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镇化调研材料.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6813203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城镇化调研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城镇化调研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城镇化调研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城镇化调研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城镇化调研材料 “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我们不但要给农民工提供就业,还要让他们能在城市里面体面地生活下来,让他们能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23年)(下称规划)的最大亮点。”从2023年至今,陈亚军参与了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就规划的出台过程以及如何推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他。 何为新型城镇化? 21世纪:为何规划迟至现在才对外发布? 陈亚军: 规划的起草可以追溯到2023年10月27日发布的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明确提出要“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因此从2023年底国家开始准备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2、,到2023年就委托相关机构开展城镇化课题的研究。2023年,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14个部门启动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2023年,在全国8个片区开展了专题调研和座谈会,征求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意见。这次大范围的调研,主要关注四个问题:农民工如何市民化、城市的空间如何布局、城镇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如何平衡和城市建设管理如何创新。在大量前期研究、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基础上,起草形成了规划文稿,并在2023年底召开的全国发改工作会议上征求地方的意见。在2023年年初,又正式发文征求地方的意见。紧接着,在向国务院汇报之前,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然后上报国务院。征求完国务院意见之后,上报党中央

3、。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再做修改,并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征求了地方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每征求一次意见,都要根据相关部门的反馈,进行一次集中修改。最后由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这种发文的级别在近年来各级国家规划中是相当罕见的,这也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城镇化规划的高度重视,我们正处于一个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从规划历经三年多的编制过程来看,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个部门对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都已经形成了共识。 21世纪:那么你认为,何为新型城镇化? 陈亚军:之所以要提新型城镇化,那是因为我们认为过去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了。在我看来,过去的城镇化在相当长

4、一段时间里面,都只是土地的城镇化、房子的城镇化,甚至仅仅是劳动力的城镇化,也就是仅仅视农民工为生产者的城镇化。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了,我们要走一条城镇化的新路,这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我们不但要给农民工提供就业,还要让他们能在城市里面体面地生活下来,让他们能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这也是规划的最大亮点,这一亮点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在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方面,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并进一步提出了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其次,明确提出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要考虑常住人口

5、因素;第三,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通过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链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同时在城市内部结构上,要打破过去的功能分区模式,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第四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即便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0%,依然还有三四亿人口在农村,这一部分人怎么办?我们依然要保障他们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21世纪:规划中新型城镇化的城镇化率指标是如何提出来的? 陈亚军:关于城镇化率有两个指标,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

6、是普通存在的,而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却是中国独有的。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我们为了便于与国际比较,自然要采纳这一指标。经过多年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我们预计未来城镇化率会有所减缓,预计每年的城镇化率为0.9%左右,因此我们设置了60%左右的目标。由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出中国城镇化率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又设置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一指标。根据有关统计2023年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低17个百分点左右,那么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之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15%,也即实现了二者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的任务。那么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

7、5%的目标如何实现?经过测算,这需要在未来6年之内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尽管这一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很大,但目前需要市民化的存量农民工有2.34亿,以及每年新增的1000万左右农民工以及随迁家属,未来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有三亿左右。即便是实现了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还有2/3的人口需要提供公共服务。 鼓励大城市的落户政策相互竞争 21世纪:您如何解读规划解读提出的差别化落户政策? 陈亚军:首先规划没有依据1980年的城市划分标准确定落户门槛。如果依据1980年标准显然不符合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也难以作为差别化落户的依据。其次,以合法稳定就

8、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落户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其中,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的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有关政策相比,对大城市又分为100万-300万和300万-500万人口的两类城市进行区别对待,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同时,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21世纪:那么,对特大城市采取积分制等方式控制人口规模的方式,如何防止变成一种排外政策? 陈亚军: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既需要拿手术刀的,也需要拿剃头刀的,这样这个城市才能正常、健康发展,否则一个城市只要拿手术刀的,而不

9、要拿剃头刀的,那么这个城市肯定会瘫痪。问题在于,在政策上是否只允许拿手术刀的人才落户? 具体到各个城市而言,这种积分制等阶梯式落户政策由各个城市制定,各个城市之间出台不同的相互竞争的方案。假设一个城市制定一种极端的政策,农民工需要1万年才能落户,而另外一个城市只需要三年,这样的话农民工也就有了选择权。 此外,我认为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不能仅仅依靠表面上的落户限制政策,更要发挥城市功能合理定位和疏解的作用,改变过去一个城市集各种中心于一身的大包大揽现象。 21世纪:户籍改革有没有时间表和相关的配套政策? 陈亚军:规划已经提出了户籍改革的方向,一方面放宽落户条件,同时通过对流动人口推行居住证制度

10、,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还原户籍人口信息登记的功能。目前,公安部正在牵头制定有关居住证制度和户籍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个人认为,改革力度会超过2023年2月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预计年内就会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21世纪:规划提出各级政府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那么具体来说,有无一个明确的分担比例?且为何规划的第七篇下设章节中没有行政管理改革的章节? 陈亚军:在现有的制度下,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是与户籍制度挂钩的,户籍人口规模是具体财政支出项目与规模设置的依据,但实际上地方承担现在需要提供公共服

11、务的对象已经不限于户籍人口了,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常住人口。我们在调研中不少地方反映,农民工多半从事第二产业,在当地产生的税收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而两个税种大部要上缴,因此地方政府缺乏为农民工特别是本行政区外的农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激励。因此,从大的原则来看,农民工市民化的支出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和县两级政府,但如果完全交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地方政府受制于财力有限,也未必能够负担得起。中央财政要通过中央和省级财政适当的转移支付方式予以支持,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 规划提出的“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要考虑常住人口因素”,就是

12、充分考虑了各级政府在这一事权支出上的责任。至于说,具体到各级政府之间怎么分担,还要靠试点去不断地摸索,不同的区域之间应该有不同的比例。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已经触及到了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比如建立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再如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但行政体制改革相比城镇化改革是更为复杂的一个重大命题,需要审慎推进。 21世纪:在解决城镇化的资金问题上,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是否也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陈亚军:城镇化的资金问题,涉及到的不仅是配套政策的问题,还会涉及到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比如规划里面提到的完善地方税体制,这就

13、涉及到房地产税和资源税的立法,再如规划里面提到的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和评级制度,就涉及到预算法的修改。 21世纪:你认为应该如何完善住房制度的改革? 陈亚军: 住房制度的改革方向就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了到2023年保障性住房覆盖常住人口的比例要超过23%,这一目标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目标有所提高。这也意味着保障性住房体系除了覆盖户籍人口,也将把进城落户农民工完全纳入其中。(编辑晨星孙小林) 三农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及增收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这

14、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在新疆工业化进程中也呈现出这一趋势,给新疆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因此研究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国内外研究文献比较丰富,西方经济学中比较著名的有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途径上。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运用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的结论和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计算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新疆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详细考察了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制约因素,以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15、为标准估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最后结合新疆经济发展特点和工业化道路,提出并具体分析多元转移的具体途径。 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非农就业比例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新疆境内异地从事农业。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不快;剩余劳动力数量在继续增加,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繁重。 本文主张多渠道分流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继续坚持发展城市工业,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结构,利用城市的集聚效应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第三,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乡镇企业的积极作用,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另外,辅以相关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城镇化建设调研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报告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 城镇化市场调研 城镇化调研材料 城镇化 城镇化 城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