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曹刿论战导学案九( )班 教师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2、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3、掌握重要词句.【基础学习】1、简介作品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
2、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
3、展开的战事。3、给黑体字注音曹刿请见( )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 忠之属也( )公与之乘( ) 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 )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4、朗读课文。5、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何以战 小惠未徧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 虽不能察 公将鼓之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惧有伏焉 【合作交流】1、古今异义词。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2、试译课文、合作学习、交流反馈、达成共识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4)夫战,勇气也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析疑解难】 对照注释,朗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学生相互质疑,释疑。【堂清作业】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课外学习】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曹刿论战导学案九( )班 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2、评析人物形象。3、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既克,公问其故从 其
5、吾视其辙乱 战则请从 其乡人曰2、交流所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基础学习】1、 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2、 他为什么要“请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广大人民(肯定)4、 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和他对当时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 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5、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
6、人物的特点? 远谋 【合作交流】1、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2、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 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3、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因为本文重点写“论战”,所以战前对话写得祥,战争过程写得略;曹刿用谋写得祥,庆公问计写得略。【析疑解难】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要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主要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 2、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 由“长勺之战
7、”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堂清作业】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
8、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曹 刿: 鲁庄公: 【课外学习】背诵全文【教学反思】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九( )班 教师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课前准备:制作幻灯片第1课时教学步骤: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1、目标导学了解战国策。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自学指导(1)了解作品及相关人物战国
9、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邹忌:战国时政治家。邹忌(约前385-前319) 战国时齐 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2)听
10、朗读,注意生字读音。昳y 窥ku 间进jin 期年 j 谤讥 bng j 朝服衣冠zho 皆朝于齐 cho (3)解题“邹忌讽 纳谏”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3、学生自学分组学习,翻译课文:(1)、一人主讲(2)、其他人补充修正4、学后检测(1)、古今异义: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古义:长,这里指身高。 今义:修理。 尺:古义的尺相当于现代的六寸。暮寝而思之。寝: 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泛指睡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这里指“议论”。 今义,诽谤,恶意中伤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1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地点。(2)、一词多义:朝 朝服衣冠 (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皆朝于齐(朝拜)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旦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 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第二天) 岂若吾相邻之旦旦有事哉(天天)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真的)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 服:穿戴。名词用作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2、面:当面。 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 美 :认为美动词的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 闻: 使闻(5)特殊句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者”“也”表判断忌不自信。 “不信自” ,宾语前置朝服衣冠 (邹忌)朝服衣冠,省略句王之蔽甚矣。 “蔽”,被蒙蔽。被动句固定格式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孰与”,“与孰”表示比较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朝:在早晨;服:穿戴窥镜:照镜子 旦日:第二天不若:不如 孰视之:仔细地看暮寝而思之:晚上躺着想这件事 美我:认为我美私: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比徐公美 地方:土地方圆左右:国王旁
13、边的近臣 蔽甚矣:受蒙蔽很深了善:好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批评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很多时时而间进:有时候,偶尔有人进谏 期年:满一年二、堂清作业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史书 。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2、给划线字注音 (1) 时时而间进( ) (2)期年之后( )3、判断下列读音停顿的正误。 (1)邹忌/修八尺/ 有余 ( )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3)王之蔽/甚矣!( )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5)今齐/地方千里 ( ) 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
14、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三、日清作业四、课后反思第2课时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一)、目标导学进一步熟悉读课文,能回答课文涉及的相关问题。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二)、(复习巩固)1、古今异义: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古义:长,这里指身高。 今义:修理。 尺:古义的尺相当于现代的六寸。暮寝而思之。寝: 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泛指睡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能谤讥于市朝
15、。谤讥:古义,这里指“议论”。 今义,诽谤,恶意中伤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地点。2、一词多义:朝 朝服衣冠 (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皆朝于齐(朝拜)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旦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 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第二天) 岂若吾相邻之旦旦有事哉(天天)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真的)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肉食者谋之,又何
16、间焉.(参与)(三)分组讨论(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与徐公比美(2)如何与徐公比的美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4)邹忌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5)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邹忌由比美想到了什么?(即悟出的道理)他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四)学后检测二、中考链接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
17、9题。(10分)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
18、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受蒙蔽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译文: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1分)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皆以/美于徐公C今齐/地方千里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 委婉劝说 _的方式
19、,诸葛亮采用了_直接劝说 _的方式。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 (不超过30个字)(3分)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4分)答: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忠诚;有自知之明等。齐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三、堂清作业1本文选自战国策 ,它是西汉 刘向 (人名)整理的,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编订而成的。(2分)朝服衣冠(穿戴 ) 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臣之妻私臣(偏爱 )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3下列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
20、同的一组是(B )(2分)徐公何能及君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及郡下,诣太守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徐公不若君之美能谤讥于市朝更若役,复若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英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2分)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
21、赏罚、亲贤远佞。四、日清作业五、课后反思愚公移山导学案九( )班 教师 教学重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教学步骤: 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一)、目标导学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二)、自学指导1、走进作者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
22、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检查预习: (1)、通假字。始一反焉 同“返”,返回。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2)、重点词语: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思。阳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阴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削减。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么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土筐。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指山上的草木。汝心之固 固执,顽固。虽我之死 即使。何苦而不平 愁。投诸渤海之 之于。(3)重要句子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
23、明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挖不平呢?被动句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三)、学生自学分组讨论: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二、后教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24、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的困难讨论并归纳:(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三、堂清作业四、熟读课文五、课后反思24诗经两首学案九( )班 教师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
25、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一、基础知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
26、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2、正音、释词。睢鸠(j ji)一种水鸟。 窈窕(yo ti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配偶。 荇莱(x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 m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笔(mo):挑选。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
27、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二、整体感知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明确:jin ji y rn s hu x mi j ch
28、s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四、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五、堂清作业:1、给下列加点字注
29、音 雎鸠( )()窈窕()()好逑()() 寤寐()()溯洄()()坻()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篇,包括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