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发展.ppt(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发展以福州三坊七巷保护规划为例经管院旅游管理专业蔡小飞三坊七巷概况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位于福州市市中心南后街两旁,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文化资源三坊七巷文化资源三坊七巷历史悠久三坊七巷历史悠久
2、起源:据史料记载,三坊七巷最早源于西晋,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形成:福州唐末闽王王审知嫌城子小,在子城外更筑罗城,并用钱纹砖砌成城墙,三坊七巷也就在当时形成;发展:“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成为当时福州城内士大夫、富绅之家的聚居地,到宋朝时三坊七巷雏形已基本形成 鼎盛:明清两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三坊七巷文化资源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 目前三坊七巷仍基本保留了较为完整街区的“街坊巷弄”格局及为数众多的明清古建筑,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因而被誉为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平面布局:鱼骨状的街
3、巷,街巷空间尺度小而丰富。建筑细部:坊口有高大的券门,坊门立有石碑,上刻有坊规;在巷头、巷尾立有土地菩萨壁龛;保持着完整的历史风貌的古树、古井。三坊七巷文化资源三坊七巷文化资源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坊巷纵横,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小黄楼、宫巷林氏民居等 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被誉为一座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建筑布局:基本上以“前堂后寝”多进院落的格局沿纵深(南北或 北南)轴线布置,侧厢为灵活变化的园林式花厅建筑。内部空间结构:建筑多以穿斗式木构梁架为主要承重构件;土筑“马鞍形”山墙;条石铺成的环廊、天井
4、三坊七巷文化资源三坊七巷文化资源历史名人历史名人 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晚清著名的禁烟大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严复;“五四”作家谢冰心、庐隐、郁达夫等;福州船政和船政学堂创办者沈葆桢;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三坊七巷文化资源近代福州文化的发源地近代福州文化的发源地 灯市南后街曾经是繁华的灯市,每到元宵,总有大量花灯出售,晚上人们提着花灯上街,热闹非凡;书市南后街众多书屋,文人雅士争相淘书;闽剧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可以上演福州特有的地
5、方剧种闽剧;塔市、花市关键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思路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思路自1960年以来,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在世界各国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1964年5月的威尼斯宪章 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华盛顿宪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历程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历程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历史街区的概念,但人们已注意到了文物建筑以外地区的保护问题。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针对名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
6、不足和面对全国范围内旧城改造的新高潮,“历史街区”的概念正式被提出。1996年的“黄山会议”再一次指出,“历史街区保护已经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1997年8月,建设部转发了黄山市屯溪老街的保护管理办法,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在行政法规层面进行了确认,也为各地制定历史街区管理办法提供了范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国外:1980年,美国采取设立“国家遗产区”的保护模式,保护那些有历史意义、仍有人居住的地区,保持并延续当地的文化传统。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类型上,增加了“文化景观”这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7、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国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类:“传统的文化表现方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六大方面的内容,即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三坊七巷曲折的保护历程三坊七巷曲折的保护历程 1992年,三坊七巷曾被作为旧城改造项目,其中有42处文物采取分片迁建方式进行
8、集中保护,导致街区格局受到严重破坏。自2005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保护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意义,成立了“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并聘请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为领导小组的专家顾问。2006年,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福州市专门成立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理委员会,开始对三坊七巷进行全面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文物及历史建筑单体的保护对文物及历史建筑单体的保护 为深入了解现存古建筑的文物价值,2005年底福州市就对三坊七巷现存的古建筑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普查。取得了三坊七巷物质文化
9、与非物质文化价值评估的第一手资料,并编制了三坊七巷资料集,成为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的基础材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建筑群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对建筑群和历史街区的保护 2005年2006年,福建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开展了 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街坊民居课题研究,对三坊七巷的街区构成、利用现状、整体保护、更新利用、社会因素和对策等进行了详尽的探讨。2006年2007 年编制完成了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2007年2008年又编制完成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三坊七巷中保存的传统技艺脱胎漆器、花灯、
10、皮箱、寿山石刻等特色食品肉松、糕点、肉丸、肉燕等古建筑营造技艺灰塑、彩画、夯土墙、雪洞等重要民俗、宗教活动道教、佛教、理学祠、家庙、宗祠、地方神庙、基督教、天主教民俗活动戏台、书场、书市、灯市、摆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按照国务院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属国内首创;三坊七巷文化内涵调查;通过福州日报、福州晚报和海峡都市报等省内各大新闻媒体公开征集与三坊七巷相关的人文资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普通观光型旅游向高层次
11、、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游发展,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领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游山玩水,仅仅惊叹于外表的壮观或先进的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公平享受文化旅游资源 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 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开展方案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开展方案情境化三坊七巷中名人的各种生活场景情境化三坊七巷中名人的各种生活场景 情景化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旅游产品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走情境化之路,文化旅游则就没有趣味性、娱乐性,文化内涵也难以展示和为人所理解。分期创办沈葆桢求学、婚姻、人仕、作战、船政、治台等不同阶段与夫人林普暗、同僚李鸿章、左宗棠等商议军国大事的主题情景模拟,供游客观摩与参与。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开展方案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开展方案开发深度体验主题产品开发深度体验主题产品 三坊七巷旅游产品除了观光、观摩、观测等浅层次活动外,还要有深化体验的产品。所有的名人名事都有其外部生态环境,应当深入挖掘其自然环境、家族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从生态环境的深入挖掘,才能理解名人、名事,受到震撼性体验。培育三坊七巷文化旅游人才培育三坊七巷文化旅游人才 完善三坊七巷内的各项设施完善三坊七巷内的各项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