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6711669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库综合试卷 A A 卷附答案卷附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遵循一定的依据。下列所述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不合理的是()。A.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发展需要相符的教学目标B.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的课堂氛围C.对于课程标准中没有对应具体内容标准的教材章节,不设计教学目标D.研读课程文件与教科书.确定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答案】C2、蚕豆根尖细胞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

2、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答案】B3、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A.B.C.D.【答案】C4、下列有关细胞分裂、分化、癌变等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恶性肿瘤是癌细胞不断分裂、分化形成的B.细胞分化可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C.某些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发育成完整的生物个体D.无论何种形式的细胞分裂,所产生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会改变【答案】C5、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3、、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教学中,王老师想在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前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以展示实验现象。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王老师在装有还原糖和蛋白质的试管里加的都是斐林试剂,导致装有蛋白质的试管实验现象不明显。有同学开始质疑:“怎么老师也不会做实验?”有个同学指出是老师试剂加错了,应该加双缩脲试剂。场面一度很尴尬,此时王老师适宜采取的处理方法是()。A.不理会学生的发言,重新做一次实验B.训斥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让他们自行实验C.表扬指出错误的学生,说自己是给大家一个错误的示范D.解释自己没错,刚才只是操作失误【答案】C6、()含有众多酶系,是细胞中含酶较多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A.线粒体B.溶酶体

4、C.高尔基体D.内质网【答案】A7、有些生物在发育过程中,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发育方式叫作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又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下列生物中,进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是()。A.蚊B.蝗虫C.菜粉蝶D.豆天蛾【答案】B8、C4 途径中,CO2 的受体是()。A.草酰乙酸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天冬氨酸D.二磷酸核酮糖【答案】B9、下列生物中,均为原核生物的一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支原体B.葡萄球菌、酵母菌和放线菌C.绿藻、衣藻和变形虫D.埃博拉病毒、乙肝病毒和蓝细菌【答案】A10、教师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的备课时,先通过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

5、教师的交流,了解了授课班级的学习风气。这属于备课中的()。A.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B.分析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课堂氛围C.分析教材内容D.分析学生的学科基础【答案】B11、下列课程资源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A.科学知识科普书B.动植物标本C.网络教室D.学生的生活经验【答案】D12、教师在讲授“细胞的增殖”时,播放文昌鱼胚胎发育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正题,这种导人方式属于()。A.直观导入B.设疑导入C.经验导入D.事例导入【答案】A13、关于少年逆反期的表现,正确的说法包括()。多选A.为独立自主受阻而抗争B.为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而抗争C.反抗的对象具有迁移性D.

6、逆反期表明少年心理发展受阻【答案】A14、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C.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D.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答案】D15、促进儿童产生高自尊的因素包括()。多选A.父母能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B.父母要求明确但不强制性管束C.与同伴的亲密程度高D.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答案】A16、细胞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许多重要功能。下列生物功能与细胞膜无关的是()。A.物质吸收和分泌B.信息识别和传递C.免疫D.遗传信息的传递【答案】D17、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包括选定课题、查阅有关文献、制订

7、研究方案、搜集整理资料、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某生物教师针对所带班级的学生人数多,难以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情况,展开了题为“大额教学班级有效组织生物教学活动的探索”的教学研究B.只有课题的选题阶段离不开查阅文献C.研究方案一经制订,就要执行到底,研究过程中不能再更改D.研究成果的表述阶段,拟定的题目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生物学教学改革”【答案】A18、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C.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D.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答案】D19、下列有关脂质的

8、描述不正确的是()。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同时还能够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只存在于动物的体内,而植物细胞中没有C.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性激素可以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答案】B20、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A.B.C.D.【答案】B21、下列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C.生物能进行呼吸D.生物都能运动【答案】D22、玉米糯质胚乳 WX 和黑绿菌基因 V 通常是连锁(即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遗传的然而一位学者发现一个品种中也能有自由组合,

9、其原因是()。A.染色体缺失B.染色体重复C.染色体侧位D.染色体易位【答案】D23、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 C02 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答案】C2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中枢是()。A.脑千B.小脑C.脊髓D.大脑皮层【答案】C25、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典型特征包括()。A.有颈部,异型齿B.有羊膜卵,用肺呼吸C.体温恒定。有角质鳞片D.两心房。心室有完全隔膜【答案】B26、“单倍体育种、多倍体

10、育种和常规育种分别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此类提问属于哪一种提问类型?()A.理解型B.分析型C.评价型D.综合型【答案】C27、下列不属于社区学习资源的是()A.报刊与杂志B.田间与山丘C.动物园与植物园D.良种站与养殖场【答案】A28、高中生物课堂中,对如“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演示模型”“人体膝跳反射过程模拟演示器”等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属于()。A.基础理论研究B.应用性研究C.比较性研究D.开发性研究【答案】D29、AIDS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病原体是 HIV。关于 HIV 复制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HIV 的遗传物质是 DNAB.HIV 可直接插入宿主 DNA 中完成

11、复制C.HIV 的复制主要在 B 淋巴细胞中完成D.HIV 复制时需要逆转录酶【答案】D30、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属于()A.演示实验B.验证性实验C.探究性实验D.课外实验【答案】B31、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 DNA 分子,DNA 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B.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C.三者都是生物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D.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 DNA 和基因的行为【答案】C3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

12、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33、对森林中植物垂直分层、水中植物垂直分层、高山上植物垂直分层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分别是()。A.光、光、温度B.光、光、光C.温度、水、温度D.温度、温度、水【答案】A34、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边讲授教学内容,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属于哪种实验教学?()A.探究性实验B.验证性实验C.伴随教授实验D.模仿式实验【答案】C35、白居

13、易诗日:“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描述的是母燕的()。A.储食行为B.繁殖行为C.攻击行为D.防御行为【答案】B36、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 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答案】C37、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上,无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有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B.有刺有

14、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C.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D.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答案】C38、新物种形成的最显著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C.产生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答案】C39、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较多的现代生物技术,以及最新的生物科学研究成果,这符合教材内容选择要()的思想。A.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B.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C.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D.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C40、在生物教学中,只要实验室条件允许,教师总是会

15、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体验实践带来的快乐。该教师的这一做法,遵守的教学原则是()。A.科学性原则B.实践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答案】B41、高一新学期开始,某生物教师为了掌握新生的生物学基础、学习兴趣等信息,以便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教学,于是对全班学生展开了一次测试。该测试属于()。A.配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答案】A42、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界定,下列行为动词用于表述能力目标的是()A.运用B.说出C.排列D.简述【答案】A43、测定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氢氧化铝乳液的作用是()A.与亚硝酸盐发生颜色反应B.吸附泡菜汁

16、中的杂质,使泡菜汁透明澄清C.提取泡菜样品中的亚硝酸盐D.用于制备标准显色液【答案】B4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韵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45、关于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正确的说法包括()。多选A.听觉估计时间准确度比视觉高B.通常活动内容丰富可能导致对时间的低估C.视觉估计时间准确度比触觉高D.心情好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答

17、案】A46、某同学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A.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B.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C.清晰地看到中心体和染色体D.某一细胞由中期逐渐过渡到后期【答案】B47、齐鲁晚报)2009 年 7 月 15 日报道,某省十几个城市的玉米患“粗缩病”,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粗缩病”病毒引起的。关于“粗缩病”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粗缩病”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B.其遗传物质的复制所需原料来自寄主细胞C.组成其核酸的基本元素是 CH、O、ND.“粗缩病”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答案】C48、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

18、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B49、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酶生产某些化工产品,能显著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节约成本B.“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与水温、酸碱度有关,与污物或衣物的性质无关C.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的肠溶多酶片含有多种消化酶,但嚼服后会失去疗效D.要较长时间保持酶活性,各种酶制剂都应保存在低温的条件下【答案】B50、“认同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关系”是“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教学目标之一。关于该教学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B.该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C.该目标是能力目标D.该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答

19、案】D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材料:在进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的教学时,某位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特点。B使学生知道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C让学生尝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D通过了解我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通过了解我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及危害,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植被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F通过展示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树立全体学生的爱绿、护绿意识,并从身边做起自觉参加绿化祖国的各种活动。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评价和修改。(10 分)(2)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20、10 分)【答案】(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题目中给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并注意行为动词的使用参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答案符合此要求即可)(2)初中生物学课程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发展,具体的体现如下: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树立辩证唯

21、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

2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答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23、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三、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案例“探究培养液中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课题中基本程序是:1分组分工:2确定具体探究的因素:3制订实验方案并实施:4统计、分析:5讨论并得出结论。问题:(1)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科学能力进行评价(10 分)(2)在确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考虑哪些问题(10 分)【答案】(1)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观察提出有价值的

24、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如对比实验);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能否准确记录和收集有价值的相关数据;能否有效地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2)教材特点,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即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基础。教师自身的特点。发挥教师自身特长,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组织形式。四、材料:“DNA 是遗

25、传物质”的教学片段一、课件展示很早以前,大家一致认为,被视为生命中心分子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是蛋白质一方面对于生命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蛋白质不仅有二十种基本组成单位,并且形状和大小多样,简单地说,蛋白质是复杂的,这正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必要条件。直到1928 年,英国的医学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为人类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二、教师呈现问题 1.分析教材,格里菲思的实验最重要的是哪一步?为什么?2.格里菲思是否已经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为什么?三、教师展示格里菲思实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四、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组 1:我们认为第四组实验最重要,因为这组实验中,无毒性的 R

26、 型菌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 S 型菌混合,可以转变成有毒的 S 型活菌,是本实验的最大发现。组 2:我们也认为最重要的是第四组实验,因为这组实验说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 S 型菌体内的遗传物质还有活性。组 3:我们同意前两组的意见。同时,我们认为,R 型菌由于某种原因稳定地转化成了 S 型菌。五、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追问师:大家说的都是有道理,格里菲思当初做这个实验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已经杀死的 S 型菌里的某种因子促使 R 型菌转变成了 S 型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格里菲思认为只要找到了构成转化因子的化学物质,也就等于找到了生物的遗传物质。他找到了吗?【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27、阐明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2)本课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材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明确了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同时也体

28、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大家共同学习后的结果,即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又能收获更多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根据上一个实验本身存在的缺陷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实验。从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就是 DNA。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自然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五、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只允许水分子出入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水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经过实验,他证明了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细胞

29、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通道”。如何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探究:观察:发现水分子能通过细胞膜。问题:水究竟怎样通过细胞膜假设:_。(3 分)实验:把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的_细胞放在_中。(4分)结果:前者能吸水,后者_。(3 分)结论:_。(3分)(2)为了进一步验证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彼得阿格雷又制出两种人造细胞膜,分别做成泡状物,然后放在水中,结果第一种泡状物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第二种则没有变化。请指出这两种人造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的异同点:相同点:_;不同点:_。(2 分)【答案】(1)

30、“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不含该蛋白质;蒸馏水不能吸水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相同点:都含有磷脂双分子层。不同点:一种含有水通道蛋白,一种不含水通道蛋白。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本题是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从而探究水究竟是怎样通过细胞膜的。因此,假设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在实验时,把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不含该蛋白质的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结果发现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能吸水;经过处理后不含该蛋白质的细胞则不能吸水。因此,可以说明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

31、糖类,其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或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彼得阿格雷制成的两种人造细胞膜,其中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的含有水通道蛋白而没有变化的则不含水通道蛋白。但它们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六、真核生物基因中通常有内含子,而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原核生物没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 RNA 序列的机制。已知在人体中基因 A(有内含子)可以表达出某种特定蛋白(简称蛋白 A)。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从人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基因 A,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却未得到蛋白 A,其原因是_。(2)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 A 的受体,在

32、噬菌体和昆虫病毒两种载体中,不选用_作为载体,其原因是_。(3)若要检测基因 A 是否翻译出蛋白A,可用的检测物质是_(选填“蛋白 A 的基因”或“蛋白 A 的抗体”)。(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_。【答案】(1)在基因组中获得的基因 A 含有内含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 RNA 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 A 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 A 不同(2)噬菌体;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蛋白 A 的抗体(

33、4)外源 DNA 进入受体细胞中能正常表达(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解析:(1)从人基因组获得的基因 A 含内含子,而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 RNA 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 A 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 A 不同。(2)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所以只能选择昆虫病毒家蚕是昆虫的幼虫,故用昆虫病毒可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检测是否翻译出蛋白质 A,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的方法,蛋白质 A 充当抗原选择蛋白质 A 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4)艾弗里等人曾经在 S 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 R 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

34、发现 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 能使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 型肺炎双球菌。从中知道转化的可能性所以启示是在特定条件下,DNA 片段能进入细胞,并且还能发挥原有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七、真核生物基因中通常有内含子,而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原核生物没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 RNA 序列的机制。已知在人体中基因 A(有内含子)可以表达出某种特定蛋白(简称蛋白 A)。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从人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基因 A,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却未得到蛋白 A,其原因是_。(2)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 A 的受体,在噬菌体和昆虫病毒两种载体中,不选用_作

35、为载体,其原因是_。(3)若要检测基因 A 是否翻译出蛋白A,可用的检测物质是_(选填“蛋白 A 的基因”或“蛋白 A 的抗体”)。(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_。【答案】(1)在基因组中获得的基因 A 含有内含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 RNA 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 A 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 A 不同(2)噬菌体;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蛋白 A 的抗体(4)外源 DNA 进入受体细胞中能正常

36、表达(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解析:(1)从人基因组获得的基因 A 含内含子,而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 RNA 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 A 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 A 不同。(2)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所以只能选择昆虫病毒家蚕是昆虫的幼虫,故用昆虫病毒可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检测是否翻译出蛋白质 A,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的方法,蛋白质 A 充当抗原选择蛋白质 A 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4)艾弗里等人曾经在 S 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 R 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发现 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 能使

37、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 型肺炎双球菌。从中知道转化的可能性所以启示是在特定条件下,DNA 片段能进入细胞,并且还能发挥原有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八、材料:种子的萌发教师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种子萌发的资料,或者向家长了解“春种”时农民要做的事。上课时,在复习种子的结构后,教师请学生谈谈“春种”时农民要做些什么,并请学生把在家萌发的种子拿出来展示。教师发现有个别组没能拿出成果让他们谈一谈原因,有个别组说他们在做实验时水放少了,有个别组说不出原因。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组的实验成功了,而有些失败了,使学生意识到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鼓励学生猜测种子萌发

38、可能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大多数学生猜测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光照、肥料、土壤等。教师选择“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对照实验法播放一段种子萌发多组对照实验录像,给予学生提示。然后请各组学生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其他条件的实验方案。课后执行实验方案。问题:(1)本实验属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简述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8 分)(2)作为一名教师,在这种学习活动实施阶段应做些什么工作(12 分)【答案】(1)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以表述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2)教师在活动实施

39、阶段应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做一些技术的指导;注意学习时空的开放;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要十分清楚和警惕。九、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免疫调节”的具体要求是:要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某教材首先介绍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其次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监控和清除功能介绍,最后提出了免疫学的应用。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并对于教材第一部分“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学习,构思一系列问题串。设计一个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讨论学习的活动环节。【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问的

40、合作交流,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提高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进一步确定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免疫系统组成环节教学:定标自学,讨论互评。让学生自学教材 P3536 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分别进行点评,最后总结出该部分内容。设问:甲型 H1N1 病毒轻易就可以侵入你的机体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提

41、示:不能,因为人体有三道防线。一十、“探究不同味道的食物对蚂蚁取食行为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不同食物颜色、形状、大小以及与蚂蚁的距离是影响变量单一性的因素,如何控制变量的单一性是本实验教学的难点之一。(1)设计该实验教学的导入。(10 分)(2)设计教学活动(只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单一性。(20 分)【答案】(1)创设情境,设疑导思: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故事:传说当年楚汉相争之际,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用糖做诱饵,使蚂蚁闻糖而聚,组成了“霸王死于此”几个大字。霸王见此,以为这是天意,吓得失魂落魄,不由仰天长叹:“天绝我也”,乃拔剑自刎而死。想一想:蚂蚁受糖的诱惑,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

42、个大字糖的甜味与蚂蚁的取食行为有关吗(由此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2)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导入的问题进一步追问:蚂蚁对食物的味道会不会有选择呢是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呢由此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探究不同味道的食物对蚂蚁取食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食物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食物与蚂蚁的距离不同是否也会对蚂蚁的行为有所影响如果用颜色、大小、形状以及味道不同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是否会影响此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合理学生在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的结论:除了将要探究的味道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所有条件(颜色、大小、形状、食物和蚂蚁的距离等)均需一致方可。教师归纳总结这种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重点讲解有关控制变量的单一性原则。随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针对本探究实验做出假设:蚂蚁可能最爱吃甜食。进而开始制定并实施计划:在蚁窝外 20 厘米处相同方向等距离设置 6 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依次在每个实验点上贴上标签。准备 6 个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在每个棉花团上分别滴加等量的清水、浓糖水、浓食盐水、苦瓜汁、辣椒汁、纯白醋,然后把处理过的棉花团分别放在对应的标签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事业单位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