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讲解.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6773050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讲解.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若干问题讲解 自国家实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以来,审查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对施工图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从整体看,该制度在建筑工程质量事先把关、消除结构安全隐患、提高设计质量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建筑创作日新月异,许多新、奇、特的建筑方案不断涌现,这无疑是对广大结构设计人员的考验!未来,结构设计的难度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 面对各种类复杂工程项目,设计者有压力,审查人员也有同感。要在较短的时限内把耗时数月设计的复杂工程了解清楚,并能准确无误的找出存在问题和疏漏,谈何容易! 面对各类复杂工程,由于审查人员的专业

2、技能、设计经验、技术水平各不相同,对规范条文的理解存在差异,经常会有审查和设计双方各持己见,认识不统一情况。遇到此类问题时,双方都希望能找到较为准确的答案。但是,受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工程经验、所处环境等客观条件制约,找寻合适答案较难如愿。 近几年,本人主要从事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工作,积累了一些工程设计、审查经验。以下就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审查中的若干问题与各位设计同行交流,如有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结构设计总说明 结构设计总说明是设计者对施工的全面技术要求,其内容完整、准确与否,与工程质量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当重视设计总说明的编写,力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存在问题 1、缺少工程概况简

3、介,或者概况内容过于简单(缺建筑物地上、地下结构层数,高度和主要平面尺寸,建筑主要使用功能,与周边相邻建筑物的距离及关系,建筑周边场地标高差情况,室外地坪标高,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是否为新建、改建、接建,漏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有无人防及其抗力级别等)。 2、缺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单位及编号,相关土层类别简述,持力层类型及承载力特征值,地下水类型及标高、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地下水位有无交替变化情况,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地基液化,湿陷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地基土冻结深度描述,基坑超挖处理措施,基槽检验要求

4、,有无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地下采空区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等。 3、未注明设计遵循标准、规范、规程及标准图集的现行版本编号,计算分析软件名称及版本号。 4、楼面和屋面活荷载标注不全或选用不当,规范没有具体规定的荷载未注明使用荷载的标准值。当人流可能密集时,楼梯活荷载取值有误。 (人流可能密集时的楼梯,一般是指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中使用的楼梯。其荷载取值一般不小于3.5KN/,多层住宅楼梯活荷载取2.0 KN/)。 5、缺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或遵循的规范选用不恰当(对建筑工程地下部分混凝土保护层取值,一般遵循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注: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适用于地下建筑工程、市政隧道、防护工程、地下铁道

5、等;当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与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不同时,一般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 6、抗震设计时未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3.9.2条注明钢筋材料要求: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抗规强条) 7、钢结构抗震设计时未注明1)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3)钢材应有良好的焊

6、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抗规强条) 8、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未注明应按钢筋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抗裂验算等要求。(抗规强条) 9、对于砌体结构,未注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砖抗震墙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砌墙构造柱、芯柱和框架梁柱”要求。(抗规强条) 10、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构件耐火极限、钢结构防火防腐措施及施工安装要求等。 注: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第14.2.2条“涂料、涂装遍数、涂层厚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对涂层厚度无要求时,涂层干漆膜总厚度:室外应为150m,室内应为1

7、25m”。 11、施工注意事项,如后浇带设置、封闭时间及所用材料性能、施工程序、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不明确;未注明未尽施工事宜应满足现行有关施工验收相关规范、规程要求。 12、地下室施工需要人工降水时,应根据地下水类型及降水对邻近建筑物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降水施工要求;未明确停止降水的条件。 13、未注明结构专业与其它专业的配合要求,如建筑专业电梯及装饰部分预埋件,设备专业的预留洞及后期封堵,电气专业的避雷、埋设管线,需二次设计的内容及要求等。 14、对于钢结构缺正常使用期间定期检修维护要求。 15、缺施工顺序、专业配合、质量验收及施工未尽事按现行相关规范、规程做等内容

8、(对于高层周边或邻近有地下车库的项目,应注明主体结构施工顺序要求,以避免先施工高层后施工地下车库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 16、未注明“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GB50010-2002第3.1.8强条) 17、初步设计审批及超限设计审查情况 未交待。 (属于2006220号文件规定范围内的高层建筑,按建设部需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建设部第111号文规定所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是指超出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工程,体型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以及有规范、规程规定应当进行抗震专项审查的高层建筑工程。 18、对于设

9、计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可能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又没有国家技术标准的,未注明“应当由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论证,出具检测报告,并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建设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审定后,方可使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第二十九条)二、地基基础 (一)基础选型不合理 1、高层建筑塔楼与裙楼地下室连为整体且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时,塔楼和裙楼均采用桩基。 2、当天然地基持力层可满足柱下独立基础设计要求时,采用梁板式筏基。 3、嵌岩钻孔灌注桩基础,桩端进入中风化岩层即可满足上部荷载要求时,设计要求桩端入微风化岩层。 4、微风化岩层地基采用梁板式

10、筏基。 5、当地下水位较高,主楼、裙楼地下室连为整体且裙楼自重小于水浮力时,主楼、裙楼均采用天然地基方案。 6、住宅楼周边带地下车库,均采用梁板式筏基,纯地下室部分未采取采取褥垫处理措施。 7、大底盘结构室外地坪两侧高差一层以上,对较大埋深一侧未采取永久挡土措施。 8、桩型及其施工工艺的选择与实际环境、地质条件不相适应。 1)有垃圾填埋层采用钻孔桩; 2)有密实粗夹层采用预制桩; 3)有淤泥夹层采用沉管夯扩桩; 4)接建工程,在原有预制桩基础相邻位置采用钻孔灌注桩; 5)砂层及卵石层地基采用DX桩; 6)标高交替变化的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中等腐蚀性场地采用预应力管桩; 7)在溶洞、裂隙较

11、多的石灰岩场地采用一柱一桩人工挖孔灌注桩。(二)地基处理 1 按水泥搅拌法(干法或湿法)设计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值偏大。主要是水泥土强度取值偏高,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荷载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应取(11.2.4-1)(11.2.4-2)公式中的较小值。 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做法不符合要求。 3 场地土不均匀,局部需要采用人工地基处理方法不当。(三)地基基础设计 1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及特殊条件下的丙级建筑物,未进行地基变形设计或变形验算。 2 设计参数取值与勘察报告不符,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桩基础和支护结构的计算参数、地下水位等。 3 天

12、然地基柱下独立基础加梁板式地下室底板,其底板与持力层之间未采取褥垫处理措施。(否则按变形协调受力的原理,应当将地下室底板与独立基础连为一体做有限元受力分析) 4 地下室外墙配筋设计时凡外墙带扶壁柱,不论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砼内隔墙相连,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 5 地下室消防车道范围基础设计活荷载取值偏大。 (基础设计时,消防车荷载是偶遇荷载,不应按此活荷载值设计基础。否则,柱基础底面积扩大,与相邻柱基相差较大,人为的造成不均匀沉降) 6 高层住宅周边带地下车库情况下,筏板基础设计时,地基承载力修正时未考虑周边条

13、件。(地下车库部分地基附加应力超补偿) 7 有吊车的多跨车间基础设计时,边柱基础大于中柱基础。 (边柱基础大是风荷载参与组合的原因,当按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以确定基础底面积和埋深应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相应的荷载效应组合为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一般不参与组合。否则,人为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 8 厂房基础设计未考虑地面堆载的不利影响。(设计说明应注明允许堆载范围及堆载重量)三、钢筋混凝土结构 1、框架梁支座负筋实配钢筋面积比电算值结果增加很多,形成强梁弱柱。 2、对十字交叉梁,未按结构实际受力变形情况配筋,而是将其中刚度较大的设为主梁(支座),另一根梁为两跨次梁。 3、对框架-剪

14、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选用不理解。(根据底层数值判断) 4、屋顶高大女儿墙采用钢筋砼结构按悬臂结构设计时,作为嵌固端的边梁未考虑女儿墙传来的扭矩作用,相邻的屋面板未加强。 5、梁上升柱时未按转换构件设计。 6、主楼与裙房相连,主楼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未采取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7、剪力墙结构设了角窗,但未在角窗范围采取特殊构造加强措施。 8、较大跨度的梁支承在剪力墙上,而剪力墙未采取加强措施。 9、框架剪力墙结构,沿纵向、横向剪力墙布置不均衡。 构造问题1 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取值偏

15、小。2 板的配筋不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3 框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偏小。4 框架短柱(指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未在柱全高范围加密箍筋。5 当主梁上有较大次梁时,主梁未按要求设置抗扭筋。6 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未按要求增大2mm。7 框架梁端截面负弯矩钢筋配筋过大,相比之下柱配筋偏小。(梁配筋调幅不合理,形成强梁弱柱) 8 剪力墙结构墙体水平分布钢筋未要求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纵向构造(腰筋)钢筋直径、间距不满足要求。 9 楼梯设计中,与休息平台梁相连的两端框架短柱箍筋未全高加密。 10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

16、盖板净厚度不满足构造要求。(不适合用于地下室顶板)11 框架梁截面设计不合理,出现三排筋情况。12 框架梁在边柱锚固时不注意直段锚固长度要求。13 对于悬挑跨度、悬挑荷载较大的梁。悬挑梁支座配筋布置未考虑悬挑梁负弯矩衰减情况,负筋仍按照常规梁做法截断。14 跨度较小的挑梁未配置侧向水平钢筋。(当梁净跨小于1.5倍梁高时,应按牛腿配筋) 15 高层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面积,未按规范要求大于地上一层同侧钢筋面积1.1倍。 16 梁中心线与柱中心线之间偏心距较大未采取构造措施。 17 竖向构件的纵向钢筋采用焊接接头时,未注明焊接形式。 18 井字梁边梁设计不合理,抗扭能力差。19 网箱梁结构柱支

17、座负弯矩筋配置偏少;柱边抗剪实心箱体布置不合理。20 有覆土的地下室顶盖采用现浇空心板结构时,板上部最小厚度偏小,不满足耐久性要求。21 不设素混凝土整浇垫层的现浇空心板楼盖,最簿板厚不满足敷设电线管要求。(预埋电线管有交叉情况,且管壁至板边缘距离应大于30mm,这是电气专业防火设计强条)四、砌体结构 1、住宅楼由于底层设车库或商店导致纵向墙体 设置较少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不满足规范“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要求。(每单元只允许有两道次要墙体不对齐)3 内墙阳角到门窗边的距离不满足局部尺寸限值未采取局部加强措施。4 顶层未采取防

18、止墙体开裂措施。5 墙体布置过于杂乱,上部与下部墙体不连续。 6 屋面上较高的女儿墙,仅设置构造柱与压顶梁,未进行抗风与抗震验算。 7 平面规则的多层砌体房屋错层高度超过梁高(500mm以上)时,结构计算未按两个楼层对待。 8 较大洞口两侧未设构造柱。(较大洞口指2000mm以上的洞口,如内横墙在内廊的两侧,内纵墙在楼梯间的两侧)五、钢结构 1 门式刚架车间的各项指标超过规程要求时,未按钢结构设计规范设计。 2 车间采用混凝土柱与门式刚架混用方案。 3 普通钢结构厂房计算分析时,其水平位移容许值按照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参数。(两者相差很大) 4 有吊车的普通钢结构厂房屋架,当采用变截面实腹工

19、字钢梁时,梁平面外计算取值与斜梁侧向支撑构造措施不符。 5 风吸力作用下较大跨度型钢檩条下翼缘稳定不满足要求。 6 对较大跨度钢结构,设计说明中漏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维护要求。 7 网架结构选用杆件壁厚偏薄,未考虑加工负工差及除锈因素。 8 室外钢结构防腐涂膜厚度不满足要求。 9 采用热镀锌压型钢板作为楼面板,板内未配正弯矩钢筋。(从耐久性和防火考虑,该做法不妥) 10 大跨度钢结构屋盖未采用弹性支座。 11 悬索结构在风吸力作用下的稳定不满足要求。 12 开敞式大跨度索承网壳结构风荷载作用下的稳 定不满足要求。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整体转换与局部转换的区别 整体转换 结构在竖向荷载下传力不直接

20、,转换层上、下部楼层结构竖向刚度发生突变,在地震作用下由于结构下部变形过大,容易形成薄弱层,在大震作用下易倒塌。此类转换对结构的影响是整体性的,而且程度很严重。 局部转换 楼层中仅有小范围转换,在剪力墙结构中仅有一片墙底部开大洞形成框支剪力墙、或由于局部抽柱形成梁托柱、搭接柱、斜撑等形式的局部转换,结构整体抗侧力刚度变化并不大,转换层上、下楼层结构的竖向刚度变化很小,影响是局部性的且程度较轻。 当为整体转换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转换层位置、结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结构的楼盖选型、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确定均可按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规定执行。 当结构为局部转换时,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如

21、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转换部位的楼层数、构件的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确定等适当放宽条件。 二、关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范围 对2006220号文件附录一所列出的超限高层的参考范围,进一步明确如下: 1 在高度超出适用范围方面,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高度已经比全部落地的抗震墙结构降低,若仅有平面不规则,其适用高度不需要适当降低。 2 凡属于平面布置有突变或沿竖向分布有突变的,均属于不规则。不规则性的定义,不论烈度高低都是相同的;仅是超限设计的措施应随烈度的高低而不同。 3 附录一的表2和表3所规定的内容,均指高度 不超过而特别不规则。 4 表二中各种不规则界线的参数,在临界状态附 近应偏于安全判断

22、,扭转不规则计算应计入偶然偏心;偏心距较大也是扭转不规则的判别方法之一,是扭转位移比的一个计算补充,序号1、2可合并而不重复计算不规则项。平面凹凸不规则时,设置拉梁只是解决不规则的措施,不能视为平面轮廓规则;其判别以是否满足楼层平面内刚度无限大的假定为准。穿层柱可归入楼板不连续或平面轮廓凹凸不规则的一项。 5 表三中的任何一个项目,均属于有一项划为特别不规则的示例。需注意,扭转偏大,指较多楼层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比大于1.4,少数楼层大于1.4仍属于表二中的一项。连体的塔楼划为显著不均匀,不仅指高度或体型,也包括沿大底盘某个主轴方向的振动周期显著不同。 三、薄弱层和软弱层 薄弱层是指该楼层的层间

23、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属于按结构强度判断。 软弱层是指该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的侧向刚度的80%,或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属于按结构刚度判断。不应同时属于软弱层又属于薄弱层。 四、转换层和转换构件 转换层是指转换结构构件所在楼层; 转换构件包括转换梁、转换桁架、转换板等。在正常使用情况和地震作用下,转换构件将其上一层的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等)的内力向下传递。 框支层,专指一个结构单元的转换层以上为剪力墙,转换层以下为框架,只是转换层的一个特例。 转换层设计应严格控制上下刚度比,计算时宜取转换梁的中

24、线划分上下楼层。 五、出屋面结构和装饰构架 出屋面的结构和装饰构件均参与整体结构分析,材料不同时须注意阻尼比不同的影响,特别是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部位。 需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明确鞭鞘效应,按大震支座安全复核。 注意加强装饰构件平面外与出屋面电梯井筒的连接构造,形成有效的空间的结构体系。 六、结构计算分析注意事项 1 计算结构合理性判断 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判断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出现怪异现象时,需要与软件编制人员共同研究解决。 2 结构总体分析判断内容 (1)通过结构各部位受力分布的变化,以及最大层间位移的分布特征,判断结构受力的不利情况。 (2)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和量

25、值是否在合理的范围? (3)结构地震作用沿高度的分布是否合理? (4)有效参与质量和楼层地震剪力的大小是否符合最小值的要求? (5)总体和局部的力学平衡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判断平衡条件时,应针对重力荷载、风荷载作用下的单工况内力进行。 3 局部构件分析判断内容 (1)截面尺寸是否满足剪应力控制要求,配筋是否超筋? (2)受力复杂的构件(如转换构件等),分析其内力或应力分布是否与力学概念、工程经验一致。 (3)对上部墙体开设边门洞的水平转换构件,必要时宜采用重力荷载下不考虑墙体共同工作的手算复核。 4 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差距 (1)注意刚性板、弹性膜、分块刚度的区别,弹性板假定在楼板平面外具有刚度

26、,若计算结果使结构刚度比刚性楼板假定还要大,是不合理的。 (2)注意梁刚度增大系数的选择和应用,当计算中计入混凝土楼板的刚度影响时,配筋计算也应将一定范围内的楼板钢筋计入在内。 5 施工模拟分析 (1)特别复杂的结构需要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组合,应以施工全过程完成后的静载内力为初始状态;当施工方案与施工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时,应重新调整相应的计算。 (2)当施工中设置临时支架时,支架也应参与施工过程的结构分析,确保支架的安全,还应进行支架拆除过程的模拟计算分析。 七、存在问题1 设计人员不重视概念设计,缺乏结构整体意识。 2 对结构方案设计重视不够,两种结构体系混用。 3 地基基

27、础设计时,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研究分析不够,当个别勘察报告参数不正确,甚至超出常规也照常采用 。 4 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时,不管地质条件、荷载分布如何,一律设计为桩筏基础。 5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当局部钢结构屋盖、雨篷、建筑造型外包设计时,对钢结构设计单位提供的内力条件及构造连接考虑不周,造成被动。6 计算软件选用不正确;模型假设条件与实际结构不符。7 过份依赖计算软件 ,采用一体化计算机程序绘图,未进行人工调整。 8 位移计算时,楼板假设条件选用不合理。9 大跨度屋盖设计时,未考虑不均匀堆雪因素。 10 单层大跨度网架结构设计时,未考虑开敞时风吸力作用。 11 附属于建筑的玻璃幕墙结构等,预埋件、连接构造设计不合理。 12 防水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不符合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