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考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考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全国新高考n卷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子夫同母弟卫青,其父郑季,本平阳县吏,给事侯家,与卫媪生青,冒姓卫氏。青长,为侯家骑奴。五年,匈 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士金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 So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得右贤畜数近百万, 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六年春二月,大将军青出定 襄,击匈奴。以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休 士马于
2、定襄、云中、雁门。六年夏四月,卫青复将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右将军建、前将军信并军 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八 百降匈奴。建尽亡其军,脱身亡,自归大将军。议郎周霸日:“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 军之威。”军正阂、长史安日:“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自归而斩之, 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大将军日:“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咸,甚失臣意。且使 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3、” 军吏皆日:“善。”遂囚建,诣行在所。四年,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大将军出塞 千余里,度幕,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 入,大风起,砂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土马尚强,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 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大将军为人仁,喜土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四武帝伐匈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 B.天子令车骑将军青
4、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 C.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 D.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得畜数近百万,与“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两句中的“得”含义不同。A. “诸将皆属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中的“焉”含义不同。c.“当单于数万,,与“当与秦相较”(六国论)两句中的“当”含义相同。D. “诣行在所,与“诣太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诣
5、”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青擅长远袭,一战成名。卫青以车骑将军身份率领军队,长途夜袭并打败大意轻敌的匈奴右贤王,回边塞后被授大将军印。第1页共37页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日/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日楚/王后劝立之/B.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日/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日楚/王后劝立之/C.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日/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日楚/王后劝立之/
6、D.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日/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日楚/王后劝立之/3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厩,指的是宫廷外的马舍。厩,其本意为指马圈、马棚,后来引申为牲口棚。B.山陵崩,在文中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天子死日崩”的表述见于礼记曲礼。C. “贾于邯郸”的“贾”指做买卖,与成语“商贾云集”的“贾”读音、用法相同。D.避席,指古人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离开坐席而伏于地或站起身。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濮阳商人吕不韦有政治眼光,非常善于审时度势,他见到秦国入赵为人质的公子异人,便觉得奇
7、货可居,准备做一笔拥君立国的大买卖。B.吕不韦先去说服异人,谈及他危难的处境,说秦赵一旦开战,异人性命难保,并允诺有办法助异人回国并继承王位,获得了异人的信任。C.吕不韦讲究策略,迂回前进。为说服华阳夫人,他先去说服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华阳夫人是楚国人,他为讨好华阳夫人,让异人更换名字。D.吕不韦在子楚登上秦国君主之位后,被任命为国相,并被封为文信侯,获得了蓝田十二县的食邑,实现了自己谋立国家之主,获利无数的目标。3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2)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40 .吕不韦是怎样
8、劝动阳泉君接受自己的建议的?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日:“曲 有误,周郎顾。“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 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日:“吾得卿,谐也。”遂 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第10页共37
9、页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 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 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 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 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
10、江北。瑜等在南 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 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文段二:疾困与吴主笺周瑜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 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曹 操)在北,疆场未静,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阡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摘编
11、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注】讨逆:孙权长兄孙策,受汉封为讨逆将军。威灵:国家(或帝王、祖先)的神力。4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42.下列对文中加点
12、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在文中指周瑜的叔叔周尚。B.瑜往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两个“省”含义不同。C.权,即孙权,孙策的弟弟,也即辛弃疾永遇乐词中的“孙仲谋LD. “为汉家除残去秽”与“因为长句”中的两个为”的含义相同。4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来到吴国,颇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B.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东吴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C.周瑜的部将黄盖很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用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D.周瑜
13、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之后,弹奏者有差错,他也能听得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第11页共37页4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2)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45 .文段二为周瑜病危时写给吴主孙权的信,请概括其中主要表达了哪三点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煜遣其弟从善来朝,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 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先是,唐主以银五万遗赵普,普以白帝,帝曰: “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对。“普辞,帝曰:“大国之
14、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 仁肇密陈:“淮南戍兵少,宋前已灭蜀,今又取岭南,道远师疲。愿假臣兵数万,复江北旧境。”江南主不听。又日: “吴越,仇触也,他日必为北朝持角。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 取。”江南主亦不用。帝忌仁肇威名,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曰:“仁肇将来降,先持 此为信。“使者归,白江南主。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七年九月,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 主入朝。江南主称疾固辞。穆、日:“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江 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
15、。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至是, 彬等入辞,帝诫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 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 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 ”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 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封违命侯。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唐主手疏求遣
16、/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 主为江南国主/B.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广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 为江南国主/C.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具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 为江南国主/D.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广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 为江南国主/.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江南主称疾固辞呜“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17、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中的“固”意义相同。B. “讽”有“用婉言指责或规劝”以及“造谣、中伤”之意,文中指前者,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意义相同。C.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文中指“宋朝”。第12页共37页D.露布,意思是“不缄封的文书 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4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主李煜去国号之后,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建议希望趁宋朝攻取岭南、劳师远袭之机,率兵收复江北旧土,但 未被采纳。B.林仁肇认为吴越是江南的隐患,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
18、,偷偷的攻取吴越之地,也未被 采纳。C.曹彬讨伐江南之前,宋太祖告诫他,不可劫掠百姓,多造杀戮,而应通过树立威信使百姓自愿归顺。D.九年正月,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最终封其为违命侯。4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2)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49 .宋太祖在出兵平江南之前做了哪些准备,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第13页共37页参考答案1 . A 2. C 3. B 4. (1)大将军卫青出塞后,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的居住地, 便亲自带着精兵向单于的居住地挺进。(2)大将军(卫
19、青)为人仁义善良,尊重士兵,谦虚退让,凭着(用)自己宽 和柔顺的性格讨好皇上。5. 周霸认为应斩杀以示将军之威。军正闵、长史 安认为情有可原。卫青认为应交由皇上裁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武帝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塞,与各部共率领十几万人, 攻击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距自己路途遥远,不会很快到达,饮酒,大醉。“出高阙”省略了介词“于”,“(于)高阙”是“出”的后置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BD;“汉兵远”是主谓短语,做“以为”的宾语,故应该把“右贤王以为汉兵远”断为一句, 排除C。故选Ao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得:
20、得到。“得畜数近百万”句意:俘获近百万头牲畜。得:能够。”未得与项羽相见”句意: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8 .焉:代词,代卫青。“当单于数万”句意:诸将领都属卫青统领。焉:副词,于是,乃。“焉能治之”句意:如此才能治理混乱。C当:抵挡。”当单于数万”句意:抵挡单于数万人。当:倘若。“当与秦相较”句意:倘若与秦国较量D.诣:送到。“诣行在所”句意:送到汉武帝所在的地方。诣:拜访。“诣太守”句意:拜访太守。故选Co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卫青于同一年春、夏两次率军攻击匈奴,斩杀匈奴多人,缴获近百万头牲畜” 说法错误,”缴获近百万头牲畜”是在前面攻打右贤王的时候;”各路兵马都大获 全胜
21、”错误,第二次时,苏建与赵信皆败。故选B。第14页共37页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既”,以后;“以”,带领;“走 进军。(2) “仁”,仁义善良;“喜”,尊重;“媚”,讨好。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原文内容“议郎周霸日: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 军之威”可得出周霸认为应斩杀以示将军之威。根据原文内容“军正闵、长史安日: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 数千当单于数万,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可得出军正闵、长史 安认为情有可原。由“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咸,甚失臣意。且使臣
22、职 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以见为 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可得出卫青认为应交由皇上裁决。参考译文:卫子夫和卫青是同母异父的姐弟,卫青的父亲郑季,原本是平阳县的县吏, 后来到平阳侯家里侍奉当差,和卫媪生了卫青,并让他冒充卫姓。后来卫青长大 了,就在平阳侯家中做骑奴。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匈奴右贤王多次率 军侵扰朔方郡,汉武帝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驹兵从高阙出塞,与各部共率领 十几万人,攻击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距自己路途遥远,不会很快到达,饮酒, 大醉。卫青等率兵出塞六七百里,乘夜赶到。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很吃惊,乘 夜逸走,只带数百名强壮的骑兵冲
23、出包围,向北逃去。卫青俘获右贤王近百万头 牲畜,于是卫青率军回朝。回到边塞,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在军中拜卫 青为大将军,诸将领都属卫青统领。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季二月,大 将军卫青又奉命率军自定襄出发出击匈奴。任命翕侯赵信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 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都归大将军卫青统领,这次斩杀匈奴几千人返回,驻 扎在定襄、云中、雁门等地休养兵马。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夏季四月, 卫青再次率六位将军自定襄出发,攻打匈奴,斩杀与俘虏匈奴一万多人。右将军 苏建、前将军赵信共三千多马奇兵,单独与匈奴单于所率军队相遇,交战天多,汉 军伤亡殆尽。赵信原为匈奴小部落的首领,归降汉朝后
24、,被汉朝封为翕侯,现在 战败,匈奴引诱他投降,于是他率领其部剩余的八百名骑兵投降了匈奴。苏建全 军覆没,脱身逃亡,独自回到大将军卫青的军营。议郎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出第15页共37页 兵以来,未曾斩杀过一位副将。如今苏建弃军逃回,应将斩首以示将军的威严。” 军正闵、长史安说:“不对。兵法说小部队坚强作战,也会被大部队擒住。 如今苏建以数千的军队抵挡单于数万人,独自返回,将其斩首,是告诉以后战败 的将领不要再返回。所以不应斩杀苏建。”大将军说:“我卫青有幸以皇上亲信 的身份统领大军,不担心没有威严,周霸劝我杀苏建以示威严,很不符合为人臣 的本分。况且我的职权即使允许我斩杀(有罪)将领,但凭借我大
25、臣的尊贵地位 和深受皇上的宠信,也不敢擅自在境外诛杀大将。一切交给皇上,由皇上裁决, 以显示作为臣子的不敢专权,不是更好吗!”军吏们都说:“好。”于是把苏建 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所在的地方。汉武帝元朔四年,大将军卫青出塞后,从俘 虏口中得知单于的居住地,便亲自带着精兵向单于的居住地挺进。大将军卫青率 军出塞一千余里,横穿过大沙漠,看到单于的军队正列阵以待。于是卫青下令利 用兵车围成一周结成营阵,又令五千骑兵向匈奴出击,匈奴派出约一万名崎兵迎 战。这时恰好太阳要落山,狂风骤起,砂砾打在脸上,两军相互看不见,汉军增 派左右两翼的军队将单于包围。单于看到汉兵人数很多,而且兵马也很强,估计 自己再战下
26、去,也打不过汉兵,于是单于便乘坐六匹骡子拉的车,带着数百名精 壮骑兵,径直冲出汉军的包围,向西北奔去。大将军(卫青)为人仁义善良,尊 重士兵,谦虚退让,凭着(用)自己宽和柔顺的性格讨好皇上。6 . A 7. A 8. B 9. (1)两国国君各自发扬德行,两国臣子各自尽忠君王, 将领则擂起战鼓,那时我们两国的战争才刚刚开始。(2)孙权有僭号篡逆之心已经很久了,我国忽略他的薄情寡义的原因,是希求 掩角之援。10. 土地宽广。领袖杰出。地势险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如大王归附魏国,魏国一定会进一步希望您朝拜,要求太子做人质,如 果不服从,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进攻,
27、蜀国则顺流东下,趁机分取利益, 这样的话,江南之地可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上望大王之入朝”与“下求太子之内侍”结构相同,故“上望”后不能断开,排除BC;第16页共37页“江南之地”是“非复大王之有也”的主语,“江南之地”后不能断开;且“如此”是像 这样的意思,应单独成句,排除D。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绝交/隔绝,阻断。含义不同。句意:当时吴王尚未和魏国断绝关系/尾 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7 .正确。均为奏表。句意:邓芝于是自己上奏表请求接见说/臣通过上奏表仔细 陈述让您听到(我的想法)。C.正确。均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8、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之后,分三道入海,故称三 江。句意:吴国有三江之险/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D.正确。句意:我国势必要重新移兵向东部戍守/假使拿嵋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 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顺利得到吴王的召见”错误,由原文“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 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日可知,邓芝奉命到吴国后,没有顺利得到吴王的召见。 当时吴王还犹豫不决,邓芝是通过上表才见到吴王的。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茂”,发扬;“袍鼓”,战鼓;“方”,才,刚刚。(2) “僭逆”,僭号篡逆;“衅”,者,也
29、”,表判断;“所以”,表原因, 的原因。第17页共37页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9 原文“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可知,优势之一是土地宽广。10 原文“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可知,优势之二是领袖杰出。 由原文“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可知,优势之三是地势险要。参考译文:魏文帝黄初四年夏季四月癸巳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去世。五月,太子刘禅 即位。秋季八月,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皇上年幼,刚即帝位, 应当派遣重要使臣,再次申明与吴国和好的愿望。”诸葛亮说:“我已考虑很久, 只是没有合适人选,现在找到了。“邓芝问:此人是谁? ”诸葛亮说:“就是
30、 使君您啊。”于是派遣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与吴国重建友好关系。冬季十月, 邓芝到达吴国,当时吴王尚未和魏国断绝关系,所以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接见邓 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请求接见,说:“我这次来也是为吴国着想,不仅仅只为 蜀国利益。”吴王这才接见邓芝,说:“孤确实愿与蜀国和好,但是恐怕蜀国君 主年幼,国土狭小,势力不强,给魏国以可乘之机,无法保全自己。“邓芝回答 说:“吴、蜀两国,有四个州的地盘。大王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豪杰。 蜀国地势险要,防守坚固,吴国有三江之险。两国优势合在一起,像唇齿一样相 依相辅,进可兼并天下,退可与魏国鼎足而立,这是非常自然的道理。假如大王 归附魏国,魏国一定会进
31、一步希望您朝拜,要求太子做人质,如果不服从,便以 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进攻,蜀国则顺流东下,趁机分取利益,这样的话,江南 之地可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吴王沉默很久,说:“你说得很对。”于是和魏 国断绝关系,只与蜀汉连和。魏文帝黄初五年夏季四月,吴王(孙权)派辅义中郎 将吴郡人张涵到前聘问,从此吴、蜀两国信使往来不断。蜀汉再次派邓芝到吴国 聘问,吴王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两国君主分而出之,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 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兼并魏国之后,大王未能深刻认识天 命,两国国意各自发扬德行,两国臣子各自尽忠君王,将领则擂起战鼓,那时我 们两国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吴王大笑说:“
32、你的诚意竟然到了这种地步!”魏 明帝太和三年夏季四月,吴王(孙权)派遣使者到达蜀汉,提议两国并尊吴、蜀二 帝,蜀国大臣认为,与吴国结盟没有实际益处,而且名分体制并不通顺,应当表第18页共37页明自身的正统与正义,断绝盟约友好。丞相葛亮说:“孙权有僭越篡逆之心已经 很久了,我国忽略他的薄情寡义的原因,是希求持角之援。如今公开断绝现状吴 国对我国必定深为仇恨。我国势必要重新移兵向东部戍守,与吴国对抗,必须先 兼并吴国土地,才能讨论进动中原。吴国贤才还很多,文武将相和睦,不可能短 时间平定。要屯兵防守,坐等之间师疲将老,使得北方魏国的诡计得逞,这并非 谋略中的上策。”于是派遣卫尉陈震出使吴国,祝贺孙
33、权称号登极。11. C 12. B 13. B 14. (1)我将要设置国相,在季成子与翟触二人之间选 择,我安排谁才合适呢?(2)我应对先生的方式不当,请让我修养自己的德性后向先生学习。15. 季成子虽然享受很高的俸禄,但绝大部分时间奔波在京城之外。季成子举荐的人成了国君的老师,而翟黄举荐的人只是国君的臣子。【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卑贱的人不能为尊贵的人谋划,外臣不能为君主谋划内事,关 系疏远的人不能为关系亲近的人谋划,我是个被疏远而卑贱的人,不敢接受您的 旨意。”魏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我希望与先生共同面对,请不要推辞。“命”在句中是“闻”的宾语,中间不
34、能断开;“文侯”则是后一句“日”的主语,故应 在“文侯”前断开,排除AB;“此国事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故应在“也”后断开,排除D。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然则”,既然。句意:那么齐国管仲就不算贤人/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 候才会感到快乐呢?B.“是”,都是“这”的意思,含义相同。句意:凭借这个知道季成子将要成为国相 /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C.说法正确。D.说法正确。故选B。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9页共37页B.卫青沉毅果敢,战功卓著。卫青于同一年春、夏两次率军攻击匈奴,斩杀匈奴多人,缴获
35、近百万头牲畜,各路 兵马都大获全胜。C.卫青功高低调,权重自制。卫青认为不需要通过斩杀兵败逃归的副将来建立威信,也不能因为受到皇上宠信而 独断专行。D.卫青深入腹地,用兵如神。卫青出塞千余里,利用兵车结成营阵,派五千骑兵出击,后来又增派左右两翼的军 队将单于包围。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2)大将军为人仁,喜土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5 .苏建余军覆没后,脱身逃亡,独自回到汉营,对他的处置有哪些意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年夏四月癸巳,汉主迪于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秋八月,汉尚书义阳邓芝言于诸
36、葛亮日:“今主上幼弱, 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日: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 ”亮日:“即 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日:“臣 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日:“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 芝对日:“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 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 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
37、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日:“君言是也尸遂绝魏, 专与汉连和。五年夏四月,吴王使辅义中郎将吴郡张温聘于汉,自是吴蜀信使不绝。汉复遣邓芝聘于吴,吴王谓之 日:“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君各茂 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枪鼓,则战争方始耳。”吴王大笑日:“君之诚款,乃当尔耶!“明帝太和三年夏四月,吴主 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汉。汉人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仲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丞相亮日:“权有僭逆之心 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持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更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 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辑穆
38、,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守,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乃遣卫尉陈震 使于吴,贺称尊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 地非复大王之有也B.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 地非复大王之有也C.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第2页共37页B.”魏文侯没有采纳这一建议”错误。根
39、据原文“寡人之相定矣”可知,魏文侯是依 照李克制定的标准来确定谁担任国相的,“先生出矣”,是李克已经完成了任务, 可以离开了,而不是“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故选B。1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 “置”,设置;“孰置”,即“置孰,安排谁,宾语前置。(2) “失对”,没有正确应对;“请”,请允许我。1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中李克比较翟黄和季成子两人的内容主要在他所说的话“李克曰:不如季成子。 季成子食采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彼其所 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中。从“季成子食采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可知李克对季成子品
40、德的高度赞赏,故可 归纳出:季成子虽然享受很高的俸禄,但绝大部分时间奔波在京城之外。从“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中可知李克对季成子和翟黄 政治才能的比较,由此可得:季成子举荐的人成了国君的老师,而翟黄举荐的人 只是国君的臣子。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如今的臣子中谁是贤人? ”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 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俩是贤人。”子贡说:“那么齐国管仲就不算贤人, 郑国子产就不算贤人吗? ”孔子说:“赐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是 引进贤人的为贤呢,还是出力的为贤呢? ”子贡说:“引进贤人的为贤。”孔子 说:“对。我听说鲍叔引进了管仲,子皮引进了子产,没有
41、听说管仲、子产引进 过什么贤人。”魏文侯将要设置国相,召见李克向他询问这件事,说:“我将要 设置国相,在季成子与翟触二人之间选择,我安排谁才合适呢? ”李克说:“我 听说,卑贱的人不能为尊贵的人谋划,外臣不能为君主谋划内事,关系疏远的人 不能为关系亲近的人谋划,我是个被疏远而卑贱的人,不敢接受您的旨意。”魏 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我希望与先生共同面对,请不要推辞。”李克说:“可 知这是因为您没能详察,显贵时要看他所推举的人,富有时要看他所结交的人, 贫贱时要看他不拿取什么,穷困潦倒时要看他不做什么,从这些方面观察他就可 以知道了。”魏文侯说:“先生您出去吧,我的国相已经确定了。”李克出宫后,
42、第20页共37页便去拜访翟黄,翟黄问他:“我听说国君向先生询问国相的事,不知道结果谁做 国相? ”李克说:“季成子做国相。翟黄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我对先生您 很失望。”李克说:“您怎么就对我失望呢?您曾经向您的国君进言推荐我,难 道是想与我勾结而谋求大官吗?国君向我询问国相的事,我回答说:这是因为 您没能详察,显贵时要看他所推举的人,富有时要看他所结交的人,贫贱时要看 他不拿取什么,穷困潦倒时要看他不做什么,从这些方面观察他就可以知道了 国君说:您出去吧,我的国相已经确定了。我因此知道季成子将做国相。” 翟黄不高兴地说:“我为何就不能做国相呢?西河郡守,是我推荐而任命的;计 事内史,是我推荐
43、而任命的;国君想要攻打中山国,我就举荐了乐羊;没有能使 国家得到治理的大臣,我就引荐了先生您;没有师傅能辅导国君的儿子,我就引 荐了屈侯笫。我怎么就不如季成子呢? ”李克说:“您不如季成子。季成子俸禄 千钟,可他十分之九的时间在外,十分之一的时间居住在京城中,因此从东方得 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他所推举的这些人,是国君的老师;您所推举 的人,只是做臣子的人才。”翟黄局促不安并惭愧地说:“我应对先生的方式不 当,请让我修养自己的德性后向先生学习。”16 . B 17. B 18. C 19. (1)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 要败坏了国家大事!(2)不遇到盘根错节(或弯曲的
44、树根、交错的枝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 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20.观点:坚决反对放弃凉州。分析: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 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 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 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去敖仓不过百里”,“去”是“距离”的意思,“百里”是朝歌与敖仓之间的距离,语 意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流亡”是“青冀之民”的后置定语,句子的谓语是
45、“数”,“万”是“数”的状语,“青冀 之民流亡万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第21页共37页 故选B。1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含义不相同”错误。两个“捐”含义相同,均为“舍弃”的意思。句意:假如现在 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 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C.正确。“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 相同,都指朝廷。句意: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 为百姓担忧。D.正确。故选B。18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毅
46、然请求赴任朝歌长”错误。从“邓鹭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 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可知,虞诩是被朝廷任命为朝 歌县长,而不是虞诩自己请求赴任朝歌长。故选C。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意”,考虑;“微”,如果没有;“庶几”,恐怕,“败”,败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别”,鉴别;“秋”,时机;“此也”,判 断句。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是“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 ”虞 诩针对邓鹭打算放弃凉州的决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 百姓惯于从军
47、作战。如果放弃凉州,就会失去了凉州这一天然的屏障,丢掉更多 国土,就像是疮毒侵蚀肌体然后不停地蔓延,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 州的观点。参考译文:大将军邓鹭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 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 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第22页共37页 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 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才不敢占据三辅作乱。而 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 退
48、之心,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 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 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 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 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 “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 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鹭因为 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 杀死长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 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 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 见河内太守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