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血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_血液.ppt(8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血液血液v目的与要求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熟悉熟悉:1.血液的功能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了解了解:1.血细胞生理特性2.血型及输血原则v重点重点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v难点难点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概述概述体液的分布体液的分布l l一、体液与内环境(复习)一、体液与内环境(复习)一、体液与内环境(复习)一、体液与内环境(复习)n n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体液:体内水
2、及其中的溶质,n n 细胞内液细胞内液40-45%40-45%n n占体重占体重60-70%60-70%组织间液组织间液10-15%10-15%n n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20-25%20-25%血浆血浆 5%5%v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以区别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为内环境,以区别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有有什么特点?什么特点?vv这种动态平衡是在机体整体水平上,内环境中这种动态平衡是在机体整体水平上,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的总输入与总输出之间达到的动态的各种理化因子的总
3、输入与总输出之间达到的动态平衡。平衡。n一、组成一、组成n1 1、生物学组成、生物学组成l血液血液血细胞血细胞血浆血浆WBCPl(platelet)RBC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水(水(80%80%)HCO3-、Cl-、SO42-、HPO42 等等Na+、K+、Ca2+、Mg2+等等无机物无机物固体物(固体物(20%20%)有机物有机物全血全血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蛋白质蛋白质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补体补体不含氮有机物(葡萄糖、乳酸、酮体等)不含氮有机物(葡萄糖、乳酸、酮体等)非蛋白含氮物(氨基酸、尿酸、尿素等)非蛋白含氮物(氨基酸、尿
4、酸、尿素等)2 2、化学组成、化学组成水、固体物(无机物、有机物)水、固体物(无机物、有机物)1.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 (1.050-1.060)。)。2.血液的黏滞性: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 血液:血液:45 血浆:血浆:1.62.4 二、血液理化特性v3.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1)、定义:、定义:血浆所具有的促使低浓度侧水分子通过生物膜向血浆所具有的促使低浓度侧水分子通过生物膜向血浆中渗透的力量(血浆中渗透的力量(5776mmHg)。其与溶质颗粒)。其与溶质颗粒数成正比。数成正比。v血浆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
5、于其中的的晶体物质晶体物质,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如如Na+、Cl-,调调节节细胞细胞内外水平衡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v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所含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血浆中所含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调节调节血管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的的水平衡水平衡有有重要作用;重要作用;晶体物质晶体物质对保持对保持细胞内外细胞内外的的水平衡水平衡极为极为重要。重要。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等渗溶液。能使红细胞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保
6、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的溶液是是等张溶液等张溶液。所谓所谓“张力张力”实际上是指溶液中不能透实际上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见图见图)v0.85%-0.9%的的NaCl是等渗溶液,因其是等渗溶液,因其不能透过细胞膜,所以不能透过细胞膜,所以也是等张溶液。也是等张溶液。v.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尿素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能自由透过细胞膜,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不是等张溶液。v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粒数有关。颗粒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粒数有关。颗粒愈多,渗透压愈大
7、;愈多,渗透压愈大;v4.血液的酸碱度血液的酸碱度正常值正常值:7.35-7.45(极限值为极限值为7.0-7.8)7.357.0为酸中毒为酸中毒7.457.8为碱中毒为碱中毒原因:原因:1.血液中多种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液中多种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碳酸氢盐缓冲系统:NaHCO3/H2CO3(NaHCO3的量称的量称 为为碱储碱储)磷酸盐缓冲系统磷酸盐缓冲系统:Na2HPO4/NaH2PO4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浆蛋白缓冲系统:Na-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血红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K.Hb/H.Hb、K.HbO2/HbO2 2.受呼吸系统的调节受呼吸系统的调节 3.受肾脏
8、泌尿活动的调节受肾脏泌尿活动的调节其中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其中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当它们的当它们的比值比值为为20/1时,血液的酸碱度也就恒定了。时,血液的酸碱度也就恒定了。血液中血液中NaHCO3的含量称为碱贮的含量称为碱贮,鱼类血液的碱贮,鱼类血液的碱贮较高等脊椎动物的低,故其血液的较高等脊椎动物的低,故其血液的pH不如不如哺乳类的稳定。哺乳类的稳定。v5.5.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实际上即红细胞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实际上即红细胞比容比容成年男性成年男性40%-50%40%
9、-50%成年女性成年女性37%-48%37%-48%新生儿新生儿 约约55%55%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减少见于贫血v6.6.血量(血量(bloodvolume)v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v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血液。v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v 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流动储
10、备血量: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要意义。2.1.3血液的机能血液的机能(1).营养功能营养功能(2).运输功能运输功能血浆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是许多激素、离子、脂质、是许多激素、离子、脂质、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的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的载体载体。(3)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内环境稳定血浆与红细胞中的血浆与红细胞中的缓冲对缓冲对,维持,维持体液酸碱平体液酸碱平衡衡。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血浆胶体渗透压维
11、持血管内外体内水平衡,体内水平衡,血浆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维持细胞正常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形态。血液中的大量血液中的大量水分吸收热量,维持体温的恒水分吸收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定。(4)参与体液调节:运输参与体液调节:运输激素激素作用于相应的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靶细胞,改变其活动。(5)防御和保护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白细胞具有吞噬、分解作用;、分解作用;v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免疫(免疫球蛋白、补体和溶血素等),都能对抗或消球蛋白、补体和溶血素等),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灭毒素或细菌
12、;v血浆内的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系统物质参系统物质参与与凝血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纤溶、生理性止血等过程。等过程。l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l RBCl PL(platelet)l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组成l 颗粒颗粒WBCl WBCl 无粒无粒WBC嗜嗜中性中性嗜嗜酸性酸性嗜嗜碱性碱性淋巴淋巴单核单核cell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血细胞及其功能l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生理 n(一)红细胞的形态、数(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量 红细胞(禽)红细胞(禽)v(二)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 1 1、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红细胞的生
13、理学特性: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v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v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红细胞在低渗的低渗的NaCl浓度中浓度中,部分红细胞将,部分红细胞将因过度膨胀并因过度膨胀并破裂破裂,释出血红蛋白释出血红蛋白,称,称红细胞溶红细胞溶解解,简称,简称溶血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表明破裂和溶血的特性,表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渗透性脆性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渗透性脆性(osmoticfragility)。)。v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
14、spension stabilitysuspension stability)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rate,ESR),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ESR.魏氏法检测魏氏法检测ESRESR正常值正常值 v男:男:015mm/h;015mm/h;女:女:020m
15、m/h020mm/h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运输运输O2和和CO2缓冲作用:缓冲作用:4对缓冲物质对缓冲物质免疫免疫(三三)、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造血过程的调节、造血过程的调节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外周成熟血细胞外周成熟血细胞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a)爆式促进因子(爆式促进因子(BPA):):能促进早期红系祖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合成细胞合成DNA,使其增殖加强。,使其增殖加强。b)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进入增殖期,向
16、幼稚红细胞分化,促进血红蛋胞进入增殖期,向幼稚红细胞分化,促进血红蛋白合成,使血液中的成熟红细胞增加。(白合成,使血液中的成熟红细胞增加。(见图见图)c)雄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素可增强红细胞生成,雌激可增强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素抑制红细胞生成。vRbc的破坏:的破坏:vRBC分解成:珠蛋白、分解成:珠蛋白、Fe、胆绿素胆绿素v平均寿命平均寿命120天天NeutrophilsEosinophilsBasophilsLymphocytesMonocytesWhite Blood Cellsl二
17、、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生理 n(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v(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n 名称名称 百分比百分比 主要功能主要功能中性粒中性粒细胞胞 5070%吞噬与消化吞噬与消化 嗜酸性粒嗜酸性粒细胞胞 24%参与参与过敏反敏反应 蠕虫免疫反蠕虫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嗜碱性粒细胞胞 0.51%参与参与过敏反敏反应淋巴淋巴细胞胞 2040%T细胞胞 细胞免疫胞免疫 B细胞胞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单核核细胞胞 48%吞噬、免疫吞噬、免疫1、生理特性、生理特性2、白、白细胞分胞分类及功能及功能B-cellT-cell产生部位骨髓产生胸腺和法氏囊功能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18、寿命时间2天3天几个月5年Cell名项目2.2.3血小板血小板(1)粘附粘附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称为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粘血小板粘附附(thrombocyteadhesion)。可引起血小板)。可引起血小板中血栓烷中血栓烷A2(thromboxane,TXA2)增加)增加,引引起血管收缩。起血管收缩。v2.2.3.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2)聚集聚集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附、聚合成团的过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附、聚合成团的过程,称为程,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thrombocyteaggre
19、gation)。)。有两个时相:有两个时相:第一时相第一时相发生迅速,主要由受损组织释放的外源性发生迅速,主要由受损组织释放的外源性ADP所引起其特点是聚集是所引起其特点是聚集是可逆可逆;第二时相第二时相发生缓慢,主要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发生缓慢,主要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引起其特点是所引起其特点是不可逆的不可逆的。(3)释放反应释放反应指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指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ADP、5-羟色胺(羟色胺(5-HT)、儿茶酚胺、)、儿茶酚胺、Ca2+、血、血小板因小板因3(PF3)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的过程。)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的过程。(4)收缩收缩指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发
20、生的收缩过程。指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发生的收缩过程。它可导致它可导致血凝块回缩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有利于止血过程。、血栓硬化,有利于止血过程。(5)吸附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于表面。于表面。血管一旦破损,大量血小板粘附、聚集于破损部血管一旦破损,大量血小板粘附、聚集于破损部位,破损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则因此升高,促进并加速位,破损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则因此升高,促进并加速凝血过程。凝血过程。2.2.3.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参与生理性止血和
21、血液凝固过程。2.3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2.3.1生理止血生理止血指血液从血管流出,经数分钟指血液从血管流出,经数分钟出血出血将将自行停止自行停止,称,称为生理止血。为生理止血。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个过程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小小血管血管受伤后立即受伤后立即收缩收缩(2)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一个松软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实现的止血栓堵塞伤口,实现初步止血初步止血。(3)纤维蛋白块形成纤维蛋白块形成: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凝血块,加固止血
22、栓,变为不溶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凝血块,加固止血栓,有效制止出血。(有效制止出血。(见图见图)血液离开血管,血液离开血管,血液离开血管,血液离开血管,由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由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由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由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胶状态胶状态胶状态,叫血液凝固(或血凝)。它包含着由一,叫血液凝固(或血凝)。它包含着由一,叫血液凝固(或血凝)。它包含着由一,叫血液凝固(或血凝)。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
23、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将血细并交织成网,将血细并交织成网,将血细并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2.3.2血液凝固血液凝固(1)血液凝固的现象)血液凝固的现象v血液凝固后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小时,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
24、称为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serum)。)。v血清和血浆有何区别血清和血浆有何区别?v血清去除了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血浆蛋血清去除了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血浆蛋白,白,增加了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血小板释放的物质。红细胞与凝血红细胞与凝血vv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名,共有13种,即凝血因子种,即凝血因子。(2)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除钙离子与磷脂以外除钙离子与磷脂以外除
25、钙离子与磷脂以外除钙离子与磷脂以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都是蛋白质,都是蛋白质,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在该因子代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在该因子代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在该因子代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
26、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号的右下角标上号的右下角标上号的右下角标上“a”a”,如,如,如,如Inactive Inactive (F F)被激活为被激活为被激活为被激活为Active Active a a(F Fa a)。)。)。)。ActivationInactive XIXIIaActive XIa+vv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间的结合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间的结合 n n和维持血凝块稳定和维持血凝块稳定vv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fibrin-stabilizingn nfactorfactor,FSFFSF)vvvv蛋
27、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激活纤维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激活纤维 n n蛋白溶解酶蛋白溶解酶vv接触因子(接触因子(contactfactorcontactfactor)vvvv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C C。参与参与 n n内源性凝血机制内源性凝血机制vv血浆凝血激酶前质(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lasmaplasman nthromboplastinthromboplastinantecedentantecedent,PTAPTA)vvvv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 n n制制vvStu
28、art-Stuart-ProwerPrower因子因子vvvv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B B。参参 n n与内源性凝血机制与内源性凝血机制vv血浆凝血激酶(血浆凝血激酶(plasmaplasmathromboplastinthromboplastin n ncomponentcomponent,PTCPTC)vvvv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A A。参与参与 n n内源性凝血机制内源性凝血机制vv抗血友病因子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antihemophilicfactorfactor,n nAH
29、FAHF)vvvv肝合成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制肝合成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制vv前转变素(前转变素(proconvertinproconvertin)vvvv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 n n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vv前加速素(前加速素(proaccelerinproaccelerin)vvvv从饮食和骨释放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从饮食和骨释放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vvCaCa2+2+vvvv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外源性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外源性 n n凝血机制凝血机制vv组织凝血激酶(组织
30、凝血激酶(tissuetissuethromboplastinthromboplastin)vvvv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vv凝血酶原(凝血酶原(prothrombinprothrombin)vvvv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白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白vv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rinogen)vvvv特性和功能特性和功能vv名称名称vv因因子子血液凝血因子血液凝血因子vv(三)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三)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Ca2+vv第二步第二步第二步第二步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
31、血酶原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vv第三步第三步第三步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l l第一步第一步第一步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四)血液凝固的机理(四)血液凝固的机理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依靠依靠血浆内部血浆内部的凝的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形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形成而发生的凝血称为成而发生的凝血称为内内源性凝血途径源性凝血途径。(血管。(血管皮下组织)皮下组织)Blood Vessel InjuryIX IXaXI XIaX XaXII XIIaa
32、FibrinogenFibrinmonomerXIII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FibrinpolymerPK K Ca2+VIII PF3 Ca2+V PF3 Ca2+2.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依靠血管外组织依靠血管外组织释释放的放的组织因子组织因子(组织凝(组织凝血激酶,血激酶,因子因子)激活)激活凝血因子,而发生的凝凝血因子,而发生的凝血称为血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又称为凝血组织因子途又称为凝血组织因子途径。径。XaaFibrinogenFibrinmonomerXIIITissue InjuryTissue FactorThromboplastinVIIa VII
33、X FibrinpolymerV PF3 Ca2+Ca2+Blood Vessel InjuryIX IXaXI XIaX XaXII XIIaaFibrinogenFibrinmonomerXIIITissue InjuryTissue FactorThromboplastinVIIa VIIX 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FibrinpolymerPK K Ca2+VIII PF3 Ca2+V PF3 Ca2+Ca2+V PF3 Ca2+(五)血凝的加速与延缓(抗凝和促凝措施)(五)血凝的加速与延缓(抗凝和促凝措施)Ca2+促进凝血促进凝血:草酸、柠檬酸钠,乙二
34、胺四乙酸草酸、柠檬酸钠,乙二胺四乙酸(EDTA)除去除去Ca2+,延缓凝固。,延缓凝固。某些生物素:某些生物素:肝素、抗凝血酶肝素、抗凝血酶、水蛭素、蛇毒、水蛭素、蛇毒等延缓凝血等延缓凝血.a)抗凝血酶抗凝血酶:可封闭:可封闭凝血酶的活性中心,延缓凝血酶的活性中心,延缓凝固。凝固。b)肝素:肝素:可使可使抗凝血酶抗凝血酶的活性大大增加;抑制的活性大大增加;抑制凝血酶活性和释放纤溶酶凝血酶活性和释放纤溶酶,减弱减弱脂蛋白对血管内皮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的损伤,防止防止由血脂引起的血栓形成。由血脂引起的血栓形成。血浆蛋白血浆蛋白C和维生素和维生素K:a)维生素维生素K可激活血浆蛋白质可激活血浆蛋
35、白质C使某些凝血因子灭活。使某些凝血因子灭活。b)激活的血浆蛋白激活的血浆蛋白C可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可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C)维生素维生素K缺乏可使蛋白质缺乏可使蛋白质C合成减少、某些病理性合成减少、某些病理性血管内皮损伤使血浆蛋白血管内皮损伤使血浆蛋白C激活受阻都可增加血栓激活受阻都可增加血栓的形成。的形成。光滑的表面:光滑的表面: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解体,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解体,减弱对凝血过程的触发,因而延缓了凝血酶减弱对凝血过程的触发,因而延缓了凝血酶的形成。的形成。降低温度:降低温度:温度降低至温度降低至10以下许多参与凝以下许多参与凝血过程的酶的活性下降可延缓血液凝固。血过程的酶
36、的活性下降可延缓血液凝固。抗凝血措施抗凝血措施促凝血措施促凝血措施与光滑面接触与光滑面接触与粗造面接触与粗造面接触降低创面温度降低创面温度升高创面温度升高创面温度除除Ca2+(柠檬酸柠檬酸Na)输输Ca2+肝素肝素注注Vk除去纤维蛋白除去纤维蛋白二、二、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的溶解(一)纤溶的概念(一)纤溶的概念(一)纤溶的概念(一)纤溶的概念 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纤溶。纤溶。纤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纤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纤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纤
37、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v1.使使生生理理止止血血过过程程中中所所产产生生的的血血凝凝块块能能随随时时溶溶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v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第四节第四节 血型血型一、红细胞的凝集反应一、红细胞的凝集反应血型抗原、血型抗体、血清免疫学反应血型抗原、血型抗体、血清免疫学反应如果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个体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如果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个体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会聚集成团,这种现象称为合,其中的红细胞会聚集成团,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凝集(agglutination),是一种免疫现象
38、。,是一种免疫现象。红细胞膜上存在着特异的抗原(红细胞膜上存在着特异的抗原(凝集原凝集原)(agglutinogen),能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能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凝集素凝集素)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vv二、血型和血型系统二、血型和血型系统二、血型和血型系统二、血型和血型系统 vv1.1.血型血型血型血型 vv狭义的血型狭义的血型狭义的血型狭义的血型 vv广义的血型广义的血型广义的血型广义的血型 vv2.2.血型系统血型系统血型系统血型系统 vvABOABO血型系统(遗传特征、鉴定)血型系统(遗传特征、鉴定)血型系统(遗传特征、鉴定)血型系统(遗传特征、鉴定)vvRh
39、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血型系统血型系统 vv家畜的血型系统家畜的血型系统家畜的血型系统家畜的血型系统 ABO血型血型三、三、输血的基本原则:输血的基本原则:输血时必须注意输血时必须注意ABO血型与输血之间的关系,严格血型与输血之间的关系,严格掌握好输血的基本原则:掌握好输血的基本原则:(1)检查检查ABO血型血型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即坚持输同型血。血型相合,即坚持输同型血。(2)紧急情况下的输血紧急情况下的输血当无法得到同型血时,也当无法得到同型血时,也可以输入可以输入O型血,但是型血,但是O型血的人血浆中的抗型血的人血浆中的抗A和抗和抗B凝集素能使不
40、同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凝集素能使不同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也会发生意外。也会发生意外。(3)在每次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在每次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v其方法是:在其方法是:在37下,将供血者的下,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检查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进行配合试验检查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交叉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配血试验的主侧)。v同时还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同时还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检查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试验,检查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的次交叉配血试验的次侧侧)。)。v如果交叉配血的
41、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如果交叉配血的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可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无论次侧反应如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无论次侧反应如何,称为配血不合,不能进行输血。何,称为配血不合,不能进行输血。主侧l交叉配血实验 n n n n 供血者 受血者 n n红细胞 红细胞 n n n n 血清 血清亲子鉴定v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ematocrit)、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
42、ic pressure)(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等渗溶液等渗溶液(isotonic solution)(isotonic solution)、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suspension stability)、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ESR)、渗透脆性(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osmotic fragility)、)、趋化性趋化性(chemotaxischemotaxis)、)、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hemostasis)、血液凝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blood coagulation)、血清血清(serum)(serum)v思考题思考题1、血液有哪些生理功能、血液有哪些生理功能2、试述红细胞的生理作用、生成原料、及试述红细胞的生理作用、生成原料、及生成调节生成调节3、试述生理止血过程试述生理止血过程4、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