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李镇西 孔乙己 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李镇西 孔乙己 教学实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李镇西 孔乙己 教学实录 我教孔乙己(李镇西) 时间:1997年10月9日 地点:四川省广汉市广汉中学 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
2、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再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板书课题:孔乙己) 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
3、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4、 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众学生: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人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学生思考) 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
5、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 教师:为什么? 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
6、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教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教师:嗯,孔乙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乙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 (学生思考) 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乙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7、之中?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是哪一段? 众学生:第四段。 教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乙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学生开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 男生B:从作者对孔乙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 教师:依据何在? 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教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 男生I: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说明了孔乙己在 教师:对
8、不起,我打断一下你。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乙己进行描写的?具体有什么样的语言? 男生I: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 教师:这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孔乙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 教师:好,继续讲下去。 男生I: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教师:这又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教师:对了,本来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 男生I: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 教师:好,还有吗? 男生I:还有,他满口
9、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 教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乙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女生E: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男生J: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男生K: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 女生F: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教师
10、: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 (出示投影片,并解说)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乙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乙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好,我们接着看,身材“高大”,这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脸色“青白”,衣着是“长衫”,语言是“之乎者也”、“
11、高声嚷”、“争辩”,遭遇呢,可以从“伤痕”上看出来。这里的“伤痕”不止是指肉体上的,还是指 众学生:精神上的伤痕。 教师:很好,还是指精神上的伤痕。现在,我可以对孔乙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己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板书)总之,孔乙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 这是小说开始时,为我们展现的孔乙己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弱者,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小说后半部分几个自然段的有关描写,看一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默读,思考,小声讨论) 教师:好,刚才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2、。孔乙己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脸色 众学生:“黑而且瘦”。 教师:嗯,“黑而且瘦”,很不健康。当然,他原来的脸色也不健康,现在更难看了。他的身材原来是高大,现在还高大吗? 学生:不高大了。 教师:为什么? 女生G:他的腿被人打断了。 教师:是啊,原来只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而现在他的腿被人打折了,只能盘着两推爬行。他的衣服有没有变化? 众学生:有。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 教师:他的语言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和掌柜的对话。同学们想想他的语言、语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女生F:他的面孔“很颓唐”,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 男生G: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争辩”,现
13、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 教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要发言的吗?好,你说。 男生L:他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和,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教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分析的孔乙己的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命运的恶化。 同学们注意,这一次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什么由于什么原因
14、呢? 众学生:孔乙己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 教师:看,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乙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 女生H: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的死。 教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乙己死呢? 众学生:也没有。 教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众学生:(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教师: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说写出了孔乙
15、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当然没有直接概括出来,但有暗示的。我提醒同学们同学们想想,孔乙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 学众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 教师:对了,中秋节。即课文所说的“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啊,可孔乙己却遭遇到什么? 男生M:腿被打折了。 教师:是啊,在家人团聚的时刻,孔乙己却被丁举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同情。 教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男生B:因为秋风
16、是令人感到肃瑟的,而孔乙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 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乙己的必然死亡。 教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乙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
17、的读者都会感到心情的沉重。同学们再看一看,孔乙己最后是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女生I:孔乙己是“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很好,这是对他个人的描写;那么,其他人又是怎样的神态呢? 女生I:其他人都没看见。 教师:没看见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文。 女生I:周围的人在“说笑”。 教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读出感情,好吗? 女生I:“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是啊,最后孔乙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
18、乙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乙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学生开始思考) 男生O:“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教师: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
19、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 男生G:“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 (众鼓掌) 教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第一,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
20、,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谢谢同学们!下课。 评点 富于创造的教学设计 吴玉明(成都教科所语文高级教师) 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乙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效应,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第一名。不因
21、为别的,就因为李老师的这堂课真正把学生激活了。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求知欲望,群情振奋,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道道火花,课堂气氛热烈和和谐。借班上课,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实属难得。而课堂的生机勃勃,学生的积极投入,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创造性的设计。其创造性表现在: 1.让学生质疑问难,开启思维闸门。开始老师不急着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提问,使学生的思想不囿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创造性地思考,大胆地提出存在的疑惑和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思维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 2.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究。李老师用“孔乙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
22、,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及语言材料感悟人物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就是这个“悟”字,即能否领引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进入了,则大致也能理解作品的主旨了,没进入,学生的情感活动仍然游离于作品之外,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对作品条分缕析,学生仍不能理解。 李镇西 孔乙己 教学实录 孔乙己教学实录 孔乙己教学实录 孔乙己教学实录(沪教版) 作文评讲课教学实录(李镇西)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孔乙己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定稿 祝福课堂实录(李镇西) 李镇西祝福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