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docx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7368216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大学生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盐 城 师 范 学 院 毕业论文大学生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 学生姓名 狄 茜 茜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班 级 应用心理 13(1) 学 号 13153103 指导老师 刘 春 梅 2017年 5月13日毕业论文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1、本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2、本论文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3、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4、本论文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学生(签名): 2017年 5 月 13 日大学生依恋与人际关系的

2、相关研究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 摘 要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3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这四个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大学生依恋、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方式三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如下:(1)不同性别和是否独生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和是否独生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接人待物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与人交谈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异性交往上差异显著

3、。(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方式的表达抑制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方式的认知重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与人际关系中的与人交谈、交际交往、接人待物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依恋回避与情绪调节方式的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情绪调节方式的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方式的表达抑制和人际关系中的与人交谈呈显著正相关,与异性交往呈显著负相关。(5)情绪调节方式是大学生依恋和人际关系的中介变量,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关键词】 大学生;依恋;人际关系;情绪调节方式;中介变量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

4、tach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mediating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 regul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347 students were measur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5、 of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 TCSDS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experience of. This study makes difference tests from gender, grade,source of students and whether the only child of the four aspects. This test involves three variables: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

6、nd emotion regulation, we also analy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spects.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 attached to avoid of colleg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genders and whether the only child or not. The attached to anxiety of colleg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sour

7、ce of students and grades. (2) Dealing with the people of college student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genders and whether the only child or not. Talking to people of college student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genders. Communicating with opposite sex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

8、n grades. (3) In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 , there existe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xpress inhibit on gende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re also existe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xpress suppression on grades. (4)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ttached to avoid, attachedtoa

9、nxiety , talk to people,communicate with people and deal with the people of students in communication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each other. The attached to avoid and express suppression of students in express suppression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each other. The attached to anxiety and express inh

10、ibit of students in express suppression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each other. The express inhibit and talk to people of students in communication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each other while Heterosexual intercours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5)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 was a mediato

11、r factor between attach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attachment,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motion regulations types, mediating effect 目录1 问题的提出11.1 研究背景11.2 概念界定21.2.1 依恋21.2.2 人际关系21.2.3 情绪调节方式21.2.4 中介效应31.3 研究现状31.3.1 依恋的研究现状31.3.2 人际关系的研究现状41.3.3 情绪调节方式的研究现状41

12、.3.4 依恋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的研究现状41.3.5 依恋与情绪调节方式关系的研究现状41.3.6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方式关系的研究现状41.3.7依恋、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方式关系的研究现状52 研究方法52.1 被试52.2 测验工具52.2.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52.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52.2.3 情绪调节方式问卷63 结果63.1 大学生依恋的结果63.1.1 总体状况63.1.2 差异检验63.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结果83.2.1 总体状况83.2.2 差异检验83.3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结果103.3.1 总体状况103.3.2 差异检验113.4大学生依恋、人际

13、关系与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123.4.1 大学生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123.4.2 大学生依恋与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研究133.4.3 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研究133.5情绪调节方式对大学生依恋和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134 讨论154.1 大学生依恋的讨论154.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讨论164.3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讨论164.4 大学生依恋、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讨论174.5 情绪调节方式大学生依恋与情绪调节方式中介效应讨论185结论185.1 大学生依恋的研究185.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185.3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研究195.4 大学生依恋、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方式

14、相关关系的研究195.5 情绪调节方式大学生依恋与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研究196教育建议19参考文献22致谢24附录25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大学生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1 问题的提出1.1 研究背景大学生这一群体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身上承载着家国社会赋予的希望。而我们大学生又处在20岁左右关乎个人抉择的关键时期,同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伴随着的是他们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都有所波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人际关系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多项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人际交往中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马加爵事件、大学生失恋跳楼事件

15、、药家鑫事件等案例都警醒我们需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虽然这些只是大学生事件里比较极端的事件,不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与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考研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不能冷静地对待,正确应对或者处理这些问题,长此以往便会表现出不恰当的情绪。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必须要独立面对各类生活事件,依恋方式随着身份的转化已经转变为成人依恋。如果大学生能够建立恰当的的依恋关系,这可以使他们不仅可以与周围人保持亲密的情感关系,而且可以比较独立地开展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么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就会有良好的体验和经历,使自己更善于乐观积极地的面对与处

16、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如果大学生在大学里总是不能和周围的同学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脱离班集体,不关心同学,永远拒人千里之外,那么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也会逐渐疏离,这也会影响到他的情绪,使他无法专心于处理生活中的事件。因此,大学生不同的依恋方式无形中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体验。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成人依恋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并且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到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有的大学生个性冷静、能够客观地看待或者处理自己周围的事情,使用比较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然而有部分的大学生可能因为个人的认知模式方面的特点,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和处理自己周围的事件,内心比较脆弱,因此抗压能力也相应

17、地变得比较差,遇事容易慌乱、六神无主,经常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而且更倾向于使用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而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又会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1.2 概念界定1.2.1 依恋 最早对依恋进行关注的研究者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他看来,“依恋的实质是儿童对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抚养者最初的情感联结”。1精神分析学家John Bowlby最早提出了依恋的概念。John Bowlby经过调查研究认识到了母爱被剥夺的危险,并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母婴依恋”的概念。他认为,依恋是抚养者与幼儿之间的一种特殊情感连接,这种情感联结可被环境中一切合适的刺激所激起,是不需要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套本

18、能反应。Bartholomew & Horowitz结合Bowlby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把自我、他人模型分别分为了积极和消极两种,从而提出了四种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类型,即安全型、专注型、忽视型和恐惧型。2本文研究使用的是1994年Berman & Perling在他们的提出的依恋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全面的概念系统,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接近他们主观上认为能够满足其生理、心理安全的特定对象的稳定倾向和寻求接近的实质努力。31.2.2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反映的是个体或群体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状态。本研究使

19、用的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和所有人之间产生的联系。大学生可以是这个关系的主体,同样地,大学生所交往的对象也可以是这个关系的主体。41.2.3 情绪调节 由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称之为情绪。情绪包括一些最普遍、通俗的情绪,如喜、怒、哀、乐等,也包括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仇恨、羞耻等。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很多看上去随意的情绪实际都经过我们认真的思考。情绪对个体的学习、记忆、推理以及生活和适应等都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情绪反应应该要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会与个体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交往产生冲突,这就需要个

20、体要生活环境不断进行情绪调节,转变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才能有效处理事件。情绪调节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发展心理学开始,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确切定义。Dodge(1989)等认为,情绪调节是激发一种活动以调节(减弱、增强或改变)另一种活动的过程。5Thompson(1991)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监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郭德梭和孟昭兰(2005)认为情绪调节是为了适应外界情景和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和调节。6 本研究使用的是Gross(2001)提出的情绪调节的定义,他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何时发生

21、、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7 1.2.4 中介效应 中介变量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即自变量X通过某一变量M对因变量Y产生一定影响,则称M为X和Y的中介变量。本研究旨在探讨已知X、Y关系关系的内在机制8。而中介效应是通过中介变量的中介作用。XYce1XacYMe2e3b 中介变量的作用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c是X和Y的总效应,ab是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c是直接效应。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时,效应间的关系可表示为:c=c+ ab9。 图1 中介变量示意图1.3 研究现状1.3.1 依恋的研究现状 田瑞祺(2004)以上海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依恋焦虑在重大生活事

22、件预测心理健康中起中介作用。10 华东师范大学的杨洁的论文中涉及了成人依恋风格与抑郁、抑郁倾向这几个方面的研究。111.3.2 人际关系的研究现状 李玉彩(2002)研究发现乡镇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存在着更高的人际关系困扰。12 郑雪(2004)等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的危机,引起焦虑。13 1.3.3 情绪调节方式的研究现状黄海涛(2008)研究发现青少年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临各种负性情境在所难免,而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能显著降低负性情绪体验。黄敏儿等(2002)表情抑制可有效地掩盖情绪,促进社会适应

23、,保护人际关系。1.3.4 依恋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的研究现状依恋关系的研究最初是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进行的,但依恋连接却是持续存在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分割不仅会对个体的亲密人际如婚恋关系产生影响,还会影响个体的整个人际关系。1997年,Pietromonaco & barret认为依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人际关系有关的社会交往行为。李敏(2011)等以北京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来了依恋类型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个体比不安全型个体更容易与同伴进行交往。14孙远、桂莎莎(2012)研究了当前我国大学生依恋状况质量,发现依恋类型不同的个体,其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上也相应地存在显

24、著差异。151.3.5 依恋和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现状国外一些学者如Kobak和Sceery(1988)认为依恋理论的本质就是情绪调节理论。雷雳、张雷(2002)提出依恋对象的支持和情绪有效性对孩子发展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个体发展开朗个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王力、张厚粲等(2007)的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在成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起中介作用,是成人依恋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161.3.6 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现状李梅、卢家楣(2005)等研究发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和不良人际关系的学生在四种情绪调节方式上差异显著,受欢迎的学生经常采用情感求助、认知应对和情绪展露三种情绪

25、调节方式;有争议学生在情绪表露和认知应对这两种上比较多。17王金奎(2007)研究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并且他们经历的人际关系程度存在差异显著。展宁宁(2010)发现大学生正性情绪的情感分享、维持和负性情绪的转移、放松与人际关系困扰有着负相关关系。负性情绪的压抑、体验和发泄对人际困扰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181.3.7 依恋、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现状 史宁(2012)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调节在成人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认知重评在依恋回避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9王金奎(200

26、7)研究发现不良情绪调节策略在成人依恋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中充当中介变量。情绪反应是依恋焦虑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部分中介,并且效应显著。202 研究方法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师范学院本科学生380名作为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有效问卷一共有347份。其中有123名男生,224名女生;大一学生107人,大二学生88人,大三学生89人,大四学生63人;文科学生167人,理科学生180人;农村户口203人,城市户口144人;独生子女201人,非独生子女146人。2.2 测验工具2.2.1 ECR(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是一个设计比较合理,信效度也较高的自陈量表。

27、该量表是由36个题目组成,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量表,单题数为回避分量表,双题数为焦虑分量表,每个量表各有18道题。此外,根据公式计算,可得出四个相应的类型,分别为安全型、恐惧型、迷恋型和冷漠型,4个类型中得分最高的即为该个体的的依恋类型。该量表采用7级计分方式,1=非常不赞成、2=比较不赞成、3=有点不赞成、4=不赞成、5=有点赞成、6=比较赞成以及7=非常赞成。该量表中,反向计分的题目为:3、15、19、22、25、27、29、31、33、35。该量表大多用于测量恋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同样也适用于同伴之间依恋的测量。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在对大学生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时,该量表也适用于没

28、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212.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是由郑日昌编写的,旨在测量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该量表共有28道题,分为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四个维度,每个7个题目,每个题目都以“是”或“否”的方式作答,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答,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问卷总分和各个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困扰程度越大,得分越低说明困扰程度越小。经检验,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8,Cronbach系数为0.86。2.2.3 情绪调节方式问卷 本研究使用的是的C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方式问卷,该问卷共包括10个题目,由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分量表构成。其中认知重评6个题

29、目,表达抑制4个题目,采用的是七级计分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6,认知重评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表达抑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3 结果3.1 大学生依恋的结果3.1.1 总体状况 通过将本研究结果作为样本,进行单样本t检验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表1 大学生依恋的总体分析MSD依恋回避3.540.58依恋焦虑3.240.85表2 大学生依恋类型统计表人数百分比安全型4613.3%恐惧型18854.2%迷恋型339.5%冷漠型8023.1%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样本中,成人依恋为安全型的占13.3%,恐惧型的人占54.2%,迷恋型的人占9.

30、5%,冷漠型的人占23.1%。3.1.2 差异检验3.1.2.1性别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依恋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表3 大学生依恋的性别差异比较(MSD)因子男(n=123)女(n=224)tp依恋回避3.670.583.500.573.0260.003依恋焦虑3.220.863.260.84-0.4060.685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依恋焦虑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p0.05);大学生依恋回避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大学男生依恋回避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学女生。3.1.2.2年级差异通过对大学生依恋的年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表4 大学生依恋的年级

31、差异的方差分析(MSD)因子大一(n=107)大二(n=88)大三(n=89)大四 (n=63)F依恋回避3.540.633.590.593.550.543.470.580.517依恋焦虑3.450.893.150.773.180.893.100.753.224*注:*在 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在 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在 0.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下表同。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依恋回避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p0.05),大学生依恋焦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见表5:表5 不同年级大学生依恋焦虑年级差异检验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依

32、恋焦虑大一大二0.2990.081大三0.2670.163大四0.3420.044大二大三-0.0321.000大四0.0421.000大三大四-0.0751.000 从表5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依恋焦虑因子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四的学生。3.1.2.3生源地差异通过对大学生依恋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6:表6大学生依恋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城镇(n=144)农村(n=203)tp依恋回避3.560.643.530.540.4860.627依恋焦虑3.120.853.330.84-2.2330.026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依恋回避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p0.05),依

33、恋焦虑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p0.05)。具体表现为,城镇大学依恋焦虑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大学生。3.1.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依恋是否独生子女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7:表7 大学生依恋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MSD)独生(n=201)非独生(n=146)tp依恋回避3.480.543.620.64-2.1800.030依恋焦虑3.300.823.180.881.5290.127从表7可以看出,是否独生的大学生依恋焦虑在差异不显著(p0.05),依恋回避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p0.05)。具体表现为,独生大学生依恋回避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大学生。3.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结

34、果3.2.1 总体状况将人际关系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8:表8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分析MSD与人交谈2.351.70交际交往2.981.81接人待物1.671.47异性交往3.092.15人际关系总分11.063.85 从表8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的平均数为11.06,处于中等水平。在人际关系的各因子中,大学生的与人交谈与交际交往因子得分较高,分别为2.35和2.98, 而大学生的接人待物因子得分最低,为1.67分。3.2.2 差异检验3.2.2.1性别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9:表9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分析(MSD)因子

35、男(n=123)女(n=224)tp与人交谈2.721.802.141.603.1130.002交际交往2.781.813.091.81-1.5040.134接人待物1.991.691.491.313.0840.002异性交往3.112.093.082.180.1420.887人际关系总分11.444.1710.843.661.3950.164从表9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际交往与异性交往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p0.05);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与人交谈与接人待物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0.05),具体表现为,大学男生与人交谈和接人待物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学女生。 3.2.2.2年级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

36、析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0:表10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年级差异(MSD)因子大一(n=106)大二(n=88)大三(n=89)大四(n=63)F与人交谈2.551.742.481.832.121.542.161.621.434交际交往2.971.713.111.803.021.842.731.950.576接人待物1.691.461.971.581.531.461.401.302.216异性交往2.421.793.182.243.512.363.512.03 5.650*人际关系总分10.483.7211.523.4611.393.7210.923.181.502 从表10

37、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与人交谈、交际交往与异性交往上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异性交往上差异显著(p0.05)。 事后检验结果见表11:表11不同年级大学生接人待物的年级差异检验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异性交往大一大二-0.7610.074大三-1.0850.002大四-1.0870.008大二大三-0.3241.000大四-0.3261.000大三大四 -0.0021.000从表11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异性交往因子上,大三、大四的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3.2.2.3生源地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

38、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2:表1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生源地差异分析(MSD)城镇(n=144)农村(n=203)tp与人交谈2.301.672.391.71-0.4610.645交际交往2.811.843.101.78-1.4910.137 接人待物1.661.361.671.55-0.0640.949异性交往3.062.083.112.20-0.1960.845人际关系总分11.003.6911.103.96-0.2350.814从表1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与人交谈、交际交往、接人待物和异性交往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p0.05)。3.2.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人际关

39、系进行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3:表13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MSD)独生(n=201)非独生(n=146)tp与人交谈2.361.722.341.660.0550.956交际交往3.041.762.891.870.7620.447 接人待物1.811.491.471.422.1690.031异性交往3.082.103.102.22-0.0480.961人际关系总分11.083.9511.023.710.1530.879从表1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和异性交往在是否独生上差异不显著(p0.05);大学生接人待物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p0.05),具体表

40、现为,独生大学生接人待物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3.3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结果3.3.1 总体状况将情绪调节方式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4:表14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总体分析(MSD)MSD认知重评32.555.57表达抑制16.194.03 续表14MSD情绪调节方式总分48.746.14 从表14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总分的平均数为48.74,处于中等水平。在情绪调节方式的各因子中,大学生的认知重评因子得分较高,分别为32.55 而大学生的表达抑制因子得分最低,为16.19分。3.3.2 差异检验3.3.2.1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情绪调节

41、方式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5:表15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MSD)男(n=123)女(n=224)tp认知重评32.475.7232.615.52-2.2230.824表达抑制16.844.0515.833.992.2280.027情绪调节方式总分49.306.4448.445.971.2530.211从表15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表达抑制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大学男生表达抑制得分显著高于大学女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认知重评和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3.2.2年级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

42、果如表16:表16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MSD)因子大一(n=107)大二(n=88)大三(n=89)大四(n=63)F认知重评32.975.1731.455.3632.135.4033.956.452.877*表达抑制16.204.4216.103.9916.453.5815.954.080.208情绪调节方式总分49.176.0447.566.4148.585.9649.906.002.058从表16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总分及表达抑制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方式的认知重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见表1

43、7:表17 不同年级大学生认知重评年级差异检验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认知重评大一大二1.5170.344大三0.8371.000大四-0.9801.000大二大三-0.6801.000大四-2.4980.039大三大四1.8180.280从表17可以看出,在大学生认知重评因子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四学生。3.3.2.3生源地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生源地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8:表18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城镇(n=144)农村(n=203)tp认知重评32.926.0732.295.201.0310.303表达抑制15.984.3816.343.77-0.8320.406情绪调节方式总分48.906.2848.646.050.3890.698从表18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方式总分及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各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p0.05)。3.3.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