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

上传人:有**** 文档编号:67449732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7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7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

2、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3、进一步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教法建议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

3、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示例: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再研究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的保证: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介绍数据处理方法(替代法):根据公式可知,在相

4、同时间内,物体产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以上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本节书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也可利用气垫导轨和计算机,变为定量实验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小车质量相同时,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小车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与方向相同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小车的质量成正比,即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物体的

5、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四、教具丝带、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抖动丝带的一端,产

6、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二)知识应用:1、课本中提到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你能想象在某次地震时,位于震源正上方的建筑物,在纵波和横波分别传来时的振动情况吗?为什么?(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二次

7、飞跃)2、本来是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开始振动,有关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有:A、该现象表明质点获得了能量B、质点振动的能量是从波源传来的C、该质点从前面的质点获取能量,同时也将振动的能量向后传递D、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E、如果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也立即停止F、介质质点做的是受迫振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3物理教学是科学过程在教学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如何在建构物理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改变传统物理课重理论、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局面,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按学生主动性程度划分,物理教学的开展有三种形式: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探究;教师引导,学生

8、探究;教师提示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这三种形式中,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程度不相同。物理教学中具体采用哪一种形式,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技能、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要看客观条件(如时间、实验设备)情况。但是不管哪一种探究,都要做好如下设计工作。1、设计好认知措施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对接、整合,实现有效的同化和有准备的顺应,达到认知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课前对学生关于新知识的适应情况作全面调研。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那么,究竟作哪些调研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哪些新知识可以通过同化进行认知,要调研学生新旧知识间的差距或台阶,是否具有表象基础、是

9、否学过类似的方法,数学知识是否具备等方面。如由速度概念来建立对加速度的理解,前者表示位置变化的快慢,后者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这里方法相同,容易迁移,但后者物理意义更难以理解;磁场概念可以运用电场的表象同化来建立,但要注意它们有区别。二是哪些知识必须运用顺应,这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难点。一般地,新旧知识在方法、表述上相差太大的,或者本身无法被同化时,则要通过顺应让学生接受,如电磁感应现象,初中是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高中描述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这两种表述差别较大,需要顺应学习。除了新知识的认知调查外,问题解决方面的情况也应作好相应准备。2、设计好教学环境及素材教学环境设计

10、包括内外环境设计,内环境是指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物理环境的设计已经又很多这方面的成果,这里不再多谈。人际环境中要特别设计学生和学生合作、交流和讨论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创建民主氛围的措施设计。比如一堂课中哪些环节设计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哪些环节设计为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是否设计交流探究成果的环节,等等。这些环节都是基于人际环境来开展的。对于民主氛围设计的措施,可以从总体上安排,如教师控制提问几个问题和多长时间,教师引导探究为多长时间,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多长时间,在课前都应做好设计,临场可以有所调整,但不应超过上限时间。对于激发学生积极心态的设计,必须有具体的措施

11、,如明确新知识的重要性及对于后续学习甚至个人理想实现的意义,可以介绍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人文等,也通过插播课堂录像片段或课件来实现。3、设计好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题的内容具有的教育教学功能,二是学生在此学习阶段的可接受性;前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内容要求,后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主体要求。就某一课题而言,这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可能达到的认知、技能与能力、态度等的最近发展水平都应该成为课题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应该根据物理知识特点和学习条件,分辨出课题内容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目标的实现是该课题教学的主要任务,次目标可以考虑在完成主目

12、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延展任务来完成。例如,在课题的探究教学中,要探究的知识的结论获得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两个目标一般都是主目标,而培养兴趣等目标可以在引入课题和结果的运用等环节通过激发好奇心和动机来达成,通过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首创精神来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标等等。实际上,也有很多情况是完成主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次目标,例如科学态度的养成与发展。4、设计好教学模块、环节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主目标指导下的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具有特定活动和完成特定功能。为了完成特定功能,必须设计每一环节活动及其措施。有些环节是物理教学常用的,如实验操作环节,它们一般使用的程序和方法变化不大,具有较稳定的结

13、构,把这样的环节称为模块较合适;还有些环节是根据需要课堂上教师临时增加的,可以称为临时环节。因此,教学设计可以分为模块设计和临时环节设计。模块设计主要考虑它的功能、程序、所用方法、可能的难点及措施等,临时环节着重考虑其功能。物理教学中,模块通常有课题引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处理、结论应用等;临时环节如知识铺垫性环节。在某一堂课中,该组合哪些模块和环节,各自占用时间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断定。一般地,模块可以主要在课前设计,临时环节可根据需要临时增加,次数不宜多,时间不宜长。如高中“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设计,“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实验,及以通电螺线管代替条形磁铁的实验”可设计为模块,教师上

14、课时发现“初中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学生忘了,可以临时复习这个实验内容和结果,这就是临时环节。5、设计好教学思维总体上讲,课堂教学思维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类。教学主线一般由教师来驾御,以某一问题作为立足点,启发学生思维发散,同样以某一结论的得出作为归宿,使学生思维辐合。思维散而不收,则显得凌乱,缺乏目的性;思维收而不散,则显呆板,缺乏灵活性,这些都影响物理知识的有效构建。思维发散与辐合的这种辨证统一关系,存在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应予以重视。当然,教学中也存在分析思维(逻辑推理)和直觉思维的成分,设计时也应该关注。在求异中思维发散,在目标指引中思维辐合,这是教学思维设计的基本原则

15、。物理教学思维设计,应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内部思维与外部行为自然地结合起来,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识记、领会物理现象;通过理性思考和数据分析,把握物理客体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同时,还让学生在迷惑或困境中不断地发现、提出问题,触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及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历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

16、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

17、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探究活动【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5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

18、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学重点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学方法实验现象合力推理实验验证教学用具用薄纸糊一纸袋、两小钢球、抽气机、牛顿管、有关知识的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别是什么?2、导入:同学们,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物体下落的速度到底与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演示实验:让一个纸袋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学生:钢球落得快。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

19、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的多年。同学们听说过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吗?伽利略做过大量的由静止下落的实验,并且还用归谬法、数学图利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下去看课后阅读材料,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斯多德观点的错误,他就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铁球同时下落,结果两铁球几乎同时落地。且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袋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学生:几乎同时落地。师:同一个纸袋,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袋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袋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

20、几乎同时落地。老师:如果真的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结论一样吗?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学生:同时落下。演示:把小钢球装进纸袋,与另一个小钢球同时下落。现象:同时落地。老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学生回答:在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气中,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很小,和物体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条件下,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1、自由落体运动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距我们三百多年前的伽利略

21、经过大量的实验、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自由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6教材分析本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学生通过行星的运动一节已经知道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因此在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学特点,和动力学特点可采取类比的方法,近而进一步理解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

22、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及我国在航天领域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等章节的理论。并在本章之前学习了天体的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一些天体运动的特点。学生可以类比行星运动的特点原理自己分析人造卫星的规律。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前面的知识和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来探索人造卫星的发射及宇宙速度。学生可以通过联想上一章所学的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处理方法来探究牛顿的思考,以地心为参考系平抛出去的物体从空间运动效果上可分

23、解为指向地心的自由落体运动和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这两个分运动都是变速度运动,它们都需要一个指向地心的力来维持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因此万有引力就有要改变两个运动状态的效果,即要既要产生自由落体加速度又要产生向加速度。当万有引力只能提供向心力时,自由落体加速度就变成零,这样平抛出去的物体就落不下来了,从而得到第一宇宙速度。再根据圆周运动和机械运动的知识可知道速度再大一些会做椭圆运动或摆脱地球对它的约束。这样,人们就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3、掌握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4、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5、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24、;6、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2、培养学生科学推理、探索能力;3、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4、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世界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卫星运行的动力学特点规律,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教学难点:1、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区别;2、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仰望星空,浩瀚的宇宙苍穹给人以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去

25、探索宇宙的奥秘,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到今天这一梦想实现了吗?学生:实现了。(激起学生兴趣)教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提问(1):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一年由哪一国家发射的?2、我国哪一年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3、迄今我国共发射了多少颗人造卫星?教师: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我国发射人造卫星和其他探测器60多个,他们分别在通信,气象,探测,导航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入新课。一、人造卫星规律的探究教师:现在我们地球上空有这么多卫星,他们运行的速度一样吗?他们

26、是怎样被发射升空的今天我们就通过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这是我国目前发射的部分卫星的运行规律的数据。提问观察数据思考:1、不同卫星的其运行轨道相同吗?2、不同的卫星运行时有什么规律?3、你能试着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吗?卫星名称卫星质量(kg)轨道近地点(km)轨道远地点(km)运行周期(h)返回型遥感卫星21002053151、48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441357863586323、9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461354693578223、76返回型遥感卫星21001754001、5风云1号A7509009011、7巴达尔1502109921、57大气1号8739001、71

27、2学生:1、观察数据,发现规律。2、合作交流,类比行星运动特点分析人造卫星的运行特点。3、试着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造卫星运行特点运动学特点:(板书)1、轨迹:椭圆有的近似为圆2、人造卫星的半径不同,其运行的周期也不同,而且半径越大,其周期越大。3、类比行星运动分析原因,卫星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地球和卫星之间的引力提供向心力。4、学生自己应用前面万有引力知识分析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向心力(板书)由得,r越大,v越小、由得,r越大,越小、由得,r越大,T越大教师小结:卫星绕地运转轨道半径越大,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板书)演示课件:几颗不

28、同轨道卫星同时绕地运行动画,从而直观判断以上变化关系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学习了卫星的相关知识,我判断一下下列几种轨道哪一种是可能的为什么?思考问题1:下图中,有三颗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运动,它们运行的轨道可能是,不可能是。学生:分组讨论阐述观点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动力学角度解决问题。卫星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且向心力时刻指向圆心。所以地球与卫星之间指向地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圆心应该是地心。思考问题2: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动的3颗卫星,1、试比较三颗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周期,万有引力的关系。2、如果c的速度增加

29、,能否与同轨道的b相撞。三、卫星发射原理教师:过渡:不同的轨道的卫星其速度不同,那人类是怎样将卫星发送到指定轨道上的呢?介绍牛顿的卫星设想(FLASH)教师引导:我们抛一物体怎样才能抛的远?讨论:依据平抛运动学生知道:速度越大,越远,那速度足够大,又有什么现象?学生探讨:统一结论:不落回地球。教师总结:这时由于有引力在,卫星想落回地面,但有一定的速度又落不回地面就形成了卫星?思考:物体需要多大的发射速度,才能刚好贴着地面转?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时(r=R)学生得出第一宇宙速度7.9km/s四、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7.9km/s定义: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思

30、考:发射什么样的卫星最容易?统一结论:高轨道发射卫星比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原因是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卫星时其刚好能在地球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将落到地面而不能绕地球运转;进入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发射V越大。思考:这与刚才得出的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运行速度V越小矛盾吗?讨论: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发射速度所谓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的高度,进入运动轨道。要发射一颗人造

31、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若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如果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使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2)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根据可知,人造卫星距地面越高(即轨道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越小。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板书)运行速度指卫星在稳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转动的线速度发射速度指被发射物体离开地面时的水平初速度类比得出:(板书)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意义:使卫

32、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如果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则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太阳将是椭圆,太阳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板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如果人造天体具有这样的速度并沿着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方向发射时,就可以摆脱地球和太阳引力的束缚而邀游太空了。这个速度目前能做到吗?教师介绍以第三速度发射的探测器,先驱者一号。教师小结: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探测太空的脚步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远。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到其它星球旅游定居。但是今天我们就必须

33、掌握一些必备知识。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分层练习:C类1、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它是发射人造卫星进入近地圆轨道的最小速度;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大速度;它是发射人造卫星进入近地圆轨道的最大速度。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B类2、对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造地球卫星的实际绕行速率一定大于7、9km/sB、从卫星上释放的物体将作平抛运动C、在卫星上可以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周期是6、84103s)离地面高度比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小A类3、三颗人造地球卫星A、B、C在同一平面内

34、沿不同的轨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绕行方向相同,已知RARBRC。若在某一时刻,它们正好运行到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那么再经过卫星A的四分之一周期时,卫星A、B、C的位置可能是()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篇7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

35、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发现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干电池、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按下图将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和拔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为什么在线圈内有电流?插入和拔出磁铁时,

36、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二)进行新课1、楞次定律教师:让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实验。(利用CAI课件,屏幕上打出实验内容)实验目的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律。实验步骤(1)按右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下G中流入电流方向与电流表G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如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还是向左偏?)(2)记下线圈绕向,将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构成通路。(3)把条形磁铁N极(或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每次记下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然后根据步骤(1)结论,判定出感应电流方向,从而可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根据实验结果,填表

37、:磁铁运动情况N极下插N极上拔S极下插S极上拔磁铁产生磁场方向线圈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方向教师:N极向下插入线圈中,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教师:再把该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教师: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情况怎样呢?教师:再把S极从线圈中拔出时,情况如何?教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说法都正确。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在1834年提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这就是楞次定律。投影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投影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师生共同活动:理解楞次定

38、律的内涵)(1)“阻碍”并不是“阻止”,一字之差,相去甚远。要知道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仍要发生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变化而已。(2)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具有普遍意义。教师: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从上面的实验可以发现: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要消耗能量,在磁体靠近(或远离)线圈过程中,都要克服电磁力做功,克服电磁力做功的过程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楞次定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电磁感应中,矛盾双方即条形磁铁的磁场(B原)和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形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矛盾,在回路中对立统一,正是“阻碍”的形成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2、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师:投影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对例题的分析,熟悉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同时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