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6775977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单元分析:六年级学生对生物的形态、习性及它们对环境的适应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本单元的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既不陌生,也并不难理解,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科学认知能力和探究技能,具备了探究事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证据、想象、逻辑推理建立假设和理解来研究事物的基础。所以,本单元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建立模型。单元教学内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展开。第1课化石,认识一些基本的动植物化石及其作用。第2课认识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化石,探索动物的发展史。第3课探讨一些种属的动物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教材按“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运用想

2、象和逻辑推理建立假设”的探究程序和过程,解答问题。学生自行尝试不同的探究方法,对研究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并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自由研究部分围绕恐龙的话题展开,教材提示学生沿着“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一线索开展探究活动,以进一步了解生物的演变过程、规律为目的,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收集恐龙化石、模型、图片等资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而体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单元目标:1. 关注与生物的演变有关的有趣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历史事物、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设计寻找答案。2. 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

3、、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3. 能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探究和解答问题。4. 能以某个具体对象为例解释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5. 能对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作出猜测或解释。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6. 能以马等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并能对其他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7. 认识和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形成的一般成因。8. 了解马等生物的发展史、进化历程与规律,并通过合作,以小报的形式将马或其他动物发展史的研究结果展示出来。9. 了解达尔文经典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10.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11.

4、 懂得生命的意义,意识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与快乐。12. 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与探究研讨习惯。单元课时分配:1. 化石-2课时2. 探索动物的发展史-2课时3. 谁能生存下来-2课时自由研究-2课时分课目标及问题设计:一、 化石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2. 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3. 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学准备:相关的化石图片和网络资料。问题设计:1. 化石的概念。化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

5、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2. 植物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 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 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3. 化石的作用?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化石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化石具有医用价值,如龙骨、琥珀、玉器等; 化石还有经济和工业上的用途。4. 化石的种类。(书3页图)化石种类有: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如桫椤叶化石;遗迹化石:如恐龙蛋化石;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如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

6、石;特殊化石:如琥珀昆虫化石。5. 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很久以前,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隔绝,又有泥沙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沙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沙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就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就是“鱼化石”。6. 什么叫活化石?我们国家有哪些活化石?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称为活化石。我国的银杏、苏铁、大熊猫、中华鲟,白曁豚,都是活化石。二、 探索动物的发展史教学目标:1.

7、 能以马为特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律。2. 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查阅资料和研讨等手段探究马的演变过程。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研讨习惯。教学准备:各个时期的马的化石图片。问题设计:1. 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马和1000多万年前的马有什么差别? 5000多万年前的马身材比较矮小,只有狗那么大,生活在原始森林溪水边,食物是树叶等;1000多万年前的马肌肉发达,奔跑能力更强一些,生活环境由原始森林向陆生状态的草原过渡,食物由吃食树叶变为吃草原干草。2. 从50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马的前肢的变化有什么特点?马的前趾的脚趾数由四趾变为单趾,其它脚趾退化,中趾越来越发达,前肢的长度由

8、短变长,蹄出现,越来越发达。3. 马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马的演变过程是:始祖马-渐新马-中新马-上新马-现代马。4. 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这表现在: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三、 谁能生存下来教学目标:1. 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2. 能以某个具体对象为例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3.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4.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教学准备:1.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钳子、镊子。 2.拓展

9、实验:红、黄、黑、绿四种颜色的豆子各20粒。 3.有关达尔文的资料。问题设计:1. 设计实验研究地雀的喙对它的吃食和生存的影响。实验目的:地雀的喙的大小对它的吃食和生存有什么影响。实验猜想:喙大而强壮的地雀会生存下来,喙小而不坚固的地雀会灭绝。实验材料:钳子、镊子、一袋熟的带壳花生。实验方法:1.钳子的钳子口相当于喙大的地雀,大而强壮,镊子的口相当于小地雀的喙,小而不坚固。2.在1分钟内,分组用钳子、镊子夹破花生,并做好记录,夹破的花生数量。 实验现象:相同时间里,钳子夹破的花生多些,镊子夹破的花生数量少些。 实验结论:地雀的喙的大小对它的吃食和生存有很大的影响:大地雀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

10、壳,生存能力强;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的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生存能力弱,最终灭绝。2.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大地雀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生存能力强;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的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生存能力弱,最终灭绝。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的长颈鹿长颈的原因。 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时,或气候变化,树木减少时,低处的树叶很快被吃光,短颈的长颈鹿因吃不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下来的机会很少,留下来的后代则更少;而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存活了下来,并且一代代繁

11、殖,就有了今天的长颈鹿。4.达尔文的成就。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311836年,他参加了英国派遣的“贝格尔号”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适者生存。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自由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学目标:1.能对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作出合理的猜测或解释。2.会查阅有关资料,办有关恐龙及其他已灭绝或濒

12、危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展。3.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问题设计:1.通过收集资料,你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做了大量研究,作出了各种猜测,也都有自己的道理,主要有以下四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导致植物死亡,草食恐龙因食物缺乏死亡,肉食恐龙也相继死亡;二是:地壳活动频繁,火山、地震接连发生,洪水肆虐,恐龙大量死亡;三是: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恐龙和同时期的生物大量死亡;四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爆炸,恐龙大量死亡。2.恐龙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人不遵循自然规律,必将给地球上的生物,也必将给自己带来灾难。地球上的生物,有共同的祖先,为了人类在地球上更好更长久的生存,我们要善待生命,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实验教学:主要在第3课,我设计了夹花生的实验,实验效果较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对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学说的理解。 白庙 李学林 2010.3.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