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6814707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授语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外国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掌握汉语语法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使用汉语,发展语言交际能力,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 第一讲: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界著名学者赵金铭教授曾提出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 教外国人的汉语语法是教学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 由于对象不同,研究目的不同,便存在着各种语法。对外国学生所讲的语法,应该是教学语法,而不应将理论语法的某些讲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因为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般来说,理论语法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律的体系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

2、语言规则,对语法的系统和语法的规律作出理论的概括和说明。教学语法又称为“学校语法”,它是利用理论语法科学研究的成果,专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法,讨论教学语法,是为了有利于学生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其目的是掌握语言的技能。 吕叔湘先生说:“ 一个语法形式可以分别从理论方面和用法方面进行研究”。我们把前者算作理论语法,把后者归如教学语法。理论语法研究一个语法形式“在语句结构里的地位:是哪种语法单位?是句子或短语里的哪中成分?跟它前面或后面的别的成分是什么关系,”等等。用法研究则研究一个语法知识“出现的条件:什么情况下能用或非用不可?什么情况下不能用?必得用在某一别的成分之前或之后?等等”。(吕叔湘

3、,1991,未晚斋语文漫谈,中国语文,第4期。) 为了显示两者的差异,我们把语法讲义(朱德熙)和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讲的相同词语为例,来比较一下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不同。 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 语法讲义是一本理论语法专著,作者把以上几个词放在一起研究,书中解释这几个词语是这么说的“这几个词都是谓词性代词,可以作谓语(好,就这么着吧),也可以作主语(这么着好不好?那么着行不行)、宾语和修饰语”。书中进一步解释说,(1)这么、那么做谓语时,后面应该加“着”;这(么)样、那(么样)可以不加。这么、那么 不能作补语,这那(么)样,可以作补语(你怎么活得这(么)样。(2)这/那(

4、么)样可以作宾语,这么/那么不能作宾语(照这(么)样去做)(3)这/那(么)样加上“的”之后可以修饰名词(这样的东西怎么能吃呢?),“这么/那么”修饰名词,中间必须有数量词(这么一个东西,怎么那么贵) 作为理论语法的语法讲义,指出语法形式“这/那么”和“这/那(么)样是何种语法单位,即是谓词性代词;指出在句子中可以作那些句法成分,不能作那种句法成分。作为阐述语言规律的理论语法这样的论述已经足够了。但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用这样的内容讲给外国学生听,显然会让别人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作为教学语法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是这样做的,它把“这/那么”和“这/那(么)样”分开来讲,首先讲“这/那,么”:(1)主要

5、句法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或方式,在句中作状语。(2)也可以作主语、谓语,称代某种动作或方式,“这么、那么”后面常加“着”。(3)“这/那么”也可作定语,但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后面要加上数量词,所指代的意思往往在上下文交代或不言而喻、或不可言传。(4)可以修饰表数量的词组,“这/那(么)重读,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他身上有这么一股劲,这么一种拼命精神。),轻读时,表示估计。 这/那(么)样:(1)可以指代状态、情况,可以作定语、谓语、补语及主语、宾语;(这么样怕要出错。我不喜欢这么样)(2)指代程度和方式,作状语,可以与“这/那么”互相替换,意思基本相同。(3)起承上启下作用。(别把我当

6、客人,那样,我就不来了。他说得对,这样才不会有问题。) 作为教学语法,实用现代汉语是通过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的具体描写,来指导学生正确实用汉语。 语法的理只有一条,语法的用却有多种。教学语法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而做不同的说明。 教学语法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用法的研究,这种研究看上去非常琐碎,但非常重要。一个词语、一个格式,怎么用合乎汉语语法,怎么用是不合乎汉语语法的。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位同学”但不能说“这位人”。可以说 “老大不高兴”但不能说“老大高兴“。可以说”漂亮姑娘“,但不说”美丽姑娘“,而要说”美丽的姑娘“。又如,我们说“新同学到校了”,其中的新同学是复数,却不一定用“们”。又如,外国学生

7、说“请你稍微等”,我们听着别扭,毛病出在使用“稍微”常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所以后面应该是“请你稍微等一等/等一下/等一会儿”。诸如此类,理论语法也许不屑一顾,教学语法是不能不解决的。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对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进行的语法教学,不是语法体系方面的教学,不是理论的教学,而是用法的教学,也即所教的应该是教学语法。 是教外国人的语法,而不是教本国人的语法 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一齐倾斜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周围漆黑一片,在车厢内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列车猛烈的撕叫声,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对不起,这次我们对你们照顾得太不周全了。 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

8、的启发很大。 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 对我来说,这件事包含着深刻的一种教训。 它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在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叫倒叙。 10、他正看起书来。/ 孩子们正在讨论起问题来。/ 公鸡在叫起来。 11、张山正起床了。/小朋友们在做游戏了。他正在写过论文。 12、妈妈正做好饭。她在檫干净桌子。/学生正在听懂老师讲课。 13、我正看一会儿电视。/她在做一个月工。/他正在听两遍录音。 教本族人语法,只需一些最一般的规律,其余的他们可以自己去体味,去处理,一般来说,本族人决不会造出不像话的句子来,语感使说话人造出的句子多是正确无

9、误的。当然,驾御语言能力强的人说/写出的句子往往较通顺;驾御语言能力差的人,句子就多些毛病。这些毛病归总起来,不外乎:搭配不当、残缺和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这些语法错误,通过类比或简缩的方法总能从一般的语法条规上找到原因,也是不难纠正的。 当外国人要通过学习语法来掌握一种语言时,几条最一般的规律就不够用了。这时候的语法就要深化和细化,一般的规则下还得有细则。如 讲解“正、在、正在”表示进行意义时,要告诉学生“正、在、正在”只表示动作在时间的进行当中,而不管开始和结束,所以: 不能跟表示起始意义的“起来”结合。(误10) 不能跟表示具有已经完成或已经变化意义的“了”和“过”结合;动词后不能接

10、表示有动作结果意义的词语。(误 11、12) 动词后不能接表示时间段和动作量的词语。(误13) 可以跟表示状态意义的“着”和表示这种语气的“呢”同现。 我们可以把以上讲的四个使用条件用公式的形式概括出来。例如: 正/在/正在+动词+着/呢 正/在/正在/+动词+起来/了/过(结果)/(时段) 那么对外国人所进行的语法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它不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而是突出语言使用规则;它重视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意结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它对语法规则的说明具体、实用,而又简洁、通俗;它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但又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它不引导师生去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

11、,而是要求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 简而言之,对中国人的语法是一般的,粗线条的;对外国人的语法是细密的、管辖范围窄的。 是从意义到形式,而不是从形式到意义 对母语是汉语的人讲语法,往往是先拿一个语法形式,然后说明它的语法意义。如汉语中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这是一个形式,重叠后表示一种“轻微、尝试”的意义。然而对于一个想要用汉语来表达思想的外国人来说,情形往往相反,一般是先产生要表达的意义,然后选择适当的语法形式。比如要表达“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持续多长时间”在汉语中就要选择使用时量补语的格式,句中要有表示时段的词。如:看了两小时书/等了

12、他十分钟。对过去经历、经验的叙述和说明,在汉语中就要用:“动词+过 ”这一形式。 讲语法离不开语法分析。语法分析的过程,可以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听话的人接触到一连串的声音,听完了,听懂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从形式到意义的过程。说话人相反,先有一个意思,然后借助于一连串的声音把它说出来,成为一个句子,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外国人学汉语类似说话的人,要把头脑中的意义,转换成语言代码,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当然,无论说的人还是听的人,无论是说母语的人还是说外国话的人,都得掌握语法规律才能顺利完成听或说得过程。针对外国人习得汉语的行为过程讲授语法,要注重意义,并

13、往往从意义出发。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从发现程序来看是从形式到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是从意义到形式。外国人学汉语,掌握汉语语法是个生成过程,也就是按照一个句式造出许多句子来,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时,如果仅从形式出发,做句法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有人喜欢用句型来教外国人语法,其实任何一种句型都是抽象的,他们的实现要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比如名词+把+名词+动+动/形“这种句型,不过提供了一种组合的可能性,并不是任何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放到这个句型里,可以产生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尽管规定了这个句型的限制,外国学生还是造出了: 大家把那些话听见了。

14、 我把中文学得很努力。 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 我看见他把教室进去了。 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引进来,才能比较好地避免不可接受句子的产生。 比如,外国学生造出“我没有机会浪费时间”的病句,从形式上看无可厚非,毛病出在语义上,因为“没机会”后边跟的动词结构表示的都是主语代表的人所想要干的事,病句之所以谓病句,是因为“浪费时间”不是“我”所想干的事情。 再如:(假期)与其回日本,不如在上海和中国女孩玩。这个句子在句法上没有问题,现有的语法参考书也都把“与其。不如。”作为选择(取舍)复句解释。但实际上,“与其。不如。”这种格式所表达的意义并不仅仅就是选择,还包含着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它表

15、示的意思是“矮子里面挑长子”,或者说“两害相权去取其轻”,供选择的前后两项都不是最合适的也不是最如意的。所以汉语中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与其嫁给年轻的穷光蛋,不如嫁给有钱的老头子。” 却没有“与其上北大,不如上清华。”这样的句子。 日本学生所造的句子除非他的本意是说“回日本”和“跟女孩子玩”都没意思,否则句子的表达就有问题。 因此在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中,仅有语法结构方面的解释还是不够的,它必须对特殊格式所表达的意义作出准确的解释,同时告诉学生某一特殊格式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表达什么样的语用目的和功能。就拿“与其,不如”这个格式来说,教学中我们要注意(1)一定要强调两个可供选择的义项都含有不如意的

16、色彩,如意与否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标准;(2)“与其,不如”主要用来表达建议和劝告。如“只说你我,今后不单活在一个天底下,还要在一个屋顶下过日子,吃一锅饭,睡一张床,与其记愁在心,不如消解仇恨,忘了从前,从头开始,有福同享,有罪同当。”。 前面提到,对外汉语教材中常讲动词重叠后在语义上表示 “轻微、尝试”,像“看看、走走、练习练习、商量商量”这是从形式到意义。我们还可以反过来看,同样表示“轻微、尝试”的意思的,除了重叠,还有可供选择的其他语法形式。如“V一点儿,V一V、V一下儿”等等。这是从意义到形式。当然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在语义也还是有差别的,他们还有各自的使用条件,在教学时要作一些比较分析

17、。汉语中表示选择(取舍)的复句,除了上面讲到的“与其,不如”,还有“宁可,也不”。这两种格式表示的语用意义相同,在不如意色彩明显的情况下,这两种格式可以互换使用,区别只在语气有所不同。例如: 与其嫁给年轻的穷光蛋,不如嫁给有钱的老头子。 宁可嫁给有钱的老头子,也不嫁给年轻的穷光蛋。 如果两者相差悬殊,或者其中一个在普通人看来是如意的,说话人一般不会使用“与其,不如”格式,但可以使用“宁可,也不”格式。如: *与其嫁个年轻的有钱人,不如嫁个年老的穷光蛋。 宁可嫁个没钱的年轻人,也不嫁个有钱的老头子。 不仅是分析的语法,更是组装的语法 给外国人讲语法,可以用分析的方式,但更应该用组装的方法。 从当

18、代语言科学发展来看,代数语言学的语言模型主要有两类:分析性模型和生成性模型。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形式进行描写和推导。分析性模型是从一个已知的语言集合出发,分析他的语句结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中找出一组语法规则来进行描述。这显然不完全使用于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而生成模型,又叫综合性模型,它从已知一组语法规则出发,研究这个形式语法所生成的某一个语言集合的性质。根据生成性模式不仅可以识别和理解句子,更重要的是可以生成各种句子。显然,生成性模型更适宜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 教学对象的不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对外国人语法教学不是为了分析,而是为了组装。“如果把对汉族学生讲语法比作引导学生看

19、一套房子哪是卧室哪是客厅的话,那么对外国学生讲语法就好比是教他们如何用零件摆积木,用砖瓦盖房子”。 一般来说,对于语法分析的过程,我们能说得比较清楚。正如吕叔湘所说,分析语法应该去掉语调、语助词、叹词、呼语、评注性成分等等挂在句子上的零碎,再对句子本身进行层次、关系、功能和格局的分析,这是典型的分析程序。从组合的角度来看,顺序则正好相反,但是怎样组合,组合的有关细则,我们还不能说得十分透彻。 邢福义曾举过一个例子,假如有两个名词(N1N2)和一个动词(v),词面形式不变,那么可以有六种排列配置格局,各种动词和名词适应这六种格局情况如何,适应的结果反映什么语法关系,这里面既有动词问题,更有名词问

20、题。这也就是说,有的组合成立,有的组合不成立,至于成立与否,我们都得找出条件说出理由,以便学生掌握。 我们教给外国学生的汉语语法规则,应该是根据他造出的所有句子都能被说汉语的人所接受。比如现代汉语有一条语法规则是:句子是由“主语+动词+宾语”构成。如果名词“书、狼、肉、小鸡、人”,动词“吃、害怕、了解、怀疑”,运用这条规则和这九个词,可以组装成成百个句子。其中(1)有一些是可以接受的,如:人吃小鸡;(2)有一些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是可以接受的,如“人吃人”;(3)有一些句子是不合格的,即不能接受的、如,书害怕狼。(4)为了保证按语法规则只生成能接受的句子,就必须加上一些限制,如为了避免生成“书害

21、怕狼”这类句子,但能生成“人害怕狼”这类句子,我们在规则里增加一个条件,“害怕”的主语必须是“生命体”。外国人在组装汉语句子时,也有类似情况,因此在组装规律上一定要管得住。 外国人学了汉语语法,要组装并生成大量的句子,用以表达思想,这就和计算机处理汉语信息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汉语中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标志,不同的形式标志,具有不同的语义内容,通过对语言形式的识别而达到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因此无论外国人,还是计算机,都要充分发掘和尽力利用汉语中各种各样的形式标志。如:名词词尾“子、儿、头”,时态助词“了、着、过”,结构助词“的、地、得”,各种副词、介词等。以及复句的“因为 ,所以”等连词,它们也是

22、形式标志。有了这些标志性形式组装起来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汉语中有这样的复句“他来我走”“下雨,咱们不去”,外国学生就不习惯从意义上判断这种句子的内在意义关系(因果/假设),学生即使学了复句,可能会用带连接词的句子 ,就是不会说这样的句子。 句子的生成是由深层结构(语义)到表层结构(句法)的实现交际目的的序列化过程,这个序列取决于语义的正确性,句法的限制性和语用的选择性。如汉语中含有结果补语的句子从句法结构形式上看都是单句,但从语义角度看,都包含着两个表述,:孩子哭醒了妈妈孩子哭+妈妈醒;他喝醉了酒他喝酒+他醉了。又比如,在餐桌上,一个中国人问美国人,“你会用这个(筷子)”。回答“是,在美国我

23、用了”。回答的句子在句法和语义上没错,毛病出在语用上。 我们强调组装语法,阐述生成的过程,是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特点而言,这只是一条原则,其中的组装规律和细则,还又待语法学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是孤立的讲汉语语法,而是在语际对比中讲汉语语法 给外国人讲汉语语法不能就事论事,只讲汉语本身。因为外国学生的头脑里早已先入为主的有了其母语或所学外语的语法规律,他们会时时拿来比附。如果通过语际对比来讲,就会更加显露汉语语法的特点,只有突出汉语语法特点并讲透了,外国学生才易与理解。汉语语法的大特点,就是语法规律的特异之处,小特点就是具体的语言现象。 1、如汉语中用时段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在句法上往往

24、用补语来表示: 我在浙江师大读了三年。 马力在北京生活了五年。 汉语用时点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在句法上往往用状语来表达: 我们每天8点开始上课。 开学典礼明天上午10点半结束,接下去是安排选课。 2、韩国语中没有补语,时点和时段都用状语来表示。学生按母语的习惯误以为汉语中表示时点、时段的状语和补语没有什么差别,因而常出现状语、补语颠倒的情况。如 我一年学习汉语了。 我差不多三年住在她家隔壁。 我想知道她看电影星期一下午还是星期三下午。 他大概来五点。 前两例时时段补语误作状语,后两例是时点状语误作补语。 3、又如韩语中状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可以在主语前,也可以在主语后。而汉语有些状语的位置不很

25、自由,一些副词做状语只能在谓语动词前,而不能在主语的前边,韩国学生由于母语的干扰,出错现象很多。 他们的政治地位比以前高得多,但是还是城里人看不起他们。 快要天冷了,我要一件毛衣。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终于他的汉语实力提高了。 我家院里有很多花木,一到春天就花开了。 其中的“还要、快要、终于、就”,应分别放在主语“城里人、天、他的汉语实力、花”的后边。 4、韩语的基本语序时主宾谓,即宾在谓前。因而韩国学生稍不留意,便会产生负迁移: 我们一块儿学校去把。 祝您中国回一路平安! 每天下午我的房间打扫。 5、汉语中的被动句有的有标记,有的无标记。而韩语中各种句法成分都是有标记的,受母语的影响,汉语被字

26、的使用往往被扩大,无标记被动句往往用上“被”字。如 韩国民族服装在图书馆被展出。 作业被交给老师了。 汉城地下铁路被建设的很好。 我被动手术一个星期了。 韩国学生是来华留学学生最多的国家,我们学校也是韩国学生最多。为了方便同学们在与韩国学生交往过程中帮助他们纠正语法错误,下面再讲几个韩国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将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把本该以介词引导做状语的成分误作不及物动词的宾语。 如果你再说假话,我以后就不交往你了。 我着急你弟弟的健康。 我妹妹失败了大学入学考试。 这些句子中将“交往、着急、失败”误作了及物动词,句中的“你、你弟弟的健康、大学入学考试”应分别有介词“和、为、在中”引导置于

27、谓语动词之前充当状语。 介词的偏误除了该用而没用的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突出,即往往把该作状语的误作补语。如: 如果你去买东西,顺便买给我一本书。 这本书一定要还给图书馆到后天。 他躺着看书在床上。 我有约会在公司门口。 这些句子中的介词短语“给我、到后天、在床上、在公司门口”都应放在句中谓语动词的前边作状语。值得注意的是“买给我一本书”作为陈述句是合法的,而作为祈使句则是不合法,这和动词的次类有关。“买”类获取义动词不能以“动词+给+宾+宾”的结构表示祈使义。该句修改成合法的句子有两种可能:(1)给我买一本书。(2)买一本书给我。(1)是“帮/替我买一本书”(2)是“买一本书送给我”。

28、该句的原义是(1),不是(2)。从“买给我一本书”的成句功能,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句类对短语有不同的要求。换句话,短语对不同的句类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2、与前面介词相关的偏误有相似之处的还有离合词。(狭义的,有的教材把短语词都放到离合词内) 什么是离合词?有些双音节动词(多为动宾结构),它们具有词的特点,但同时有可以有某种分离形式或扩展形式。如:闭幕 参军 放学 办公 剪彩 失业 睡觉 帮忙 理发 见面 起床 洗澡 散步 照相 录音 唱歌 跳舞 毕业 吃饭 考试 游泳 鼓掌 着急 结婚 离婚等。 韩国学生经常把离合词误作及物动词,把该由介词引导的成分误作宾语。如: 我毕业淑明女大以后, 今天总长

29、握手我。 她生气我了。 我告诉你,你可要保密我。 我今天见面了一个中国朋友 韩国学生之所以会出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把可以扩展的离合词简单地等同于及物动词。不了解(1)离合词的后面不能带宾语;(2)离合词与动量成分(一次)组合时,动量成分要插在离合词的中间。(结过一次婚、见过两次面);(3)离合词与时量成分(一天)组合时,有两种表达形式,第一放在离合词之后,(出院很长时间了、毕业3年了),第二,放在离合词的中间(生了半天气、吹了好长时间牛)。总之,离合词在带时态助词、时量、动量补语时的句法功能基本上与一般的动宾短语的句法功能相一致,老师和学生如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错误一定会减少。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离

30、合词常常带有关涉对象,这些对象该由什么样的介词引导,不同的离合词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大有讲究,不能一概而论,这应该是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重点。如:“毕业”一词, 他八年前从浙师大毕业。 他八年前毕业于浙师大。 前者是比较随便的口语,后者是较正式的书面语,两者都是常用句。像这样的情况词典里是找不到搭配的,而在教学中碰到离合词就要顺便强调一下,如“和拌嘴、替报名、向道歉、为鼓掌”。 3、形容词 (1)她们两个人是最好朋友。 他们快乐照着相。 中国平民有好多的特点。 他站在那里呆地望着。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状,不用结构助词,双音节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一般要用结构助词,除了少数如“许多、好多”。 (2)

31、他很用功,所以他的成绩总是好。 他可能不参加我们的宴会,因为他常常忙。 形容词作谓语,要么前面有程度状语要么后面有程度补语。 (3)没想到我们这么很快就见面了。 我家的花都开了,都很漂亮极了。 他的身体比较胖胖的。 重复错误。 (4)这下很糟糕了。 老师您到韩国来教我们,很辛苦了。 表示变化通常不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不仅是描写的语法,更是讲条件的语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各种句式本身的结构特点、层次关系作出科学的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讲明这种句式的使用条件,即必须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和要表达什么意思才能使用这种格式。一个学汉语的外国人,必须了解各种语法现象的出现条件,才能正确

32、地使用它。有的外国学生认为学了汉语语法不顶用,有时还会造出合乎语法的不可接受的句子。这是因为大多数汉语语法书只是罗列各种语法现象,很少讲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 我们给外国人讲语法,受我国汉语语法学界的影响,在语言现象本身的描写上可以称得上相当精细,相对来说,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的研究就略嫌薄弱。而如果不对语言现象出现的条件做出解释,这种描写的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的。 怎样才是讲条件的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难点。这是因为状态补语是汉语中特有的形式,其他语言中没有对应的形式,因此外国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如果我们找出它的使用条件,也许就容易。经过研究,有的学者

33、提出,状态补语所要评价、判断或描写的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动作或事件,以及与此事件相关的人或物。这是状态补语出现的前提,例如只有我们看见过或看见了某人在跑,或了解某人跑的记录,我们才能去评价他“跑得快”还是“跑得不快”。使用状态补语的这一条件,决定了状态补语句使用上的一个特点,即状态补语与某个叙述前提的条件的句子(相关句)呼应。这种呼应有显性、隐性之分。这样,我们就找出了状态补语出现的语用条件,从而有助于外国人掌握它。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16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句子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短语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语法 笔记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作业答案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