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山居秋暝》教案及反思.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7055937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山居秋暝》教案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山居秋暝》教案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山居秋暝》教案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山居秋暝》教案及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山居秋暝教案及反思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 等5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 的景象。4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 的景象。2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1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 的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山居

2、秋暝【课时目标】.会写“孙”字。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2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一、导入诗题,激发兴趣1 .谈话导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热爱大自然,还留下了许多描绘景色的优美诗句。 你能背几句这样的古诗并说一说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吗?(学生自由发 言)2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山居秋暝,去欣赏诗中优美的风 景。3 .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读准“暝”字。4 .理解题目: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预设:“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 点

3、明了时间。【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给学生自由发挥的 空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读题目质疑,引起学生思考,激发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自由朗读古诗。1 .指名朗读,读准字音。(1)指导识记“浣”字:采用熟字“完”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注 意正音。(2)指导书写“孙”字:左窄右宽,要注意“小”左边的点要穿 插到“子”的提的下面。2 .指导朗读,感知节奏。教师范读一一师生合作读一一指名读一一齐读。3 .感知古诗大意: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 大致意思。(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诗的大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 感受到阵阵秋意

4、。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 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 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 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4 .教师小结: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 的山中图景。【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 句,读出节奏,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自主感知 古诗大意。三、再读古诗,想象诗境.品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二(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2)品味词语“空山”。“空山”是什么意思?(空旷的山林)以诗解诗:王维还有几句诗写山林的空旷,“空山不见人,

5、但闻 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课件出示诗句,全班齐读)(3)品味词语“新雨”。教师:是什么时候的空山?(新雨后) “新雨”是什么意思?(刚下过的雨)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给人清新如洗的感觉)(4)引导发现: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首联呼应古诗的题目,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学生齐读“空 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5)过渡:在雨后的空山,在秋天的傍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 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1 .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2)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预设:仿佛 看到了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听到了清澈的泉水从石头

6、上潺 潺流过)(3)教师点拨:这一联写景,描绘了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画面。 两句一静一动,“明月松间照”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 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板书:景一静一动).品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二(1)指名读。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 生交流)(2)品味词语“竹喧”。“竹喧”是什么意思?(竹林中的欢歌笑语)竹林中怎会有喧笑声?(原来是浣衣女子归来时的欢歌笑语)教师点拨:“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归浣女”就是指“浣女归(3)品味词语“莲动”。为什么荷叶会左右晃动?教师点拨:“下渔舟”可以理解为“渔舟下二原来是有渔舟顺 流而下,所以荷叶才会左右晃动。(4)引导发

7、现:“竹喧”“莲动” “归浣女” “下渔舟”都是什 么描写?(动态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 自在的生活)(5)教师点拨:这一联描写了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 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板书: 人以动衬静)(6)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意境。2 .比较读。(1)女生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男生读“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2)教师引导:这两联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预设:颔联侧重写景,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 色。颈联侧重写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 晃动的场景

8、,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3 .指导朗读前三联诗句。(1)指导朗读:朗读首联时,要读得轻缓一些,读出“空山”的 静态画面;朗读颔联时,一 “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活泼些; 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节奏要相对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2)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设计意图】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 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品味诗中的意境。 指导学生用朗读再现由静到动、由景入事的场景。四、走近作者,体会诗情.品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1)指名读。提问:“春芳”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花草)“王孙” 指谁?(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2)结

9、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 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3)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又 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辆川,过着亦官亦隐的 悠闲生活。宋代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4)引导:这首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山中的生活悠闲自 在,王维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 情感?预设:诗人满足于这种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 喜爱和归隐山林的心愿。1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2 .背诵山居秋暝。(课件出示

10、课文插图)3 .总结写法: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 归纳)预设: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4 .拓展阅读:江雪也是一首山水诗,请大家课后查找资料比较 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设计意图】联系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设置拓展 阅读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同主题比较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 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板书设计】山居秋暝景一一一静一动人以动衬静【教学反思】本文三首古诗词分别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表达了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寂寞、孤 独的愁苦;长相思表达了词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1 .借助注释和插图

11、,理解诗词大意。本课的三首古诗词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述,且这些风景都与作 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没有真挚浓烈的情感,作者就不可能创作出动人 的诗词。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注释,引导学生感知诗词大 意,借助关键字词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审美体 验,得到心灵的陶冶。2 .创设情境,读中想象画面。这三首古诗词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描绘了一幅幅动静结合、情 景交融的画面,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创 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诗词大意,启发学生想象 作者创作诗词时所处的环境。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 面,读出画面,感悟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意蕴。3 .初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古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初步感知动态描写 和静态描写,体会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达特点,落实了单元语文 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