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望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望岳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望岳教案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品味音韵美。 2.品读古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赏读古诗,感悟诗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方法 1.朗读古诗,品味音韵美。 2.品读古诗,体味哲理性。 3.赏读古诗,感悟诗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作者简介 望岳的作者是 唐
2、代诗人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诗歌的四个创作历程:漫游时期:拥有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长安十年时期:由早期的积极乐观变得悲壮凄凉,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如: 兵车行;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是诗歌现实主义发展时期:“三吏”、“三别”漂泊西南时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
3、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三、作品简介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
4、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四、词语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十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 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割:分。夸张的说
5、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曾:通“层” 决眦(z):眦:眼眶。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五、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
6、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六、品读拓展(展示问题,学生品味) 1、从题目“望岳”你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望”字看出诗人并没有登上山,而是在写望到的景色。 2、作者并未登上泰山,但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 “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俯视)。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
7、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3、作者首句远望泰山,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远观泰山,从“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挺拔雄伟,横跨齐鲁,这是作者经过 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板书:挺拔雄伟) 4、你觉得这句中哪个字用得好? 一个“青”字既从视觉角度写出山色的青翠,又写出山峰的延绵不绝,青色没有尽头
8、,突出横跨齐鲁的雄伟气势。 5、作者远观时的心情怎样? 首句“岱宗夫如何?”表达出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溢于言表,非常传神。 (板书:惊叹之情) 6、“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7、作者变换视角,从远观到近望,又望到了怎样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9、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板书:神奇秀丽) 8、这两句中哪些字用得好? “钟”字,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虚写) “割”本是个普通字,“割昏晓,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
10、“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虚写) 9、视角越来越近,看的景象也越来越细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10,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晴?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11、。向往之至,急于一登。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登顶远望是诗人的愿望,这是诗人想象登顶之后的景象。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 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
12、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七、小结中心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引子:学习这首诗,显示出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以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八.赏析积累(赏读古诗,感悟诗人的博大胸怀。) 1.从学过的诗句中寻找有哲理性的句子 2.谈谈你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望岳 教案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