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研究.docx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7372000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藏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藏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藏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研究摘要: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内在统一,在发展西藏地区经济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不容忽视,应明确生态文明理念,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发展西藏地区经济的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保持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二者的平衡,实现西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和谐、永续发展。关键词:西藏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可持续Abstract:theunifica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anewroadtoindustrialization,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ibetanregion

2、economydevelopmentatthesametime,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shouldnotbeignored,shouldmakecleartheconcept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intheprocess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ofTibetrespectnature,protectnature,thebalanceoftheecologi

3、calciviliz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realizetheTibetanregion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andthesustainable,harmoniou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nomicconstruction.Keywords:Tibet;Theecologicalenvironment;Economicdevelopment;sustainable目录摘要1Abstrac2第一章 西藏地区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31.1资源丰富但开发有限31.2土地资源紧张41.3水土

4、流失严重4第二章 西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对策52.1强化生态意识,加强西藏生态规划52.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2.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52.4合理开发高原生物资源6第三章 生态农业建设6第四章 生态农村建设9总结12参考文献13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第十五届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国际对可持续发展关注度持续增高,“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各种资本的持续发展,这些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如机器和道路)、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社会资本(社会秩序和制度)以及生态资本(如森林、草原和湿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提出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化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标志了人类对可

5、持续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新时代将沿着可持续发展的引导,走向和谐化发展。从古至今,就流传着“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子”这一说法,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加以改造和利用满足自身发展,然而在人类得福于自然的同时自然资源也在遭到破坏,倘若人类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自净化能力和再生限度,就会阻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将其开发方式和规模控制在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合理开发,协调好自然与经济的关系,实现双向可持续发展。西藏地区幅员辽阔、物种多样、资源非常丰富,开发空间很大。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不仅可以带领西藏人民脱贫致富,改变西藏地区的现状,而且在促进全国社会经济

6、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政治安定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第一章 西藏地区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1.1资源丰富但开发有限西藏地区拥有水资源、矿产资源、物种资源、地热能、风能等多种资源,加之其气候独特,森林茂密,珍禽异兽物种也非常丰富。“全区各类天然草场面积有0.82亿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68.8%;森林覆盖面积达632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5%,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5%,林木总蓄积量为14.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4%,已探明的矿产达7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26种矿产中,有11种的储量分别名列中国的前5位。”2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西藏地区积极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产业,然而由于

7、地形等因素的限制,当前西藏地区的自然资源仍未得到很好的开发,未能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以利用,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有价值的贡献。1.2土地资源紧张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达120.223万平方公里,区域差异明显,地形多样,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据国土部门统计,截止2005年10月,西藏辖区土地总面积为180,334.82万亩。其中农用地116,429.16万亩,建设用地94.77万亩,未利用地63,810.89万亩。在农用地中,草地面积为96,689.52万亩,林地面积19,020.54万亩,耕地面积541.15万亩,其它农用地177.8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工矿用地59.41万亩,交通运输

8、用地33.86万亩,水利设施用地1.49万亩。西藏地区幅员辽阔,但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利用率低,这直接限制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1.3水土流失严重西藏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034200平方公里,主要以水力侵蚀和以冰融侵蚀为主。藏东南暖热湿润高山深谷水土流失主要是水力侵蚀导致而成,流失面积占9.13万平方公里。冰融侵蚀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达94.2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藏东温暖半湿润高山峡谷、藏南温暖半干旱高原宽谷、藏北寒冷半湿润半干旱高原、藏西温凉干旱高原宽谷、藏西北寒冷干旱高原,其中藏北寒冷半湿润半干旱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1.4地质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西藏作为

9、青藏高原的主体,占据十分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然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不合理开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冻融、碎石流、雪崩、盐碱化、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动植物资源减少,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粗放的经济增长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矛盾不断的加剧,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突出。第二章 西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对策2.1强化生态意识,加强西藏生态规划构建生态文明,发展西藏经济离不开生态意识的强化,必须进一步加强西藏生态规划,促使西藏经济朝着生态、文明、协调、健康方向发展。2015年2月,西藏自治区新出台“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规划,规划实施造林绿

10、化达1000万亩,力争尊重自然、循序渐进,扎实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基本建成覆盖西藏主要水系,乔灌草相结合,水系森林、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和城乡森林协调配置的森林生态体系。2.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形势下,西藏应提高经济竞争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应当按照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则,一方面着手进行种植业、畜牧业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推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旅游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民族手工业和矿业。”3结合生态环境的特点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整合起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下突出

11、西藏产业优势,促进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当前,官方已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14年,西藏林业已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等四条生态红线,此举放眼长远利益,考虑到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和全局性,确保经济的持续创收和生态的稳定平衡,造福子孙。2.4合理开发高原生物资源西藏地区珍禽异兽资源丰富,高原特有植物价值高,在开发时必须以大局为主,可建立种植基地,进行人工培育,合理开发。对于难以通过人工培育的植物种类,采取周期性封育或者补种人工促生的办法,保护其生存环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开发,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西藏地区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及物种资源,创造

12、了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然而在经济创收时也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对此,政府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树立资源有限观和适度开发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开发的重要前提,促使西藏地区经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倡导的第四种文明执政理念。因此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定是我们当前进行经济建设所应达到的重大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注重人自身的发展,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而伟大的工程,从区域划分上看,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

13、生态文明建设。在两种生态文明建设中,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有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第三章 生态农业建设要追溯生态农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取代“石油农业”发展模式,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得到了我国政府的补贴支持与重视。生态农业,在国外又称自然农业、或有机农业、或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

14、品、有机食品等。现今世界很多国家几乎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或标准。例如,美国农业部就把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再如,德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以下标准: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生态农业是遵照生态学理论、农业经济学理论、农业种植学理论,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系统工程方

15、法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获取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整体效益。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做好生态农业建设,其它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才会有物质保障。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要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做好农民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而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贫乏与农业科技技能低下。因此,要建设好我国的生

16、态农业,除了资金与政策的支持之外,还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确定培训主体与培训对象;二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体系;三是制定培训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培训主体应主要为农林院校或相关院校的相关人员、农业科研机构的相关人员、政府相关机构的人员。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农民以及基层从事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的相关工作人员等。我国当前生态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培训、生态耕种培训、生态施肥培训、生态喷药培训、生态农业生产管理培训、农产品的生态加工、销售培训。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之所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展开和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17、是我国缺乏对农民的生态农业培训机制。在笔者的家乡,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几乎从未接受过什么生态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当地农民无论是在耕种,还是在施肥、喷药或是田间管理等方面都未接受过什么正规的生态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更别说农产品的生态加工、销售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生态农业对于他们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使其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已是势在必行。否则绿色农业在我国只能是一个官方与舆论所倡导的概念,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内容。如今在我国很多地方,生态环境正在遭到严重损坏,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威胁。如果我们在农民生

18、态农业培训上还没有实质性的培训内容与措施的话,古人所描述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我们只能通过想象去体验了。农民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培训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与方式:农业院校或农业科研机构定期或轮流培训方式;县农机站或农业科技推广站(有的称为“服务中心”)长期培训方式;农耕时间下乡现场指导方式;利用农业现有教育资源(如村中、小学)进行一个村一个村的集中培训方式等等。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培训,我国农民的科技知识与科技技能才会有质的突破。对广大的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应充分调动与发挥农林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一支重

19、要主力军。探索一套有效的农林院校或农业科研机构对农民的培训模式,将会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进程,因此政府应在这个方面,做好统筹工作,制定好长远的培训计划和资金投入。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各种措施的实行是无从谈起的。第四章 生态农村建设生态农村解决的是我国农业以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生态农村建设要解决的是农民的“物质家园”问题。判断一个农村的文明程度,经济指标固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准,但一个村的村容村貌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体系。笔者这里指的生态农村建设主要是从物质层面来进行的。它的主要内容有:农村各种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农村的绿化亮化、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化。农村各种

20、功能区的规划是指对农业的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功能区、牲畜饲养区、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倾倒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当前生态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很好的规划各种功能区,如一些农业地区,生活功能区与牲畜饲养区混杂在一起,从而导致自身的生活环境恶化,特别是在夏天,蚊虫滋生,臭气熏村,严重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和村容村貌。另外,就是大部分农村没有垃圾集中处理区,导致的后果就是全村里里外外似乎成了一个垃圾倾倒区,一起大风,各种塑料垃圾就满天飞,有时还甚是“壮观”。在我国农业地区,大部分农业自然村是有自己的公共休闲区的,但农业公共休闲区还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它已不能满足农业现有的物质与精神文

21、化需要,因此,农业公共休闲功能区建设应包括体育锻炼区建设、图书阅览室建设、休闲娱乐区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功能区的建设,来进一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村的绿化、亮化可以起到了美化农村的作用。对于一些环境保护的很好的农村来讲,农村绿化还是做的比较好的。但对有些农村来说,农村绿化就并不那么乐观,特别是靠近城市的农村。我们可以把农村绿化分为两个部分的绿化,即以家为单位的庭院绿化和农村公共休闲场地的绿化。在农业,当前庭院绿化可以倡导农民种植一些有食用价值的植物,当然也可以种植一些欣赏性的植物。农村公共休闲场所的绿化,应更多的坚持欣赏性的原则。对于农村亮化来讲,应根据各个农村自身的情况而定,对于

22、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实行较为全面的亮化工程(主要指公共场所),而对于条件不太好的农村来讲,能做好绿化就行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化。在我国农业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化的道路还很长。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绝大部分农业地区的生产生活垃圾都未进行过任何处理,直接把处理的责任推给了大自然。随着现代工业对农业的“入侵”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产品进入农业,农业由于生产生活而消费的工业产品所导致的无机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周边的农业地区,其危害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生态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生态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严重而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化,应做到

23、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民进行垃圾分类与处理知识培训,指导农民有机垃圾综合利用,无机垃圾集中处理;二是以自然村为单位,根据自然村的大小,建立相应的垃圾集中倾倒收集区;三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相应的垃圾中转站;四是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清除处理各个村产生的垃圾;五是政府给予农业垃圾处理费用的相应补助。总结农业落后腐朽的文化对农业生态文化建设有百害而无一益,摒弃农业落后腐朽的文化,是农业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落后腐朽的文化有农业落后的生活习俗、封建迷信思想、赌博文化、落后腐朽的丧葬文化等。如农业落后的生活习俗所体现的野蛮性、不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对农民生态意识的形成构

24、成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农业的封建迷信思想更是生态文明的反面与对立面;农业的赌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农业建设的不稳定性因素的来源,是农业很多刑事案件的元凶;在很多农业还存在的落后腐朽的丧葬文化,对农业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突出。因此,要做好农业生态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摒弃农业现有的那些落后腐朽的文化。总之,要建设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就应建好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农业生态文化。参考文献1王朝才,胡章胜.“西藏社会经济领域”八个“重大问题的认识”M/民族地区农业公共财政建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68.2马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1.3路,兰岂凡.西藏可持续发展浅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