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6964395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 善于唐朝。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 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立及分工,在我国行政制度史上是一大进步。首先, 六部正式成为国家的行政执行机关,官员成为国家正式官员,与秦汉 诸卿(诸卿中不少是宫廷私职)相比,六部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职 务上都成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官职。如诸卿中的光禄勋,就官名 而言,等于皇帝的门房,不脱宫廷私职的气味。而吏部,显而易见是 国家机构的名称。又如卫尉掌军事,卫是宫廷而言的,但是兵部,就 一洗宫廷私家气味。其次,唐六部职能分明,分工合理,提高了行政效率。东汉魏晋以来, 诸

2、卿机构、官员、职能置废无常,而尚书六曹也常行使诸卿的职权。 诸卿、六曹职权交替,互相混淆,极大地阻碍了政务的推行。六部中 职明责清,有助于避免相互推诿现象的出现。最后,六部的设立,使 中央政府有了严密的行政机关。不再是以前诸卿时期的分散而无常的 办事形式。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一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遗 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

3、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 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 中书省。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 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唐代诗 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司谏、正言。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 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 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 官称,属少府。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 长官,司谏、正言为其

4、所属。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人事监察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 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 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 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职务类似后来的 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 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 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

5、御史台。“侍御 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 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御史大夫之官遂废。监御史:官名。秦以御史监郡,称监御史。御史为监察之官, 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司法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大理寺少卿。官职名。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 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

6、院。教育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 的师傅。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踪其师公孙贾。”是秦于战国时已有太子师、傅之官, 但名称与后世同否,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师、 少傅、少保)是否悉置,则无从断定。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 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学官。掌握学校教育的教官。宋以后用以泛称各级儒学的教授、 教谕等。明清两代,学官规定有不同等级的名目,府学称教授,州学

7、 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设训导的副职。负责在学生员的管理教育。 亦称“教官”,别称“广文”。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 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 崔铳(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 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 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 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 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

8、 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 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 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 的学政。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 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武官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9、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oil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 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 都督,兼管民政。012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 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 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 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

10、曹 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013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 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 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014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 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 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 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 (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 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

11、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 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015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 使。016节度史。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 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 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 故称。017城门校尉。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 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 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

12、形式和权力 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 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关键字: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隋朝之前的发展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汉朝时期, 汉武帝夺外朝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 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 省的发端。到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 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 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 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

13、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土人 充任,为一时清选。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 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 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 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 家的正式政务机关。到曹丕时期,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 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 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南北朝时侍中、 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 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二、隋唐时期的确定和进一步发展隋

14、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 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 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 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口;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 舍人负担。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 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 复审中书诏口,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 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净 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十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 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

15、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 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 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 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他 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见卿监)及地方上的府、 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尚书省下设有六 部,分别是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 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16、。工部:负责工程建设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他名。”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 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 廖,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 永淳元年,始以某官)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 年为避讳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贞观十七年,萧璃、李勃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 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 “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 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

17、、三师头衔的除外)。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 荣誉职,决定政策之权则被剥夺。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口之权 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 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三、宋以后三省六部制逐渐走向衰落衰落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 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 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土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

18、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按宋会要职官“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但实际上,有以侍中衔出任宰相职务的现 象、却没有以中书令衔出任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 誉头衔。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宋代通常二相并任,较唐 朝时少了许多。也有独相一人或三相并置的。三相并置时,以昭文馆 大学士为首相,次相监修国史,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二相并任的, 首相并兼昭文馆大学土、监修国史。神宗元丰改制时,尽废差遣职。以三省长官任宰相,诸官均以本官 治事。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便轻授。遂以尚书左、右仆 射为宰相。左仆射例兼门

19、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 郎,为中书省长官。政和二年,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皆虚其位; 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靖康 元年,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官制。南 渡后,凡事力图复太祖、太宗旧制。建炎三年,尚书左、右仆射皆加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中书与门下二省为中书门下。孝宗干道八年, 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遂 为定制。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 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 (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

20、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 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 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 执行。“三省”a.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 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 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 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 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 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b.门下

21、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 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 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 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明初不 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 诛胡惟庸,废中书省与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 制的三省彻底废止。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 政王大臣会议、上书房、军机处。四、三省六部制的

22、影响以及对中国现今的行政体制改革启示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同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 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 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 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 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 益的效果。最后让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 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总之,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 熟。此后

23、,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众所周知,中国的行政机构冗杂,机构重复设置,行政机构内部职能 分工不明,和党政机关的界限不明,以党代政、以政代群的现象普遍 存在,上、下级职能界定不清,这就导致了上级机关部门可以凭借权 力随意收权或放权,一旦发生事故,责任不明。同时由于机构的重复 设置,部门办事效率低下,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现象严重。监督机制不 健全,腐败现象严重,官官相护,导致现今百姓谈官色变,对政府的 有些行为是深恶痛绝,因此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可以从中国古代借鉴 抑或是吸取一些经验。三省六部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古代就 知道分权,权力与权力之间应该制衡,否则就会导致腐败,同时不同 部门之间的职能应

24、该区分,不能重合和杂糅的地方,精简和规范各类 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不再保留的,任务交由职能部门承担。 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置,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 协调。确需设立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 构。认真执行政府组织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严格控制编制, 严禁超编进人,对违反规定的限期予以纠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 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 况的监督检查,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同时行政机关 要严格依法行政,在法律授予的范围内行政,对于滥用职权、贪污腐 败现象应加大惩罚力度。总之,中国古代的行政体,制对现今的

25、行政体制改革有很大的借鉴作 用,而三省六部制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一个国家一个部门要想运行的 好,其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必须完善,权力与权力之间需要制衡与制 约,有人曾说: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像无舵的帆船;失去节制的私欲, 就像决堤的洪水。因此中国的行政机构改革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 谨慎小心,同时更需要我们大胆创新,敢于突破规矩。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 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 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C.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 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

26、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 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 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 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 名。负责执行诏令。“六部”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 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 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 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a.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 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 的长官为郎中,

27、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 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 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b.户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 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 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 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 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

28、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 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 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 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 掌筵飨縻馆牲牢事务。d.兵部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 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另|)、者B)尚书, 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 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 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

29、最重, 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e.刑部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 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 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 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 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 区的待罪以上案件。f.工部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

30、周代 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日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 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 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三公九卿制“三公”a.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b.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 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 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c.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 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 侍

31、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 督郡守的御史。九卿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 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a.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b.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c.卫尉,掌管宫门警卫;d.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e.廷尉,掌管司法审判;f.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g.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h.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i.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 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

32、城门的小 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 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那么,这些文 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 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 和对照。文官 政务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 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 市

33、长)。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oil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012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013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014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015主薄。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薄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 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016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34、。017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 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 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 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 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 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18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019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020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谏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