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1).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7372269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1).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集美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专 业: 工商企业管理 准考证号: 920116279148 姓 名: 李婷婷 指导教师: 王立凤 教师职称: 副教授 年 月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依靠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有效供给,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抓手,能否将潜在的大学生所具有的优质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重要途径。但目前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整体呈现出就业数量相对超员、就业整体质量不高和就业结构层次整体相对失衡三个维度方面

2、的困境。就其原因来看,主要有就业市场规范性有待完善、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与能力相对滞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可以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知识结构以提升自身求职技能学习力、加强制度法规建设以推动就业市场规范化运作三个层面入手。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困境突破目录引言2(一)研究背景2(二)议题的研究现状3一、 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理论3(一)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内涵4(二)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5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5(一)就业歧视现象门类多范围广5(二)大学生就业难与人力资本缺乏状况并存 5(三)就业质量整体偏低与就业结构

3、失调并存6三、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7(一)就业市场规范性有待完善7(二)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与能力相对滞后8(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不足9四、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应对策略7(一)加强制度法规建设以推动就业市场规范化运作9(二)优化知识结构以提升自身求职技能学习力10(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0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谢语12引言(一)研究背景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作为最具青春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其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体及其家庭幸福指数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兴盛,民族振兴。自1999年我国高校实

4、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万人。而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有停滞和下滑的表现。2015年被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大学生就业观对于当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议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观问题相关文章有很多,但是相关的书籍却不是很常见,很多学者从主

5、要影响了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各个因素入手,重点研究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或是研究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别业舫主编的择业与创业一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盲目抱怨,要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注重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摒弃不良的择业想法;李迎春、董云飞编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时俱进,在社会中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位置,不能用有色眼光看待不同的工作,要平等对待每一份就业机会,不能有“丢芝麻捡西瓜”的心态,要明确自己的职业构想,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

6、人生目标。俞鹏老师的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剖析论述了中国传统思想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的“本位关系”等传统文化会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目标机方向造成一定的影响。王义高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研究一文中提出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就业观来面对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在择业过程中需要消除怀疑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在就业过程中消除依赖心理、自私心理和急躁心理等等不良心理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理论(一)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内涵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就业不同于其他

7、群体的就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的要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业后,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掌握的技能在社会中获得合法的劳动报酬和收入的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就业理解为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完成学业到先就业再到再就业的三位一体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首先要就学完成学业,即在大学期间,在掌握学业内容的前提下,明确就业的方向,夯实就业的基础,为自己很顺利的就业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其次要先就业找到工作,即在毕业的时候,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勇敢面对就业难,树立正确的就业

8、观念,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面对失业率高、高危低收等不稳定职业,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是望而却步,相反,这一阶段是他们积累经验找到合适职业实现人生之路的关键时期。最后一阶段是再就业择业,即经历了前两阶段的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之后,步入到了择业阶段,他们有个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工作,没有了初出茅庐时的新鲜感和危机感,不怕因缺乏经验而有自卑感,不怕因失业而有压力感,直到找到理想的职业。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对如何对待就业有比较稳定的看法和认识,而这种稳定的看法和认识是在校期间大学生读书学习和在参加社会活动实践中培养的。大学生通过对自己未来在就业

9、方面的观点、想法和信念等,形成了思想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这种情况反映了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并可以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在大学生择业时内心对职业好坏、就业得失有一定的评价,对衡量自身标准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面临自我与社会、专业与职业、就业与择业、兴趣与能力、短期与长远等诸多因素与矛盾的认识、理解与评判,这是个复杂的思想斗争与行为选择的过程。在各种变量面前,受眼界、阅历、判断力的限制,大学生很难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很难客观分析社会的需求与导向,很难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上做出理性的选择。因此,其间需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和引

10、导。同时,科学就业观的形成又不是单凭教育灌输就可以实现的, 而是需要以系统性培训以及个性化指导等实现途径为基础;需要以全面有效地评估影响就业的主客观因素为基础;需要以大学生形成正确地评价自我;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础。只有夯实上述三个基础;大学生才可能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加之我国人口在上个世纪增长较快,使得现在的学生生源逐年在增加,巨大的生源供给的产生,使得高校为了解决这种超额的学习需求,提升教育面和教育程度,各高校纷纷开始扩招。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保持增长状态,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激激烈,就

11、业问题也逐渐明显和严重。我们从2001年起,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均在大幅度增加,从2009年开始,增加的幅度有所减小,但仍呈增长趋势。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大关,2015年达到749万人的巨大规模,让高校毕业生之间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一)就业歧视现象门类多范围广尽管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存在岗位缺人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产生的。大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较倾向于专业性强的土木类、电子类或是感觉高大上的经济管理类,使得其他专业如人文类、体育类等不被看好的专业招到学生的数量少,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业、运动健康行业的企业大力发展,但能供应的专业

12、人才却很少。大学生在择业时较倾向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市,所以导致部分城市大学生就业供给远大于当地人才需求,而其他地区却处于人才缺乏的状态。一些企业在部分岗位招聘上过分的强调岗位要求的学历,将与岗位实质对等学历却较低的学子拒绝在就业的大门外。一些企业在性别上也同样提出只接收男性不接收女性,使得男性、女性的就业机会出现不均等的现象。(二)大学生就业难与人力资本缺乏状况并存 近年来,受高等院校扩招的影响,每年通过高考,步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呈现递增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人数的稳步上升,且递增幅度逐年增大。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一方面可以为就业市场提供众多的人才供应;但从另一方面考虑,却引发大学

13、生就业中的激烈竞争,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中,社会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另一方面,在市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中,社会可提供的人才需求层次也有所下降。屹立在就业市场中的优质用人企业单位则会通过层层选拔、筛选优质人才,以为企业增添后备储蓄力量;毕业生由于个人能力、素养、学历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在选拔筛选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现在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确实比较缺乏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的缺失表现在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胜任工作内容以及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缺乏对社会、对职业必要的认识,往往显得比较迷茫、幼稚。尽管这些大

14、学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的上是“满腹经纶”,但是他们往往比较缺少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常常是述而不作。(三)就业质量整体偏低与就业结构失调并存总体上看,就业形式是:东部优于西部、南方优于北方、名牌重点大学优于普通大学、研究生优于本科生。各个专业也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类应用性专业优于理论性专业,理工类普遍优于文史类专业。以前就业较好的专业就业形势逐渐走下坡路,而以前看似冷门的专业就业形势日益升温。需方就业市场的产生,社会用人需求主体不切实际的提高要求,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限制不断增多,例如:高校普遍要求高学历;企业普遍要求工作经验。此外,大量的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广大女性大学生就业

15、形势严峻。从产业结构来看,尽管我国三大产业都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直接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增加。从专业上看,一些理工科或技术类专业如土木工程、太阳能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车辆工程、医药等学科对毕业生的需求较高,而一些文科或理论基础类专业如思想政治、汉语言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对毕业生的需求较低。以企业为例,中小企业在创新初期,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较为旺盛,但可提供的待遇水平却明显受到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然而在就业过程中,多数毕业生以薪资待遇为参照,筛选适宜就业单位。三、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一)

16、就业市场规范性有待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不断地调整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培育和建设大学生劳务市场,当前大学生劳务市场基本成型,发挥着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在传统就业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影响下,主要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的主体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从需求主体来看,有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代位招聘现象还时有发生,在不完全了解下属单位具体需求的情况下,作为市场需求主体代位招聘。从供求主体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中介机构的官方色彩比较浓,主要包括三类中介机构,按行政区域级别设置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的仲裁机构,以及各高校设置的主管大学

17、生就业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在三类大学生就业的中介机构虽然都己经设立,发挥了桥梁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就业,但是在传递市场信息、维护供求双方合法权益、以及调解劳动纠纷促成相互合作等方面的功能还没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参差不齐的各类大学生就业市场充斥着各种招聘信息,但是并没有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特定的分类,表面上看,如此之多的招聘信息总会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很多的机会,可是大学生由此却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过滤这些信息,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二)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与能力相对滞后虽然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方式早己经改变,但是有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及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转变,仍然保留着精英教

18、育时代就业观念。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高回报是无可厚非的,能去理想的单位更好,但理想暂时无法实现时,就应该退而求其次。高校毕业择业观念往往存在着一些过高的倾向,这是受传统就业理念的影响的必然结果,没有摆脱“天之骄子”身份的束缚,没有完全的掌握大学生市场状况和自身的是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的追求高目标。专业对口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产物,是指你所学习的专业和你的职业有极大的相关性。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专业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市场起着对人才分配的基础性作用,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会缩小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就业后,也有可能因为跟不上时代要求而失业。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报考热门专业

19、热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却在下降。甚至有的职业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究其原因,现在很多公司都很注重个人能力,除了那些专业性质极强的专业,一般不会做出具体的严格要求。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分流相当一部分就业遇阻的人力资源,而且还可以带动一批大学生就业。(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不足 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的层次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层次结构不匹配,将影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质量的不信任,高校人才供给也将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合理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校的专业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就业去向。由于缺乏系统和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很多

20、高校在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确定的依据上不充分,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高校本身缺乏自主招生的权利,它所提出的对新生的承受量最多来自本校的硬件设施以及专业的市场“热”、“冷”度等外部实力的考虑。这种招生不平衡的状态,不仅造成基础性学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还影响到应用性学科毕业生的就业。人才成长的环境是培养人才的必要保障。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师生互动、制度顶层设计、软硬件搭配进行系统地整合和提升。高等教育应当从学术理论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来,适当地根据外部社会环境人才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既为高一级院校选拔优秀生源,又为外部社会高中端岗位输送大量合适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应当添加职业元

21、素,合理适度地锻炼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得其与专业理论知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成为活学活用、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高级人才。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和知识经济的融合发展,对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而目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一方面没有跨学科的广度,另一方面缺少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前任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侧重于把注意力放在知识要点的掌握上,却没有培养人的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大学毕业生的目光短浅、思维狭窄。四、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应对策略(一)加强制度法规建设以推动就业市场规范化运作 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想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22、,提供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一要加大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鼓励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二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速度,为大学生到基层创造良好环境,使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改革管理体制,破除就业障碍。一是改革户口管理体制,取消对毕业生落户限制,并将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使大学生就业没有后顾之忧。二是改变人事二元管理体制。现行的二元管理形式是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由不同部门管理,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障。这样大学生就业的归属感,工作待遇,社会保障都有所不同,影响了非公单位接受毕业生,也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因此,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开发用人单位的所有权,除严

23、格限制财政开支单位的进入指标外,其他的应该一律放开走向市场。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畅通就业渠道。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利用多种渠道,特别是利用信息网络为我国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一是强化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制度,杜绝信息分散、重复和失真现象。二是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强化市场服务职能,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使待就业毕业生得到更有效的帮助和服务。(二)优化知识结构以提升自身求职技能学习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像大爆炸一样喷涌而来,大学生应当培养自己再学习的能力

24、,使得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能够跟时代的发展和工作岗位升级的要求同步,为此要不断优化从业知识结构。这即是要求大学毕业生拓展自身执业能力素养,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品格,以期使自身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迁移性。现代课程理论提出了课程模块一说,用课程模块对应职业群,实现职业间的兼容。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也用极力穷尽课程模块,以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完整地发展,以应对来自社会职业和时代行业的挑战。这在于执业能力素养要以大学课程为基础,特别是专业课和普通课的内容设置安排应当与能力的涵养和发展为目标。除了大学期间安排的课程之外,大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25、和实习实训活动,以期达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的效果。为此,大学毕业生应当及早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来使大学在学期间与未来社会期间得到平稳过渡和顺利转换,以期破解大学生择业、竞业、执业过程中的问题和难处。(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作为最前沿的人才高地,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所培养大学生的质量。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华丽转身那一刻起,能够把学习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能够把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具有高尚品德和职业操守的大学生才能够达到社会要求的“质量”。 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方向标,增强大学生的适应性和适

26、应范围,拓展专业口径,不仅要纵向深入更新专业内容,而且要横向借鉴其他专业的知识,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广泛设置跨专业的综合课程,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要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鼓励大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找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生命线。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要加强职业针对性,市场上的需求方需要高校大学生能够专业技能对口、出色,这样才能更快适应新的岗位,更快为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而高校也希望毕业生所学专业能够被市场认可。高校也要根据自身办学类型、层次的实际情况,深化专业结构改革,这样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高

27、校以基础设施和力量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培养出具有一定只是有时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校要以培养质量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在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解放大学生的学习生产力,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结语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已经开始找工作难。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寻求破解高校毕业生现存的就业问

28、题,对于保障大学生自身发展前途,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大局,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涉及面广,需举社会全力来共同关注、支持和解决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对大学生就业关心和关注,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对大学生就业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团体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地分担,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大学生就业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正视问题和不足,不断探索前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必将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题必将会有所缓解,走出困境。参考文献1别业舫,张惠兰

29、.择业与创业一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2李凡.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大学生就业渠道阻塞的重要原因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6):77-78.3俞鹏.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M.商业文化出版社,2009.213.4田永坡.人力资本一般性和专有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3):105-110.5张永祥、肖绍俊.大学生择业观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39.6徐莉,郭砚君.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资本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85-88.7张小敏, 王菥,李

30、政通, 白彩全, 易行.产业结构优化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吗基于ARDL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 (12) :98-99.8Hillage,J.&Pollard,E.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e AnalysisC.Research Brief 85,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1998.4-8.9王霆, 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4,(2):26-30.10王颖, 倪超.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分

31、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 :79-84.11吕媛.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7,(7) .12孙进, 陈馥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 (22).13Honing,Emily.1986:Sisters and Strangers: 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1911-1949.Stanford,Calif 14邓润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大学教育,2014(5):86-87.致谢语成人大学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和关心过我的同学,他们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王立凤老师的关怀和教导。王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最后,我要向我写论文期间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老师表示感谢。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