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淄博教师招聘考试答案【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淄博教师招聘考试答案【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淄博教师招聘考试答案【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答案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 课程是教育的基础,是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课程的发展经历了: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 对立的课程理论: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杜威和卢梭)。 课程的意义: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条件和保证;是设计教育活动的依据;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课程的基本要素有: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 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 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说明、正文
2、两部分。 课程的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网络课程 学科课程的类型有:科目本位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综合性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的类型有: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 隐形课程的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难量化性。 隐形课程的种类: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局等。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定、管理评价、和利益分配制度等。3文化心理方面,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第二章 课程目标由: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应用类四部分组成。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3、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嘘声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联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上指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具体内涵是:身心全面发展,身心可持续发展,体现时代要求,身心健康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三维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改革如何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1学生观的转变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可能3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和评价制度赋予了教师自主权。 加德纳提出了有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念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存在着7种智力:1言语语言智力2音乐节奏智力3逻辑数理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自知自省智力7交往交流智力 本章简答、论述 课程改革的动因:1时代发展的特征2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3政治、经济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4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缺乏完整性2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性3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4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5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
5、能力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1一个宗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3三个面向、三个要义,三个 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4四个统一:“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
6、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5五育协调:把德智体美劳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把他们相互渗透、协调发展。6全面贯彻:即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人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
7、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2强调加强基础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课程任务方面,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方面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4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5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6课程评价
8、方面的改革目标。 国外课改的基本趋势:1在指导思想上,各课程理论互相渗透和融合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理论化和现代化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初中阶段以综合和分科相结合3高中以分科为主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6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学生和谐发展在新课改中的体现:1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旨趣2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3通
9、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4倡导存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 第三、四章 课程与教学从纵向上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意义在于:1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和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4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布鲁纳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技能领域。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功能2调整课程结构3精选教学内容4改进教学方式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的纵向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式
10、课程。 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我国课程管理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阶段,课程管理改革的准备阶段,课程管理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 三级制课程管理是:国家、地方、学校共同管理。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体现为:1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制定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4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体现为: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学校对课程管理表现为: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4改进课程 评价。 根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主体不同
11、,可将基础教育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影响课程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是:学生、学科、社会。 按照评价的目的可将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按照课程评价的主体可将课程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按照评价的方法可将课程评价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本章简答、论述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强调以行为方式来叙写课程与教学目标,即采用行为目标。1学校应该达到哪
12、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1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2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2综合评价应关注个别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
13、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的特点:1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2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4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5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第五章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
14、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1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凸现学校特色4重建学校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
15、发的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统整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适宜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试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本章简答、论述 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2积极探究新的学习形式。例:a法国的“做中学”活动b美国的“动手做”方案c我国的研究性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1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2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3有利于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4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综合时间活动遵循的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
16、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 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的问题:1研究性学习课程与科技类活动课程的区别2研究性学习是否是优等生的专利3研究性课程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中进行4研究性学习是否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5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否一定要有专人来教6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否一定要用考试来评价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1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迅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3加快信息技术教
17、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教学活动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指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与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1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是课程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有小途径3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其课程结果是动态的生成过程4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凸现学校及社区的特色 第六章 教师的历史演进:1前工业社会“知识型”教师2工业社会“技能型”3后工业社会“反思型”教师 校本培训的特点:为了学校、
18、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学生: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的养成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能力的提高。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校本教师培训2教师的行动研究3教师反思性实践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本章简答、论述 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1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2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工作方式从孤立走向合作3课程改革要求师生关系从控制走向对话4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
19、作者2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超越3从传统的教书匠向教育工作者过渡4关注自我发展,实现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1提倡教师团队学习,激发集体智慧2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3建立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引领教师形成共同愿景4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培植教师教学实践 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1反思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2有助于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3有助于教学智慧的养成4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5反思有助于教师的内隐知识显性化 1b2fdfb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