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D(附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7133086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D(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D(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D(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D(附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D一、选择题1.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B.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C.选文第三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景。D.选文第四段流露出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2 .对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君子好逑(爱好)B.参差荐菜(长短不齐的样子)左右至之(挑选)C.溯涧众之(逆流而上)溯游从之(顺流而下)D.兼葭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道阻且跷(高).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B.以其境过清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闻水声

2、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D.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二、语言表达4,下面的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是()东坡右手执卷端右手指卷东坡现右足鲁直左手执卷末左手抚鲁直背鲁直现左足 如有所语A.B.C.D.5 .请仿照示例中的对文学人物的评论,从下面列出的人物中选择一位进行评论。要求:符合人物特 点,句式大体一致。示例:陶渊明: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他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人物:李白杜甫周敦颐三、诗歌鉴赏阅读课文,回答问题。6 .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7的主要艺术表现

3、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8 .在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9 .和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 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10 .比较和在写法上的异同。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小石潭记柳宗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琬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蟆,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

4、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1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悄怆幽邃悄怆:卷石底以出卷:怡然不动然:乃记之而去去: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心乐之何陋之有B.全石以为底武陵人捕鱼为业C.以其境过清哒我酌油知之D.隶面从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

5、灭可见。13 .第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五、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这是一件巧夺天工的红玛瑙雕件。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那朵荷花,枝干不是雕的,天然的一道 黑筋。雕刻师合理利用,巧雕俏色,荷花蕊的颜色,也是自然的白,利用之合理,不得不佩服。而这件雕件的经历其实颇为坎坷,曾几经辗转以极低的价格,转手到一位雕刻家手中。雕刻家拿 到料子,连续看了三天,最终,想出一个创意设计那条无法回避的黑筋,浑然天成一根亭亭 玉立的枝干。最后,作品以高价卖出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六、填空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

6、隔篁竹:(2)水尤清冽(3)为越(4)为嵋(5)潭中鱼可百诳头(6)日光下撤(7)怡然不动俶尔远逝(9)往来翕忽(10)悄怆幽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译文:(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14 .给加线的字注音。篁竹()清冽()坂()嵋()鱼然()俶()龛忽()犬牙差互() 悄怆() ()幽邃()答案解析1 .【答案】B【解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通过课文内容我们 可知,这句话是侧面写水,通过鱼的影子能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侧面写出了水清。对于每一个选项的内容

7、,其原句出现在什么地方,哪个段落,都要找到根据。然后,仔细阅读相 关的句子,看是不是跟选项的意思一致,一致则排除掉。另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做进一步验证。 当然,更不能认为找到答案就不看下面的选项了,一定要把选项辨析完,才能使答案更准确。2 .【答案】A【解析】A加点词解释有误。“好”的意思是“好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 君子的好配偶。3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D项中“清啷是“水清澈”的意思。4 .【答案】C【解析】熟读课文,并且按照句子间的意思来辨析句子的前后顺序。5 .【答案】示例:李白,他携着一缕月光走来,带来一抹皎洁清冷的诗意忧伤。他向往

8、“明朝散发 弄扁舟”的潇洒,他坚守“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仰。【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完成仿写题,一是准确把握母句句型,二是按照提供的材料或要求套用 母句句型。比如本题的母句句型是:(仿写人物),他(与人物关联的事物)走来,带来(人物 情感或贡献)。他向往上(仿写人物的名句)的,他追求上(仿写人物的名句)的J.【答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 之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 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关雎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

9、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兼葭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6 .【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 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 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解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 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

10、于 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7 .【答案】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 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 露凝为霜, 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 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 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 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

11、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境地。【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 传情。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 情感。8 .【答案】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兼葭全篇三章 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 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 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 态,“辗转(叠韵

12、)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兼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涧从之”、溯游从之 作了铺垫,渲染了气氛。)【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 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例如关雎中“关关”形容鸟叫声,兼葭中的苍苍、“萋 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9 .【答案】关雌着重于叙事,而兼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兼葭比关雌的情感韵 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

13、整的艺术 境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诗歌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 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 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关雎着重于叙事,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 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1L【答案】忧伤弯曲的样子离开【解析】“悄”“怆”同义词复用,意思是“忧伤中的“卷”在这里是“弯曲”的意思;中的“怡 然”,“然”作为形容词词尾,翻译成“的样子;中的“去”古今意义有别,今义是从所在地到 别的地方,古义是离开。12 .【答案】B【解析】B项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A项的两个“之”意思分别是“代

14、词,这件事”“助词,宾 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两个“为”意思都是“动词,作为C项的两个“以”意思分别是“连词,因 为介词,凭、靠“;D项的两个“而”意思分别是“表并列,不译.表转折,却。13 .【答案】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我)向 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解析】“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披拂”,随风飘拂;“西南”,名词作状语,向 西南;“斗”“蛇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通顺即可。14 .【答案】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

15、内心愤懑,二是 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考查重点在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后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 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欢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他不禁触景伤怀, 忧伤、凄凉的心境便又会自然流露出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恰恰是这种心情的写照。 15.【答案】合理利用,成就完美一条无法回避的黑筋,在巧手雕刻家的手中浑然天成一根亭亭玉立的枝干,一块曾以极低价格出

16、售的料子,最终成为一件绝世珍品,不是它的瑕疵不存在了,而是因为雕刻家合理利用了瑕疵, 成就了一块完美的艺术品。物如此,人亦如此。古话说得好:“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短处,也不可能没有长处,比如盲人,看不见外面的 世界是他们的人生瑕疵,但如果他们工作于摄影器材公司的暗室,就将自己的瑕疵变成了优势, 所以说存在瑕疵不一定就不好,只要合理利用,也可以成就完美。莎士比亚,人们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戏剧大师,可他年轻的时候却是做车夫的,没有身份,没有钱, 最后还是成功了,写了那么多戏剧。难道他当初的境遇不是很大的瑕疵吗?可他用了比常人更苦的功夫,把他对生活的种种体验融入到了写作中去,把自身的瑕疵转化为了

17、优势,他成功了。印度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印度有一个挑水工,每天挑着一个有裂缝的水罐和一个完美的水罐去很 远的溪中挑水,可每次回到主人家中,有裂缝的水罐中只剩下半罐水,于是有裂缝的水罐对挑水 工说:“对不起,你每次付出了力气,我却没有让你得到应有的回报! ”挑水工说:“你不要自卑, 你看路旁的那些漂亮的鲜花长得多好看啊,而且都生长在你这边,这是因为我利用了你会漏水这 点来浇这些花儿。”挑水工是位生活艺术大师,他懂得如何发现和创造美。水罐有裂缝是瑕疵,不 错!但它的这条裂缝同时也是优势所在,因为它完成了完美水罐不能做的事情。试想,如果没有 裂缝漏水,怎么会有美丽的花朵去点缀桌子?挑水工的创造,多么富

18、有诗情画意。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合理利用瑕疵,则瑕疵可能成就完美。虽然瑕疵和完美之间 不能直接画上等号,可是瑕疵未必比完美差! “天生我材必有用! ”自卑其实是个很大的错误,错误 的根源就在于盲目地、机械地套别人的生活方式,无形中把别人成了衡量自己的标准,于是悲从 中来。其实,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处理,聪明地转化,就天高地阔了。所以当你与瑕疵相处时不必灰心。再悲观的时候也有理由不悲观,再失望的时候也可以找到希望, 再大的瑕疵也还会有属于自己的美好。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转化,问题就在于你如何突破,如何化 解。让我们从忧心忡忡的阴影中走出来,开拓进取缔造优势吧。也许,成功就近在咫尺。【解析】

19、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 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 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 “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 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主旨领悟法”来审题立意。一件红玛瑙材料最初以低价转让,是因为它存在黑筋,也就 是存在瑕疵,而后来这件材料被雕成了艺术品,却得以高价出售,原因仍然是它存在那个瑕疵。 同样是瑕疵,为什么使同一块材料前后身价差别如

20、此之大呢?就是因为未雕刻之前人们只看到了 瑕疵,认为它破坏了材料整体的美;而雕刻之后,雕刻家合理利用了瑕疵,将瑕疵转化为雕件中 的最出色的地方。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本题的立意:合理利用瑕疵,缺点也 可转化为优点(或劣势也可转化为优势)。文体上看,本题除诗歌外没有其他限制,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训练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 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选材真实,以情感人;议论文要论点准确、鲜明,论据典型新颖,论 证严谨,逻辑性强。16 .【答案】篁竹:竹林 尤:格外(3)垠:水中高地(4)蛾:不平的岩石 许:表示约数 澈: 穿透伯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0)

21、悄怆:忧伤 邃: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 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 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7 .【答案】(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3)(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解析】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 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

22、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 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 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 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册h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一般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对我们初中 生来说能基本做到前两项就很不错了。18 .答案huang lie chi kan yi chu xT cT qiao chuang sui【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 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 系统性地复习。本题需要注意的读音是:邃应读su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