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岳阳楼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岳阳楼记》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南京市共青团路中学章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二 教学重点积累本文重点文言现象,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三、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四、教学课时三课时五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例如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黄鹤
2、 楼和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 神往之至;崔颍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1 .文学常识(1)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江 上渔者等,著有范文正公集。(2)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 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
3、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 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感到愤慨。范仲淹担心友人,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3.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 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 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 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
4、州,而非写于岳阳楼。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 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 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 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 了很多政绩,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为 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邀请他作记,即岳阳楼记。4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文
5、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第一层(第2自然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第二层(第34自然段):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全文核心,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5 .合作探究第一自然段(1)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讨论并归纳: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非常简洁,如写滕 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
6、谪守的逆境中,仍不 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第二自然段(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 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 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 “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 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2)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讨论并归纳: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3) “前人之述备
7、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讨论并归纳: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4)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讨论并归纳: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过渡,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第三、四自然段(1)朗读第三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2)朗读第四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 “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
8、括说明了 “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 说明了 “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 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4)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 何共同之处?讨论并归纳:第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之悲;第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 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第五自然段段(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 “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
9、地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 “进”指什么? “退”指什么?表现了古仁人怎样的情怀?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在 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表现了古仁人忧国忧民的情怀。(3)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讨论并归纳: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其
10、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 想。范仲淹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 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拓展延伸(1)出自本课的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在21世纪的今天,它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有现实意义。只有这样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才能更好地为赶 超世界先进水平努力奋斗,报效祖国。(3)岳阳楼
11、记中先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又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种 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明确:不矛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就个人荣辱得失而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则是就国家(天下、君主)、人民命运和前途而言的,二者所表述的角度或立足点不同。(4)著名学者梁衡认为岳阳楼记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讲述了该怎样做官、做人、写 文章。那么,我们应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哪些“财富”?明确:做官,应该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忧民,忧君,忧政。吃苦在民之前,享乐在民之后,才会得 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做人,应该有独立、理性、敢于牺牲的人格美。现代社会
12、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 人生常事,我们应该调整心态,豁达面对,不应太多计较个人得失,要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写文章, 要达到“三美”: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5)积累描写江南三大名楼的诗文:岳阳楼: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一杜甫登岳阳楼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一范仲淹岳阳楼记黄鹤楼: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一崔颠黄鹤楼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一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滕王阁:A.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一王勃滕王阁序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一王勃滕王阁序7.课堂总结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
13、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 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 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 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 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8.板书设计、叙作记续曲膝子京重修岳阳楼绘洞庭全景I写迁 览物属予作文以记之巴陵胜状9浩浩
14、汤汤,朝晖夕阳9衡远山9吞长江横无际涯气象万千霭雨季兼9连月不开aJ去国怀乡因己而悲)陪o 忧谗畏饥三、抒博大胸襟I春和景明9 一碧万顷不以物喜9不以已悲表政治抱煲I先天下之忧而忧9后天下之乐而辗抒情忧以天下1乐以天下今义:今年的下一年今义:微小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今义:前往国家今义:偏爱今义:向前移动向后移动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今义:地球的最南端今义:品尝今义:全部去除掉附录: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1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属予作文:“属”通“嘱。嘱咐二、古今异义.越明年:古义:第二年1 .微斯人:古义:没有.属予作文:古义:写一篇文章2 .去国怀乡:古义:离开国都.宠
15、辱偕忘:古义:荣耀3 .进亦忧,退亦忧:古义:入朝为官 隐居乡野.气象万千:古义:景象4 .南极潇湘:古义:向南到达.尝:古义:曾经5 .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三、一词多义1.国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或 有时而或长烟一空3 .居处在.通通过4 .旷开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初极狭,才通人 则有心旷神怡国家国恒亡;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居住面山而居;停了居十日顺利政通人和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四、特殊句式L倒装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疑问代词“谁”作宾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2 .判断句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3 .省略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