馒头,提出探究的问题,然后商讨探究计划,在这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本课的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教师在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改进,首先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唯书。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维碰撞,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合作学习展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本课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探究两个问题,这主要是受到了实验条件的限制。其实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学生提出的实验计划有的是很有创新的,如果能组织多组实验同时开展,效果可能会更好,更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