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第一次联考卷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广东省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第一次联考卷附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届广东省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第一次联考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日:一 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 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
2、灰色人。悲 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日: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 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 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 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 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 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
3、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 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材料二: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 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 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 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 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构成悲剧的诸要
4、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 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 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 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 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 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 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
5、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 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 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 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材料三: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解析】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 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
6、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 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 空”来佐证,论证有力。从论证的语言来看,用语严谨,如“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词语的使用,表述 严谨。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文中选择了莎上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 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 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选择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 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5 .示例一:宝、
7、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贾府 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 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 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 情悲剧。示例二: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仕途经 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 终也只能是悲剧。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
8、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 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悲剧。【解析】结合“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 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分析可知,宝、黛追求爱情自由,而他们的这种追求与身边人的 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结合“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 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分析可知,宝、钗的婚姻悲剧主 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是封建社会
9、的叛逆者,而宝钗却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 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结合“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 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分析可知,荣国 府、宁国府的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L是必 然的,而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 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6 .B【解析】B项,“小说气氛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
10、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 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 并不轻松。7 .D【解析】D项,“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说法有误。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当地风俗是建了 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以及研究所建成后请尊瓦猫,可知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 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而非迷信无知。8 .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 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谨 行勤奋,躬身革命。闻先生
11、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 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 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体现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 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 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解析】瓦猫的故事叙述不疾不徐,贯穿其中的是一个“情字,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相守,在 有限的叙事空间中创造了无尽的情感维度,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 人际关系。如“荣老爹回,
12、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就 说,他们开不了伙。囱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等情节和当地 人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古道热肠,至真至纯的性情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的 品质。根据原文“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 先 生,橹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可知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不畏艰苦的自立自强精神, 而他们盖这房子是为了修建研究所,这体现了他们即使在战乱不安的情况下,也要追求科学真理,这体现 了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追求真理不畏艰
13、苦、谨行勤奋、躬身革命的精神力量。根据文中所描述当地风俗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以及文章对于研究所建成后当地人帮忙请尊 瓦猫的详细情节,可以从中看出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 的美好愿望。作为统领全书的书名,瓦猫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景,它是庇佑匠人,呵护生命的神兽,同时 也是历史的谛视者与展望者,联结着莽莽过去和无尽未来。请瓦猫不只是那一只陶器本身,这其中更重 要的是一种礼仪形式,而这体现了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文章最后,“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 看”等语句体现的则是“冯太
14、太”“闻太太”等客居异乡的知识分子及其家眷们在异乡互相关心、牵挂的守望相 助情怀。9 .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 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解析】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首先指出虚构的内容和非虚构的内容。宁 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通过宁怀远、匠人祖孙创造了一个关于瓦
15、猫的故事,使文章富有想象力,丰富 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非虚构的内容则是抗战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师生在龙泉镇复建研究所的情节,这是历史上真实 存在的事情,小说再现历史,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并且文中有对闻一多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寥 寥数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以及闻一多先 生一路跋涉,隼路蓝缕的艰辛。虚构化的情节和非虚构化的情节二者相互映衬,非虚构化的情节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厚重的历史背景, 而虚构化的内容所创造的瓦猫的故事则是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二者相结合,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
16、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10.B【解析】句意: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 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 又能向谁询问呢?”“比来命卿举贤 “贤,此处是指贤才、人才,为“举”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朕将安寄”,“朕”为“寄”的主语,应在“朕”前断开,排除C。1LD【解析】D项,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错误,皇帝下诏征聘称为“征。各级高官选拔的人才叫“辟”。12 .C【解析】C项,“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错,文中“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意为正
17、碰上对功 臣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13 . (1)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2)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 推荐。【解析】(1) “审”,审慎,慎重;“量才”,衡量才能;“省”,减少。(2) “愚暗”,愚昧糊涂;矜伐”,自我夸耀;“举”,推荐;“浇竞之风”,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14 .唐太宗认为吏部选择官员只看重言辞文章,不去了解德行,导致这些官员几年后劣迹败露,伤害百姓。 杜如晦则认为是因为所选人才太多,不可能全面了解他们,且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解析】根据“比见吏
18、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 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可知,唐太宗认为吏部选择官员只看重言辞文章,不去了解德行,导致这些官员 几年后劣迹败露,伤害百姓。根据“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铿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 能得才”可知,杜如晦则认为是因为所选人才太多,不可能全面了解他们,且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 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 又有什
19、么用呢?让官员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 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 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 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让士大夫引以为耻。”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 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 呢?封德彝回答说:“下臣虽然不才,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出类拔萃的
20、俊杰。”唐 太宗说:“过去圣明的君主很善于使用人才,从众多的人才中选拔杰出者加以重用,不一味地依靠前朝的遗 老遗少。哪里像商代的国君武丁在梦中见到了他以后的丞相傅说,周文王占卜找到了将要辅佐他的姜太公, 然后才开始治理国家呢?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是被遗漏不被发现罢了。”封德彝听后,惭愧地退 了下去。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言辞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 尚的德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 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 “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州 郡推
21、荐他们,这样以后他们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 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 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 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 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 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
22、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 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 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 ”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 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 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 ”魏征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 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 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
23、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D【解析】D项,“本诗诗风淡雅直露”错误,本诗诗风含蓄并非直露。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含蓄 哀婉。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三 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 诗风淡雅含蓄,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5 .家业已随着战乱丧失殆尽,哪能再忍受江上传来的军鼓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事的忧虑, 同时显示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颦声”,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邪堪再听
24、见江上鼓角声声。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 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 戈鸣响,战鼓声声。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写出了诗 人对国事的担忧。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抒发思乡之情,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16 . (1)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明烛天南 卷起千堆雪【解析】易错字有:榆、荫、檐、塞。17 .D【解析】第
25、一组,消解:得到(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消除:除去(不利的事物);使 不存在,如消除隐患。此处指压力,应用“消解,第二组,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风靡一时: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里 非常盛行。语境指秘密花园填色本非常流行,应用“风靡一时”。第三组,放下:搁置在一边或放弃。卸下:也有放下之意,但是程度更重更深。此处指“效率、成果、好坏 等评价负担”,程度重,应用“卸下工第四组,名不副实:指名称与内容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空有虚名。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定语。言过其实: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亦指说话过分,不符合事实。“解压馆和解压项目”只是名 义上
26、解压,实际上效果不理想,此处应用“名不副实工19.B【解析】原句语病有:一是“调解.情绪”,搭配不当,一般作“调解纠纷”,可改为“缓解.情绪”。 二是语序不当,”沉浸享受过程”和“缓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是递进关系,应改为“得以 沉浸享受过程,进一步缓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工.排比,三个句子句式基本一致,构成排比,罗列了解压馆各出奇招和乱象丛生(滥竽充数)的现象,增 强语势;突出情感,深化文义,表达了对当下解压馆赚快钱、非专业的操作的强烈批判与不满之情。【解析】划线句共三句话,句式基本一致,为排比句。“把,解压,二字标注在最醒目位置”“推出解压馆的概 念,干脆集纳数十
27、种解压玩法”“租个空房间简单摆上满地酒瓶”罗列了解压馆各出奇招和乱象丛生的现象, 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表明这种情况很多,采用排比列举增强了语势;“把,解压,二字标注在最醒目位置”“干脆”就成了所谓的,压力发泄屋? 突出作者情感,表达了作者对 当下解压馆赚快钱、非专业的操作的强烈批判与不满之情。20 .A【解析】分析所填句子,“变性”是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两句应是一种条件关系, 应选用“一旦就”这一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脏器内的蛋白质”变 性并不是可能性极小的情况,只要温度湿度达到就会发生,因此“万一”使用是错误的。据此排除B、D;再比较A、C,
28、“这些”强调的应是“蛋白质”,而不是“生理功能 应放在“蛋白质”之前,据此排除C。21 .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夏天大量出汗 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解析】第一空,本空前阐述了“热射病”的概念,后文是举例给生鸡蛋不断地加温蛋白质会变性,以此说 明人体器官遇热与之类似,所以此空应是对“热射病”这一概念举煮鸡蛋这一例子来让人明晰。据此可写“就 拿煮鸡蛋打个比方”。第二空,此处说“加之”,说明是另一种情况的发生。结合后文“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 体极度脱水”可知,丢水是指人体因大量出汗导致缺水,据此可写“夏天大量出汗工第三空,前文说“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此空
29、应是陈述这样会出现 的后果。结合文段中心话题“热射病”以及前文谈到的“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 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可知,此空造成的结果应是造成热射病 发生。据此可写“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 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 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 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0、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 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 不可能再生。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 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瑛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 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 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 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
31、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 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 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 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 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 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 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
32、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 和婚姻的自由。(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 之无常。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 的悲剧。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 的悲剧性。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L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 判意义。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33、.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 真正的悲剧。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 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 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 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2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3分)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
34、特C.雷雨D.边城.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分)3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 料,以“宝、黛爱情悲居/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瓦猫(节选)曷灵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 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
35、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 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敲开他们家的门。有两湖口音,口气敲着烟袋锅,眯眼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 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 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 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 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天
36、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 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 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 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
37、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橹起 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囱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 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
38、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 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 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 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 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囱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
39、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 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 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 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 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 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
40、 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 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 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 门,看见你们
41、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也称“一口印”,住 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饵块, 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表现出了作品 丰富的意蕴。B.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 化了战争的残酷性。C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
42、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 使小说具有诗化美。D.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 特的抒情美学追求。5 .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6 .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C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D.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
43、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 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 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6分).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 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 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44、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 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 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 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 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 而退。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 彰,虽加刑戮,
45、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 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锭简之理, 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 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 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 ”竟不许。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
46、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 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 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 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 言朕/将安寄/B.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 言/朕将安寄/C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
47、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 言朕/将安寄/D.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 言/朕将安寄/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C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12 .下列对原
48、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 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 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B.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 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C.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 法,这件事就停止了。D.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 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2)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14 .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在哪?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